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 X 博弈論
最近幾天,想必大家都在看大熱的電視劇《大秦賦》,我也再看,而且在看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
為什麼戰國時期這麼愛打仗?為什麼最後勝出的秦國,沒過幾年就垮掉了?
從歷史的角度,這兩個問題其實都挺好回答的,但是我今天想換個角度聊這個話題。
什麼角度呢?博弈論,準確來說應該是博弈論中的【壓倒性策略】和【納什均衡】,我們先來聊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說的是有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獄,互相之間不能溝通,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對方,則由於證據不確定,每個人都坐牢1年。
若一人揭發,而另一人沉默,則揭發者因為立功而立即獲釋,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獄10年,若互相揭發,則因證據確鑿,二者都判刑5年。
在這種大環境下,兩個囚徒之間的博弈策略,有且只有四種可能,如圖所示。
你一眼就能看出來,最好的結果就是兩個人都不招供,然後都被判1年,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博弈論要求我們每次做判斷都要考慮對方。
不是說考慮怎麼對對方好,而是考慮對方會怎麼做,然後你又該怎麼做。
對囚徒1來說,如果對方招供了,他就只能招供,因為不招供判10年、招供判5年。
可是如果對方不招供,他還是應該招供,因為他招供就是立功,可以直接走人,也就是說,不管對方是招供還是不招供,囚徒1最好的策略都是招供。
這就是所謂的壓倒性策略,即不管對手怎麼做,這個策略對你來說都是最好的,囚徒1的壓倒性策略是招供,囚徒2當然也是如此。
結果就是兩個人都被判刑5年,然而,這個策略並不是最優解,最優解應該是兩個人都不招供,然後都被判1年
但這個策略是最穩定的解,是任何一方都絕對不會單方面改變策略,而這就是納什均衡。
納什均衡指的是博弈過程中,沒有任何一方願意單方面改變自己策略的局面,即對於每個參與者來說,只要其他人不改變策略,他就無法改善自己的狀況。
這裡的關鍵是單方面,就跟囚徒一樣,雖然我知道咱倆不招供會更好,但要變得一起變,我自己不可能先變,也正由於人人都不願意先變,結果就是誰變不了。
如果放大一下,把囚徒困境放到到社會乃至國家之間的博弈,那就會得出一個結論:
一個制度哪怕再好,如果不是納什均衡就不會被遵守。
一個制度哪怕再不好,如果是納什均衡就會長久存在。
而這個結論,恰好能解釋很多古代歷史的問題,就比如為什麼戰國這麼愛打仗。
想像一樣,你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國君,如果你的鄰國都在勵兵秣馬,你應該怎麼辦?用愛感化他們?學習孔孟之道,儒家之學?別開玩笑了!
這時的你也必須厲兵秣馬,甚至還需要先下手為強,主動發動戰爭,當大家都在屯兵的時候,你是沒辦法單方面改變策略的,你只能被迫屯兵打仗。
秦國就是這麼幹的,而且還把這個策略發揮到了極致,用最高水平的暴力幹掉了六國。
當秦統一六國的時候,遊戲規則就發生了改變,這時候就產生了新的納什均衡,即大家一起聯合起來的確能夠推翻統治者,但誰先帶頭呢?
於是,沒有人願意單方面採取行動,統一的專制強權擁有了新的納什均衡。
然而,秦朝當時對於自己的統治力過於樂觀了,把主力軍隊部署在邊境線,導致國內空虛。
此時農民起義造反就不害怕被人槍打出頭鳥了,進而強行打破了這個納什均衡。
後來的大一統王朝,就紛紛吸取了這個教訓,對於國內的控制愈發強硬,因為他們知道,專制強權的主要威脅來自內部,而非外部。
這也就能解釋了,為啥清朝末年,面對八國聯軍,清政府竟然選擇鎮壓各地的農民起義。
很明顯,清朝從秦朝這裡學到了如何應對專制強權這一納什均衡,但忽略了槍炮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