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最新的理論成果、實踐成果和時代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民法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對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因此,對青少年民法典教育是一項持久的、較為系統的工程,應該依據青少年成長成才成人規律和法治教育教學規律,努力構建以政府為保障、學校為主導、社會為依託、家庭為基礎的「四位一體」協同機制。
發揮政府主管部門保障作用
整體規劃系統推進民法典教育
政府主管部門主要是指省、市、區(縣)主管教育部門,在對青少年民法典教育方面發揮整體規劃、資源配置、組織領導的作用。民法典系統整合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範,吸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鑑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其涵蓋範圍廣泛,內容博大精深。因此,需要持續、長久地浸潤和學習,才能使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消化,進而達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一方面,主管教育部門應統籌規劃,制定政策。通過政策引導學校與公檢法司機關結對子,使法律工作者定期進學校開展民法典普及工作;通過政策鼓勵高校法學院教師發揮專業優勢深入大中小學,為思政課專兼職教師、輔導員進行民法典培訓;通過行政職能建立聯誼制度,加大本地區校際協作力度,建立健全大中小學協同機制。另一方面,應完善以民法典為基礎的法治教育課程體系。根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我國從小學到大學,已經設計了「道德與法治」「生活中的法律常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必修課,單純利用這些現有課程,很難將民法典中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內容釐清並分類漸次融入進去。因此,可開設「民法典中的我」類似相關選修課程,或法庭實踐課程等加以補充,形成與青少年身心發展相適應的民法典教育課程體系,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豐富課程資源,發揮主渠道作用。
發揮學校主導作用
優化民法典教育路徑
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是公民的民事權利宣言書和保障書。公民一切民事活動,大到人格權、財產權的確立,小到起名、改名、繳納物業費,一切都在民法典涉獵範圍之中。民法典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學校是對青少年進行民法典教育的重要場所和主陣地,也是青少年可以系統、完整接受民法典教育的地方,學校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才能提升青少年對民法典的認知、認同。基於此,優化大中小學青少年民法典教育一體化建設極為關鍵。
一方面,依照青少年不同年齡階段的訴求和民法典內在邏輯性,學校應科學設計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構建層層遞進、有效銜接的青少年學習民法典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根據不同階段青少年的思想特點、心理特徵和接受能力,建構層次分明、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學體系。比如,在小學階段以講民法典故事為主,注重民法典情感教育;在中學階段以民法典規範闡釋為主,注重民法典規範教育;在大學階段以民法典思想觀點為主,注重民法典精神教育,從而保持青少年接受民法典教育的階段性、漸進性和完整性。
發揮社會依託作用
營造民法典教育良好氛圍
民法典是接地氣、聚人氣的法律。社會發展的每一時刻、社會的每一角落都離不開民法典。在依賴學校主陣地、課程主渠道教育的同時,還要充分發揮社會這個大課堂的作用。
以社會為依託,藉助節日、儀式、標語等形式優勢,發揮社會對民法典的隱性教育作用。比如,藉助消費者權益保護日、清明節、「五一」國際勞動節等特殊節假日,讓青少年感覺到民法典的文化情愫;藉助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升旗儀式,讓青少年體會到民事權利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通過在教室、樓道、經常活動的場所張貼各種警示標語,讓青少年領會良好的公共秩序需要每個公民、每個學生履行義務來保障……與此同時,利用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等,宣傳民法典理論和實踐意義,解答青少年學習生活、日常活動、職業發展、未來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困惑,宣傳執法、守法、司法的先進典型,發揮先進典型引領作用,從而形成人人遵守民法典、遵守民法典光榮的社會氛圍,促進民法典入腦、入心、入行。
發揮家庭基礎作用
夯實民法典教育思想根基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是民法典的立法宗旨。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重申家風家教對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性。
家風家教建設體現在民法典教育上,就是要充分挖掘和有效運用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民事法律規範,將這些規範有機融入中國式的家庭教育,使家庭美德和法律規範相融貫。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要給孩子上好「人生法律第一課」,不僅要播種下尊法守法用法的種子,還要在為人處世、化解矛盾的細微之處,體現民法典的規範、原則、精神,在大是大非面前,以身作則詮釋法律的正義、公平、有序,從而夯實對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的家庭基礎和思想基礎。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為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課題「法治素養培育對大學生成長的影響研究」(2019SZEYB14)階段性成果)
新聞來源 《遼寧日報》2020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