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對圓明園這三字進行過解釋,「圓」代表皇帝的品格應該是健全的,比其他普通人優秀的;「明」代表了政績輝煌,國運光明的意思,也是古代皇帝對自己的要求。
康熙帝一生去過五次圓明園,最後一次是在康熙六十一年。那一年的十一月,六十九歲的康熙,四十五歲的雍正和十二歲的乾隆第一次一起走進圓明園,實現了祖孫三代齊聚一堂的盛會。這次相會也是皇家歷史上唯一一次祖孫三代齊聚圓明園的聚會。
看來,應該是雍正親自安排的,他知道父皇康熙喜歡牡丹花,於是,就在圓明園裡建了一個牡丹臺,可以隨時讓康熙欣賞到牡丹花。就在康熙賞花而興致正濃的時候,看到了可愛的小弘曆,也就是自己的孫子,日後的乾隆爺。
康熙一生有幾十個兒子,更別說有無數的孫子了。這些孫輩大多數都沒見過康熙的面,乾隆在圓明園遊玩時第一次見到了祖父康熙,據說,康熙非常喜歡弘曆,尤其是喜歡他的聰明機靈。後來,還當面誇讚乾隆的母親,說她能生出這麼好的孩子是有福氣的人。
之後,康熙破例把乾隆接到自己身邊撫養,乾隆先是跟隨爺爺到暢春園居住,後來,又去了避暑山莊。前後半年的時間,是專屬祖孫兩人的,直到某年冬天康熙病死在了暢春園。甚至,有傳聞說,康熙首先看重孫子弘曆,才冊立兒子雍正為帝。
直到乾隆登基後,他偶然會去牡丹臺散散步追思一下祖父,懷念兩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乾隆經常說:「自己的發跡是從圓明園開始的,這與祖父康熙有密切關係。」圓明園作為皇家園林區別紫禁城的形象,甚至擺脫了枯燥無味的格狀建築,以更為清新自然的姿態呈現在了世間。
而且,這裡被譽為避暑聖地,從雍正開始到鹹豐,這五代皇帝及家眷,年年盛夏都會到圓明園避暑。一般就是在元宵節之前動身,從紫禁城搬到圓明園,皇帝、皇后、公主等人根據自己的位份住進各自的宮內,入冬後,全員又從圓明園搬回到紫禁城。
可以說,這期間每年都要經歷兩次浩浩蕩蕩的「搬家」。
圓明園跟紫禁城一樣,都是前朝後寢。前後宮位於同一條中軸線上,這與紫禁城的格局是一樣的。皇帝、皇后的寢宮在獨立的小島上,前後都是湖水,左右有四座橫跨湖水的小橋。不僅靜謐而且舒服,還有著很好的私密空間。
「九州清晏殿」是皇帝主要寢宮之一,類似紫禁城裡的「養心殿」。從雍正開始,殿內就有火炕臥室,還有東西暖閣。據文獻記載,從乾隆開始,每年冬天都會在寢宮裡放置暖爐,數量高達324個。並且,圓明園作為長期居住地,自然設立了「學堂」。
這其中,專為皇子們讀書的地方叫「上書房」,在前朝區域東側福園內,與「如意館」僅一牆之隔,學術氛圍很是濃厚。上書房由南北兩個小島組成,皇子們在虛歲六歲時正式入學,經由皇帝欽點的老師授課,各個都是人才。
他們每天功課都很辛苦,從早上五點到下午兩點一直在學習,下午是軍事課程,教授騎馬射箭等,只有下學後才能吃飯。根據史料記載,皇子們每年僅有五天假期,分別是初一、端午、中秋、皇帝生日和自己生日。相比於現代,學生有寒暑假而言,古代皇子可以說是學業繁重。
根據史料記載,圓明園內有差人高達兩千,無論是什麼部門都設置了專人服務。鼎盛時期,光太監就有六百多人,專門負責皇帝后妃們的起居生活。其中,有一類太監叫「技勇太監」,專門負責圓明園的警衛工作,平時不乏軍事訓練,熟練掌握了各類刀槍棍棒的用法。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當時,僧格林沁、瑞麟殘部在城北一帶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軍先行,於當天下午經海澱,傍晚即闖至圓明園大宮門。之後,正是這些「技勇太監」,在侵略者入侵圓明園時負隅頑抗全部遇難,總算為國人掙了一點臉。
雍正二年開始,圓明園內設立了專業的護軍營,人數最多時高達七千人,配備了三千餘匹馬匹,專門守護圓明園的秩序和安全,還設置了百餘個哨所。這裡共有十餘所大型營房,最高將領可以分到十幾間房子,最普通的士兵也有三間住房,最大限度保障一家老小可住在一起。
但是,這種拖家帶口的隊伍,可以說戰鬥力非常低下,所用兵器多為長槍、腰刀,最好的就是鳥槍了。而且巡查渙散,尤其是園內土山、樹林以及便宜的小巷經常沒有人去把手。這也釀造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攻打圓明園,這裡像是無人之地一樣,著實是讓人感到悲哀。
就在圓明園還在熊熊燃燒之時,奉命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訢,就全部承諾了侵略者的一切條件。不久分別與英、法、俄諸國交換了《天津條約》文本,籤訂了《北京條約》。這樣,帝國主義列強霸佔了中國的九龍半島和北部的大片領土,勒索去1600萬兩白銀的巨額軍費賠款。
參考資料:
【《圓明園遺址公園》、《西方解讀火燒圓明園:被壯美震撼而毀滅》、《大火連燒3天3夜的圓明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