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生辰綱》:一場矛盾糾纏與懸念跌宕的心理戰

2020-12-22 路之意

《智取生辰綱》是《水滸》最為精彩的幾個回合中的一個。這個環節,不僅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而且是《水滸》精湛純熟的描寫藝術的一個生動體現。

錯綜複雜的矛盾糾纏

故事開始寫道:

「北京大名府梁中書收買了十萬貫慶賀生辰禮物完備,選日差人起程」。

這起筆看似寧靜平穩,其實隱蓄了諸多矛盾,就像一個待引燃起爆的火藥包。在那個民不聊生、「盜賊」蜂起的動蕩社會裡,梁中書不顧百姓死活,搜刮民脂民膏,匯集十萬貫厚禮,去取悅蔡京,以求博個升官進爵。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聽聞此「生辰綱」,豈能不憤怒?豈能就這麼算了?因此,

「上年費了十萬貫收買金珠寶貝,送上東京去」半路被賊人劫將去了,至今無獲。」

今年又將如何?這大宗禮物乃是肇禍惹事的根子,是無法避免的矛盾起因,這便隱蓄了「押送」與「劫取」生辰綱的社會矛盾衝突。在梁中書這一方面,從押送「生辰綱」的「選日」和「差人」這兩個問題上開始,便播下了種種矛盾糾纏的種子。

一、矛盾開始:「選人」

鑑於上年送生辰綱「只因用人不著」的教訓,梁中書此次為「選人」是頗費了一番用心的。然而還是犯了個「用人相疑」的錯誤。他對楊志既使用又有保留,既「信」又「疑」:先是「忘」了,後來雖「用」,卻又加上了「附帶條件」,說:

「夫人也有一擔禮物,另送與府中寶眷,也要你領。怕你不知頭路,特地再教奶公謝都管,並兩個虞候,和你一同去。」

這名為派人領路,實為「監督」,這乃是不信任楊志的表現。而增添的這三個,「是夫人行的人,又是太師府門下奶公」,雖然梁中書讓他們聽楊志「提調」,實際上他們既吃不得苦,又不服楊志「提調」,這便埋伏了途中的危機,在押送隊伍內部注入了分裂不安的因素。這種內部矛盾和社會矛盾是相互促進的。梁中書的「用人相疑」,「視十萬貫過重,視楊志過輕」的失策,自然是鑑於以往教訓,也是本性的表現;而楊志的「委曲求全」,「情願便委領狀」則是「官迷心竅」這樣,社會矛盾與押送隊伍內部的人事糾纏,便交織在一起了。

二、矛盾糾纏和升級

上路之後,那潛在的種種矛盾糾纏便日益勃發愈演愈烈。

一是「選日」問題:5月半出發,要趕上6月15日生辰,時間十分緊迫,楊志便拼命趕路,搞得人人疲乏不堪;

二是天氣太熱,路難走,為避免「歹人」襲擊,又要「辰牌起身,申時便歇」,偏在「日中熱時」趕路,引起眾人怨聲載道。

三是,楊志只是一昧地打罵軍健們,使眾人更覺其苦難熬。

如此,愈發加劇了楊志與眾軍健的矛盾衝突,大有「一觸即發」的情勢。

最後,這人事糾纏發展到楊志與虞候、老都管的衝突:那虞候的地位雖高於軍健,卻低於老都管,因而他們不敢頂撞楊志,卻到老都管那裡去搬弄是非,終於挑起了老都管對楊志的不滿,使老都管最終大聲喝令楊志「住手」,並加以嘲諷、痛斥,致使這支押送隊伍處於罵不起、打不動的癱瘓狀態。顯而易見,這楊志與軍健們、與虞候、與老都管的矛盾,雖有主次之分,但又緊緊交織在一起。虞候和老都管站到軍健一邊,這才使矛盾激化,而造成了「生辰綱」的被劫。

作者正是極力鋪敘這錯綜複雜的矛盾糾纏,為下面劫取生辰綱的情節,作了有力的鋪墊。

別具一格的懸念設置

《智取生辰綱》懸念的設置與「解除」是別具一格的。故事開始寫道:

「吳用笑道:『我已安排定了圈套,只看他來的光景,力則力取,智則智取。我有一條計策,不知中你們意否?如此,如此。」

吳用究竟是力取還是智取?若是力取,如何去戰勝武藝高強的五代將門之後的楊志?若是智取,又怎樣瞞過楊志機智敏銳的眼睛?它迫使讀者去思索、判斷與選擇。劫取生辰綱本是一個虎口拔牙的冒險行動,吳用等人必將面臨十分危險、變化莫測的局面。它使讀者對危局發展,產生焦急的懸念。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在吳用定計之際,楊志曾反覆思索,他那「途中盜賊又多」,軍校一聽得強人來時「都是先走了的」和老都管、虞候「鬧彆拗」的預言,在後面都應著了,即後面的事態發展,已被楊志「隱隱都算出來」。這便是伏筆技巧的「預示」式懸念。

雖然,讀者從這些描述中不一定看得出事態的後果,卻能夠使他們在讀完全文之後,把前後思緒串為一體,悟到作者匠心所在,從而領受到極大的藝術快感。正因為如此巧妙地運用了多種懸念設置方式,整個故事才顯得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智取生辰綱》懸念的解除:一般說來,懸念一經設置,往往採取緊密圍繞中心事件和人物,一路明寫過去的寫法,讀者能夠清晰看到面紗的逐步揭開。《智取生辰綱》採用的卻是「另開一路」的技巧。

吳用定計之後,讀者關心的是吳用所說的「如此,如此」的具體內容。但作者卻偏偏讓讀者在那裡懸想著,轉而去寫那些似乎與「如此,如此」無關的事件:諸如梁中書與蔡夫人如何商量押送事宜,楊志「去與不去」的思想鬥爭,楊志與眾人矛盾以及販棗客商與賣酒漢的出現… …在這長過程裡,讀者還沒想到吳用的出場,也許還在思索吳用如何施計呢!

但事實上,吳用的炒計卻一直在順利進行著,答案也已悄悄然踏入情節進程中。當讀到楊志眾人被麻倒的時候,終於明白過來是怎麼回事。但隨著販棗人「聒噪」的呼喚聲的晌起,那生辰綱已被是用等人劫走了。至此,讀者才頓悟到吳用妙計的「妙」處和那「如此,如此」的具體內容。這真是逸趣橫生,令讀者感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獲取到藝術美感。

當然,作者也並非毫無暗示的描寫。例如,當販攻人出現之時就有這樣一筆:

「一個鬢邊老大一搭硃砂記,拿著一條樸刀。」

這不就是對人物身份的「暗示」嗎?因為在前面有「赤發鬼醉臥靈官殿」,寫到劉唐的時候就有

「鬢邊一搭硃砂記」

一句。這種故意撂下星半點「蛛絲馬跡」的細節暗示,既避免了給人突兀之感,又在透露事情真相上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擒縱跌宕的心理刻畫

劫取生辰綱本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吳用等卻不傷一人,不經一搏而取得了,這主要靠的是心理戰術。在心理描寫上,與《智取生辰綱》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空城計》,諸葛亮所以敢於「弄險」,是因為他準確地掌握與利用了司馬懿其人在當時的心理活動,即諸葛亮所說的:

司馬懿「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吳用所以能智取生辰綱,就因為洞悉並利用了楊志眾人的心理。作者心理刻畫的特點就在於,通過敵我雙方行動、語言的描寫,去展示雙方的心理歷程。

其一,以驚慌害怕強盜的姿態,去解除楊志的防盜心理。

故事開始即交代了梁中書上年生辰綱被劫的事實,這一「前車之鑑」在楊志眾人心上投下了陰影,他們的每一根神經末梢都浸透了「害怕強盜」情緒。而「害怕強盜」就必然產生岀「防盜」的高度警惕性,從而防範更加嚴謹。這種警惕性本來是「智取」的障礙,但由於吳用善於利用楊志心理,卻把這「智取」的障礙變為「護送」的障礙。如,為接近楊志,使先以「歹人」姿態出場:

「楊志卻待要回言,只見對面松林裡影著一個人,在那裡舒頭探腦價望。」

這就把楊志吸引了進來,從而達到接近目的。第二步是做出亳無所備的懶散樣子:

「松林裡一字兒擺著七輛江州車兒,六個人脫得赤條條的在那乘涼。」

這哪象打家劫舍的強盜?楊志因而被麻痺了。繼而是故作「懼敵」的驚恐之狀:當楊志趕入時,

「七人齊叫一聲:『阿也!』都跳起來。」

原來他們也是如此害怕強盜!楊志的緊張心弦鬆了下來。接著,又以情真詞切口吻虛擬所謂懼怕盜賊的一番經歷。此番經歷又同剛才那一系列驚恐之狀相互呼應、吻合。於是,楊志深信不疑了。而吳用等人則得以在崗上露面,又贏得了同白勝演戲的時間和條件。從此,楊志越發陷入了吳用的圈套。

其二,以嬉戲的爭搶喝酒情形,去強化楊志眾人求酒的焦渴心理。

在楊志消除了對販棗人疑之後,白勝出場了。其目的在於同販棗人演出買酒喝酒的鬧劇,以「吊」起眾軍健的「胃口」。此地此時的軍健們已困頓至極,熱渴難耐,見到可以解渴解饞的白酒,豈不像久早逢甘雨,求酒之心倍增?而求酒心切,便愈對不讓買酒喝的楊志不滿,這就激化了楊志眾人的內部矛盾。

還有,那販棗人不僅喝完了一桶酒,而且開始喝起另一桶酒了,這等於告訴楊志:不必多疑,兩桶酒都沒有蒙汗藥呢!楊志終於解除了思想武裝。

其三,以欲擒故縱的故弄玄虛手段,去誘使楊志喝下蒙汗藥酒。

經歷一番誘惑,賣酒的條件終於醞釀成熟了:

眾軍健「內心癢起來,都待要吃」,老都管「自心裡也要吃得些」,

楊志也發話讓大家買酒了。但此刻,那賣酒人卻賣起乖來,死活不賣:

「這酒裡有蒙汗藥在裡頭」,「沒事討別人疑心做甚麼?」

這就完全擊中了楊志的疑慮心理,純屬是以欲擒故縱之技,去誘迫楊志束手就範。然而,這桶酒如何出手才好呢?讓眾軍健搶著吃,顯然不好,同前面描寫也不協調。讓賣酒人痛快地出賣嗎?也不好。萬楊志頓有所悟,看出破綻來,豈不前功盡棄?作者真是匠心獨運,讓販棗人充當中間調解人,去強迫賣酒人開桶賣酒。這樣處理,既顯示了賣酒人真的生了氣,是「誠心誠意」地不樂意賣,並非虛晃一槍。同時,在吵吵嚷嚷聲中開桶賣酒,也使楊志的思想沒有反覆的餘地。這樣,買賣終於作成了,楊志等人乖乖喝下了蒙汗藥酒。

在這心理戰的細緻刻畫中,我們不能不驚嘆作者那嚴絲合縫、細針密縷的高超描寫技巧。從人物刻畫看,在展現人物個性特徵和心理活動時,顯現了嚴密的邏輯性,比如,在喝酒這件事上,為突出楊志過人的精細,先是寫唯獨楊志一人注意觀察到另一桶酒已喝了半瓢;接著寫他等別人都喝了酒才喝酒,這自然是要看看後果如何繼而又寫他「只吃了一半」,何故?怕酒後致醉誤事呢!又如,販棗人、賣酒人,酒、瓢,本來自一處,卻寫成來自各處,是巧合。賣酒人分明是衝著楊志來的,卻說「挑出村裡賣」,且裝得通真。那販棗人要喝,他就說:「又沒碗瓢舀吃」以此證實確是到村裡去賣。而那販棗人下瓢到另一桶酒裡去舀,恰好為下藥提供了極自然的機會。

結束語

按照故事發展的邏輯,對於價值十萬貫的生辰綱,一方巧取對策,嚴加防範;一方布下圈套,決意劫取。雙方二十幾個武裝人員,在黃泥岡遭遇,定有一番刀光劍影的廝殺。但作者出手不凡,卻在「智取」上做文章,偏偏讓主角吳用等人隱到背後去,而把楊志等人放到重要位置上,予以具體生動的描繪。這乃是為了有力地襯託出英雄們的機智和團結一致。楊志不可不謂精明強悍,但依然步步陷入了英雄們預先布置的圈套,這正是:「強中自有強中手」,以智鬥智方顯出智高,以智鬥智才現出光彩。

在敘述方法上,楊志押送生辰綱部分多用直筆方法,加劇的氣勢和緊張的氛圍。吳用智取生辰綱部分,屬於多用虛寫,顯得影綽飄忽,蒙上了神秘的色彩。這兩部分又是互為緊密聯繫的,前半部分著重寫「押送」,突出了楊志精細狡黠的個性,並渲染了押送隊伍的內部矛盾。後半部分是「智取」。但這智取是建立在前面的矛盾基礎上的。後半部分的結局是前半部分矛盾發展的必然歸宿,吳用的智謀也是以楊志來反襯的。這就使前後部分緊密聯繫,脈絡清晰,構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

如此縝密周詳的筆法和格調,施耐庵妙筆,真是獨有千秋!

相關焦點

  • ​《智取生辰綱》「智」多少
    《智取生辰綱》「智」多少「智取生辰綱」是《水滸傳》中歷來被人們津津樂道的章節。
  • 《水滸傳》:白勝參與了智取生辰綱,最後分得多少金銀?
    《水滸傳》:白勝參與了智取生辰綱,最後分得多少金銀?《水滸傳》中的智取生辰綱情節非常重要,也極其精彩,這一次的劫貧濟富拉開了水泊梁山集好漢的序幕。參加智取生辰綱一共有八個人,三阮自是不必說,又加上晁蓋、吳用、公孫勝和劉唐。這是梁山好漢的七星相聚。然而,這次智取生辰綱之所以能夠成功,有一個小人物功不可沒,那就是白勝,他的兩桶酒是蒙翻楊志等一干人的關鍵所在。那麼,白勝參加了這麼大的一次劫財活動期,他最後能從中獲益多少呢?
  • 明明是「七星聚義」,卻是八人「智取生辰綱」,此中究竟有何深意
    晁蓋等人智取生辰綱那麼問題來了:這明明是八個人,為何作者在前面的章節中,寫的卻是「七星聚義」?一,為了貶低白勝「白日鼠」白勝在「智取生辰綱」中,負責賣酒,負責忽悠。他演技高超,成功吊起了一幫軍漢的胃口,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吳用的「下藥智取」計劃才得以順利實施。所以應該說,白勝功不可沒。
  • 「智取生辰綱」的真相:晁蓋吳用真的是主謀嗎?楊志才是最後贏家
    「智取生辰綱」是水滸傳中一個非常精彩的情節,但是我們若是仔細讀起來,卻會發現其中有很多蹊蹺之處!首先,最大蹊蹺就是大名府的梁中書進獻生辰綱的消息,為什麼可以在準備階段就傳到了山東的縣?其次,楊志為什麼非要用擔子,扮作商人用小車推其實也很正常,不會讓人起疑,為什麼非要用這麼費勁的方式呢?
  • 智取生辰綱時,如果楊志沒有喝酒,晁蓋等人還能成功嗎?
    智取生辰綱在《水滸傳》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說它為七雄上梁山打下基業做了鋪墊。其中主要人物有晁蓋、吳用、公孫勝、楊志等人,也因為這一事件,改變了他們的命運。因為生辰綱被盜,楊志只能落草為寇,而其他人則被朝廷通緝被迫走上了梁山。
  • 水滸傳中有八個人參與智取生辰綱,為何楊志偏偏只恨吳用一人?
    文/晨曦智取生辰綱是水滸傳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事件,也是梁山泊英雄聚義的開始。眾所周知,有赤發鬼劉唐、託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阮氏三雄(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入雲龍公孫勝、白日鼠白勝八個人參與了智取生辰綱的行動,可以說智取生辰綱是一次集體行動,這次雖然行動取得了偉大的成功,但是卻害的青面獸楊志再一次丟掉了工作,失去了唯一的一次回歸體制的機會。
  • 七星聚義智取生辰綱,為何要帶上白勝?不是多此一舉而是非他不可
    其實,白勝看起來除了拖後腿沒什麼作用,可他並非是作者為了湊齊一百單八將,隨意安排的沒什麼意義的小人物,智取生辰綱這件事情中,他不僅不是可有可無的存在,反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 智取生辰綱後,為救晁蓋,「及時雨」宋江捨命報信的原因是什麼?
    智取生辰綱《水滸傳》中的宋江是鄆城宋家村人,在縣裡做押司,家道殷實、有些田產,因刀筆精通、喜愛結識江湖好漢,經常濟人貧苦,扶人之困,在河北、山東一帶被稱為「及時雨」。兩人所結交的人士中難免有真贓真賊的江湖人士,這些江湖豪強所做類似「智取生辰岡」的勾當很多,晁、宋二人難免被裹挾進去,而且二人對對方的所作所為都有所了解,互相知道根底。宋江如果不搭救晁蓋等人出險境,而使他們落入官府的手中,之前宋江所涉及的江湖事難免會暴露出來,作為公職人員的宋江必將收到官府查辦。
  • 水滸傳:如果是武松押運生辰綱,吳用等人會是什麼下場?
    智取生辰綱是《水滸傳》中特別富有戲劇性的一個情節,從此,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百零八位好漢從四面八方陸陸續續的上了梁山,最後在蓼兒窪齊聚一堂,結拜為生死兄弟,做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假設一下,如果把當初押送生辰綱的楊志換作武松的話,還會被吳用等人這麼輕鬆愉快的智取了去嗎?如果智取不成,結果又會如何呢?
  • 智取生辰綱時,假如楊志沒喝酒,晁蓋8人能打過他嗎?
    智取生辰綱是《水滸傳》中比較經典的故事。其實整個故事看下來,我們也都看不出來這條計策究竟有多高明,既然《水滸傳》是小說,不具備歷史的真實性,那麼我們也不妨來假設,如果吳用的這次智取沒有成功,那麼只能強取得情況下,楊志是否能夠抵擋得住。
  • 智取生辰綱裡楊志他們買酒解暑氣,這裡面有沒有科學道理?
    先不說《水滸》「智取生辰綱」裡楊志他們買酒解暑氣,且來說說《三國》「溫酒斬華雄」和「煮酒論英雄」裡「溫酒」和「煮酒」的行為。「溫酒」和「煮酒」的行為在古代是真實存在的。
  • 如果楊志沒有喝酒,清醒狀態下,能打贏劫生辰綱的眾好漢嗎?
    理由很簡單:七位好漢是打算「智取」,但也不可能沒有備用方案。如果已經把楊志手下軍卒放倒了,只剩下楊志本人堅決不喝藥酒,怎麼辦?即使放棄圖謀,難道七人集團還能全身而退?生辰綱是一筆巨大財富。但是錢財嘛,人總不會嫌多。一個人獨吞,是得到全部;兩個人平分,各得一半;七個人分,只能得到七分之一了。分的人越多,每人得到的越少,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 《水滸傳》中晁蓋等人智取的十萬貫生辰綱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所謂生辰綱,就是指唐、宋時期是指編隊運送的成批生日禮物。在《水滸傳》中是指梁中書給他的嶽父蔡京送的價值十萬貫的金珠寶貝。先說一下古代的換算單位。1貫=1000文,一石(宋代)=十鬥=約120斤(當代)。我們先來看看北宋的物價演變,一般以米價來衡量。
  • 《水滸傳》中若換作武松押運生辰綱,吳用等人會是什麼下場?
    晁蓋吳用計謀因人而異吳用智取生辰綱,吳用激林衝火併王倫,吳用設計盜甲降徐寧,這些都反映出了吳用能夠針對對手的弱點而因人施計因而,如果是武松押送生辰綱,生辰綱也註定會丟,而且是武松配合晁蓋、吳用合夥劫走。
  • 《水滸傳》中押解生辰綱的士兵為何搶著買酒喝?不知道危險嗎?
    《水滸傳》中押解生辰綱的士兵為何搶著買酒喝?他們不知道危險嗎?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只要把自己也融入書中描寫的那個場景中去,相信任何人都會和這些押解生辰綱的士兵一樣,看到有人挑著酒來賣,都會爭先恐後去買酒喝。讓我們先來還原一下當時的情景吧!
  • 水滸中楊志丟的十萬貫生辰綱,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一算嚇一跳
    「生辰綱」在唐、宋時期,指的是編隊運送的成批生日禮物。在《水滸傳》中,生辰綱是梁中書給他嶽父蔡京送的價值十萬貫的金珠寶貝,「智取生辰綱」則是小說中非常經典的一幕。 蔡京是北宋史上的真實人物,並且先後四次任宰相,不過這人不是位賢相,太學生陳東曾上書,將蔡京稱為「六賊之首」。蔡京領著僕射的俸祿,還首創司空寄祿錢,位極人臣之時大興花石綱,花石綱就是專門運送奇花異石以滿足宋徽宗喜好的特殊運輸交通名稱。
  • 楊志押送生辰綱從山東鄆城繞道,施耐庵真的是地理知識不過關嗎
    這首《鷓鶘天》說的就是智取生辰綱的故事。楊志要把生辰綱從北京大名府送到東京汴梁,路過山東鄆城附近的黃泥岡,十萬貫生辰綱被晁蓋為首的八人劫走,梁山好漢的故事到這裡算是真正的開頭了。智取生辰綱都是黃河惹的禍這裡有個問題,楊志送生辰綱為什麼要從山東鄆城走呢?
  • 水滸中楊志丟的10萬貫生辰綱,放現在相當於多少錢?說出來別不信
    ——《水滸傳》 《水滸傳》作為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有著很多名場面,而「智取生辰綱」更是讀者不陌生的一段。甚至在語文教科書中都收錄這一段的原文,作者施耐庵對這一段劇情的描寫也是詳實細緻。
  • 倒黴蛋楊志先後弄丟了花石綱與生辰綱,大家知道什麼是「綱」嗎?
    倒黴蛋楊志弄丟了花石綱與生辰綱,大家知道什麼是「綱」嗎?《水滸傳》中的花石綱與生辰綱的「綱」是什麼東西?在梁山好漢中,青面獸楊志算是個著名的倒黴蛋了。他有個好出身,系北宋武侯楊老令公之後;有一身好武藝,與梁上有名的好漢戰成平手;還有一份好工作,曾任殿帥府制使。
  • 重讀經典《水滸傳》:生辰綱花石綱接連被劫,楊志性格缺陷使然
    吳用最後說明來意,這三兄弟果斷加入,搶劫生辰綱的隊伍又多加兩人,後來公孫勝也登場了,七星薈萃,真是心疼護送生辰綱的楊志。說到這,不禁在思考,很多事有兩面性,這幾個人搶生辰綱,口口聲聲說那些錢財是梁中書不義之財,我們搶走天經地義!他們這麼安慰自己,覺得自己做的事沒任何錯!但是不管那錢財是不是不義之財,我總覺得他們搶劫這件事,也非英雄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