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曾經說過:天寒不及披衣送,趁著月黑趕豪門。這首詩非常有意思,主要是為了襯託自己家非常貧窮,因為詩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讀書這方面,就沒想著怎麼去提高家裡的經濟收入。所以導致小偷來到自己家之後,鄭板橋就鼓勵小偷趕緊收手吧,不要在鄭板橋家裡偷東西了。建議小偷趕緊趁著時間還早,前往另外一個稍微富裕的家庭裡下手吧,所以這首詩做得非常有意思。
那些小偷小盜可能都容易被原諒,但是如果要觸犯國家利益的強盜性行為,不可能會被人們短時間內遺忘的。比如說1860年所發生的英法聯軍對於我國圓明園進行搶奪並焚燒的事件,直到現在,事情雖然已經過去了150年之久,但是依然成為了國人心中的痛。當然這段歷史也鞭策著國人,在現代生活中一定要提高國家防禦能力,要提高國家對於歷史的尊重程度,鞭策著人們更好的生活。
現在關於圓明園到底是被誰燒的,這件事情有很多國際爭議問題存在著。法國人表示在,1860年發生的火燒圓明園事件,雖然主要的作案者是英法兩個國家的士兵。但是真正放火的人是英國士兵,而不是法國士兵。法國士兵當時正忙著搶奪圓明園裡面的一些珍貴寶物,根本就沒有心思去想著放火。而英國人才是放火的罪魁禍首,因為英國人覺得既然已經在這裡搶奪了寶物,那麼就應該銷毀證據,所以放火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對於這一邏輯,現在也沒有人去質疑。但是為什麼英國人一定要把圓明園給燒掉,難道僅僅只是為了銷毀證據這麼簡單嗎?英國人後來也表達了另一種說法,英國人認為清政府當時為了反抗外來列強的權勢,於是在1859年俘獲了一些來自英國的傳教士和一些士兵。
這件事情對於英國人來說,也像是一個導火索。後來由於雙方沒有溝通好這件事情該怎麼解決,清政府還擅自將俘獲來的英國士兵和傳教士們殺害了。這件事情就激怒了英國士兵,最終英國士兵和法國士兵聯合組成了英法聯軍,在1860年時對圓明園進行了搶奪和焚燒,並且以圓明園為中心的北京三山五園都沒有放過,其罪惡程度天理難容。
這一說辭放在現代的國人耳中,很容易讓人勃然大怒。不管導火索是什麼,焚燒了一個國家的高級園林,等同於是摧毀了這個國家的尊嚴。其實天道有輪迴,這句話在很多現代中國人的心中還是有分量的。因為在歐洲人燒了我國的圓明園之後,歐洲的很多歷史建築也遭到了破壞,比如說巴黎聖母院等等。雖然不能說人們應該有小人得志的心理,但是明目張胆的去破壞一個國家能代表尊嚴的建築物,這本來就不是後人可以原諒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