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為什麼叫「圓明園」?敵軍攻入時,為何只有太監拼命抵抗?

2021-01-17 指點江山

雍正對圓明園這三字進行過解釋,「圓」代表皇帝的品格應該是健全的,比其他普通人優秀的;「明」代表了政績輝煌,國運光明的意思,也是古代皇帝對自己的要求。

康熙帝一生去過五次圓明園,最後一次是在康熙六十一年。那一年的十一月,六十九歲的康熙,四十五歲的雍正和十二歲的乾隆第一次一起走進圓明園,實現了祖孫三代齊聚一堂的盛會。這次相會也是皇家歷史上唯一一次祖孫三代齊聚圓明園的聚會。

看來,應該是雍正親自安排的,他知道父皇康熙喜歡牡丹花,於是,就在圓明園裡建了一個牡丹臺,可以隨時讓康熙欣賞到牡丹花。就在康熙賞花而興致正濃的時候,看到了可愛的小弘曆,也就是自己的孫子,日後的乾隆爺。

康熙一生有幾十個兒子,更別說有無數的孫子了。這些孫輩大多數都沒見過康熙的面,乾隆在圓明園遊玩時第一次見到了祖父康熙,據說,康熙非常喜歡弘曆,尤其是喜歡他的聰明機靈。後來,還當面誇讚乾隆的母親,說她能生出這麼好的孩子是有福氣的人。

之後,康熙破例把乾隆接到自己身邊撫養,乾隆先是跟隨爺爺到暢春園居住,後來,又去了避暑山莊。前後半年的時間,是專屬祖孫兩人的,直到某年冬天康熙病死在了暢春園。甚至,有傳聞說,康熙首先看重孫子弘曆,才冊立兒子雍正為帝。

直到乾隆登基後,他偶然會去牡丹臺散散步追思一下祖父,懷念兩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乾隆經常說:「自己的發跡是從圓明園開始的,這與祖父康熙有密切關係。」圓明園作為皇家園林區別紫禁城的形象,甚至擺脫了枯燥無味的格狀建築,以更為清新自然的姿態呈現在了世間。

而且,這裡被譽為避暑聖地,從雍正開始到鹹豐,這五代皇帝及家眷,年年盛夏都會到圓明園避暑。一般就是在元宵節之前動身,從紫禁城搬到圓明園,皇帝、皇后、公主等人根據自己的位份住進各自的宮內,入冬後,全員又從圓明園搬回到紫禁城。

可以說,這期間每年都要經歷兩次浩浩蕩蕩的「搬家」。

圓明園跟紫禁城一樣,都是前朝後寢。前後宮位於同一條中軸線上,這與紫禁城的格局是一樣的。皇帝、皇后的寢宮在獨立的小島上,前後都是湖水,左右有四座橫跨湖水的小橋。不僅靜謐而且舒服,還有著很好的私密空間。

「九州清晏殿」是皇帝主要寢宮之一,類似紫禁城裡的「養心殿」。從雍正開始,殿內就有火炕臥室,還有東西暖閣。據文獻記載,從乾隆開始,每年冬天都會在寢宮裡放置暖爐,數量高達324個。並且,圓明園作為長期居住地,自然設立了「學堂」。

這其中,專為皇子們讀書的地方叫「上書房」,在前朝區域東側福園內,與「如意館」僅一牆之隔,學術氛圍很是濃厚。上書房由南北兩個小島組成,皇子們在虛歲六歲時正式入學,經由皇帝欽點的老師授課,各個都是人才。

他們每天功課都很辛苦,從早上五點到下午兩點一直在學習,下午是軍事課程,教授騎馬射箭等,只有下學後才能吃飯。根據史料記載,皇子們每年僅有五天假期,分別是初一、端午、中秋、皇帝生日和自己生日。相比於現代,學生有寒暑假而言,古代皇子可以說是學業繁重。

根據史料記載,圓明園內有差人高達兩千,無論是什麼部門都設置了專人服務。鼎盛時期,光太監就有六百多人,專門負責皇帝后妃們的起居生活。其中,有一類太監叫「技勇太監」,專門負責圓明園的警衛工作,平時不乏軍事訓練,熟練掌握了各類刀槍棍棒的用法。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當時,僧格林沁、瑞麟殘部在城北一帶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軍先行,於當天下午經海澱,傍晚即闖至圓明園大宮門。之後,正是這些「技勇太監」,在侵略者入侵圓明園時負隅頑抗全部遇難,總算為國人掙了一點臉。

雍正二年開始,圓明園內設立了專業的護軍營,人數最多時高達七千人,配備了三千餘匹馬匹,專門守護圓明園的秩序和安全,還設置了百餘個哨所。這裡共有十餘所大型營房,最高將領可以分到十幾間房子,最普通的士兵也有三間住房,最大限度保障一家老小可住在一起。

但是,這種拖家帶口的隊伍,可以說戰鬥力非常低下,所用兵器多為長槍、腰刀,最好的就是鳥槍了。而且巡查渙散,尤其是園內土山、樹林以及便宜的小巷經常沒有人去把手。這也釀造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攻打圓明園,這裡像是無人之地一樣,著實是讓人感到悲哀。

就在圓明園還在熊熊燃燒之時,奉命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訢,就全部承諾了侵略者的一切條件。不久分別與英、法、俄諸國交換了《天津條約》文本,籤訂了《北京條約》。這樣,帝國主義列強霸佔了中國的九龍半島和北部的大片領土,勒索去1600萬兩白銀的巨額軍費賠款。

參考資料:

【《圓明園遺址公園》、《西方解讀火燒圓明園:被壯美震撼而毀滅》、《大火連燒3天3夜的圓明園》】

相關焦點

  • 英法聯軍兩次火燒圓明園時,還燒毀了哪些園林?
    提到火燒圓明園,很多人會說是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的惡行。實際上,早在1860年,英法聯軍就將圓明園燒毀殆盡。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甚至再次搶劫了圓明園,致使圓明園徹底毀壞。  另外,從當時的史實來看,英法聯軍燒毀的不只是圓明園一處,還包括三山五園的其他園林。這些行為是人類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 英法聯軍為何要燒毀圓明園,聯軍總司令日記揭秘殘酷歷史真相
    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北京,並攻入圓明園。面對種類繁多的奇珍異寶,貪婪之心大作,開始肆意搶奪打劫園內一切可以拿走的東西。隨後,鹹豐皇帝得知了圓明園的情況後龍顏大怒,決定儘快和談,結束這場戰爭。但英法聯軍總指揮額爾金似乎並不滿足僅僅靠談判解決問題。
  • 英國流出「圓明園」被毀前照片,卻被毀於戰爭,真令人痛心
    這是雨果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後寫下的一段話,譴責了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犯下的野蠻罪行,圓明園的毀滅不僅是中華文明史的重大創傷,也是世界文明史的重大損失! 圓明園就是在康熙末年修建的,最初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園林,1709年,康熙將這座園林賜給皇四子愛新覺羅·胤禛,並賜名「圓明園」,取「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之意,「圓明園」就此誕生! 胤禛即後來的雍正帝,雍正帝一生勤勉,極為節儉,唯獨鍾愛這座圓明園,為此不惜勞民傷財,大興土木,擴建園林。
  • 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原因,歷史資料真相
    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歷史圖片  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然後,三千多名侵略軍奉命在園內放火,使這座世界上最輝煌壯麗的園林在燃燒了三晝夜後成為一片廢墟。   英法聯軍為何要火燒圓明園?      另一方面,是一政治事件導致了英法火燒圓明園。   1896年英法聯軍以更換條約為名進逼北京。當英法聯軍在天津和通州時,清政府與其有過一系列的外交談判。通州談判時,英方派代表巴夏禮率領39人參加,清政府答應英法聯軍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條約,但在枝節問題上卻是寸步不讓,在巴夏禮面見皇帝「跪與不跪」這一點上爭執不下。
  • 「神神」「圓明園」中國人心中永久的痛
    圓明園遺址1860年10月6日傍晚,侵略軍闖入圓明園大宮門。此時,在出入賢良門內,有二十餘名圓明園技勇太監同敵人對戰,但終因寡不敵眾,圓明園技勇「八品首領」任亮等人以身殉職。法侵略軍入園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精美品的誘惑力,軍官和士兵們都成群打夥衝上前去搶劫園中的金銀財寶和文化藝術珍品。
  • 清代著名皇家園林——圓明園
    對這個「圓明」雍正帝有個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圓」是指個人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這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統治階級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準。
  • 追尋失落的圓明園——圓明園罹劫160周年紀念
    後來是因為我在給學生上課時講述圓明園,同學們都很喜歡,也引發我個人的興趣,後來我在第一歷史檔案館看到一些材料,從那個時候開始研究圓明園,開始寫這本書,直到2001年出版。布立賽:我是20年前來中國旅行,當時是一個美麗的秋天,首先去的是頤和園,後來我想,為何不來圓明園看一下?當時看到圓明園之後,我的感受非常複雜,可以說整個人的心情都被顛覆了。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並致三山五園被毀,奕訢上奏稱「痛心慘目不忍言」
    今年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60周年紀念。這是一段屈辱的歷史。它不僅直接導致三山五園被損毀,大批文物丟失,還導致西方勢力更大程度地入侵中國。作者 趙連穩清末圓明園銅版畫 諧奇趣樓北側提到火燒圓明園,很多人會說是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的惡行。實際上,早在1860年,英法聯軍就將圓明園燒毀殆盡。
  • 網傳平安夜和聖誕節是火燒圓明園的日子,荒唐傳言水也有人信,特此...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城,闖入圓明園。圓明園是一座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皇家園林,這裡不光有這精緻而又宏偉的建築,還有各種各樣的珍寶文物。 1860年(清鹹豐十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當時,僧格林沁、瑞麟殘部在城北一帶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軍先行,於當天下午經海澱,1860年10月6日傍晚,侵略軍闖入圓明園大宮門。
  • 京侃:當年洋人為何沒燒紫禁城,怎麼就單挑那圓明園下了手呢?
    請北京來的客戶吃飯,聽他侃老北京的故事,一桌人竟然忘了喝酒吃菜和客套,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說的關於圓明園的故事:當年洋鬼子為何沒燒紫禁城,怎麼就單挑那圓明園下了手呢?由於這20個洋鬼子是死在圓明園的,英法聯軍自然就把這座皇家園林當作了洩憤和報復的目標,並且,洋鬼子還覺得這座園林是皇帝的私有財產,他們不但不能給皇帝去下跪,還要把皇帝個人的私產給燒了,搶了、夷為平地才能解恨,才能讓那個死要面子的皇帝接受到嚴厲的懲罰!所以就有了1860年10月18—20日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進行的第一次洗劫。
  • 還原真實的圓明園,英法聯軍焚毀前的中華瑰寶!扼腕嘆息太可惜!
    正午12時,十二獸首同時噴水,噴水時整個噴泉發出巨大轟鳴聲,方圓幾裡都能聽到。 海晏堂 其實西洋樓的建築在整個圓明園的地位並不高,圓明園真正的精華是中式園林,但是由於圓明園被焚毀後,木質園林早已燒成灰燼,只有部分西式園林的石質殘垣斷壁留了下來
  • 圓明園「若帆之閣」原來是個觀察哨
    雍正繼位後,把父皇給自己的賜園圓明園升級為離宮,從此五代接續150多年。這裡是當時除紫禁城外的第二政治中心,一切都以「理政」為第一原則,這一點是和頤和園、避暑山莊等完全不同的。寫了幾十篇關於圓明園的文章後,我也對這一點有了更深的認識。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重農輕商是絕大多數王朝的基本國策,康熙、雍正和乾隆也都有自己的自留地,都親自耕種農田,了解農業生產過程。
  • 確切地說圓明園應該叫圓明三園,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組成
    曠世名園圓明園,夷人一炬,可憐焦土!一個半世紀,時轉物換人非。名園上空的遮天蔽日濃煙曾經三日不熄,而留給後人心頭的隱恨經年不減。這已是中國人永久的結清末人譚延愷有言於瓦礫想見庭館,於芒葦想見湖沼,於荊榛想見花樹。想見便成為國人的慰藉。自然,想像是人類飛躍時空的翅膀,她的縱橫馳騁使有限的人生變得廣闊而絢爛。清時,圓明、長春、綺春三園構築了中國園林史上的輝煌,在三園百餘景點中,圓明園四十景又素負盛名。
  • 圓明園標誌性建築原來叫這個名字,還有許多知識歷史老師沒教過!
    圓明園始建於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與頤和園毗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萬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園林面積350多公頃,其中陸上建築面積比故宮還多一萬平方米,水域面積又等於一個頤和園,總面積竟等於8.5個紫禁城,故有「萬園之園」之稱。
  • 北京圓明園
    ,坐落在北京西北郊,與頤和園相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萬春園組成,也叫圓明三園。道光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搶掠文物,焚燒,同治帝時欲修復,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它建築。八國聯軍之後,又遭到匪盜的打擊,終變成一片廢墟。
  • 圓明園「馬首」回歸,左耳朵被壓彎,背後一段血與火的民族劫難史
    160年前,圓明園慘遭英法聯軍洗劫,從此流落海外的馬首銅像,於2020年12月1日正式回歸圓明園。此前,已有6尊圓明園流失獸首銅像,先後回到祖國懷抱,現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保利藝術博物館。這座圓明園馬首的藝術價值有多高?又是如何輾轉回家的?
  • 圓明園民間傳說——小太監解嘴饞,成就名景
    圓明園有個三潭映月,在這裡有個石洞,本是一個普通的點綴,但是因為兩個嘴饞的太監,卻被乾隆題名為二仙洞。具體是怎麼回事呢?下面給您講一下。在宮裡面當太監,其實也是一件苦差事。歷史上只有少數的太監能夠做到高位,而大多數幹的都是粗活髒活。
  • 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後,為什麼再次破壞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呢?
    1900年庚子國難中,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帶著光緒西逃了。八國聯軍同時也進了紫禁城,坐上了龍位,過了一把癮。但是,八國聯軍並沒有破壞紫禁城,反而又一次破壞了圓明園,這是為什麼呢?說起圓明園,第一次被破壞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當時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這也是洋人第一次打進了北京。鹹豐帶著慈禧等人逃往了承德,留下了老六議和。就是這次,英法聯軍進了圓明園,凡是能帶走的幾乎都帶走了,不能帶走的一把火燒了,大清的萬園之園,就這樣被洋人焚毀了。
  • 闊別160年,馬首回歸圓明園
    12月1日,十二生肖中的「馬首銅像」回歸圓明園,成為首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在網上引起歡呼一片,也讓我們更加期待十二生肖銅首齊聚的一天。後來聯軍佔領了圓明園,並在園中瘋狂劫掠金銀財寶和藝術珍品,很多帶不走的就直接破壞毀掉,園中大約150萬件的奇珍異寶被搶走,英軍將領額爾金更是下令放火燒毀圓明園。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澱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
  • 諾大的圓明園,為何到了今天就剩下了一堆石頭?還有的東西去哪了
    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下令燒毀圓明園。之後,3500名英法聯軍衝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天三夜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澱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