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說《水滸傳》,因晁蓋等好漢「智取生辰綱」而變得更加精彩紛呈,也拉開了真正的「梁山大聚義」序幕。
讀過《水滸傳》的朋友一定還記得,黃泥崗上,是八人合作,默契配合,亦真亦假,才騙取了楊志等一幫人的信任,喝下蒙漢藥酒,成功「智取」了梁中書送給蔡京的生日禮物,給了奸臣貪官又一「悶棍」,可謂大快人心!
這八個人分別是:晁蓋,吳用,公孫勝,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白勝。
那麼問題來了:這明明是八個人,為何作者在前面的章節中,寫的卻是「七星聚義」?而且,晁蓋不在「天罡地煞」星之列,卻被列入「七星」之中;白勝雖為「地耗星」,卻被寫成是「一道白光」呢?
筆者認為,此中自有深意。
一,為了貶低白勝
「白日鼠」白勝在「智取生辰綱」中,負責賣酒,負責忽悠。他演技高超,成功吊起了一幫軍漢的胃口,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吳用的「下藥智取」計劃才得以順利實施。所以應該說,白勝功不可沒。
但隨後事情敗露,白勝被抓。因熬不過酷刑,他供出了其他同夥。隨後雖被梁山人馬救出而上山入夥,但地位極低,被排在了一百零六位。後來雖屢次參加戰鬥,但戰績平平。
我們說,白勝就是一個愛賭錢的農村閒漢,「入夥打劫」只為求財。所以他隨後的種種表現,其實都很正常。
在他這裡,沒有「變節」一說,更沒有多少「忠義」可言,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這是一個正常普通人的正常表現,無可非議。
作者不把他列入「七星」,可又把他列入「七十二地煞星」之尾,這種自相矛盾的寫法,或許是因為他心目中的白勝不該如此不堪,也有他不太了解當時的勞動人民疾苦的原因,而故意寫成了這樣,也好和其他好漢做個對比。
白勝真的是「白白勝利了一回」:金銀沒有來得及花,上山後又沒有地位,連作者好像也看不起他。哎!
二,為寫死晁蓋
以晁蓋為首的七人,攜重金上梁山,開創了梁山聚義的新局面。
然而,晁蓋有他的短板:
1、他終究只是一方豪強,有勇而謀不足,奪取生辰綱,只是義氣之舉,並無多少長遠打算。上梁山落草,還是吳用的主意,也是無奈之舉;
2、奪取生辰綱,惹惱了權臣蔡京和梁中書,晁蓋已經無路可走。無論是日後遭赦,還是投降招安,蔡京一夥兒都不會放過他。所以,晁蓋沒有生路可言。
3、晁蓋本不在"天罡地煞」之列,如果由他執掌梁山,名不正言不順,也不可能領導了這「一百零八」位「星魔」。
4、所謂「七星聚義」,其實沒有晁蓋的份兒,而應該有白勝。晁蓋只是自說自話,並沒有此天分。這當然也是作者的「春秋筆法」。
晁蓋不死,「天魁星」宋江即使功勞再大,也不可能執掌梁山,梁山集團也不可能順利實行招安。
所以,在本書中,作者把晁蓋只寫成了梁山奠基人,而非真正的領導者,該去之時必須去!
綜上,「七星聚義」和八人「智取生辰綱」確實自相矛盾。但從《水滸傳》後面的章節看,這種矛盾似乎顯得很重要,更很有必要:有了這種矛盾,作者在人物形象安排上才有了取捨;梁山格局的發展才既有了基礎,更有了方向;作者想要表達的「忠義」思想才能夠委婉地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