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想起揚州的平山堂,寫下了一首有名的送別詞,讀來很感人

2021-01-09 小話詩詞

揚州,一座有著二千五百年歷史的城市,悠久的歷史為積澱了豐厚而獨特的文化底蘊。揚州是唐代詩人徐凝筆下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是唐代詩人王建筆下的「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也是南宋詞人姜夔口中的「淮左名都,竹西佳處」。

揚州風光

慶曆八年(1048年)二月,歐陽修從滁州徙知揚州 ,這位文章太守知揚州一年,也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揚州太守例能文」,說的就是歐陽修在揚州留下的的佳話,這與蘇軾在杭州留下的「杭州太守例能詩」一樣的為人津津樂道。這兩句話交相輝映,成為鑲嵌在這兩座歷史文化名城中的五彩斑斕的篇章 。

大明寺

揚州市西北郊蜀岡中峰有一座大明寺,沿揚州城北古木參天、 松竹掩映的蜀岡中峰拾級而上,出現在遊人眼前的就是這座始建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的大明寺。

北宋著名詞人秦觀曾無不自豪地寫詩讚譽這座古剎:「雨檻幽花滋淺淚,風卮清酒漲微瀾。遊人若論登臨美,須作淮東第一觀。」因為秦觀的詩句,揚州大明寺有了「淮東第一觀」的美譽。

秦觀手書「淮東第一觀」

大明寺內有一座平山堂,始建於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當時任揚州知州的歐陽修,特別喜歡這裡清幽古樸的環境,於是他在此處修建了一座建築。平山堂視野極其開闊,登臨平山堂,遠山近景,歷歷在目,似乎與平山堂齊平,「平山堂」的名字就是因此得來。

南宋文學家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說:「歐陽文忠公在揚州作平山堂,壯麗為淮南第一,上據蜀岡,下臨江南數百裡,真、潤、金陵三州,隱隱若可見。」葉夢得稱讚此堂壯麗為淮南第一。

每到盛夏酷暑,工作之餘的歐陽修都會邀請朋友來此飲酒賦詩,他們飲酒方式頗為特別,常叫從人去不遠處的邵伯湖取荷花千餘朵,分插百許盆,放在客人之間,然後讓歌女取一花傳客,依次摘其瓣,誰輪到最後一片則飲酒一杯,賦詩一首,往往到夜,載月而歸,這就是當時的擊鼓傳花。

如今懸在堂上的「坐花載月」、「風流宛在」的匾額正是追懷歐公的軼事。由此可見,歐陽修修建的平山堂,是他工作之餘休閒兼娛樂的一個場所。

歐陽修與朋友在這裡吟詩作賦,度過工作之餘的閒暇時光,既放鬆身心,又陶冶情操,可見他在揚州的詩酒之樂。

自歐陽修之後,其後又有北宋著名史學家的劉敞於1056年知揚州,之後大文豪蘇軾於1092年出知揚州。這段時間揚州文壇風景瑰麗多彩,熱鬧非凡,璀璨的文化為美麗的揚州錦上添花。

歐陽修的學生蘇軾,曾三次來到平山堂。熙寧四年(1071),蘇軾離開京城汴梁任杭州通判,熙寧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中途經過揚州時,蘇軾都曾來平山堂憑弔歐陽修。蘇軾在《西江月》一詞中寫道:「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歐陽修傳世書法

蘇軾第三次來到平山堂的時候,歐陽修早已去世,但平山堂壁上仍刻有歐陽修當年的親書手跡,其中就有一首《朝中措》的詞:

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這首詞有一條小序「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原來劉原甫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宋學者劉敞,他是歐陽修的好友。

嘉祐元年(1056)劉敞出守揚州,當時在京城汴梁的歐陽修為劉敞餞行。此時歐陽修回憶起自己揚州工作的經歷,寫下了這首送別詞《朝中措》,對劉敞的揚州之行寄予厚望。

劉敞到任後登臨平山堂,想起平山堂的的創建人、他的好友歐陽修,就將歐陽修的這首餞行詞刻在了平山堂的牆壁上。

歐陽修書影題跋像

古人送友赴任,通常以詩文相贈,熟悉詩詞的同學可以隨口說出很多,如王勃送別好友時寫下的名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送別孟浩然時寫下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都是蜚聲詩壇的送別名詩。

歐陽修以詞送人赴任,無異是將歷來被視為「豔科」的小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可以說歐陽修的這首送別詞在詞史上是一個創舉。

自歐陽修之後,送別好友時,以詞相贈,成為很流行的一件事情。如蘇軾送錢穆父時寫下的贈別詞《臨江仙·一別都門三改火》,辛棄疾送鄭厚卿時寫下的贈別詞《水調歌頭·寒食不小住》等,也都成為詞壇送別佳作。

歐陽修的這首送別詞沒有用綺靡的情調去表現內心的細微活動。它寫景物,抒感慨,不加藻飾,直訴懷抱,大起大落,大開大闔。這種自具藝術風格的寫法在北宋豪放詞的發展中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開篇句「平山闌檻倚晴空」,開門見山地寫出了登臨平山堂之後視野的遼闊,為全篇營造了突兀的氣勢,初讀這一句頓時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的氣勢。

這不過是詞人對平山堂賦予的修辭色彩而已。其實揚州大明寺的平山堂並不太高,只因平山堂建在一個地勢略高的叫蜀岡的山岡上。在平山堂環顧四周,周圍地勢平坦,視覺上就感覺很寬闊,所以平山堂也就顯得格外突出了。

但是詞人在對平山堂的視野描寫上,揉進了文學的色彩與手法,一經吟唱之後,平山堂的形象便脫穎而出,給人留下了壯觀與雄偉的印象。由於這一句寫得恢宏大氣,便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豪邁的基調。景與情的交融是鑑賞詞作的一個標準,正所謂「景為情設,詞為情作」。

第二句描寫的是詞人在平山堂憑闌遠眺的情景,但是詞人對目之所及的景物沒有做過多的描摹,只一筆勾勒了遠處若隱若現的山色。

在平山堂環顧四周可以看見什麼呢?此人沒有明說,但南宋學者王象之有過具體的描寫,有一次王象之來到揚州,他登上平山堂,看到的景象是「負堂而望,江南諸山,拱列簷下」。

可以說,平山堂的視野是極其開闊的,遠山的形貌應該是一目了然的,但歐陽修卻偏偏說是「山色有無中」。

或許是歐陽修送別劉敞時,他回想起了自己在揚州時數次登臨平山堂中的某一次:這一天的平山堂上矗立在晴空之下,但從平山堂極目遠眺,遠處的山色是若隱若現的,仿佛籠罩在煙雨之中。

從這個角度來看,歐陽修的「山色有無中」就顯得相當寫意了,可以說這是詞人浪漫手法的運用。

以下二句,描寫更為具體。歐陽修到揚州擔任知州,可以說是他仕途上的一次挫折。因為在1045年,慶曆革新失敗,主持革新的範仲淹等人被貶謫,歐陽修上書為他們辯解,因而也遭到了排擠,被貶謫到滁州,在滁州他寫下了有名的遊記文《醉翁亭記》,不久,歐陽修又被調到揚州。

所以在揚州期間,歐陽修謹小慎微,在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之外,並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但他修建了平山堂,並在堂前手植楊柳,卻傳為千古佳話。

此刻送別劉敞出守揚州之際,距離歐陽修離開揚州已有十二年的時間了,所以詞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平山堂,想起堂前的楊柳。「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兩句,是深情的回憶,也是豪放磊落的氣度。

「手種」二字,看似四詞人平平淡淡的回憶,卻蘊含著詞人深厚的感情。因為凡是自己的勞動成果,都格外關切,這是人之常情。

詞人在平山堂前種下楊柳,不到一年,便離開揚州,又到潁州(今安徽阜陽市)工作。在這幾年中,楊柳長高了多少?樹木是否茂盛?楊柳樹的一枝一葉都牽動著詞人的感情。

楊柳本是無情物,在中國傳統詩詞裡,卻與人們的思緒緊密相連。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採薇》中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有「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唐代詩人劉禹錫《竹枝詞》中有「長安陌上無窮樹,只有垂楊管別離」,柳永《雨霖鈴》中有「楊柳岸,曉風殘月」。

說起楊柳,人們往往會將它們訥於離別聯繫起來,所以楊柳被賦予了濃厚的文化色彩。何況平山堂前的垂柳又是詞人手種的。難能可貴的是,詞人雖然通過垂柳寫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暢,特別是「幾度春風」四個字,更能給人以氣象更新的感覺,讀來耐人尋味。

下片前三句寫所送之人劉敞,與詞題相應。據史料記載,劉敞是一位著名的經學家,學問淵博,寫得一手好文章。歐陽修每有疑問,就寫成書信派人來向劉敞求教,劉敞也會第一時間解答歐陽修的疑惑。歐陽修很佩服劉敞的學識,兩人關係融洽,情同知己。

歐陽修每於書有疑,折簡來問,對其使揮筆,答之不停手,修服其博。

所以歐陽修在這首送別詞中寫道「文章太守,揮毫萬字」,這不僅表達了朋友間情投意合的感情,而且把劉敞的學識與才華作了精確的概括。

一杯送別酒,包含著深情,也寄予這厚望,「一飲千鍾」四字,則為送別平添了豪邁的氣象。於是乎一個氣度豪邁、才華橫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浮現在了人們的眼前。

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特別欣賞歐陽修的這句話,在秦觀的一首寫揚州的詞作《望海潮》中,「最好揮毫萬字,一飲拚千鍾」兩句就直接化用了歐陽修的這句話。

詞的結尾二句,先寫對朋友的勸慰,又回過筆來寫自己。其目的在於鼓勵劉敞積極進取,這是毫無違和感的,這是歐陽修對友人寄予的厚望。

歐陽修幾經貶謫,歷盡宦海浮沉,此時雖在汴梁擔任翰林學士,並著手修撰史書,但是歐陽修已年屆五十,兩鬢斑白,好友遠行,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詞人心中離別的傷感。面對知己,一段人生感慨,就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來,這於情於理都是合適的,也是完全合乎邏輯的。

歐陽修雕塑像

儘管如此,由於這首詞整個意境壯闊明麗,韻致軒昂雄放,也就隨之衝淡了結尾處的一 絲低沉情緒,使全篇仍奔放著落落達觀的格調,並不使人們產生離別的感傷。

這首詞從平山堂寫到堂前垂柳,從送別者寫到自身,詞意層層轉折,一氣呵成,與一般的送別詞中通篇傷感的基調不同,歐陽修的這首詞自具一格,氣象更新,可以說是送別詞中的經典之作。

相關焦點

  • 蘇軾來到舊地,想起恩師歐陽修,不禁賦詩一首,感悟人生
    歐陽修曾經在平山堂之地,為自己修建了一處住所,對於自己的這次住所歐陽修自己也非常的喜歡。平山堂在揚州西北處大明寺的一旁,1048年歐陽修出任揚州時所建造,平山堂這處地方也打上了歐陽修的烙印,一直流傳於歷史長河中。
  • 歐陽修難得一見的「豪放」詞作,讀了它才懂千古一醉翁
    活在課本裡和我們印象裡的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千古一醉翁……而讀他的大部分詞,跟這些形象顯然是對不上號的。越看歐陽修,越發現對他的了解太少。
  • 歐陽修寫的「山色有無中」,有人憑此說他是近視,蘇軾巧妙回答
    有一次,歐陽修出使遼國,接待官員請來當地一位歌妓助興,叫她好好款待歐陽大人。歌妓只是點頭,並不多說話,大家還以為她畢竟是邊遠地方的歌妓,什麼都不懂。誰知席間歌妓一開口,唱的竟全是歐陽修的詞。由此也可見歐陽修的詞在當時影響之大,粉絲之廣。有一次,這位歐陽大咖寫了一首詞,他的鐵桿粉絲看到後,說歐陽修是近視眼。
  • 先被歐陽修「偷」了,後被蘇軾「偷」了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他的《山居秋暝》中有這樣的句子,「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因為王維描寫景色的詩太美了,後人也常常模仿或者直接將他的詩句,挪用到自己的詩詞中,宋代著名的歐陽修,和他的學生蘇軾,都曾經將王維的一句詩,用到自己的詞中。
  • 42歲蘇軾緬懷恩師歐陽修,悲痛寫下一首詞,改自白居易卻更勝一籌
    42歲蘇軾緬懷恩師歐陽修,悲痛寫下一首詞,改自白居易卻更勝一籌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在他的《自詠》詩中寫道:「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而到了宋神宗元豐二年,42歲的蘇東坡三過平山堂,瞻仰先師歐陽修手跡,心生感慨,寫下了《西江月·平山堂》一詞。《西江月·平山堂》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 032 C5 歐陽修羨慕誰的身體健康
    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問題一:歐陽修是少人不知的文壇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請問,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最著名的八位詩人嗎?問題二:這是一首送別詞。
  • 讀唐詩宋詞,品那份讓人刻骨銘心的懷念
    唐宋文人墨客為什麼會把懷念當成最隆重的主題來表達呢?懷念是重拾歲月的痕跡,是對美麗的反芻隋煬帝南巡淮揚,從此揚州便成了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李白說,煙花三月下揚州,雖是離別,也是美豔至極。李白說,你走了,我很難受,但揚州太好了,我不攔你。
  • 蘇軾悼念歐陽修,別離10年,恩師仙逝8年,末二句驚豔世人
    而如果要舉例子的話,宋代的歐陽修與蘇軾,正是「師生情」的代表,真摯、純粹。蘇軾敬仰恩師歐陽修,歐陽修賞識學生蘇軾。所以,在歐陽修逝世了之後,蘇軾曾多次悼念自己的恩師,多次重遊故地,思念歐陽修。其中,蘇軾就寫下了這樣的一首詞,《西江月·平山堂》。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
  • 蘇軾很有佛性的一首詞:人生不過一場大夢,萬事皆空
    人生本是一場空,每個人都是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去。就像蘇軾所言:「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這兩句出自他的《西江月·平山堂》,全詞如下: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 古代最俏皮的一首送別詞,唯美感人,情意綿綿,讀來別有一番風味
    翻看歷史,唐代和宋代的送別詩詞最有特色,詩人將與友人、親人或者愛人的離別之情寫入詩詞中,與其他的詩詞不同,寫作風格別具一格,所以一直流傳至今,現代也有很多詩人執著於送別詩詞。王觀生於北宋時期,小的時候飽讀詩書,和其他人一樣考取了進士,有了功名,被朝廷封了一個縣令的職位,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因為生活安逸,所以空閒時經常寫一些詩詞,其中的《揚州賦》令宋神宗龍顏大悅,被升為翰林學士,在宮中辦事,所以,後期的詩大多描述了宮廷的生活。
  • 蘇軾緬懷歐陽修的詞,富有文採,結尾人生感悟,讀完令人透徹心扉
    公元前1079年,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二年,是一個不平凡的年頭,詩人蘇軾為了紀念自己的恩師歐陽修,第三次來到揚州平山堂,在這一年裡,詩人面對著自己也不禁發出了對人生的感慨。今日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首詩名為《西江月·平山堂》,到此為止,詩人蘇軾共去過揚州三次,所以傳說中的「三過平山堂」,其實也是濃縮了詩人近十年南北朝風雲變幻的人生歷程,隨之而來的便是創作這首詩。
  • 王維這句寫山色的詩,無人能超越,歐陽修蘇軾都搶著用,一字不改
    王維有一首五言律詩,裡面有一句話,寫得特別好,寫山色的,就沒有能超出人家的。這句話就是「山色有無中」,我們現在來欣賞一下全詩,體會一下這句話的妙處。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 晏殊很傷感的一首愛情詞,每一句都感人肺腑,讀來令人肝腸寸斷
    除了上面提及的這幾位大文豪之外,還有晏殊同樣很具有代表性,他的詞也是情意綿綿,以這首《玉樓春.春恨》來說,那就是一首很傷感的作品,每一句都充滿憂愁,讀來也是令人肝腸寸斷。晏殊,字同叔,北宋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他的詞也是自成一派,而且寫下了一系列的愛情詞,而這首《玉樓春.春恨》正是他眾多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最深情的一首作品,整首詞意境悽美,字裡行間充滿了無限的憂愁。晏殊之所以能夠寫得那麼傷感,正是由於他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那種無奈,也是一位多情之人,正是由於他的多情,才讓他的作品充滿了濃濃的愛意。
  • 1920年代揚州老照片 五亭橋、大明寺、平山堂、天寧寺
    分享一組江蘇揚州老照片,讓我們一覽百年前的揚州蜀崗、平山堂、天寧寺等名勝古蹟風貌。本組照片出自當時的日本攝影家常盤大定 & 関野貞 合著《ZN文化史跡》第十輯 第99-106頁。該書圖片基本攝於1906-1928年間,不確定本組照片的具體拍攝時間。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這組老照片吧。
  • 蘇軾送別朋友的路上,寫下一首傷感的詞,通篇表現手法高超
    蘇軾真性情讓他有著極高的人氣,很多人都願意與他交朋友,為此他也寫過了很多的送別之作,特別是他被貶到黃州期間,只要有朋友來探望,他都會很感動,臨走之時都會寫詩,或者是寫詞贈送給對方,所以留下了很多這一類的作品,其中的這首《浣溪沙·縹緲紅妝照淺溪》,那就是一首很傷感的作品,寫得也是極為傷感
  • 吟詠蜀岡平山堂的詩詞竟超1000首!
    ■方曉偉平山堂為揚州歷代登臨之勝,是揚州最著名的文化地標。自北宋慶曆八年(1048)歐陽修建成平山堂以來的千百年裡,在人們的遊覽、宴集與感慨當中,它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記憶,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被賦予了鮮明的文化意義。
  • 歐陽修詩詞
    朝中措 平山堂     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     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詞作鑑賞: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與歐陽修過從甚密的劉敞(字原甫)知制誥;嘉祐元年(1056),因避親出守揚州,歐公便作此詞送給他。歐公曾於仁宗慶曆八年(1048)知揚州,此詞借酬贈友人之機,追憶自己揚州的生活,塑造了一個風流儒雅、豪放達觀的「文章太守」形象。
  • 【作品】歐陽修詩詞
    朝中措 平山堂     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     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詞作鑑賞: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與歐陽修過從甚密的劉敞(字原甫)知制誥;嘉祐元年(1056),因避親出守揚州,歐公便作此詞送給他。歐公曾於仁宗慶曆八年(1048)知揚州,此詞借酬贈友人之機,追憶自己揚州的生活,塑造了一個風流儒雅、豪放達觀的「文章太守」形象。
  • 歐陽修很經典的一首離別詞,暗含人生哲理,中間14字如今家喻戶曉
    文/顧無【引觴漫談】今天我們來談談歐陽修。歐陽修可以說是北宋第一代的文壇領袖,之前的晏殊雖然在文學方面也有著很高的成就,但是畢竟不如歐陽修的廣闊和影響深遠。【臨其詩境】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首詞,就是歐陽修創作的一首送別詞。說到歐陽修的送別詞,最著名的應該是那一首「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 歐陽修為何在平山堂上大搞一場文化聯歡會?
    讀楚史,知今後實事實辦,不宜沽名釣譽;讀唐史,知今後應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較為有益。說歐陽修的平山之宴,追思古人行跡,也應重在取其精華。 過平山堂,有人以今日政風政紀繩律古人,「吃吃喝喝有什麼意思!」思想方法值得推敲,評史要知道一點歷史環境。古為今用,不可以今代古。歐陽做官,大部分時間是在宋仁宗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