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本品為胡椒科植物蓽茇的乾燥近成熟或成熟果穗。
產地:主產印尼等地。
相關名:蓽茇、蓽撥、必卜、蓽勃、蓽撥梨、畢撥、逼撥
採收加工:果穗由綠變黑時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飲片炮製: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性狀鑑別:本品呈圓柱形,稍彎曲,由多數小漿果集合而成,長1.5~3.5cm,直徑0.3~0.5cm。表面黑褐色或棕色,有斜向排列整齊的小突起,基部有果穗梗殘存或脫落。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顆粒狀。小漿果球形,直徑約0.1cm。有特異香氣,味辛辣。
性味歸經:辛,熱。歸胃、脾、大腸經。
性能特點:本品辛熱溫散,入胃、脾、大腸經。善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兼止嘔、止瀉,治中寒氣滯之腹痛吐瀉。
功效: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主治病證:(1) 脘腹冷痛,中寒嘔吐、洩瀉。(2) 胸痺冷痛,齲齒牙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塞齲齒孔中,或調敷。
使用注意:本品辛熱, 能助火傷陰,故熱證及陰虛火旺者忌服,孕婦慎服。
小故事
傳說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得了「氣痢」病,放屁不止,控制不住,遍請名醫治療,百藥無效。眼見病情日趨嚴重,便下詔搜求方藥。於是下了皇榜徵招能治此病的神醫。當時皇宮儀隊裡的一張姓人士揭榜獻方。以牛奶煎煮蓽茇,令唐太宗內服,治癒了他的「氣痢」痼疾。唐太宗大喜,賜封張某為「五品官。」誰知丞相魏徵卻一直推諉不辦。不久唐太宗舊疾復發,仍按前法取效,便質問魏徵:「獻方人有功,為何不授官職?」魏徵說:「臣不知授他文官,還是武官?」唐太宗一聽,悻悻地說:「足可以授三品文官了!」便一紙下令封為「三品文官。」誰也未料到,小小一味蓽茇,居然成了加官的敲門磚。這人獻的原方是:牛乳250克、蓽茇15克同煎煮。取汁一半空腹喝下,日飲一次。唐劉禹錫對這件事也作了記載,並說此方經過多次實驗,對治療虛寒內冷的病症很有效。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牛乳蓽茇治「氣痢」有效。他認為「氣痢」是由於寒熱不調引起,牛乳,性微寒,有補虛損、益肺胃、生津潤腸之功效。蓽茇,性溫熱有溫中散熱、下氣止痛之效。一寒一熱,使陰陽得到調和,所以適用此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