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聚義梁山泊,聚義廳楊志再見晁蓋,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2020-12-22 藝文雜記

說到梁山好漢楊志的命運轉折,就是碰到了劫生辰綱的幾個人。正是這幾個人讓他傾家蕩產,仕途暗淡。但是,在楊志之後的生涯中,還被這幾個人黏上了。要提起楊志與晁蓋、吳用等人大的機緣,是要分兩次來說的。第一次就是劫生辰綱的現場,第二次是三山打青州後聚義梁山泊。

青面獸楊志

01劫生辰綱現場

本來,楊志上一次押運花石綱失誤,丟了官發配大名府,好不容易又得梁中書賞識,來之不易。這次押運生辰綱是加了一萬個小心地,一路上小心謹慎,因此也得罪了手下的軍漢和隨行的奶公謝都管,並兩個虞候。

只見兩個虞候和老都管氣喘急急,也巴到岡子上松樹下坐了喘氣。看這楊志打那軍健,老都管見了說道:「提轄,端的熱了走不得,休見他罪過。」【見十六回】

楊志

偏偏這謝都管年紀高為尊,有些話語權,但也吃不了這一路的辛苦,關鍵時刻嗶嗶兩句,導致楊志在管理其它軍健們時,就有了一重障礙。

等到遇到智取生辰綱的晁蓋和吳用他們幾個,楊志一行人的士氣也是到了強擼之末,只剩下楊志自己對這七個賣棗的人,和賣酒的白勝還有些警覺。

智取生辰綱

但是楊志此時已經調動不起其他人的積極性,自己警覺也用處不是很大了。怎奈晁蓋他們偽裝得好、表演的好,用的計也刁鑽。再加上軍健們的抱怨和老都管的勸導,楊志也就放鬆了一半的警惕,最後鬆了口同意喝酒,最後丟了綱運。

楊志尋思道:「俺在遠遠處望這廝們都買他的酒吃了,那桶裡當面也見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們半日,胡亂容他買碗吃罷。」楊志道:「既然老都管說了,教這廝們買吃了,便起身。」 【見十六回】

在劫生辰綱的現場,楊志碰到劫生辰綱的幾個人,雖然有警惕,但是還摸不清對方的底細,只有懷疑和緊張,還談不上其他複雜的心情。等到被劫走了生辰綱,楊志才痛恨不已,但是那一伙人已經走遠了。

02三山聚義梁山泊

楊志第二次再見到晁蓋和吳用等幾個劫去生辰綱的幾個人的時候,是在桃花山、二龍山,清風山,三山打青州不下,求助於水泊梁山。拿下青州後,三山人馬歸順梁山,楊志也跟著上了山。

楊志上梁山

楊志見了宋江其實是不尷尬的,畢竟宋江沒有直接參與智取生辰綱。但是見到晁蓋就不一樣了,楊志先與林衝寒暄,以緩和氣氛。後又提到了王倫當年盛情邀請之事,但王倫被晁蓋代替,人前再提本就尷尬;所以,晁蓋以牙還牙,也提到了智取生辰綱的事件。

楊志舉起舊日王倫手內上山相會之事,眾人皆道:「此皆註定,非偶然也!」晁蓋說起黃泥岡劫取生辰綱一事,眾皆大笑。次日輪流做筵席,不在話下。【見五十八回】

雖然最後大家都一笑泯恩仇,但這一段,總感覺楊志和晁蓋心裡暫時還是較著一股子勁。但心裡怎麼較勁,成王敗寇,不管是之前的劫取生辰綱,還是現在的梁山聚義廳,楊志都是佔下風的。

託塔天王晁蓋

楊志當時心裡肯定是不服的,也還是有恨的;但是,畢竟事情已經過了很多日子了,再加上自己也落草二龍山有一陣子,梁山的勢力比較大,自己也投靠了過來。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說笑歸說笑,心裡有恨,也就不能直接說出來了。事實已經無法挽回,落到這般地步,只能夠往前看,時間能夠治癒一切,甚至原本的恨,也會變成後來友愛。

03【藝文雜記】覺得

總之,楊志上梁山,碰到劫去生辰綱的幾個人的那一瞬間,心情肯定是最複雜的時候。有尷尬和酸楚,有怨恨和不甘,但又須抱著希望,須繼續前行。還好後來晁蓋領飯盒比較早,二人對手戲的機會幾乎沒有了。

聚義廳

相比林衝來說,晁蓋上位,林衝火併王倫是頭功一件,所以晁蓋領飯盒,林衝的地位反而是暗中下降了,後來在宋江的陰影下多少有些許憋屈。但是楊志雖然地位沒有升降之說,但心情應該是不那麼複雜了。

相關焦點

  • 宋江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這一字之改,卻成了梁山的轉折點
    晁蓋攻打曾頭市中箭身亡,宋江取而代之,坐上梁山泊的第一把交椅,立即把晁蓋時期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堂」。在《明·容與堂本水滸傳》中李卓吾對此批道:「改聚義廳為忠義堂,是梁山泊第一關節,不可草草看過。」在這之前,在晁蓋掌權的「聚義廳」時期,梁山泊好漢想的是造反,他們的行動是打擊貪官汙吏土豪劣紳,壯大自己的力量。無論是「三打祝家莊」、粉碎「三路兵」,還是攻陷青州、大鬧華山等,無一不顯示出「聚義」所產生的足以使統治者畏懼的強大力量。真是英雄揚眉吐氣,貪官聞風喪膽。這時,宋江多次喊叫要接受招安,但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大概他還沒有完全掌握梁山泊的權力。
  • 為什麼晁蓋交班遺矚的如意算盤註定落空?因為政治生態變了
    原因只有一個,政治生態變了,晁蓋儘管有覺察有警惕,但並沒有真正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否則就不會徒勞地立下謎一樣的遺矚了。晁蓋在江湖的聲望遠不如宋江,哥們兄弟也沒有宋江多。晁蓋去世時,梁山泊上上下下八十九位好漢,屬於晁蓋圈子的不足十人,也就是起初隨他上山的幾個人再加上火拼王倫的豹子頭林衝。晃蓋面對的現實和七星聚義初上梁山時的美好光景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但即使這樣一個小圈子,也很鬆散。
  • 水滸傳排名第十七楊志人物生平及經歷
    三山聚義後加入梁山,在梁山排第十七位,上應天暗星,位列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因臉上生有一大塊青記,人稱青面獸。他自幼流落關西,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後押送花石綱,卻在黃河裡翻船失陷,不敢回京赴命,只得避難江湖。楊志賣刀殺人林衝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
  • 三山聚義打青州,魯智深楊志不讓武松出戰,就是怕他輸給呼延灼?
    雙鞭呼延灼被梁山擊潰之後,並沒回到朝廷負荊請罪,而是跑到青州投靠貪官慕容知府,想通過慕容知府的妹妹慕容貴妃走後門。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呼延灼算不得英雄好漢,為了保住烏紗帽,呼延灼可以跟任何人合作,為了保住性命,後來又把慕容知府出賣給了梁山。
  • 水泊梁山英雄好漢的歸宿
    網絡浮雕水滸好漢劫富濟貧比如說智取生辰綱,楊志押送生辰綱途經黃泥岡。被劉唐、晁蓋、吳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公孫勝、白勝……用計智取生辰綱,楊志被迫上梁山,這裡不提。劫八十萬生辰綱除了他們日常經費外,拿一部分救濟平民百姓!他們劫的財是為富不仁和貪官搜刮的民脂民膏。義之如此,俠之中者!梁山聚義,並不無為國為民之志!
  • 梁山水軍八大統領,各個都是水下蛟龍,一人海外建國稱王稱霸,逍遙...
    梁山大聚義時,一百零八將之一,排第二十八位,上應天竟星,職司為水軍頭領。徵方臘時病死於杭州,追封忠武郎。 赤發鬼劉唐浪跡江湖,探聽到生辰綱消息 ,吳用說服阮氏三兄弟撞籌,與晁蓋一起,在黃泥岡用蒙汗藥麻倒楊志,智取了生辰綱。濟州府派何濤到城縣捉拿晁蓋等,幸虧有宋江事先通知,眾好漢避到石碣村,官軍追到時,被阮小二兄弟在蘆葦港全部消滅乾淨。高俅等幾次攻打梁山泊,阮小二兄弟率水軍大出風頭,建立奇功偉業。徵方臘時在烏龍嶺水路兵敗自刎。死後追封忠武郎。
  • 水滸傳中有八個人參與智取生辰綱,為何楊志偏偏只恨吳用一人?
    文/晨曦智取生辰綱是水滸傳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事件,也是梁山泊英雄聚義的開始。眾所周知,有赤發鬼劉唐、託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阮氏三雄(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入雲龍公孫勝、白日鼠白勝八個人參與了智取生辰綱的行動,可以說智取生辰綱是一次集體行動,這次雖然行動取得了偉大的成功,但是卻害的青面獸楊志再一次丟掉了工作,失去了唯一的一次回歸體制的機會。
  • 水滸:英雄末路,青面獸楊志的潦倒與失意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楊志的個人經歷。原著:那漢道:「洒家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姓楊名志,流落在此關西。年紀小時,曾應過武舉,做到殿司制使官。」楊志出場於《水滸傳》第十二回——梁山泊林衝落草 汴京城楊志賣刀。
  • 為什麼說楊志青面獸楊志是《水滸傳》裡一個十分典型的人物?
    楊志青面獸楊志,是《水滸傳》裡一個十分典型的人物。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個人又是武舉出身,做過殿司制使,一身的好棍棒,拳腳功夫。按理說,他的遭際,雖然不一定像乃祖令公那樣,「聲傳宇宙三千裡,名播華夷四百州」,但一個殿司制使,提轄軍官,也應該風雲際會,飛黃騰達。
  • 如果晁蓋沒被宋江設計害死,梁山會發展成啥樣?命運終究無法擺脫
    一個是立起了一面大旗,上書四個大字「替天行道」,另一個是把大廳名字改了,原來叫聚義廳,現在改成了忠義堂。這兩個舉動,代表著宋江向官府靠攏的路線已經成熟,接下來就是逐步說服手下弟兄們,接受詔安,為子孫後代獲得一個好名聲。如果還是晁蓋當老大,宋江這一套根本連提都不敢提,什麼忠義堂?還替天行道?
  • 晁蓋吳用劫了生辰綱,真的賺了嗎?楊志到底替誰背了黑鍋
    晁蓋等人初上梁山錢都去哪了?從書中的細節,我們可以看出來,白勝在團隊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所以他分到的寶貝一定也不少,但是在官府到白勝家搜查的時候,卻只是找到了「一包金銀」。再看晁蓋等人,晁蓋在上了梁山,當家做主之後,不僅將生辰綱分了,居然還將「自家莊上過活的金銀財帛」也拿出來分了。再有便是,晁蓋上山之後,排定了位次,第一次聽說山下「有生意」上門,就說「正沒金帛使用」!梁山那時候,才有幾個人?難道生辰綱的錢不夠用嗎?
  • 上梁山
    在大宋朝日子過不下去了,不用費那些勁跑遠路,上梁山就得了。不過不是所有人都能上得了梁山,你得有兩把刷子,沒有三兩三,是不敢上梁山的。沒有三把神沙,就敢倒反西岐?摘手吧,能上梁山的那都是英雄好漢。我身無長技,胸無丘壑,從東夷而來帶著一身腥風,跑了幾處山寨,拜了幾處碼頭,喝了幾天英雄酒,既然到了梁山自然得上山充充好漢。2019年11月7日上午,我們到了梁山腳下。
  • 宋江聚義廳排座次,一個細節令公孫勝毅然告辭,從此梁山再無真情
    當時晁蓋劫取生辰綱,官府派人追捕,宋江提前給晁蓋一夥透露消息。江湖人士,最看重一個「義」字,事後,晁蓋就給宋江送了百兩黃金和感謝信。宋江沒有全收,只留下了一根金條意思一下。不料此事被他的小妾閻婆惜得知,兩人後來爭吵的時候,閻婆惜以此事要挾,說要到官府告發他。宋江無奈氣急之下,殺死了閻婆惜,如此上了官府的告示,被發配江州。
  • 林衝魯智深武松三人早已看透宋江,為何不選擇離開梁山?
    三山聚義拍馬青州之時,魯智深曾道,今兒有人說宋三郎好,明兒也有人說宋三郎好,可惜洒家不曾相會。眾人說他的名字,聒得洒家耳朵也聾了,想必其人是個真男子,以至天下聞名。彼時,不止魯智深,身在梁山的林衝,亦對宋江仰慕有加。
  • 智取生辰綱時,如果楊志沒有喝酒,晁蓋等人還能成功嗎?
    智取生辰綱在《水滸傳》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說它為七雄上梁山打下基業做了鋪墊。其中主要人物有晁蓋、吳用、公孫勝、楊志等人,也因為這一事件,改變了他們的命運。因為生辰綱被盜,楊志只能落草為寇,而其他人則被朝廷通緝被迫走上了梁山。
  • 《水滸傳》白龍廟小聚義
    此時的宋江雖然還不是梁山上的人,但梁山好漢們早就把宋江當成了大哥,當晁蓋得知宋江被抓時,立馬二話不說帶領著梁山好漢就往江州趕,鐵牛害怕晁蓋他們一伙人趕不過來,他早早的就去找了浪裏白條張順,二人商議下看怎麼能救走兩個哥哥,在江州張順雖然是個不知名的小人物,但他也有認識的好漢。到了監斬這一天,正好晁蓋帶著梁山好漢也趕來了,兩夥人都已經準備好了劫法場救宋江。
  • 明明是「七星聚義」,卻是八人「智取生辰綱」,此中究竟有何深意
    古典小說《水滸傳》,因晁蓋等好漢「智取生辰綱」而變得更加精彩紛呈,也拉開了真正的「梁山大聚義」序幕。讀過《水滸傳》的朋友一定還記得,黃泥崗上,是八人合作,默契配合,亦真亦假,才騙取了楊志等一幫人的信任,喝下蒙漢藥酒,成功「智取」了梁中書送給蔡京的生日禮物,給了奸臣貪官又一「悶棍」,可謂大快人心!這八個人分別是:晁蓋,吳用,公孫勝,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白勝。
  • 水泊梁山最早的故事是這三個,其中兩個與楊志有關
    太守判楊志「事體雖大,情實可憫」,發配衛州軍城。充軍路上,孫立趕到,孫立得知事情經過,覺得事情因他遲到而起,十分愧疚,就跑去京城告知李進義等人,十一人趕到黃河岸邊堵截,殺死押送官差,一起去太行山落草。與《水滸傳》的共通點:《水滸傳》中的楊志,賣刀的原因和失落花石綱有關。賣刀時同樣因爭執殺人被發配。
  • 晁蓋到底有多強?武松不一定是他的對手,梁山上能打贏他的不多
    晁蓋是梁山的第二任頭領,比起宋江和王倫,晁蓋更像是一個山寨的頭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