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和韻歐陽修的詞,是作繭自縛?還是難能可貴?

2020-12-12 石屋詩詞

歐陽修與蘇軾兩人淵源可不淺,早期有知遇之恩,師生之誼,後來又政見相投,詩酒歡會,同時兩人都曾在潁州做官。

歐陽修在潁州寫了《木蘭花令》多首,這裡列出其一:

西湖南北煙波闊,風裡絲簧聲韻咽。舞餘裙帶綠雙垂,酒入香腮紅一抹。杯深不覺琉璃滑,貪看六么花十八。明朝車馬各西東,惆悵畫橋風與月。

四十三年後,也就是1091年,五十六歲的蘇軾來到潁州做知州,和韻了這一首詞。

木蘭花令 次歐公西湖韻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潁咽。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與餘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潁咽。」 蘇軾到任潁州時是八月下旬,此時已是深秋,因此稱「霜餘」。深秋是枯水的季節,那年又是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了大水季節的寬闊。

水落有聲本是自然現象,但詞人偏說水聲潺潺是潁河在幽咽悲切。這就要歸結於他當時沉浸在緬懷恩師歐陽修的思緒中。歐陽修曾在潁州做知州,最後終老於此,蘇軾泛舟的潁河也是歐陽修當年經常遊玩的地方,一時間蘇軾感慨萬千,思緒波湧起伏,這就使得潁河人格化了。

正如他當時在《祭歐陽文忠文》所寫:「清穎洋洋,東注於淮,我懷先生,豈有涯哉!」

「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 正當作者懷念至深情時,河上傳來了歌聲,什麼歌聲呢?「醉翁詞。歐陽修自號醉翁,這裡的醉翁詞指的是歐陽修在潁州任職至退休所作詞,如組詞《採桑子》等。這些詞在當時以疏雋雅麗的獨特風格盛傳於世,數十年之後,歌女們依舊傳唱,足見」穎人思公」。現在三十年前的歌人們還知道幾首?

歐陽修任職期間,不僅文採傳世,而且地方為政「寬簡而不擾民」。歐陽修因支持範仲淹新政而被貶到滁州、揚州、潁州等地,但他興利除弊,務農節用,曾奏免黃河夫役萬人,用來疏浚潁州河道和西湖,因此人民至今懷念他。蘇軾來潁州距歐陽修到潁州已經四十三年了,歲月流逝,如電光一閃而逝。

「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 四十三年,彈指即逝,蘇軾又感到人生如「草頭秋露」,圓潤通透,流轉如珠,但轉瞬即逝。後面一句借用了謝靈運《怨曉月賦》「昨三五兮既滿,今二八兮將缺。」仍用此意。意思是十五日的月亮還是圓滿,而到了十六日,月輪就要缺了。總言時光流逝,人事變遷。

最後兩句,蘇軾巧用了與恩師的交情,以及歐陽修和潁州西湖的淵源,抒發了懷念歐陽修的傷逝之情,情意深摯,哀思入骨。和我同樣「識翁」的,只有那湖底的月亮了。蘇軾是與歐陽修交情匪淺,而湖底的月亮,則是因為歐陽歐陽修居潁州時多夜遊西湖。

蘇軾這首詞按照次韻的要求,為了告慰恩師,用了歐陽修的原韻與風格,所寫的地點也是相同。但和韻是一種作繭自縛之詩法,難能不一定可貴,金代文學家王若虛曾經對蘇軾這首和韻詞作了批評,說是「害於天全者多矣」。但是這首詞卻寫得自由活潑,渾然天成,大獲成功,這是因為他對歐陽修心嚮往之,感情真摯,同時他學識豐富,文才橫絕一世。

蘇軾與歐陽修兩人相隔四十幾年前唱後和,二詞均為絕唱。

相關焦點

  • 彤嫿新韻和唐宋詞之心有靈犀(歐陽修篇)
    和幾曲歐陽永叔的詞。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65歲卒,諡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蘇軾
    和我一樣同醉翁相識,如今還剩有幾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經把所有的人照臨。注釋次……韻:依次用所和詩的韻作詩,也稱為步韻。歐公:指歐陽修。西湖:此指安徽阜陽西三裡的西湖,為潁河合諸水匯流處。長淮:淮河。劉長卿《送沈少府之任淮南》:「一鳥飛長淮,百花滿雲夢。」清潁:指潁河,潁水,為淮河重要支流。
  • 蘇軾緬懷歐陽修的詞,富有文採,結尾人生感悟,讀完令人透徹心扉
    公元前1079年,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二年,是一個不平凡的年頭,詩人蘇軾為了紀念自己的恩師歐陽修,第三次來到揚州平山堂,在這一年裡,詩人面對著自己也不禁發出了對人生的感慨。今日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首詩名為《西江月·平山堂》,到此為止,詩人蘇軾共去過揚州三次,所以傳說中的「三過平山堂」,其實也是濃縮了詩人近十年南北朝風雲變幻的人生歷程,隨之而來的便是創作這首詩。
  • 什麼是次韻、和韻?蘇軾的楊花詞,為什麼能被評為和韻第一神作?
    次韻,也叫步韻,是和韻的一種形式。和韻,就是用他人詩詞的原韻去寫詩。和韻在唐代非常流行,白居易和元稹之間和詩早已成為流傳千古的佳話,到了宋代更加盛行,詩如此,詞亦如此。南宋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就是一首次韻中非常好的作品,可以說是世間少有。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說:「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原唱。蘇東坡除了寫楊花的姿態傳神之外,還暗喻了思婦情懷。
  • 42歲蘇軾緬懷恩師歐陽修,悲痛寫下一首詞,改自白居易卻更勝一籌
    42歲蘇軾緬懷恩師歐陽修,悲痛寫下一首詞,改自白居易卻更勝一籌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在他的《自詠》詩中寫道:「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也不知這樣的詩句冷了多少世人的心;但,可以確信的是,像這樣的詩句和慨嘆不勝枚舉。而到了宋神宗元豐二年,42歲的蘇東坡三過平山堂,瞻仰先師歐陽修手跡,心生感慨,寫下了《西江月·平山堂》一詞。
  • 蘇軾寫了一首和韻楊花詞,詞作有什麼特點,表達了蘇軾怎樣的感情
    所謂「和韻」,就是指依據所和詩詞原作的原韻來寫作詩詞。關於「和韻」的作品,其實最先出現於詩體中,後來經過詞人們的移花接木,才進入到詞的創作當中的。比如張先的《漁家傲·和程公闢贈別》一詞,就是詞人張先為朋友程公闢贈別的時候作的一首和詞,再如張先的《少年遊·渝州席上和韻》一詞,就是在宴會雅集的時候創作的一首「和韻」詞。
  • 彤嫿新韻和唐宋詞之心有靈犀(蘇軾篇)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皆有建樹。其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書法,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 蘇軾來到舊地,想起恩師歐陽修,不禁賦詩一首,感悟人生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在我國歷史上較為出名的師徒,那便是歐陽修和蘇軾。師傅兩人均是文壇上數一數二的巨星,文壇中歐陽修作領袖之時,蘇軾還較為年輕,對蘇軾較為欣賞因此對於中榜之後的蘇軾多有照顧。在歐陽修的心中也曾經一度認為,在他之後蘇軾便會成為新的主導。
  • 恩師歐陽修逝世八年後,蘇軾作詞悼念,寫下傷感之作,催人淚下
    在歷史上,不乏很多著名的師徒關係,戰國的孔子和他的眾弟子,後來,儒家學派被他們發揚光大,鬼谷子和他的弟子們,後來,縱橫家馳騁政場,左右天下,還有著名的一對師徒,就是歐陽修和蘇軾。當蘇軾和歐陽修相識的時候,歐陽修已經是文壇的領軍人物,天花板的存在,而蘇軾初出茅廬,但是歐陽修非常賞識他,一手提拔上來,蘇軾雖然性子直,但是尊師重道這一方面絕對滿分,而且很懂得感恩。
  • 歐陽修想起揚州的平山堂,寫下了一首有名的送別詞,讀來很感人
    歐陽修的學生蘇軾,曾三次來到平山堂。熙寧四年(1071),蘇軾離開京城汴梁任杭州通判,熙寧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中途經過揚州時,蘇軾都曾來平山堂憑弔歐陽修。蘇軾在《西江月》一詞中寫道:「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 日本詞人對蘇軾詞的接受
    相比唐詩,詞在日本的影響要弱一些,這是因為觀念上詩為正宗,詞為詩餘,而且寫作技術更難。儘管如此,日本文人寫詞還是代不乏人,他們學習、模仿唐宋詞人,其中特別喜歡效仿蘇軾的詞作。蘇軾是開闢了宋詞新天地的一代詞人,其詞不僅在國內影響深遠,而且早就流傳到了東亞各國。
  • 詞的形式美:蘇軾帶頭,辛棄疾兜底,敢於「出格」,能出好詞
    這是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如果不是分上下闋,你覺得這就是兩首詩(五言絕句),而且是兩首詩疊加起來的。但這是形式上的,內裡還是很有差別的。上闕和下闕的前三句都是符合詩的格律的——要麼平仄相同,要麼平則相反。但詩中要求第三四句不能「失對」。
  • 蘇軾悼念歐陽修,別離10年,恩師仙逝8年,末二句驚豔世人
    而如果要舉例子的話,宋代的歐陽修與蘇軾,正是「師生情」的代表,真摯、純粹。蘇軾敬仰恩師歐陽修,歐陽修賞識學生蘇軾。所以,在歐陽修逝世了之後,蘇軾曾多次悼念自己的恩師,多次重遊故地,思念歐陽修。其中,蘇軾就寫下了這樣的一首詞,《西江月·平山堂》。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
  • 蘇軾錯失「狀元」的鍋,該不該歐陽修來背?
    為了避嫌,歐陽修忍痛將這篇文章擢為第二名。後來才知道這篇文章出自眉州蘇軾。問題就出在這裡了,很多人看到「第二名」,便說歐陽修為避嫌,讓蘇東坡錯失「狀元」之位。那照這種說法,蘇東坡豈不是「榜眼」?「探花」這一詞最早出現於唐代,但當時並非是指殿試進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種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以同榜進士中最年少者為探花郎。而「探花」作為進士第三名的代稱確立於北宋晚期。
  • 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四人是什麼關係?
    北宋的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想必大家一定熟悉的很,他們經常出現在我們語文和歷史課本上面,歐陽修,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司馬光、王安石是北宋名相,範仲淹則有那句名聞天下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美句。對於他們,大家熟悉歸熟悉,可他們之間的關係你們知道多少?
  • 北宋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四位大師的恩怨情仇
    3、歐陽修和蘇軾 歐陽修和蘇軾交誼深厚,不但於此,歐陽修家族和蘇軾家族也交誼深厚,兩個家族的友好關係延續了四代,稱得上是世交。 據統計,蘇軾文集中提到歐陽修176次,其中106篇詩文和歐陽修或歐陽修家族有關,直接贈詩歐陽修6首,唱和2首,懷念歐陽修的2首,祭文5篇。 蘇軾和歐陽修的會面並不多,只有四次。嘉佑二年,蘇軾、蘇轍參加進士考試。兩人進士及第後,一起到主考官歐陽修府上拜謝,這是蘇軾和歐陽修的首次見面。
  • 先被歐陽修「偷」了,後被蘇軾「偷」了
    因為王維描寫景色的詩太美了,後人也常常模仿或者直接將他的詩句,挪用到自己的詩詞中,宋代著名的歐陽修,和他的學生蘇軾,都曾經將王維的一句詩,用到自己的詞中。尤其是這一句「山色有無中」,若有若無,卻寫盡了山色的濃淡交融,又有一種迷茫和玄遠的意境。也就是這一句「山色有無中」,被幾百年後的歐陽修和蘇軾,先後「偷」到了自己的詞中。北宋慶曆八年二月,歐陽修調任揚州,在揚州的大明寺,歐陽修修建了一所平山堂,之所以取了這個名字,是因為「江南竹山,拱列簷下,若可攀取,因目之曰平山堂」。
  • 蘇軾很有佛性的一首詞:人生不過一場大夢,萬事皆空
    就像蘇軾所言:「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這兩句出自他的《西江月·平山堂》,全詞如下: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這是蘇軾寫給恩師歐陽修的一首詞。
  • 揭秘: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四人是什麼關係?
    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這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宋代名人。我們對於這些人的了解實際上往往局限於他們的文章,但是在現實之中他們實際上並非孤立的個體,他們共同生活在北宋那個璀璨的年代,彼此之間還有著各種各樣的交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四人究竟是什麼關係!
  • 歐陽修詞:生命的悲風與達者的歌唱
    (《浣溪沙》)皓然的白髮意味著歲月的流逝,鮮豔的花朵則是青春的象徵,二者無論在色彩還是喻意上都呈現出鮮明的對立,而當歐陽修坦然地將象徵青春的鮮花戴在皓然的白髮上時,這種對立似乎瞬間消失:雖然青春已經一去不回,但這份生命之重卻並非難以承受,畢竟世間還有諸多的美好值得去欣賞、留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