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昱寧︱當簡·奧斯丁遇見博弈論

2020-12-11 澎湃新聞

《簡·奧斯丁的謀略》 [美]崔時英著,遊嘉、王葦霖譯,格致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448頁,69.00元

兒時讀簡·奧斯丁,對小說裡那些急著嫁女兒的媽媽們如何在日常細節裡察言觀色、隨機應變,印象頗為深刻。比如,《傲慢與偏見》一開場,班納特家附近的尼日斐花園終於租出去了,新主人是來自英格蘭北部的闊少爺彬格萊先生——重點在於,彬格萊是個單身漢,而班家膝下無子,一共有五個待字閨中的女兒。當尼日斐花園給大女兒吉英發來請柬時,班太太堅決不讓她坐馬車去。因為天眼看著要下雨,吉英只有單人騎馬去才有可能被留在彬格萊家裡過夜。我們不得不感嘆班太太的細密心思,她甚至考慮到此時彬格萊家的馬車正好也有別的用處,沒有可能及時送吉英回來。臨走時,班太太對大女兒說,預祝天氣變壞。

《理智與情感》裡的達什伍德夫人沒有班納特太太那麼足智多謀。不過,當她的二女兒瑪麗安決定獨自一人在家接待讓她一見鍾情的威洛比時,達什伍德夫人對這個出格的舉動不僅未加阻止,而且乾脆利落地出手相助——她迅速找了個藉口,替瑪麗安拒絕了米德爾頓夫人的家庭聚會的邀請。

在《簡·奧斯丁的謀略》中,這樣的細節只能算是小型案例。粗略算來,作者至少從奧斯丁的小說中找出了上百個案例(大部分都比這兩個更複雜),連同產生案例的語境,加以條分縷析。當愛瑪·伍德豪斯在畫哈麗特·史密斯的肖像時,面對埃爾頓先生表露出的欣賞,為什麼愛瑪卻認為他愛上的是哈麗特而不是自己?

(《愛瑪》)

五歲的貝齊和十四歲的姐姐蘇珊為了爭奪一把銀刀打架,大姐姐範妮·普萊斯用多少成本順利解決了這個問題?

(《曼斯菲爾德莊園》)

埃莉諾發現自己的心上人愛德華與露西早就私定終身的時候,她經過了怎樣複雜的判斷,才決定「以不變應萬變」是最佳選擇?

(《理智與情感》)

電影《理智與情感》劇照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是上百次地研究這些案例的過程。作為一個有過編輯、翻譯和創作經驗的文學從業者,作為奧斯丁的重度發燒友,這個過程既親切又新鮮。那些熟悉的名字和場景次第出現,卻是透過嶄新的觀察角度、考量工具和分析手段,從而展現別樣的風景。老實說,我多年接觸文論,難免張口就是什麼風格化二元論或者各色各樣可以無限疊加的「主義」,也難免對這些方法甚至這些詞本身漸漸麻木,失去敏感。這本書裡幾乎沒有這些詞,有時會出現直觀的「決策樹」或者「博弈模型」,更多的是把文本細節一條條理出來,解析其中的「策略」,並且觀察這些策略相互作用的效果。於是,心裡接連浮出了幾個問號:「這還是我熟悉的奧斯丁嗎?可以這樣讀奧斯丁嗎?為什麼要這樣讀奧斯丁?」

整本書讀下來,讓我這個數學及政治經濟門外漢倍感竊喜的是,這本書並沒有設置跨不過去的專業門檻。對於核心術語「博弈論」,它給出的定義通俗易懂:博弈論基於理性選擇理論,考量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運用理論化和專業化的方式去解釋「人們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它是過去五十年間,尤其在政治和經濟領域中廣為接受和最為流行的人類行為動機理論。

細讀這段定義,你就會發現小說與博弈論的關係也許並不像你想像得那麼遠,因為「人們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也恰恰是小說家們最好奇的問題之一。從導論到結語,這本書越來越清晰地讓我們看到兩者之間在關注對象和操作方式上的共通之處。在作者看來,「策略計劃類似於一種夢想,一種每個人按設想的劇本各行其是的夢想,」他追求的是「數學模型和文學敘述的彼此啟發與相互說明」。國際著名經濟學家阿里爾·魯賓斯坦的說法或許更為形象:「模型這個詞聽起來要比寓言或者童話更科學,但我認為它們之間並沒有多少差別……寓言介於幻想和現實之間,寓言沒有多餘的細節和煩人的幹擾……我們可以看清楚在現實世界中不易發現的東西。當我們回到現實,就具備了可靠的忠告和中肯的意見,可以幫助我們去應對真實世界。」

對於時常陷入「生活比小說更精彩」的困擾的現代小說家而言,這樣的看法或許能有效地緩解對於虛構文體的「意義焦慮症」。事實上,現代意義上的小說正是一個廣闊無邊的虛構人際場域。通過閱讀小說,人們可以學會如何在不完全信息狀態下、在遮蔽狀態下了解他人意圖,獲得同情心和同理心,以便達成溝通和合作,這對於複雜的現代城市生活結構尤為重要。古老的「故事」,比起新潮的「模型」或者「思想實驗」來,在功能上並沒有絲毫遜色之處,而在內涵的深度和廣度上,則有更大更豐富的空間。

關於這一點,也許沒有誰的說法比奧斯丁本人更激烈。在小說《諾桑覺寺》中,她借著主人公正在讀小說的情節,罕見地以第一人稱(作者立場)出現,捍衛小說的尊嚴:「(小說是)表現了思想的巨大力量的作品,一部用最貼切的語言,向世人傳達對人性的最徹底的認識,並對人性的種種表現作最恰當的刻畫,傳達洋溢著最生動的才智與幽默的作品。」在她看來,相比之下,《旁觀者》(刊登非虛構的雜誌)之類,倒不見得有什麼益處。由此可見,在奧斯丁的觀念中,「人們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確實是小說家應該首要關心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在晚近的文學理論中,也常常出現「文本意圖」和「文本策略」之類的術語。需要稍加釐清的是,在本書中提到的策略,通常是指在作者的設計下,人物採取什麼行為,達成什麼目的;在文學的場域中,討論「文本策略」是為了考察作者的主觀意圖,他希望藉助文本達到怎樣的表達效果,提供什麼樣的闡釋方向;而「文本意圖」的概念更具有開放性,認為文本一旦形成,便脫離了作者的控制,具有其獨立的意圖——對於作品的「文本意圖」,你有權做出甚至連作者本人都未必想到的解釋。

在《簡·奧斯丁的謀略》中,作者不止一次特意說明,對於某些人物的行為究竟是刻意採取的策略,還是無心為之,存在不同的解釋。換句話說,奧斯丁這樣寫,是不是想達成這種特定的效果,作者並沒有必然的把握。但是,如果從「文本意圖」的角度看,這一點其實並不那麼重要。文本的生命力,恰恰就在於對它的解釋空間——無論從文學角度還是從博弈角度——是無限的。因此,作者完全可以通過一系列分析和闡釋,最終提出這樣的判斷:「無論奧斯丁有沒有在小說中講解博弈論的意圖,讀者都能讀出博弈論的思想精髓。」

下一個容易聯想到的問題是:作者為什麼要選擇奧斯丁的作品作為策略論的研究對象,為什麼堅定地認為「早在200年前奧斯丁就已經通過她的六部小說向世人提出並討論了博弈論的核心思想」?要解釋這個問題,恐怕還得調用我原先的文學史知識,對奧斯丁本人和她生活的時代,作一個簡單的梳理。

首先,簡而言之,奧斯丁生活的時代,可以看作是從喬治王時代向著名的維多利亞王朝過渡的時期。農村裡的圈地運動已經發展了好幾輪,《理智與情感》中的男性人物就經常談到圈地的話題;向海外開闢新航路的事業方興未艾;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但離高潮尚遠,還要再過十幾年蒸汽機才能被搬上鐵路。日不落帝國最輝煌的時期即將到來但還沒到來。各種新興的生產模式都在催生能與之配套的法律法規、倫理道德、等級制度、人際關係以及文化內涵。城市化尚未進入加速膨脹期,但無論是在城裡還是在鄉村,中產階級越來越成為一股穩定的、舉足輕重的勢力。牧師、商人、律師、鄉紳,這些頭上沒有爵位、手裡攥著「新錢」的人,正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在創造出可觀財富之後,他們當然也希望政治地位得到相應的提高。用咱們現在的話說,這叫社會轉型期。

其次,就小說這種文體而言,當時的文本環境是較為特殊的。雖然前面有斯威夫特、笛福和菲爾丁開道,但 「小說」這種題材還處於青春期,在英國還登不上大雅之堂,在文學的整個生態系統裡還處在相對底層的地位。後人一般把那一段稱為浪漫主義時期,可是當時檯面上主打的基本上都是華茲華斯那樣的詩人,所以我們在《理智與情感》中能看到當時的小姐們經常以閱讀浪漫主義詩歌為榮。那時的小說雖然有海量的作品,強大的流傳度,作者也能獲得一些實際收益,但小說家地位還處在「妾身未分明」的狀態。更有尊嚴更有追求的男作家男讀者往往羞於混跡其中,這就促成了一個很特殊的現象:讀小說的是女人,寫小說的也是女人。

再次,奧斯丁本人的經歷對其作品有直接影響。她成長在英格蘭南部一個還算體面的教區牧師家庭,在家裡排行第六。和當時標準的中產配置一樣,奧家的孩子,包括女性在內,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們在成長過程都有條件大量閱讀。奧斯丁小姐也按部就班地談婚論嫁,據說她跟一位愛爾蘭律師談過戀愛。雙方家庭條件都比較一般,但雙方家長對於這場婚姻的投資報酬率都有更高的期待,因而婚事沒有談攏。男性在就業市場中處於壟斷地位,在婚姻市場上佔據絕對優勢,所以律師很快就忘了這段插曲,繼續努力工作,另娶了別家的千金。奧斯丁小姐被耽誤了終身,但這對於文學史而言倒是一件好事——本該用來家務和生育的時間,她用來讀書,用來觀察,用來寫作。

寫什麼是個大問題。奧斯丁時代最流行的小說通常比較狗血,簡小姐肯定在很多哥特小說裡讀到鬧鬼的城堡,或者在感傷小說裡遭遇千篇一律的脆弱女性的形象,她們總是眼淚汪汪,動不動就要昏過去。日常生活裡是不是隱藏著更為複雜的戲劇性?這種戲劇性有沒有可能比古墓荒野、比傳奇故事更有趣?這樣的問題,簡小姐也許在昏暗的燭光下翻來覆去想過很多回。實際上,當奧斯丁決定要突破套路、寫點不一樣的東西時,她就真正地改變了文學史。因為後來的評論家發現,如果沒有她的推陳出新,那段時間就拿不出一個像樣的名字、一部像樣的作品可以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深藏在閨閣之中的老姑娘簡奧斯丁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個案。這種情況跟後來群星璀璨的十九世紀大不相同。奧斯丁所有的作品都是匿名發表,所有的文壇聲譽都來自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後的追認——她幾乎是單槍匹馬、悄無聲息地填上了這個空白。

時至今日,我們在研究奧斯丁的價值觀時,仍然很難將她納入任何一種現成的體系。研究經濟史的專家們可以從她的細節裡得到很多一手材料,女權主義者可以通過分析埃莉諾和瑪麗安的思想活動測量十八世紀女性意識的溫度和活性,但任何意識形態都不能很有把握地說,奧斯丁就站在他們這一邊。她的筆下有最尖銳最深刻的社會批評,在一定意義上鼓勵個人價值,提倡精神自由,但幾乎以同樣堅定的態度否定私奔、質疑魯莽的浪漫,強調沒有經濟基礎的愛情毫無出路。她對於社會經濟狀況異常敏感,對上流社會冷嘲熱諷。對於新興的中產者時不時犯的幼稚病和自我意識陷阱,她也不會放過任何一個開玩笑的機會。但是,與此同時,她又對社會福利的基本保證和合理的個人幸福的可能性,抱有相當積極的態度。她是洞察秋毫的批判者,但從來不是大張旗鼓的叛逆者。換另一個人來統一這些互相矛盾的元素,很可能自亂陣腳,最終變成一個精神分裂的文本。但奧斯丁不會。她下筆,那種戲謔的口吻,那種半真不假的調笑,都會提醒你辯證地看待眼前的一切,提醒你,看一枚硬幣的正面時永遠要想到它的反面。

在奧斯丁這個有趣的、耐人尋味的個案身上,我們確實能尋找到某些有利於形成「策略自覺意識」的特質。她整個文學生涯的所有興趣,都集中在同一個命題上——女性如何在一個並非為了她們而設計的世界裡,儘可能更好地生活。根據本書提出的觀點,「主流社會的強者固然也可以運用博弈論,但由於佔據著主導地位,他們認為其他人已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因此對博弈論的需求較少;而從依附與被壓迫的土壤中開花結果的博弈論,更加傾向為弱者所用,只要你通過改理論根據情勢採取正確的行動,結果就會非常顯著……本質上說,博弈論並非是美蘇爭霸時期的一套話語,而是『弱者的武器』。」在這本書的最後一章裡,作者甚至以美國將領在美蘇爭霸與越戰時期的經驗教訓為例,證明當「弱者」拿起武器時,強者往往因為自以為掌控局勢而失分。

奧斯丁筆下的「弱者」,確實各有生存目標,有的心無旁騖,只看重眼前利益,比如《理智與情感》中的露西和《諾桑覺寺》中的伊莎貝拉;有的則不甘心讓婚姻僅僅淪落成某種形式的理財產品,希望在個人尊嚴和情感質量的基礎上求得安身立命之道,比如《傲慢與偏見》裡的伊莉莎白,《理智與情感》中的埃莉諾與瑪麗安。

奧斯丁小說《諾桑覺寺》插圖

不同的目標當然會激發不同的生存策略。有趣的是,當這些懷著不同訴求的人物相遇,當她們的策略碰撞在一起時,常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複雜局面。如果用文學術語來解釋,這種複雜的局面就是「戲劇性」。 比如情節編織得最為複雜的《傲慢與偏見》,用作家凱薩琳·舒爾茨的說法,就可以看成是「那些對人性非常敏銳的聰明人,一再地、戲劇化地相互誤會的故事。」回到博弈論的範疇,這種「戲劇性」實際上是策略與策略之間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饒有意味的是,在六部小說中,奧斯丁通過對這些策略的排列組合,最終讓她筆下的人物——無論是主要人物還是次要人物——個個都能做到「求仁得仁」。

無論如何,以這樣的角度重新審視奧斯丁,常常會有驚喜。在我看來,既然博弈論可以從文學作品中汲取養分,那麼反過來,文學評論也完全可以從博弈論中尋找趁手的工具。比如,將本書解讀奧斯丁作品的分析方式遷移到《紅樓夢》也完全可以成立。粗略想來,單單「抄檢大觀園」的前因後果,就可以提煉出幾十個精彩的策略案例吧——透過這些案例揣摩曹公下筆的用心,至少會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但《簡·奧斯丁的謀略》決不僅僅是一部與奧斯丁作品有關的策略案例大全。這本書特別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非常注意甄別「策略思維不是什麼」。作者告訴我們,策略思維不是利己主義,不是道德說教,不是經濟價值觀,不是「在不重要的牌局上的好勝心。」整本書讀下來,會漸漸認識到,作者推崇的好策略,都與上述詞語截然相反。更懂得放遠眼光、更能代入對方角色,更善於合作的人,才是最有成效的策略家。

帶著這樣的觀念再讀一遍這本書,會發現很多以前讀奧斯丁小說時漏過的細節在暗處閃光。在《傲慢與偏見》裡,即便在起初的重重誤會中,伊莉莎白和達西就已經發現有一些彼此認同的準則是需要共同捍衛的。雖然伊莉莎白並不喜歡達西先生,但他們倆在這些細微的互動中,已經建立了雙贏的合作模式。在《理智與情感》中,儘管布蘭登上校和埃莉諾不是一對,卻是真正的策略合作夥伴,反而埃莉諾的心上人愛德華,卻始終缺少策略合作的慧根。至於像柯林斯、露西這樣唯利是圖、自我中心的策略家,在成功獲得眼前利益的同時,也必然埋下潛在的危機。

如是,博弈論的內涵在無形中悄悄溢出了數學和經濟學的邊界。人性的複雜微妙,不是公式圖表或者數學模型可以精確計算出來的;也不會有哪個簡明扼要的思想實驗,能夠涵蓋人類社會種種偶然與必然交織的景象。共情能力,換位思考,合作意識,這些素質和習慣,需要更豐富的細節、更立體的人物和更逼真的場景來塑造——顯然,最現成也最合適的教材,就在小說,奧斯丁那樣的小說中。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博弈論在股市中的思考
    博弈論是二人在平等的對局中各自利用對方的策略變換自己的對抗策略,達到取勝的意義。博弈論思想古已有之,我國古代的孫子兵法就不僅是一部軍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論專著。博弈論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橋牌、賭博中的勝負問題,人們對博弈局勢的把握只停留在經驗上,沒有向理論化發展。博弈論考慮遊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並研究它們的優化策略。近代對於博弈論的研究,開始於策墨洛(Zermelo),波雷爾(Borel)及馮·諾伊曼(von Neumann)。
  • 博弈論思想
    第二講,博弈思想,與博弈思想 同樣重要的是 相對思想、系統思想。在此點簡單點一下——相對思想。先說 「博弈」這個詞語,大家或多或少 有所了解, 不了解也無傷大雅。如,接觸過 概念/定義——納什均衡;零和博弈;非合作博弈;愛情博弈如,了解過 經典模型——海盜分贓;囚徒困境如,讀過 書籍——《博弈論》《博弈論的詭計》。
  • 經典之作《博弈論精粹》今日全國首發
  • 博弈論:產品價格怎麼定才合適,賣的好?博弈論教你定價三步法
    這種與為了達成交易而與客戶產生的關係,事實上就是博弈論。在與客戶交流的過程中,本質上就是一場博弈。但很多人不清楚的是,雙方或多方博弈,結局不一定是兩敗俱傷或者輸贏皆有;博弈論中對此有三種博弈結局,分別是:負和博弈、零和博弈和共和博弈。
  • 高考志願填報與博弈論
    最近在讀萬維鋼老師著的《博弈論究竟是什麼》,可以說高考志願填報本質上同樣是一個典型的博弈論問題。 由此可見,考生填報志願時,既要考慮自己想上哪些高校,同時也要考慮其他學生的策略對自己錄取概率的影響,簡單來說,就是「你的計劃裡應該有他人的計劃」,這就是典型的博弈論問題, 和常見的博弈論問題類似,例如囚徒困境,高考志願填報的博弈的核心是根據其他參與者的策略,選擇最優的應對方式。
  • 納什紀念與博弈論視野下的國際關係
    因為對博弈論的巨大貢獻,他於199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根據他的經歷改編而成的電影《美麗心靈》則橫掃2002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等多項大獎。到86歲高齡之際,他又從挪威國王手中接過被譽為數學界諾貝爾獎的阿貝爾獎,成為史上唯一一位諾貝爾獎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
  • 秦、戰國和博弈論
    秦國 X 博弈論最近幾天,想必大家都在看大熱的電視劇《大秦賦》,我也再看,而且在看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戰國時期這麼愛打仗?為什麼最後勝出的秦國,沒過幾年就垮掉了?博弈論,準確來說應該是博弈論中的【壓倒性策略】和【納什均衡】,我們先來聊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囚徒困境。囚徒困境說的是有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獄,互相之間不能溝通,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對方,則由於證據不確定,每個人都坐牢1年。
  • 懂點博弈論,人生會大不一樣
    在納什眼裡,追求女生就是一場「博弈」,而「博弈」是要遵循一定規則的,是需要「博弈」策略的。果然這一策略成功地引起了美女的注意。哪怕自己說了很多直男話語,也絲毫沒有降低他在美女面前的印象分。博弈論真的有這麼神奇嗎?
  • 從空城計到阿爾法狗,博弈論如何滲透我們的生活?
    博弈論學科的建立也是一個歷史的必然。第二次世界大戰等國際政治對抗不僅催生了原子彈,也直接推動了計算機、博弈論、密碼學等新興學科的發展。博弈論這門智慧遊戲的科學,從它誕生的一天開始,就玩得有些大。它的學術領域一直十分活躍,群星閃耀,不乏神奇。已先後有十幾位科學家因為他們在博弈論及其應用領域上的卓越成就,而拿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 田忌賽馬反應出怎麼樣的博弈問題?從博弈論的角度應該如何看待這個...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由於軍事上的需要,一門研究鬥爭的新的數學分支「對策論」(博奕論)出現了。「博奕論」(博,指賭博;奕,指下棋)。那麼如何從博弈論的角度來分析這個故事呢?一、博弈過程比賽前田忌按照孫臏的主意,用上等馬鞍將下等馬裝飾起來,冒充上等馬,與齊王的上等馬比賽。比賽開始,只見齊王的好馬飛快地衝在前面,而田忌的馬遠遠落在後面,國王得意地開懷大笑。
  • BNU課程思政雲享會 | 博弈思維:從博弈論的角度幫助學生理解國家的...
    BNU課程思政雲享會 | 博弈思維:從博弈論的角度幫助學生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 2020-08-24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簡·奧斯丁:對人性最透徹的了解
    1775年12月16日,簡·奧斯丁出生於英國漢普郡。她一生僅寫有六部小說,卻在英國小說史上佔有顯要地位。正當這樣一個時候,英格蘭中南部漢普郡的斯蒂文頓鎮出了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女作家簡·奧斯丁(1775—1817)。 奧斯丁是牧師的女兒,自幼和父母兄弟姐妹一起,住在父親任職教區的牧師住宅裡,過著祥和、小康、半自給自足的鄉居生活。她早年只上過初等學校,主要受教於父親和自學,從中獲得廣博的知識和良好的修養。
  • 大家都能看懂的博弈論:三姬分金
    博弈論(英語:game theory),又譯為對策論,或者賽局理論
  • 體育鍛鍊的博弈論
    在會議的商務人士從這二者的目前情況來看,博弈論其實是大部分人的普遍心理狀態,而且幾乎都傾向於自己為贏家的設定。除了部分有較高追求的運動者,大部分普通運動者對運動的概念還處於動一動,出出汗,身體機能往上走的混沌認識裡,於是博弈心理開始作祟,把自己的運動效果不僅往好的方向設想,還嚴重誇大了效果,這是一種自我暗示下的自我麻醉,實際上大部分人的運動效果不僅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出現了負面結果。
  • 博弈論速成指南:那些融入深度學習的經典想法和新思路
    關於博弈論,數據科學家需要了解哪些經典思想和新思路呢?本文作者就這些問題一一展開了分析。通過此文,相信讀者會對博弈論的概念和分類有更清晰的理解。博弈論是最讓人著迷的數學領域之一,它影響了多個不同領域,如經濟學、社會科學、生物學,顯然還有計算機科學。
  • 博弈論中的策略:強者未必勝券在握,弱者也未必永無出頭之日
    在博弈中,每個參與者都在特定條件下爭取其最大利益,強者未必勝券在握,弱者也未必永無出頭之日。因為在博弈中,特別是多個參與者的博弈中,結果不僅取決於參與者的實力與策略,而且還取決於其他參與者的制約和策略。事實上,博弈過程本來就不過是一種日常現象。
  • 電子書下載|《博弈論》《不語》《日暮乾清門》《梭羅傳》
    更多電子書分享恭仲浩:半島書店《博弈論》豆瓣:9.2作者:約翰·馮·諾依曼本書是「博弈論之父」馮·諾依曼的代表作,囊括了迄今為止除演化博弈之外的所有博弈論的理論和方法,代表了博弈論發展的高階水平。《博弈論》一書既包含了博弈數學理論的細緻說明,又包含了該理論多方面的應用與實踐。書中用豐富詳實的案例,介紹了零和博弈、三人博弈、混合策略、囚徒困境等經典的博弈理論,每個博弈案例背後,都有一個可以運用的策略幫你解決人生難題。怎樣找到合適的合伙人?怎樣合理分配利益達到各方均衡?怎樣在變幻莫測的局勢中,摸清對手的意圖?
  • 圍棋的博弈論與納什均衡
    我們試著推演一下圍棋和博弈論的關係。「博弈論」是一種研究「鬥爭」的科學,是探究在「自利」的大前提下,個體如何獲得最大收益的策略。其實圍棋就是一種鬥爭的遊戲,最終也是要以雙方圍空的多少分出勝負。博弈論中的核心就是大名鼎鼎的「納什均衡」,納什均衡中最經典的案例就是廣為人知的「囚徒困境」
  • 坤鵬論:博弈論給你講個關於股市的故事
    ——坤鵬論今天是股票故事會第三場,是階段性的最後一場。同時,這篇文章也是坤鵬論未來對博弈論介紹的開篇引子。在股市中基本分兩種投資:一種是投入資金於資產,它就是投資,投資就是和企業共同成長,分享企業增長的利潤。一種是投入資金於機會,它就是投機,投機就是博弈,越是短期交易,越應該懂博弈論。
  • 博弈論讓你不再做後悔的決定
    原創 羅數君 羅博深數學導語博弈論和我們日常的生活也有不小的關係,我們在做決定的時候,對博弈論的了解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對方的狀況、分析身邊的處境,從而作出更優決定。那麼到底什麼是博弈論?如何應用博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