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大劇《清平樂》已經播出一段時間了,這部劇不僅讓我們記住了宋仁宗,也讓我們深度了解了晏殊、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等一批傑出而偉大的文人,他們那一首首經典詞作,仿佛是一顆顆璀璨的明珠,照耀著北宋詞壇,也照亮了整個中國文壇。
今天,我們談一談一代文宗歐陽修。
歐陽修曾說:「我家有金石一千卷,藏書一萬冊,琴一張,棋一局,常置酒一壺,還有我這個老古董,不就正好」六一「嗎?」所以他自己也號稱「六一居士」。從字裡行間,也讓我們感覺到歐陽修身上那種精緻而又充滿豪氣的氣度和胸懷。
在宋仁宗景祐元年,也就是公元1034年的春天,歐陽修在洛陽擔任官職期限已滿,即將離開工作多年的洛陽,也意味著即將離開洛陽的朋友。在送別歐陽修的筵席中,他感慨地寫下這首《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
尊前擬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人世間最變幻莫測的除了浩瀚的宇宙,還有人類複雜的感情,與朋友分別時的心情更是如此。
茫茫人海,相逢便是一種緣分,所以臨近歸期,心情也就變得愈發沉重。
王勃曾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寫道:「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但是在分別的宴席上,真正做到的能有幾人。
在斛籌交錯的筵席上,歐陽修與朋友把酒言歡,喝盡杯中酒。他本想趁著酒意將自己即將離開洛陽的事情告訴朋友,但是話到嘴邊,卻說不出口,前一刻還滿面笑容,剎那間變得惆悵傷感起來,眼淚也不由自主地奪眶而出,說話聲音也變得低沉起來。
此時的情景正可謂「相見時難別亦難」,茫茫人海,相逢很難,但是分別更難,那種不舍與惆悵真是令人痛徹心扉。
生而為人,必然會充滿情與義行走在人世間,這種情感是從內心不由自主地發出,和清風與明月無關。這句詞真的說到人的心坎中,即便歷經千年,人們口中仍然經常會提起。
筵席少不了音樂,一曲離歌已經讓人肝腸寸斷,千萬別再演唱新的歌曲,否則會讓更多人傷感落淚。
此時,洛陽的牡丹花開得正豔,不如一同攜手欣賞美麗嬌豔的牡丹,這樣會減少一些傷感和惆悵,這樣的送別方式或許會更輕鬆一些。
歐陽修性格耿直率真,因此在朝廷中亦是遭受不少坎坷與挫折,但是在宦海沉浮中,他卻始終保持著對人生的熱愛,真正地做到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近代文人王國維曾這樣評價歐陽修的詩詞:「於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所以尤高。」無論如何,這樣的讚美之詞歐陽修擔當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