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以後,英法聯軍開進了北京城,而當時的清朝最高統治者慈禧早就聞訊率領著朝臣逃離了北京。英法聯軍直奔當時舉世聞名的圓明園,據說進入圓明園後,眼珠都不能轉了,他們不得不為這絕無僅有的景象所折服,但佔有的欲望迅速充斥了他們的大腦,他們將一切可以帶走的東西全部塞進了自己的口袋,而對於那些搬不動拿不走的玲琅寶物,通通用砸碎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欲望……
英法聯軍在園內燒殺搶掠,奪走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就連當初只是用來當噴泉的十二生肖獸首,如今都價值不菲,更不用說其他的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侵略者在撤退之後,一把大火徹底燒毀了這座清朝自建立以來便一直營造的皇家園林,大火整整燒了三天三夜。今天我們看到的圓明園只剩下了殘垣斷壁,很少有人知道圓明園被毀前的樣子,今天我們就來還原一個真實的圓明園。
選址造園
圓明園位於北京西郊,被稱為萬園之園,是當時首屈一指的皇家園林。始建於康熙年間,最初是康熙給第四個兒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的賜園,圓明是雍正的法號,康熙為之題匾為「圓明園」。1722年雍正繼位後決定擴建圓明園,增設勤政機關,把紫禁城的一套政府機構搬了過來,因為雍正想在夏季酷熱的時候移駕圓明園,在此「避喧聽政」。除了增設政務機構,雍正還在圓明園東側修建了長春園,東南修建了綺春園(萬春園),這樣圓明園的三大園區格局基本形成。
到了乾隆年間,繼續對圓明園的各景區進行擴建,建造了著名的西洋樓景區;嘉慶年間主要是進行修繕;道光年間國勢日衰,財力不足,但仍然沒有放棄對圓明三園的改建。圓明園的修建歷經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5位皇帝。盛時的圓明園有100多處景觀,其中「圓明園四十景」是指園內獨成格局的40處景觀群,每一景都用四字命名,比如正大光明、鴻慈永祜、方壺勝境、九洲清晏、別有洞天等,是一座座形態各異、自成格局的「園中園」。
乾隆讓當時的宮廷畫師畫出了圓明園中的40幅風景圖,畫工精美,是中國成就最高的工筆彩畫。所以看到《四十景圖》就如同看到圓明園當時的盛況,對還原圓明園的真實面貌有很大價值。圓明園全盛時期,園中懸掛匾額的園林建築達到了600座,就是一個圓明園中包含了600座小的園林,實為古今中外皇家園林之首。而圓明園的建築面積達到了16萬平米,比故宮的建築面積15萬平米還要多。
正大光明
圓明園中最重要的建築是正大光明殿,為圓明園正殿,四十景之首。是完全依照紫禁城的乾清宮複製而來,只是規模略小但更為精緻,行政功能也完全一致。這裡是皇帝處理政務批閱奏章的地方,可以理解為皇帝在圓明園的辦公室。
大殿正中是皇帝的紫檀寶座,上面有雍正提筆的「正大光明」牌匾,加上乾隆提筆的「倒福」。正大光明殿在乾隆時期進行了大的改建,所用材料全部為金絲楠木,實際上乾隆時期已經沒有這麼多金絲楠木了,但是明十三陵的陵門殿都是金絲楠木修建的,乾隆想要金絲楠木,又不可能拆毀前朝帝陵,於是就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把明朝所有的皇陵全部修葺一遍,修的過程中用其他木材把金絲楠木換走,用來改建正大光明殿。
正大光明殿
鴻慈永祜
鴻慈永祜又名安佑宮,是圓明園中供奉祖先的皇家祖祠,為園中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建築。正殿供奉了康熙神像,東殿為雍正神像,西殿為乾隆神像。大殿前為兩道琉璃牌坊,各有華表一對。安佑宮是一個回字形宮殿群,內有兩道宮門,並有金水橋,最裡面漢白玉雕砌的高臺上巍然聳立著一座高大的殿堂。凡是皇帝由紫禁城來到圓明園,在清明、先皇誕辰等節日都要來這裡叩拜行禮,這裡是皇帝祈求先皇保佑他們的地方。
鴻慈永祜
方壺勝境
方壺勝境是圓明園最為瑰麗的景觀,是人們想像中的仙山樓閣,即東海龍宮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工匠們在園林中挖池築島,模擬海上仙山的形象,方壺勝境的9座宮殿供奉了2000多尊佛像,30餘座佛塔,建築宏偉輝煌,是一處仙山瓊閣般的著名景觀,為圓明園中公認的最為宏偉美麗的建築。如果說鴻慈永祜是用來祭祖的,那麼方壺勝境則是用來求神的。
方壺勝境
坦坦蕩蕩
坦坦蕩蕩也叫做金魚池,是圓明園中專設的養魚區,四周建置館舍,中間開鑿大水池,水池底部鋪滿了巨大的花崗巖石板,養有錦鯉數千條,池中有怪石假山,錦鯉穿梭其間,極為賞心悅目。水池北面有一處造型極其美觀之石橋——碧瀾橋,橋石券上刻有乾隆御筆「碧瀾橋」。該橋目前已在原址復建,基本恢復了原貌,但除了底石基座,整座橋的石材均取自現代,往日氣息已不復返。
坦坦蕩蕩
半畝園
在坦坦蕩蕩景區還有一座乾隆的度夏寢室叫半畝園,這個房間有個聽戲的小戲臺,裝修設計極為奢華,整個房間全部用紫檀和金絲楠木搭建,雍容華貴。真實的原貌我們已無法看到,但在故宮有一處未開放的宮殿叫倦勤齋,也叫做乾隆花園,是乾隆退位後修建的太上皇寢宮,被譽為故宮中最奢華的房間,這個倦勤齋就是復刻的圓明園半畝園,所以現在看到的倦勤齋就是當年半畝園的真實模樣。在圓明園的普通一間到了紫禁城就成了最為奢華的房間,可想當年的圓明園是多麼的富麗堂皇。
倦勤齋
萬方安和
萬方安和也叫做萬字房,是一個卍字結構的庭院,卍字在梵語中意為吉祥之地,這裡是雍正最喜歡的一個花園。萬字房四面臨水,中間設皇帝寶座,寶座上方懸掛有雍正御書「萬方安和」。此園四面崗阜起伏環抱,鏡湖倒影,景界開闊明淨,十字亭、萬字房南北凌波分立,互成對景,風景甚為幽雅。
卍字房
蓬島瑤臺
圓明園中最大的湖泊叫福海,而在福海的中央有方丈、蓬萊、瀛洲三座小島,島上建築為仙山樓閣之狀,名為蓬島瑤臺。是當時英法聯軍唯一沒有破壞的地方,只因當時園內沒有可供使用的船隻,但是到了1870年蓬島瑤臺卻發生了一場意外的火災,由於此時岸邊仍然沒有可用的船隻,蓬島瑤臺最終被焚毀。
蓬島瑤臺
海嶽開襟
海嶽開襟建於長春園的西湖內,是圓明園所有樓閣中最高也是最為豪華的一組建築。臺基為圓形,直徑近百米,上下兩層漢白玉石憑欄圍繞。當煙雨天或清晨薄霧的時候,從遠處眺望海嶽開襟,似真似幻,猶如海市蜃樓,讓人心胸開闊,美不勝收。
海嶽開襟
西洋樓
長春園內的西洋樓景區,雖然只佔圓明園整體面積的1.5%,但卻是中國首次仿建的一座西式園林。修建時間長達12年,西洋樓建築多用漢白玉石,石面精雕細刻、屋頂覆琉璃瓦,結合了中式建築和西方的雕刻工藝。這裡很多建築也成了現在圓明園的景點,比如最著名的大水法,大水法就是大型噴泉的意思。中央的拱門是典型的巴洛克風格,這裡是長春園內三座噴泉中的一座,水流層層跌落,匯入水池中,再由十隻銅犬和一隻銅鹿組成噴泉,噴水時銅犬會對著中間的銅鹿噴水,呈現出「十犬逐鹿」的景觀,十分精巧別致。
西洋樓
遠瀛觀
大水法後面的建築就是遠瀛觀,是昔日乾隆為寵愛的香妃修建的宮殿,內部陳設十分豪華,有大量的法國路易樣式的宮廷家具,都為西方贈送或購買,還特意按照香妃的身材定製了西洋式鍍金銅床和西洋浴缸,遠瀛觀內到處擺放有西洋金銀、琺瑯質地的藝術珍品,還有法國國王所贈的土耳其掛毯及英王喬治三世送給乾隆皇帝的一架天文儀器——天體運行儀也陳設在殿內。從宮殿出來就可以看見大水法噴泉,「十犬逐鹿」想必也是香妃所喜好的,所以遠瀛觀和大水法及其周圍的景觀都是乾隆為香妃所建造的,這是250年前的浪漫。
遠瀛觀
海晏堂
西洋樓景區另一座噴泉是海晏堂,是西洋樓最大的西式建築,這裡最精華的就是建築前的十二生肖噴泉,也是圓明園中最具觀賞性的景觀。噴泉水池呈八字形排列著十二生肖獸首銅像,獸首口為噴泉口,每一個時辰由機械驅動十二生肖依次輪流噴水。正午12時,十二獸首同時噴水,噴水時整個噴泉發出巨大轟鳴聲,方圓幾裡都能聽到。
海晏堂
其實西洋樓的建築在整個圓明園的地位並不高,圓明園真正的精華是中式園林,但是由於圓明園被焚毀後,木質園林早已燒成灰燼,只有部分西式園林的石質殘垣斷壁留了下來,才被後人認為是圓明園的標誌。
圓明園被毀
圓明園不僅收納了舉世的珍寶,還凝聚了無數工匠的心血和奇思妙想,可謂是取盡天下之精華,連宮牆都是漢白玉而造,其珍貴程度可見一斑,正是由於這樣的地位,圓明園一直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垂涎。自清朝建立到中期,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封建國家,清朝的軍事實力不可小覷,但到了乾隆中期,閉關鎖國的清朝與世界脫節,就呈現出了江河日下之勢,而經過工業革命的歐洲列強實力早已今非昔比。
但中國在出口方面仍保持著巨大的優勢,尤其是茶葉、絲綢、瓷器等方面。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僅對英國的貿易順差就達到了每年300萬兩白銀。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貿易局面,在英王的授權下,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獲取暴利,在1838年輸入中國的鴉片就高達1400噸,中國對走私者處以極刑,並派出欽差大臣林則徐虎門銷煙,這侵犯了英國的利益,從而引發了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最終清朝戰敗。英國之後幾年又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計劃,想進一步擴大在中國的優勢,但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絕。
之後英國藉口「亞羅號事件」決定再次發動對中國的戰爭,這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英軍開始進攻廣州,此後幾年一路北上,直到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鹹豐皇帝逃亡至河北的熱河行宮,也就是今承德避暑山莊。由於進攻中國的過程中遭遇了抵抗,英法決定報復中國,於是直奔圓明園這座舉世矚目的世界園林。
圓明園雖然有守軍,但是面對洋槍洋炮的英法聯軍自然是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福投湖自盡,3500名英法聯軍開始對圓明園進行瘋狂的搶劫,那麼為何英法聯軍搶完東西不行,還非要將園林焚毀呢?英法侵略者認為必須對清帝進行嚴厲的懲罰,而且一定要留下痕跡,作為皇家園林的圓明園就是最好的地方。
最後在英國首相的授意下開始放火,大火連燒了三天三夜,所有園內的木質建築六成以上全部燒毀。而圓明園的文物上至中國先秦時期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歷代的文人字畫和各種奇珍異寶全部被搶走、砸掉或者是焚毀,園內守軍、太監數千人被殺掉燒死,為世界史上罕見的暴行。英法放火焚毀圓明園,就是純粹的要讓清政府知道,惹怒他們的下場是十分嚴重的,讓清朝不敢於與他們作對。
法國楓丹白露宮
在圓明園被燒後,後來的慈禧想要修復圓明園,但是在修復計劃進行了不到一年,就因為國庫虧空,無力負擔而放棄了,但還是恢復了園中的一些景觀。可是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北京又被攻佔,這一次圓明園遭到了徹徹底底的洗劫。而清朝滅亡後,北方的軍閥、土匪在幾十年間不斷對圓明園進行最後的洗劫,連地裡的土都被翻了一遍又一遍,當地的百姓甚至將漢白玉宮牆拓下後運回家中修建房屋,而圓明園也在這些浩劫中完全沒了面目,變成了一片荒草和廢墟。
圓明園中的被搶文物初略統計不少於150萬件,全部都是稀世珍寶。包括被譽為中國繪畫史上無上珍品的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現存於英國大英博物館。而圓明園中的文物主要流向了英國大英博物館的中國館2萬餘件、法國楓丹白露宮3萬餘件,而剩下的100多萬件被搶文物,流落歐洲民間早已不知去向。
大英博物館
圓明園的被毀記錄著英法聯軍摧殘中華文化的滔天罪行,更讓人憤怒的是英法聯軍如此囂張,對如此醜惡的行徑毫無悔意,還十分自得,燒毀我國的瑰寶,竟然還敢聲稱是為了震懾我國,不管這些文物是否被毀,中華文化都會一直傳承下去。我們在痛心之餘,一定要記住他們的醜惡嘴臉,記住這段屈辱的歲月,不要讓這種悲劇再度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