一直以為圓明園就是1860年和1900年被聯軍燒毀的皇家園林,以為圓明園的標誌性建築就是進出園林的大門,直到遊覽之後才知道,自己原來學的都是假歷史,初中老師根本就沒教過!
圓明園只是圓明三園之一!
圓明園始建於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與頤和園毗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萬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園林面積350多公頃,其中陸上建築面積比故宮還多一萬平方米,水域面積又等於一個頤和園,總面積竟等於8.5個紫禁城,故有「萬園之園」之稱。
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裡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而故宮則稱為「冬宮」 ,皇帝一年一中在圓明園的時間比在故宮的時間還長!
圓明園的總設計師名叫雷金玉,他是在修建紫禁城時被康熙看中的,而圓明園的名稱則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雍正皇帝崇信佛教,號「圓明居士」,因此,康熙皇帝在把園林賜給胤禛(雍正皇帝)時,親題園名為「圓明園」,並御書三字匾牌,懸掛在圓明園殿的門楣上方。
圓明園不止遭遇過兩次大的浩劫!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文物被劫掠,10月18日-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闖入院內,把園中的建築物燒毀。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燒殺擄掠,慈禧太后和光緒帝逃往西安。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園中殘存和陸續基本修復的共約近百座建築物,皆拆搶一空,使圓明園的建築和古樹名木遭到徹底毀滅。
其後,圓明園的遺物,又長期遭到官僚、軍閥、奸商巧取豪奪,乃至政府當局的有組織地損毀。北洋政府的權貴們包括某些對圓明園遺址負有保護責任者,都倚仗權勢,紛紛從圓明園內運走石雕 、太湖石等,以修其園宅。
外敵入侵,再加上家賊難防,使曾經的奇蹟如神話般的圓明園變成一片廢墟,只剩斷垣殘壁,供遊人憑弔。
圓明園的標誌性建築叫做大水法!
圓明園內有著名的四十景之說,如正大光明、勤政親賢、九州清晏、武陵春色、方壺勝境、平湖秋月、蓬島瑤臺等,如今皆已不復當年勝境。
這裡所說的大水法,是西洋樓最壯觀的噴泉。建築造型為石龕式,下邊有一大型獅子頭噴水,形成七層水簾。前下方為橢圓菊花式噴水池,池中心有一隻銅梅花鹿,從鹿角噴水八道;兩側有十隻銅狗,從口中噴出水柱,直射鹿身,濺起層層浪花。俗稱「獵狗逐鹿」。
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噴水塔,塔為方形,十三層,頂端噴出水柱,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銅管,也都一齊噴水。當年,皇帝是坐在對面的觀水法,觀賞這一組噴泉的,英國使臣馬戛爾尼、荷蘭使臣得勝等,都曾在這裡「瞻仰」過水法奇觀。據說這處噴泉若全部開放,有如山洪爆發,聲聞裡許,在近處談話須打手勢,其壯觀程度可想而知。
當年沒有水泵等電化設備,噴泉是如何形成的呢?
原來,有一處叫做「海晏堂」的供水樓,樓東西兩頭為提水用的水車房,中段平臺樓下邊是海墁高臺,臺上砌蓄水池,俗稱錫海,一次可蓄水160餘立方米。貯水是用「龍尾車」(靠機械原理將水位提高的一種水車)向上輸送至「錫海」,然後再利用地心引力使水經過銅管流向噴泉。可笑的是,設計「水法」的法國教士蔣友仁,在乾隆三十九年病逝,宮內未留下此技傳人,沒有人能夠修整、使用「龍尾車」。每逢皇帝遊園,只好勞累小太監汗流浹背提水上樓,俟皇帝駕臨再開水閘放水,皇帝離去,噴泉也就沒有了。
我們熟知的十二生肖獸首,其實是噴水的時鐘,根據中國傳統的計時方法,用12種動物的名字表示一天的12個時辰,每隔1時辰便有1獸的口中向池內噴水。
殘垣斷壁訴說著往昔令人痛惜的歷史,曾經氣勢恢宏、令人驚嘆不已的噴泉群景觀被英法聯軍付之一炬後,現在已經不復存在,只剩下這些雕刻著精美西洋花式的石柱和亂石堆,供後人憑弔。我們唯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不會讓歷史的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