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聯軍當然不會去燒紫禁城。
紫禁城什麼地方?那是清朝的政府所在地和權力中樞。一旦動手毀掉紫禁城,有可能會造成兩個後果:第一,清廷拒絕議和,英法聯軍與清廷的戰爭擴大化;第二,清廷滅亡,中國陷入無政府狀態。
這兩個後果都是英法聯軍不願看到的。
英法聯軍此來,說到底是為修約,換句話說就是謀求擴大在華政治和商業利益,只要是有悖於這個目標的行動,即便是軍隊想做,他們的政府也不會讓他們去做。在英、法兩國的政府看來,要先保證自己不要陷在對華戰爭中無法抽身,接著要保證清政府的統治是穩定的,最後還要保證這個帝國還有油水可榨,否則此番動刀動槍搞出那麼大動靜,那就是賠本買賣。
而且,英法聯軍在進入北京城之前,與清廷有約定,即清軍應將安定門交給聯軍,但聯軍不得破壞城市,也不得令大量士兵進城,於是紫禁城得以保全。
那麼,他們又為什麼要對圓明園下手呢?這就要問問昏招迭出的載垣和僧格林沁了。
當時英法聯軍攻破大沽,來到天津,發現並沒有清廷的全權大臣等到他們來和談,於是他們進兵至通州。鹹豐帝慌忙派出欽差大臣載垣與英法聯軍談判,雙方在是否行跪拜禮的老問題上爭執不下。鹹豐帝得知,令其扣押隨軍的英國外交官巴夏禮,以便迫使英法聯軍屈服。於是,僧格林沁將巴夏禮等39人被拘禁。
英法聯軍見和談無望,只好把僧格林沁的騎兵剁成肉泥,然後進軍北京。進軍北京後,聯軍並沒有立即進城,而是在追擊清軍殘敵時找到了圓明園。
英法聯軍也是人,看到好東西也想搶,於是此時他們劫掠了一些東西,燒了幾個宮殿,但還算比較克制。
但是,他們在圓明園中發現了之前被清廷拘扣的巴夏禮等39人的個人物品。之後聯軍輾轉詢問周邊百姓,百姓說看到過有洋人的屍體被扔掉,並被餵了豬。於是,聯軍揣測清廷一定是在圓明園中折磨了巴夏禮等人。
然後,英法聯軍便照會恭親王奕訢,要求他釋放巴夏禮等人。但是,清廷最終只放回了不到20人,剩下的已經死掉,而被放回來的那些洋人也說自己遭到了殘酷的刑訊。
英法聯軍遂以此為藉口,對圓明園採取了第二次洗劫行動,這次的規模就比較大了,大量宮殿被焚毀,大量珍寶遭到搶劫。這一方面自然是為了報復虐俘,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給奕訢點顏色看看,敦促其早日與聯軍達成和議。
有人認為巴夏禮等人並未遭到虐待,所謂俘虜有一半被折磨至死更是無稽之談,這不過是英法聯軍為進一步行動捏造的藉口。但無論巴夏禮等人是否真的遭到虐待,清廷在議和期間擅自扣押對方外交人員,這既不符合現代外交法則,又使得清廷在輿論上落了下風,而且還輕易授人以柄,為英法聯軍之後的軍事行動提供了藉口。
所以,圓明園遭到焚毀,英法殖民者固然應負一定責任,但不客氣地說,是清廷用自己的無知和昏聵,親手葬送了自己的萬園之園。
這不禁讓我想起,前一段時間法國巴黎聖母院遭火災被毀。有些無腦之徒藉機生事,說這是報應,誰叫他法國人燒了我們的圓明園。看來腦子真是個好東西,否則說話不經大腦,逮誰咬誰,以後這報應還不一定輪到誰身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