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這句詩有多美?先被歐陽修「偷」了,後被蘇軾「偷」了

2020-12-14 三順說名著

王維,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之一。他在開元九年(公元721年)中了進士,經歷了多年的宦海沉浮,後成為尚書右丞,故而,人們常常稱呼他為「王右丞」。

王維的詩作,大致上分為兩個階段,他前期的詩,大部分都反應了現實生活,後期的詩則多是描繪田園山水的。王維不僅詩寫得好,還善於繪畫,又精通音律,能將畫、樂融匯到自己的詩中去。故而,數百年後的蘇軾曾經讚嘆道:「品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王維寫的描繪山水田園生活的詩作,都非常美,他的《青溪》中曾經寫過這樣的句子,「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裡。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他的《渭川田家》中有這樣的句子,「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他的《山居秋暝》中有這樣的句子,「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因為王維描寫景色的詩太美了,後人也常常模仿或者直接將他的詩句,挪用到自己的詩詞中,宋代著名的歐陽修,和他的學生蘇軾,都曾經將王維的一句詩,用到自己的詞中。

開元二十八年,王維到南方去出差,路過襄陽,看到漢江的波瀾壯闊,氣勢雄偉,按捺不住自己的詩興,提筆寫下一首五言律詩——《漢江臨眺》: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王維這首《漢江臨眺》,勾勒出一幅雄偉壯麗的山水畫,尤其是頷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可謂筆墨酣暢,疏可走馬,奔放雄偉,意境開闊。尤其是這一句「山色有無中」,若有若無,卻寫盡了山色的濃淡交融,又有一種迷茫和玄遠的意境。也就是這一句「山色有無中」,被幾百年後的歐陽修和蘇軾,先後「偷」到了自己的詞中。

北宋慶曆八年二月,歐陽修調任揚州,在揚州的大明寺,歐陽修修建了一所平山堂,之所以取了這個名字,是因為「江南竹山,拱列簷下,若可攀取,因目之曰平山堂」。後來,歐陽修寫下一首《朝中措·平山堂》:「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歐陽修過世十年後,他的學生蘇軾,在一位名叫張偓佺的朋友家中,為他家的一所亭子,寫下了一首《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溼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

蘇軾的詞,向來磅礴大氣,這一首《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亦是如此。朋友家亭子中的美景,讓蘇軾胸中暢酣淋漓。眼前的美景,又讓蘇軾想起了當年老師歐陽修在平山堂上寫的那首《朝中措·平山堂》,便也將王維的這一句「山色有無中」,用到了自己的詞中。

其實,蘇軾怎麼可能不知道「山色有無中」是王維的詩句呢?他之所以在這首詞中,說「山色有無中」,是「醉翁語」,只是因為眼前的景致和平山堂太像了,也是因為他對恩師的思念。

其實,將這句「山色有無中」用到自己的詩詞中的,還不僅僅是歐陽修和蘇軾,唐代另一位文學家權德輿,也曾經在自己的《晚渡揚子江》中,寫下了「遠岫有無中,片帆煙水上」的句子,也是化用了王維的「山色有無中」。

可見,王維的這一句詩,實在是太美了,讓後來的文人們爭相化用或直接用到了自己的詩詞中。王維,也不愧是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

相關焦點

  • 王維這句寫山色的詩,無人能超越,歐陽修蘇軾都搶著用,一字不改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算是一絕,也難怪,人家有「詩佛」之稱。李白是詩仙,王維是詩佛,杜甫是詩聖,這可都是站在唐詩金字塔尖的人物。王維有一首五言律詩,裡面有一句話,寫得特別好,寫山色的,就沒有能超出人家的。這句話就是「山色有無中」,我們現在來欣賞一下全詩,體會一下這句話的妙處。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 王維和吳道子誰的畫水平高?蘇軾這首詩的點評出人意料
    實際上,在宋代,大文豪蘇軾曾同時欣賞過王維和吳道子的繪畫,然後做出了一首詩來點評兩人的畫作水平。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到鳳翔府任職,時年二十六歲。當時鳳翔的普門寺和開元寺的牆壁上,留有王維和吳道子留下的的畫作,蘇軾作為歷史上的一位全才,亦善書畫,當他聽聞兩寺有兩位大畫家的畫作後,欣然前往觀摩,然後寫下了這首詩:《鳳翔八觀之三·王維吳道子畫》何處訪吳畫?普門與開元。
  • 因為這首五絕,蘇軾給了王維「詩中有畫」的評語
    王維的詩作被譽為「詩中有畫」,是因為其詩作當中,有著出色的對於環境的描摹能力。通常就用一聯,10個字,就勾勒出景色之美,讓人沉醉其中。比如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又比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得到「詩中有畫」的讚譽,是蘇軾所評價的。
  • 古人抄襲花樣迭出,紅杏一詩「出牆」三次,唐代「偷」出三境界
    偷句三種 技術升級到了唐代,抄襲開始技術化。皎然在《詩式》中,把「偷句」分為三種:偷語、偷意、偷勢。偷語是直接抄,「最為鈍賊」;偷意是偷創意,「事雖可罔,情不可原」;「偷勢」是在原作上有創造,「才巧意精,若無朕跡」。唐代興科舉,詩是必考內容,寫作有了現實利益,不只是千古留名,抄襲技術得以精進。
  • 中國畫的詩情畫意——從古人先賢到王維蘇軾
    鄭谷有詠雪詩,亂飄僧舍茶煙溼,密灑歌樓酒力微。江山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段贊善取詩意成畫以贈鄭谷,鄭谷看了畫後又寫詩贈畫家,彼此以詩畫贈答。 這種結合方式,在宋代畫院的考試題裡也有。如「嫩綠枝頭紅一點,惱人春色不須多」,「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蝴蝶夢中家萬裡」等,都是以詩命題,考察畫家構思立意是否巧妙。
  • 《畫》這首詩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王維?王維的詩集中有這首詩嗎?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對唐代詩人王維的一句評價。 眾所周知,詩歌是通過凝練的語言來進行抒情言志的一種文學體裁,而蘇軾對王維的評價恰恰可以看出王維詩作的唯美意境。
  • 唐朝詩人殘集中的一句詩,被蘇軾「偷」來用,後成流芳千古的名句
    在唐初,有一位詩人雖然名氣不大,但是他寫的詩卻有一句相當有名,他就是崔信明。《舊唐書》曾記載了關於他很有意思的小故事。說是這恃才而傲的崔信明與文人鄭世翼駕船遊玩,於是令人在在江中偶遇,鄭世翼虛心向崔信明請教「楓落吳江冷」這句詩。
  • 歐陽修這首詩,句句寫景,景景關情,描繪了一幅清麗明快的洞庭夜景圖
    這歌聲引起多少思緒,其中感情體味不盡,只感覺輕舟短楫,疾去如飛。【鑑賞】宋慶曆五年(1045),範仲淹領導的新政失敗,被貶河南鄧州。積極參與新政的歐陽修,「慨言上書」,一度下獄,後被貶為滁州知州。本文作於他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1046)。他此時的心情和範仲淹應該同樣是憂心忡忡的。
  • 王維和陶淵明的詩 誰更優秀 蘇軾給出了一個評價
    那麼,王維與陶淵明究竟誰的詩更好?宋代有一個「超級裁判」——那就是蘇軾。在眾多詩人中,蘇軾評價過陶淵明和王維。細繹蘇軾對他們的評價,我覺得裡面很有深意。蘇軾說:「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
  • 王維和陶淵明的詩,誰更優秀——蘇軾給出了一個評價
    那麼,王維與陶淵明究竟誰的詩更好?宋代有一個「超級裁判」——那就是蘇軾。 在眾多詩人中,蘇軾評價過陶淵明和王維。細繹蘇軾對他們的評價,我覺得裡面很有深意。 蘇軾說:「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
  • 蘇軾流傳的一首詩,前半句被人曲解,後半句無人知曉?
    蘇軾流傳最廣的一首詩,前半句被人曲解,後半句無人知曉,真絕了在古裝劇中,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詩:春宵一刻值千金。一般都是這樣的場景,都是一對新婚夫婦,在交拜完天地後,司儀就會飽含深意地說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
  • 北宋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四位大師的恩怨情仇
    四人中歐陽修(1007年-1072年)最為年長,他比司馬光(1019年-1086年)大12歲,比王安石(1021年-1086年)大14歲,比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大30歲。他們四人同在朝廷做官,四人之間都有或深或淺的交往。 歐陽修年紀最大,又對其他三位有推薦之恩,所以我先從歐陽修談起。
  • 蘇軾緬懷歐陽修的詞,富有文採,結尾人生感悟,讀完令人透徹心扉
    公元前1079年,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二年,是一個不平凡的年頭,詩人蘇軾為了紀念自己的恩師歐陽修,第三次來到揚州平山堂,在這一年裡,詩人面對著自己也不禁發出了對人生的感慨。今日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首詩名為《西江月·平山堂》,到此為止,詩人蘇軾共去過揚州三次,所以傳說中的「三過平山堂」,其實也是濃縮了詩人近十年南北朝風雲變幻的人生歷程,隨之而來的便是創作這首詩。
  • 王維這首詩正如蘇軾評價的那樣,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
    王維是盛唐詩人中唯一可與李杜平起平坐的詩人,而且他的詩也是自成一派,寫得清新脫俗;我個人是比較偏愛王維,他不僅詩歌寫得好,另外在繪畫和音樂方面也是有著極高的造詣。讀王維的詩最是令人感動,往往可能只是一些看似很普通的風景,但是到了他的筆下卻是美不勝收,讓人會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 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四人是什麼關係?
    北宋的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想必大家一定熟悉的很,他們經常出現在我們語文和歷史課本上面,歐陽修,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司馬光、王安石是北宋名相,範仲淹則有那句名聞天下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美句。對於他們,大家熟悉歸熟悉,可他們之間的關係你們知道多少?
  • 可憐玉樹庭花後,又向江都月下聞,歐陽修這兩句詩有什麼深意?
    前言歐陽修有詩《贈歌者》云:病客多年掩綠樽,今宵為爾一顏醺。可憐玉樹庭花後,又向江都月下聞。一開始讀到這首詩會奇怪,歐陽修自稱醉翁,難道多年不飲酒嗎?陳後主在金陵被俘,死於洛陽,為什麼說在江都聽到玉樹後庭花呢?
  • 活的快樂的人,大多都有這3個境界,王維這句詩概括得很透徹
    我們身邊不開心的人有很多,但縱觀那些生活的逍遙而快樂無窮的,大抵都有一些相似的特徵,這種會讓人保持持久快樂的品性其實在唐代王維的《終南別業》這首詩中已經有所體現了,我們一起先來讀一讀。這一首詩中便蘊含著濃濃的禪意,尤其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一句,每次讀來也會慢慢在其中找到一種生活狀態。那麼,這句詩中包含了什麼樣的人生境界呢?
  • 恩師歐陽修逝世八年後,蘇軾作詞悼念,寫下傷感之作,催人淚下
    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從小接受教育,從三歲入幼兒園,到六七歲進入小學,再到十三歲左右進入初中,然後步入高中,在成年後進入一個大學,可以說在我們這一代人中,幾乎度過的大部分時間都是接受教育,當然了,在將近二十年的受教育時間裡,一定有一個或兩個對自己產生巨大影響的老師,或好或壞。
  • 王維寫的這首詩既唯美又豪邁,頗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感
    王維生長在盛唐時期,是著名的田園山水詩人。他與詩仙李白出生在同一個時代,更有趣的是,王維和李白還是同年而生,但是兩人之間卻無太多交集。王維的詩清新淡雅,自然脫俗,無論是「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還是「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每個人幾乎都能吟誦幾首王維的詩。
  • 王維的這首詩只有4句,卻把離別寫到了極致,無人能出其右
    小編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渭城曲》,便是一首抒寫離別的千古絕唱。《渭城曲》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渭城的驛館風景,寄託了王維對友人深摯的惜別之情。全詩不著傷字,只以舉杯勸酒這一動作抒發別情,卻韻味深永,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這首詩在當時就被編入樂府,成為流傳千古的名曲。也就是現在我們熟知的古琴曲《陽關三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