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中的唐代建築

2021-02-13 禪林網

唐代 建築的風格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開朗。它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形體俊美,莊重大方,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舒展而不張揚,古樸卻富有活力,正是當時時代精神的完美體現。

唐代 的木建築實現了藝術加工與結構造型的統一,包括鬥拱、柱子、房梁等在內的建築構件均體現了力與美的完美結合。唐代建築舒展樸實,莊重大方,色調簡潔明快。山西省五臺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築,體現了上述特點。此外,唐代的磚石建築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佛塔大多採用磚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尋塔在內的中國現存唐塔均為磚石塔。

敦煌唐代壁畫裡的宮殿,可以首先注意那些表現「宮闕」的畫面。

在第397窟有兩座初唐時繪製的宮闕:中央是宮城正門,上建兩層門樓;左右夾建二臺,就是闕臺,平面向前略伸使整體平面呈一淺「𠕄」字;闕臺上各建有一座單層闕樓,其縱軸和中央城樓平行。盛唐第172窟有兩座宮城門,平面都是形,上有城樓、挾屋和曲折連屋,城下列戟架。這兩圖都是宮闕。

晚唐第9窟中有一城樓,在城樓前左右各一闕臺,臺上也有縱軸和城樓平行的闕樓,三座建築之間以弧形城牆相連。敦煌第172窟建築細部(盛唐)唐代建築壁畫可以看出,唐代宮闕是從周漢就有的闕發展來的,並與東漢至北朝盛行的塢壁闕有更密切的傳承關係。「闕」之一名,首見於《詩經》。《鄭風·子衿》曰:「縱我不往,子甯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說明周時已經有了闕

自東周以至東漢,闕主要都是作為一種禮制性建築而存在的。形制是兩座孤立的臺,臺上有屋,對峙於宮門、城門、墓道和廟門之前,起標表入口以壯觀瞻的作用。大約自東漢中期開始直至南北朝,塢壁大量興起,在塢門處往往也建闕,它不再孤立於大門外邊而是緊挾在塢門兩側,突出了它的物質性功能即軍事防禦作用。

塢壁闕在敦煌早期窟中也可大量見到,大都是塑出的,稱為闕形龕,雙闕中間連有屋頂,但中間屋頂仍低於左右闕,保持有漢闕雙峙的構思;少數是畫出的,其中有的中央屋頂比雙闕為高,顯出了以中央屋頂為構圖中心的新意匠,為闕的繼續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隋唐以後,隨著國家的統一,社會趨於安定,同時也隨著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這種在漢代本來是有嚴格等級規定的闕又恢復了它的權威性而且更加嚴格了,遂專屬之於帝室,而且除個別帝陵有墓闕外,闕都建於宮門處,形成了宮闕獨步的局面。

從壁畫的宮闕形象可以知道,唐代的宮闕總體平面是「𠕄」字形,左右二闕不再象塢壁闕那樣與大門在一條直線上而是更向前推移出去。這種現象說明闕的防衛性意義又降低到次要的地位,而重新突現了它的禮制性意義。從這一點看,似乎唐闕是漢闕的某種恢復。但歷史雖然有可能是相似的卻永遠也不會重複,由漢至唐,闕的發展也經歷著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唐闕在闕臺與門樓之間有牆連繫著,又特別強調中央城樓,這些都說明唐代宮闕是魏晉塢壁闕的直接發展。

高大巍峨的中央城樓位置後退,強烈顯示了它在整座建築中的構圖立體作用;左右闕樓位置前伸,與它形成犄角之勢,只處於陪襯的地位,三者共同組成了一座極富統一感的建築整體。在壁畫宮闕中,我們還注意到它們的中央城樓大都又各分出左中右三部,左右二部和中部的關係又形成了一個較小範圍的統一整體,突出於外的城臺進一步加強了它的統一感。人們在遠處時更多的是對全景範圍的大整體的感受,走近以後,中央城樓的統一構圖隨之突現,在整個行進過程中,建築都以其不同規模的完整藝術形象吸引著人們的注意。

𠕄字形平面拉開了整組建築的深度,使它比塢壁闕所能控制的空間大大擴張了,再加上它的絕對尺度的擴大,氣勢當然也要大得多。平面的進退又加強了對立面高低錯落的感受,豐富了建築群的造型。

𠕄字所圍的封閉空間,內界面又是大片牆面,使人們感到森嚴,對人發揮了強烈的震懾作用。漢代人崔豹曾說:「闕……人臣將朝,至此則思其所闕,故謂之闕」(《古今注》),這話雖不免有望文生義之嫌,卻也透露了禮制性闕的精神功能作用。人臣至此,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的「缺點」,而頓起悚懼之心,闕,充分體現了它作為君臨天下的皇權象徵的意義。建築就是通過這樣的空間造型手段來發揮它的藝術作用的,在這種場合,恐怕像繪畫、雕塑等其它藝術的感染作用就不能和它相比了。

禪林網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禪 林 chanlin

禪 宗 智 慧 的 傳 播 者

【微信號】chanlinorg

蘋果版 | 安卓版

相關焦點

  • 梁思成 | 敦煌壁畫中的中國古建築
    到了唐代,磚塔雖漸多,但是如雲岡、天龍山、響堂諸山的窟簷卻沒有了,所賴主要史料就是敦煌壁畫。壁畫之外,僅有一座公元857年的佛殿和少數散見的資料,可供參考,作比較研究之用。   敦煌壁畫中,建築是最常見的題材之一種,因建築物最常用作變相和各種故事畫的背景。在中唐以後最典型的淨土變中,背景多由輝煌華麗的樓閣亭臺組成。
  • 學術 | 梁思成:敦煌壁畫中的中國古建築
    到了唐代,磚塔雖漸多,但是如雲岡、天龍山、響堂諸山的窟簷卻沒有了,所賴主要史料就是敦煌壁畫。壁畫之外,僅有一座公元857年的佛殿和少數散見的資料,可供參考,作比較研究之用。   敦煌壁畫中,建築是最常見的題材之一種,因建築物最常用作變相和各種故事畫的背景。在中唐以後最典型的淨土變中,背景多由輝煌華麗的樓閣亭臺組成。
  • 鑑賞|敦煌壁畫裡的殿堂、宅第、塔等古代建築的群體構圖
    敦煌壁畫中有大量的建築物形象,其中有宮殿、闕、佛寺、塔、城垣、住宅,還有監獄、墳墓、高臺、草庵、穹廬、帳帷以及橋梁、棧道等等,有許多還是以完整的組群形式出現的,可以明確地顯示出建築的群體構圖。「禮失而求諸野」,在實物例證如此缺乏的情況下,敦煌壁畫無疑給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最好的材料。
  • 敦煌壁畫中的樂器
    箜篌作為外來樂器,也曾在我國隋唐時期的宮廷音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此,它在敦煌壁畫中也有呼應性的體現:數量僅次於琵琶,約有200餘件。早期的箜篌在形制上,多為三角形框架,弦數較少。唐代的箜篌,大都繪有精美的邊框紋樣、華麗的裝飾墜物,並且弦數增多。儘管如此,入宋以後仍難逃衰亡的命運。而它曾經輝煌的歷史也只能被定格在一幅幅敦煌壁畫之中。5. 琴
  • 敦煌石窟的壁畫
    下面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敦煌石窟的壁畫。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屬於水粉壁畫,它用的材料有哪些呢?到了唐代,就發展為鴻篇巨製。經面畫,就是按一部經來畫一地叫做經面。唐代是一牆壁就畫一個內容,規模非常大,而且一般描繪的都是淨土世界。一個壁畫大概就是一個大洞窟,當然比我們這個空間要小,但是整個一壁畫都是這樣,它還能畫上千個人,中間是佛說法,然後有聽眾,有音樂。其實敦煌好多素材是從這裡面取出來的。所以規模非常宏大,因為它每個細部也要有講究,像反彈琵琶也是這樣的壁畫。
  • 【解讀】唐代建築彩繪
    唐代建築依然以朱白為最基本的木構色調,唐《含元殿賦》稱「今是殿也者,惟鐵石丹素」;韓愈《新修滕王閣記》中描述外簷受風雨侵蝕「赤白之漫漶」;佛光寺東大殿北梢間木板門背,還留有唐代彩畫工匠「赤白博士許七郎」的墨書題記,可見在當時唐人的一般概念中,建築的基本色調還是以紅白為主,以至於「赤白」便可作為彩畫代名詞,為表述方便,我們不妨也將此類稱之為「赤白彩畫」。而屋頂多採用黑、綠、藍色,整體色調比較明豔。
  • 敦煌壁畫中的「眾牛相」
    敦煌研究院供圖「只用寥寥數筆,古代畫工就勾勒出山林逐獵的緊張氣氛和野牛的雄健姿態。」敦煌研究院研究館員楊秀清說。一些西方研究者認為,這幅壁畫與19世紀印象派繪畫有異曲同工之處,不苛求細部,重在營造整體氛圍。楊秀清介紹,敦煌壁畫中關於牛的畫面眾多。古代畫工從大自然、社會生產、佛教故事中廣泛取材,創作出了形態各異的牛。
  • 唐代建築五臺山佛光寺
    在敦煌石窟壁畫《五臺山圖》中,佛光寺佔據了顯要位置。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滅法,寺內除幾座墓塔外,其餘建築全部被毀。宣宗復法,大中十一年(857)京都女弟子寧公遇和高僧願誠主持重建。現存東大殿及殿內彩塑、壁畫等,就是這次重建後的遺物。金代於寺內前院兩側建文殊、普賢二殿。
  • 敦煌壁畫中的那些稀奇樂器~
    琵琶。彈撥類樂器中,當屬琵琶這件樂器最有代表性。僅在莫高窟中所繪製的數量就多達700餘件。該詞出現在唐代。緣於晉代竹林七賢之一的阮鹹善彈這件樂器,因而得名。形制上,共鳴箱呈正圓形。項長,四弦,十二品柱。它與五弦琵琶有著極其相似的命運。唐朝以後開始逐漸失去主流地位,之後被宋代的月琴所取代。然而,敦煌壁畫中卻留下了大量它的身影。有的琴體飾以花紋重彩,有的琴體卻形似花瓣。圖為西魏第285窟南壁。(圖片來源:外灘畫報)
  • 敦煌壁畫中的那些樂器究竟是什麼?
    初唐 第220窟 北壁它與五弦琵琶有著極其相似的命運。唐朝以後開始逐漸失去主流地位,之後被宋代的月琴所取代。復原的花邊阮4.早期的箜篌在形制上,多為三角形框架,弦數較少。唐代的箜篌,大都繪有精美的邊框紋樣、華麗的裝飾墜物,並且弦數增多。儘管如此,入宋以後仍難逃衰亡的命運。而它曾經輝煌的歷史也只能被定格在一幅幅敦煌壁畫之中。5. 琴
  • 「冠服之豐美華麗」,敦煌壁畫中唐朝服飾文化的演變
    敦煌壁畫中晚唐的人像也是身上穿著非常有晚唐風格特點的衣服,相比之下,唐代女子的服飾可以說非常的多,吸引人的眼球。藉助敦煌壁畫去研究唐代服飾藝術的形式美學,由此可見其重要性,敦煌壁畫中所顯示出來的唐代服飾藝術美學特徵在兩個方面尤為突出顯著,即敦煌壁畫中唐代服飾的所展示出來的技術上美感和藝術上的美感。
  • 敦煌壁畫中的那些稀奇樂器究竟是什麼?
    那麼,敦煌壁畫中到底有哪些樂器?接下來,我們就按樂器的演奏方式(彈撥、吹奏、打擊)精選了一些敦煌樂器,對應美輪美奐的各朝壁畫,進行一番微考據。 琵琶該詞出現在唐代。緣於晉代竹林七賢之一的阮鹹善彈這件樂器,因而得名。形制上,共鳴箱呈正圓形。項長,四弦,十二品柱。它與五弦琵琶有著極其相似的命運。唐朝以後開始逐漸失去主流地位,之後被宋代的月琴所取代。然而,敦煌壁畫中卻留下了大量它的身影。有的琴體飾以花紋重彩,有的琴體卻形似花瓣。
  • 張大千毀壞敦煌壁畫之謎
    于右任的隨員、敦煌當地人竇景椿在《張大千先生與敦煌》一文中憶述道:  我隨於右老由蘭州前往敦煌,及駐軍師長馬呈祥等人。記得參觀到一個洞內,牆上有兩面壁畫,與牆壁底層的泥土分離,表面被火焰燻得黑沉沉的,並有挖損破壞的痕跡……從上面壞壁的縫隙中,隱約可見畫像的衣履,似為唐代供養人像,大千先生向右老解釋,右老點頭稱讚說:「噢,這很名貴。」但並未表示一定要拉開壞壁一睹。
  • 一起來看敦煌壁畫中的「眾牛相」!
    敦煌研究院供圖肌肉緊繃、驚恐回望,一頭被獵人踏馬追逐的受驚野牛躍然眼前。這幅莫高窟最有代表性的狩獵圖,繪於距今1400多年前的西魏時期。較之唐代壁畫的純熟,早期壁畫更具想像力和原始的美感。「只用寥寥數筆,古代畫工就勾勒出山林逐獵的緊張氣氛和野牛的雄健姿態。」敦煌研究院研究員楊秀清說。
  • 敦煌塑像、壁畫中的唐朝武備
    壁畫中還涉及大量天王、武弁、其兵甲器械眾多,國內學界只有楊泓先生對敦煌壁畫中的北朝、唐朝騎兵做了一定梳理。本文擬通過對敦煌壁畫、絹畫對唐朝武備進行分析梳理。《資治通鑑》的胡注中則能發現一些有關橫刀名稱由來的線索:「橫刀者,用皮襻帶之,刀橫掖下」。從史料中可知,橫刀為雙提掛形式,配掛於腰間。陌刀在唐代史料中則有較多的記錄,在唐代對外戰爭和平定「安史之亂」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陌刀起源於隋朝,隋將闞稜善使陌刀,《新唐書》載:「闞稜,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兩刃刀,其長丈,名曰陌刀,一揮殺數人,前無堅對」。
  • 第一次看清敦煌壁畫
    我特別喜歡這幅《舞樂圖》(榆林窟第25窟,中唐),半低垂的眼睛,特別講究眉毛到眼睛之間的面積,那個空間很大氣,可以說是『計白當黑』的典範。」「再看它的用墨,並不是同一個重度的黑墨在畫線,上眼球上有一條特別細的線,下眼帘、下眼袋也都是用極淡的墨畫的,我發現敦煌壁畫都是這樣,只有固有色的地方是墨色勾線,其他全部用肉色或淺色線表現,可見素描在當時就已經被通達地總結出來了。」
  • 敦煌壁畫入門指南
    既然是日常生活再現,那就跟照片似的,一起去「敦煌老照片」裡看看——敦煌人民多會過日子!敦煌壁畫中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信仰佛教、出資金開窟,不僅出資繪製佛教題材,還把自己的流行理念、生活畫像繪在窟中,這些人就是供養人。
  • 龔劍:敦煌塑像與壁畫中的唐朝武備
    敦煌莫高窟、榆林窟存自十六國至元代歷代壁畫四萬多平方米,內容以佛教題材為主,壁畫中佛陀、菩薩、天王、力士、飛天、供養人等為主,故壁畫的研究成果也主要以佛教題材內容為主。壁畫中還涉及大量天王、武弁、其兵甲器械眾多,國內學界只有楊泓先生對敦煌壁畫中的北朝、唐朝騎兵做了一定梳理。本文擬通過對敦煌壁畫、絹畫對唐朝武備進行分析梳理。
  • 黨妹還原敦煌飛天:重溫敦煌壁畫,再現莫高窟名片
    B站up主黨妹近期發布了一期關於敦煌的美妝視頻,網友紛紛發彈幕稱讚好美。敦煌是個神聖的名字,許多國家的文化在這裡碰撞。尤其是敦煌的壁畫,為後人帶來了極致的感官體驗與藝術感受。說到壁畫,不得不提起敦煌飛天,這是莫高窟藝術的標誌,也是敦煌的代表。
  • 講座分享|《敦煌壁畫摹寫的歷史與方法》
    放稿的方法是首先確定所臨壁畫的尺寸,然後在壁畫上量畫面中形與形之間的數據,以此為依據確定畫面中形的準確度。到了晚上下班的時候,去一些不開放的大洞窟中放稿,每工作一小時就要暫停工作,由於幻燈片發熱膠片膨脹,稿子已無法對上,還得讓機子休息半個小時等冷卻後再進行對稿的工作,可見當時是那麼艱苦的環境,現在的條件都得到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