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明亮 中華書局1912
歐陽修像北宋明道元年(1032),西京幕府中的八位青年才俊追慕唐代「香山九老」結社嵩山的雅事,效仿「九老」之名,自號「八老」,其中歐陽修被朋友冠以「逸老」的稱號。
[明]謝環《香山九老圖》(局部),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不過,歐陽修對這個稱號並不滿意,他在寫給梅堯臣的信中表達了自己的意見,要求將自己的名號改為「達老」:
前承以「逸」名之,自量素行少岸檢,直欲使當此稱。然伏內思,平日脫冠散發,傲臥笑談,乃是交情已照,外遺形骸而然爾。諸君便以輕逸待我,故不能無言。……必欲不遺,「達」字敢不聞命。(《與梅聖俞》三)
在信中,歐陽修為自己散漫放浪的幕府生活做了辯解。他解釋說,自己平時的「脫冠散發,傲臥笑談」並非是玩世不恭的輕逸之舉,希望友人不要將自己誤認為是散漫無行之人,自己其實是一位樂天知命的「達者」。
當然,此時年僅二十六歲的歐陽修並不能做到真正的曠達。相反,他常常因為人生的種種無奈而心生惆悵。
就在歐陽修要求將自己的名號改為「達老」的當年,他僅僅因為身處鄰縣的梅堯臣不能與自己同遊嵩山,就生出無限感傷。他在給梅堯臣的信中寫道:
河陽咫尺,顧足下若萬千裡。又曩日恨不得同者尹十二、王三,今反俱遊,而聖俞獨不至。人生不一歲,參差遂如此。因思百年中,升沉生死,離合異同,不知後會復幾人,得同不得同也。(《與梅聖俞》一)
梅堯臣像大概就在同年,歐陽修創作了《浪淘沙》一詞: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總是當時攜手處,遊遍芳叢。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清人黃蘇在評點這首詞時說:「憂盛危明之意,持盈保泰之心,在天道則虧盈益謙之理,俱可悟得。大有理趣。」(《蓼園詞評》)黃氏的評論或許有過度闡釋之嫌,但不能否認,這首詞的確反映出歐陽修對人生命運的深刻感觸,而這種感觸在他的心中一直延續不斷。
嘉祐八年(1063),年已五十七歲的歐陽修在為早年所得的一紙唐人真跡撰寫跋語時,再次表達了《浪淘沙》詞中「知與誰同」的感慨:
餘在洛陽,凡再登嵩嶽。其始往也,與梅聖俞、楊子聰俱。其再往也,與謝希深、尹師魯、王幾道、楊子聰俱。當發篋見此詩以入集時,謝希深、楊子聰已死,其後師魯、幾道、聖俞相繼皆死。蓋遊嵩在天聖十年,是歲改元明道,餘時年二十六,距今嘉祐八年蓋三十一年矣。遊嵩六人,獨餘在爾,感物追往,不勝愴然。(《跋唐韓覃幽林思》)
想到相繼湮沒於時間洪流中的友人,歐陽修思緒萬千,這也讓他深刻認識到生命的脆弱與歲月的無情。人生就像春日盛開的花朵,無論如何鮮豔,最終都要被夜來的風雨打落枝頭:
東風本是開花信。及至花時風更緊。吹開吹謝苦匆匆,春意到頭無處問。 把酒臨風千萬恨。欲掃殘紅猶未忍。夜來風雨轉離披,滿眼悽涼愁不盡。(《玉樓春》)
歐陽修曾在《刪正黃庭經序》中對生死問題做過思考:「道者,自然之道也,生而必死,亦自然之理也。」又云:「蓋命有長短,稟之於天,非人力之所能為也。」
的確,隨著年歲的增長,歐陽修對命運的無常與生命的脆弱有了更為深刻的體會。在歐陽修五十歲之後的書簡中,疾病與衰老成為他與友人談論最多的話題:
某自新春來,目益昏,耳亦不聰,大懼難久於筆硯。(《與王文公》一)
某自過年,如陡添十數歲人,但覺心意衰耗,世味都無可樂,百事勉強而已(《與李留後》三)
某以嘗患兩手中指攣搐,為醫者俾服四生丸,手指雖不搐,而藥毒為孽,攻注頤頷間結核,咽喉腫塞,盛暑中殆不聊生,近方銷釋。衰朽百病交攻,難堪久處茲地。(《答張學士》一)
歐陽修《灼艾帖》,故宮博物院藏雖然歐陽修還在一如既往地履行著一位朝廷官員所應盡的職責,而且屢獲升遷,位望日隆,但他對世俗名利提出了深深的質疑:
車馬九門來擾擾。行人莫羨長安道。丹禁漏聲衢鼓報。催昏曉。長安城裡人先老。(《漁家傲》下闋)
詞作用淺顯的語言,直白地點出富貴利祿對個體生命的侵蝕。身體的衰老、京城的喧囂與功名的羈絆,讓歐陽修倍感倦怠。他在給好友杜植的信中感慨:「若寵利紛華,不惟非素心所溺,就令心有所好,大抵晚年實能享者,於身所得幾何?」(《答杜植》)
不過,歐陽修畢竟是歐陽修,他一方面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悲風的侵襲,一方面又努力尋求精神上的快樂:
把酒花前欲問君。世間何計可留春。縱使青春留得住。虛語。無情花對有情人。 任是好花須落去。自古。紅顏能得幾時新。暗想浮生何事好。唯有。清歌一曲倒金樽。(《定風波》)
在永恆的時間面前,個人的生命總是顯得如此短暫。就像春天無法挽留一樣,一個人的青春也註定會象落花一般枯萎凋零,這是自古以來任何人都無法逃避的命運。關鍵的問題是,我們應該以何種態度去面對這種宿命。在詞作的結尾,歐陽修給出了自己的回答:既然人生的宿命無法逃避,那麼不妨在短暫的浮生裡去盡情享受快樂。
歐陽修在詞中不止一次地用這種歡樂的歌唱來抵禦生命的悲風:
好酒能消光景,春風不染髭鬚。為公一醉花前倒,紅袖莫來扶。(《聖無憂》)
好妓好歌喉。不醉難休。勸君滿滿酌金甌。縱使花時常病酒,也是風流。(《浪淘沙》)
風過小池輕浪起,似江皋。千金莫惜買香醪。且陶陶。(《賀聖朝影》)
這種對人生歡樂的追求與貪戀,給後人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印象,在這些近乎偏執的表白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希望在有限的時間裡抓住每一個機會享受快樂的生命。
歐陽修的這些詞句並非酒酣耳熱之際的一時信筆,而是來自對命運的深刻思考,在《仲氏文集序》中,歐陽修專門探討了儒家的「知命」觀。對孔子「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論語·堯曰》)的觀點,歐陽修有自己的理解:
嗚呼!語稱君子知命。所謂命,其果可知乎?貴賤窮亨,用舍進退,得失成敗,其有幸有不幸,或當然而不然,而皆不知其所以然者,則推之於天曰有命。夫君子所謂知命者,知此而已。
在歐陽修看來,所謂的「知命」,並非是說一個人可以清楚地知曉自己的命運。恰恰相反,命運本身其實是不可知曉的,只有一個人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才是真正的「知命」。
反過來說,「知命」之所以可貴,也正在於命不可知,因為這要求一個人用精神的力量去超越命運的無常,由此才不會因為生死壽夭、榮辱貴賤而戚戚於心:
堤上遊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綠楊樓外出鞦韆。 白髮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盞頻傳。人生何處似樽前。(《浣溪沙》)
皓然的白髮意味著歲月的流逝,鮮豔的花朵則是青春的象徵,二者無論在色彩還是喻意上都呈現出鮮明的對立,而當歐陽修坦然地將象徵青春的鮮花戴在皓然的白髮上時,這種對立似乎瞬間消失:雖然青春已經一去不回,但這份生命之重卻並非難以承受,畢竟世間還有諸多的美好值得去欣賞、留戀。
[宋]馬遠《山徑春行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人生的宿命雖然無法改變,但這並不意味著人生註定是一場悲苦的旅行,真正的智者不是想方設法逃避命運的人,而是那些坦然地接受命運,並能在逼仄的境遇中享受人生佳釀的達者。
熙寧四年(1071),歐陽修的退休申請終於得到朝廷的批准。
對於歐陽修的選擇,舉朝上下驚愕惋惜:
公既氣貌康強,而年未及禮制,一旦勇退,近古數百年所未嘗有,天下士大夫仰望驚嘆。(歐陽發《先公事跡》)
然而,這不過是他悟透命運本質之後的必然結果。在無法逃避的宿命面前,歐陽修希望能保持精神的自由,以一種更為平靜豁達的方式渡過人生的最後旅程。
致仕居潁期間,歐陽修為自己的《採桑子》聯章詞添寫了一篇序言,序言中列舉了前代名士的種種曠逸之舉。歐陽修為歷史長河中這些鮮活而精彩的個體生命而感動,在他們身上,歐陽修看到了一個人應該如何超越現實,以獲得心靈上的自由與快樂:
乃知偶來常勝於特來,前言可信;所有雖非於己有,其得已多。(《西湖念語》)
此時的歐陽修已經能夠坦然地面對命運的安排,接受生命的贈予,從而也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天容水色西湖好,雲物俱鮮。鷗鷺閒眠。應慣尋常聽管弦。風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瓊田。誰羨驂鸞。人在舟中便是仙。(《採桑子》)
在天容水色的涵蓋輝映下,世間萬物都顯現出本真的一面。那些聽慣了急管繁弦的鷗鷺,悠然自得地閒眠湖中,如同不再為榮辱窮達所動、以亡機之心棲息於天地之間的達者。舉目四望,廣袤的湖面與皎潔的月色相互照映,融為一體,現實中的一切枷鎖迎風而解。輕舟之上,只有一個無限自由的靈魂。
元豐五年(1082),也是在一個風清月白的夜晚,泛舟於赤壁之下的蘇軾和他的老師一樣,在造物者賜予的無盡藏中,感受到無限的自由: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賦》)
[明]文徵明 《仿趙伯驌後赤壁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這一年,蘇軾四十七歲,歐陽修已離世十年。
《歐陽修詞校箋》(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宋]歐陽修 撰 歐陽明亮 校箋
繁體豎排
32開 平裝
9787101142310
58.00元
內容簡介
《歐陽修詞校箋》,宋歐陽修撰,歐陽明亮校注,其中《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三卷、《醉翁琴趣外編》六卷。《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三卷本系從《歐陽修全集》中析出,是為《全集》本,成於南宋慶元間,收詞凡179首,經過南宋學者的刪汰纂輯。《醉翁琴趣外編》成書略晚於《全集》本,乃當時系列詞選「琴趣外編」之一種,收詞凡203首。剔其重複者130首,《琴趣外編》本尚溢出73首,這些溢出之作,除一些誤收者外,多系《全集》本纂輯者認為太過豔俗而刊落者。今歐陽明亮將歐陽修兩種詞集合而校注之,包括匯校、考證、注釋與資料彙編等。其匯校部分,選取由宋至清各種歐詞版本詳加校勘,訂正訛誤,辨明源流;考證則涉及歐詞真偽、作年及相關本事;注釋部分於歐詞用典、語源、詞義均有揭櫫,以助讀者探求歐詞內蘊;資料彙編則輯存歷代文獻中涉及歐詞的相關資料,以便學者參稽。
作者簡介
歐陽明亮,博士,井岡山大學副教授,長期從事歐陽修研究及詞學研究,博士論文《歐陽修詞論稿》獲評2013年上海市優秀學位論文,出版著作《歐陽修詩編年箋注》(合著,中華書局2012年版,獲江西省第十五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全金元詞評註·元詞卷》(副主編,西安出版社2014年版),譯著《自由意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語言本能》(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獲江西省第十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晚清民國詞的創作生態與傳習方式研究」(12YJC751060)一項、江西省社科規劃項目「歐陽修與桐城派」(09WX253)、「歷代歐陽修詞的批評與接受研究」(16WX11)兩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民國詞集專題研究」(13AZD084)一項。
目 錄
<<<滑動查看本書目錄>>>
試 讀
(統籌:陸藜;編輯:思岐)
原標題:《歐陽修詞:生命的悲風與達者的歌唱》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