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生辰綱》「智」多少
「智取生辰綱」是《水滸傳》中歷來被人們津津樂道的章節。劫奪生辰綱是梁山英雄公然挑戰官府的大不韙行為,是促使晁蓋吳用等人投上梁山的根本契機,當然也就有了後來梁山108名好漢聚義水泊、替天行道的驚天壯舉。在這一節裡,楊志和晁蓋吳用對陣雙方使出渾身本領,各顯其智。可是,全文表面上沒有激烈的矛盾衝突,一直到生辰綱被劫,雙方都在鬥智鬥勇,而不見刀光劍影。可見,全文著重寫「智」,集中筆墨明寫楊志之智,暗寫晁蓋吳用之智。楊志之「智」表現在哪些方面?晁蓋吳用之「智」又是怎樣體現?這二者又有什麼聯繫?本文主要從題中之「智」入手,探討一下作者施耐庵巧於刻畫人物,善於營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的技巧,以饗讀者。
一、楊志之「智」
大名府梁中書給丈人蔡太師的生辰綱被劫,是否說明「青面獸」楊志是個只知舞刀弄槍胸中沒有一點計謀的人?在《水滸傳》其他章節,我們可以看到楊志作為「三代將門之後」其實是個很精明的人。在本章節中他也有許多智慧的閃光點。
1、智藏行蹤:
楊志受大名府梁中書的賞識,接到押送生辰綱的重任。久在江湖的楊志知道此行的兇險,於是在多次推辭不掉的情況下做了精心安排:要求押送隊伍扮裝普通行商客人,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惹人注意。楊志的計劃可見其智。
2、智變行程:
楊志一行上路後,他根據不同地段,更改行路時間。開始是趁涼行路,後來到了「人家稀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地帶,楊志卻要「辰牌起身,申時便歇」。這一切都是為了安全起見,足見楊志小心機智。
此外,楊志押送生辰綱途中,智選路徑,走崎嶇山路;在強人出沒的黃泥岡,不允許軍漢們在黃泥岡松樹林內休息;後來軍漢們要買酒喝,楊志又嚴詞阻攔,這些對策手段體現了楊志的機警多智。後頭的事實也證明了楊志的準備和顧慮是正確的。
二、晁蓋、吳用等好漢之「智」
初讀《智取生辰綱》,給人的感覺是作者濃墨重彩鋪寫楊志的機警多智,直到小說末尾才道出其中因果來。乍一看去好象作者顛倒了主次,其實這正是作者層層設疑、引人入勝的精彩所在。作者就是要達到在扣人心弦之後再和盤託出讓你產生「哦,原來如此」的效果。
1、智用天時:
楊志押送生辰綱正當夏季酷熱時間。文中多次寫到「天氣未及晌午,一輪紅日當天,沒半點雲彩,其實天氣十分大熱。」所以軍漢們一到強人出沒的黃泥岡,無論楊志如何藤條鞭打,也「都去松林下睡倒了」。一路疲憊加上暑熱,楊志一行已幾乎無還手之力。而晁蓋、吳用等早已守侯在此,以逸待勞,已掌握智取生辰綱的首要有利因素。
2、智用地利:
晁蓋等人選擇黃泥崗和松樹林作為劫取生辰綱的最佳選址,自然有其原因:黃泥崗前後十裡都沒有人家可作掩護,撤退迅速;松樹林既可引誘敵急避暑歇息的楊志一行進入,對模糊敵人視線,使他們看不清松林風真切情況,為施計造就天然屏障。小說中「只見對面松林中影著一個人影」一個「影」字就足以說明問題。
以上兩「智」充分說明晁蓋吳用等人知已知彼摸清楊志一行的行進時間、速度和路線,為楊志等畫好了他們必將進入的「埋伏圈」。
3、智用矛盾:
小說刻畫人物除了描寫手法外,還將他們放在錯綜複雜的矛盾中展現。通過觀察分析,晁蓋等發現楊志一行人內部的矛盾已達激化,並充分利用了這一矛盾。楊志在失意時期,得到梁中書賞識,「早晚殷勤聽候使喚」,並把押送生辰綱的重任交託給他。只要他完成這個任務,前途將一片光明,仿佛他已看到出頭之日不遠了,所以就拼命表現,誰知卻顯得急功近利了。在押送生辰綱途中,他對軍漢「輕則痛罵,重則藤條鞭打」,這讓軍漢們忿怨在胸。虞候、老督管同樣對楊志強烈不滿。儘管楊志一開始就防止內部不和,給「賊人」鑽了空子,結果軍漢硬賴在松林中休息,不再理會楊志的打罵。內部矛盾導致分裂,給了晁蓋等可乘之機。白勝後來挑酒在賣和不賣當中即是抓住這一矛盾而施為的。
4、智用計謀:
劫奪生辰綱的計謀全由「智多星」吳用醞釀,然後由晁蓋等人巧妙配合演化的天衣無縫。其具體計劃和分工如下:
⑴晁蓋等人喬裝販棗客,麻痺楊志一行。
⑵白勝挑酒故意不賣,讓販棗客買下一桶,當眾吃盡,以顯示酒中無藥,欲擒故縱,迷惑楊志一行。
⑶借付酒錢饒一瓢,在另一桶中舀酒,一人搶吃,另一人再來舀酒,麻藥,矇騙楊志一行。可謂「瞞天過海」。
⑷白勝賭氣不賣,販棗客好心調解,再次欲擒故縱,徹底麻痺楊志的警惕心理。這一連串的計劃,讓人真假莫辨,楊志即使再精明多智,也不能不入其彀中。
為什麼楊志如此小心謹慎、精明多智還是招致了失敗的命運呢?楊志的「智」是用在護送生辰綱這一趟差使上。之前,由於失陷花石綱丟官、又一氣之下殺了潑皮劉二,已讓他成為「賊配軍」,他的人生夢想陷入極度「失意」。梁中書的賞識讓他有了人生再次「得志」的憧憬。所以他太想出色地完成押送生辰綱這個任務了。因為他急於靠功邀賞,改變自己「賊配軍」的犯人身份,落個「封妻蔭子」。所以為實現這個夢想,楊志把賭注重重押在這一行動上,甚至不惜急功近利地使用任何方法,只求生辰綱不出事。正因為這種心理,楊志的「智」反而顯得有點過於小心,腦筋死板了,從而引發由於內部矛盾導致失敗。這個原因是由於楊志主觀上急功近利、蠻橫粗暴造成的,此其一。客觀上一方面由於自身內部的不和造成。梁中書一方面把押運生辰綱的重擔託付楊志,一方面卻派了個老督管監視,用其人卻不信其人;再者是押運隊伍內部的不配合與分裂。楊志的領隊方式與管理方法帶來的是軍漢們的牴觸與不聽話,導致內訌產生。「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客觀原因的另一方面則由於吳用計策的高妙和無懈可擊。正當楊志一行出現矛盾分歧之時,晁蓋吳用等人則從從容容,依計行事,大有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的感覺。真乃「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試想,楊志一人之智如何能敵眾人一心的晁蓋吳用等?此其二。楊志與晁蓋等人的鬥智鬥勇始終在進行中,儘管表面上沒有激烈的矛盾衝突,因為我們不到文章讀完就無從知道販棗客就是晁蓋等人。如此則顯得晁蓋等人之智的高明,而楊志之智則充滿一種「大勢已去」的悲壯了。全文集中筆墨明寫楊志的「智」,暗寫晁蓋等人的「智」,不僅增加了這個人物身上的悲劇色彩,也反襯了晁蓋等人「智高一籌」。
當然,晁蓋等人智取生辰綱的成功與楊志押送生辰綱的失敗正是凸現了小說的主題,即歌頌梁山英雄的大智大勇,而楊志的「智」則成為晁蓋一行之智的陪襯。雙方「鬥智」的經過即構成小說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