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洞天福地,剛剛通過一份保護倡議

2021-01-11 澎湃新聞
2018年10月24日,「洞天福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會議」在清華大學召開,來自中國、法國、日本等國家與地區共10餘位知名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洞天福地代表共敘「洞天福地」的跨學科研究和文化遺產保護。經各與會代表協商同意會上還通過了《保護「洞天福地」的倡議》。

在清華大學舉辦了「洞天福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會議」

「洞天福地」是中國本土信仰中生命的養護與度化聖所,也是歷史上的自然環境保護區,其背後所蘊含的物質文化以及人與自然關係深刻地影響了整個東亞地區的文化發展脈絡,並對當今的環境與能源危機極具啟發性參考意義。迫於現代城市擴張與旅遊開發的影響,對於洞天福地的保護勢在必行,且亟待進行跨學科地文化梳理、研究與保護。2017年5月,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教授在武當山召開的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上提出將「洞天福地」以文化景觀類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倡議。2018年10月24日,「洞天福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會議」在清華大學召開,10餘位國內外相關領域知名專家學者以及來自江蘇、浙江、河南、福建等地的洞天福地代表共濟一堂,共敘「洞天福地」的跨學科研究和文化遺產保護。

上午的會議圍繞「洞天福地」與東亞文化意象的主題,由施舟人、張廣保、大形徹、土屋昌明、鈴木健郎5位學者分別作了專題報告。

「洞天福地」與東亞文化意象

上午會議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崔光海博士主持。

首先由中國道教協會秘書長張鳳林道長致辭,張道長強調了洞天福地反映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神聖性的意義;做好洞天福地的保護和研究工作不僅對道教文化遺存的研究保護具有重要意義,而且亦將服務於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健康發展。

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教授代表主辦方致辭,對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表示,洞天福地蘊含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文化資源,對眾多洞天福地文化梳理、研究是對洞天福地文化遺產保護的第一要務。

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施舟人先生首先做了題為《洞天福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哲學與道教自然保護區》的報告。他通過詳實的圖文資料,橫向比較了國內外宗教聖地的自然保護狀況,凸顯出東方道家文明在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生物多樣性中的重要作用。之後他又將視角轉向先秦哲學及兩漢考古發現,進而梳理出洞天福地自然保護區背後的天師道信仰。

北京大學的張廣保教授在《唐以前筆記小說中的洞天福地》中,大量徵引了中古時代歷史文獻,對洞天福地的理路做了深刻清晰的分類和分析,並歸納出洞天福地的「天人合一」、「超越時空」等內在思想。

日本大阪府立大學的大形徹教授發表了《王屋山與天壇》的演講,詳細整理了早期中國「九山」與「五嶽」之說,並揭示出唐代高道司馬承禎通過重新整合「洞天福地」系統而達到提升道家信仰的目的,及最終使王屋山成為道家敘事體系中的「封禪」之山得過程。

日本洞天福地研究會主任、日本專修大學的土屋昌明教授報告了《朝鮮半島的洞天福地文化》,他通過考古文物已經近年中國出土的唐代金石文獻,分析了朝鮮半島在道教影響下形成的洞天福地思想,並提出唐代皇室通過洞天福地思想主動對外傳播道教具有政治意圖的觀點。

最後,日本專修大學的鈴木健郎教授作了題為《洞天福地與日本修驗道》的報告,他通過日本修驗道和中國道教多方面的比對,分析了中國「洞天福地」文化對日本修驗道的深刻影響。

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教授提出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作為學術機構將首先從學術研究開始,推動申遺和保護工作的逐步開展。

對「洞天福地」,從學術研究開始,推動申遺和保護工作

下午會議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崔光海副主任主持,首先是來自主辦方的三個報告。

陶金先生通過茅山依然傳演的儀式入手,結合「洞天福地」重要文獻《真誥》還原了道教洞天信仰中洞天內部的選仙神學以及神聖空間模式。

清華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徐知蘭博士從物質空間與形式的角度分析了「洞天福地」遺產的「形勝」要素特徵,強調了「洞天福地」文化與自然的聯繫。

最後,呂舟教授介紹了「洞天福地」系列申遺的背景、意義和包括申報類型、突出普遍價值、符合標準在內的工作框架,突出強調了通過申遺工作保護洞天福地的核心目標,並提出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作為學術機構將首先從學術研究開始,推動申遺和保護工作的逐步開展。

部分與會者合影,前排左起依次為: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教授、日本大阪府立大學的大形徹教授、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施舟人、日本專修大學的土屋昌明教授、日本專修大學的鈴木健郎教授。

今天談的遺產,是「將來」,而不是「過去」

隨後,由崔光海博士繼續主持圓桌討論,與會的專家學者、洞天福地代表就各自所關切的問題進行了討論。

來自河南王屋山第一洞天的趙嗣一道長談論了自己在洞天福地居住的心得體驗,以及近年來所作的保護工作。

來自江蘇茅山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句容市博物館翟忠華館長簡要介紹了近年來為了配合申遺工作所進行的考古遺址踏勘工作,並分享了部分重要歷史遺蹟的發現。

中國人民大學的吳真教授提出,在歷代的文學材料中包含有眾多的洞天素材,乃至近代的武俠小說都有著洞天福地的思想,綜合研究應納入考量。

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王崗教授強調要關注歷朝政府對於洞天福地的管理體制——如教團內部的宗師選舉和道官委任等,它說明當時的政府也認為洞天福地是非常重要的聖地;而這套體制對保護洞天福地、道教的延續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此外,同時代的其他社會制度對洞天福地的影響也值得進行深入研究。

來自浙江溫州陶山第二十八福地的李延豐道長介紹了溫州洞天福地,作為洞天福地最為密集的地級市之一,一些文獻記載的歷史遺蹟位置仍需要進一步具體落位。

北京師範大學的鞠熙教授講述了自己家鄉綿竹(洞天福地所在地之一)的地方群眾在5·12地震後如何重新運用當地原有的「洞天福地」思想來重新維持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關係。鞠教授認為這證明了「洞天福地」所反映的理念在當代仍有生命力,也應納入考察的範疇。

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北京區域負責人蔣勇先生講述了長江江豚的保護故事,並提出從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角度看待洞天福地在這個時代的作用,協調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促進當地的發展。

大形徹教授提起最初在中國開展調查的時候,很多人還不了洞天福地;而今天能召開這個會議,說明洞天福地的價值開始為中國人認可。他也希望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能夠成功。

土屋昌明教授再次轉述了大西和彥教授《洞天福地思想在越南的流行》一文,並強調洞天福地不只是中國的,也屬於東亞,朝鮮半島、越南都有洞天福地,同樣受其影響的也包括日本。作為日本人,他認為,洞天福地思想在日本如何發展,這一題目必須深入研究。

鈴木健郎教授認為,道教的內丹修煉與「生地」的想法有關,洞天福地體現了這種人為身體與大地、宇宙都有關聯、是一個時間與空間通道的理念。

來自廣東惠州第七洞天羅浮山的黃信振道長介紹了羅浮山的現狀,並特別指出,在葛洪曾居住的羅浮山,至今仍有村落以採草藥為主業,而其主要藥材品種仍與葛洪《肘後備急方》的用藥高度吻合。此外,羅浮山作為「洞天福地」也是祈雨的聖地,所以說明洞天福地除了為國家祭祀服務外,也具有惠民的功能。

施舟人教授總結說:「今天是一個裡程碑。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概念,今天一直在談『遺產』,為什麼是『遺產』?有些遺產是因為老了,要保存,例如,阿姆斯特丹變成遺產,但已經不適於生活。我們今天談的遺產,是『將來』,而不是『過去』的老東西。如果沒有研究遺產,我們也沒有將來。」此外,他建議要將「洞天福地」理解為TNS:Taoist Nature Sanctuary,因為洞天福地不能理解為封閉的系統。

討論環節的最後,來自福建寧德霍童山天下第一小洞天的謝政法先生代表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政府邀請與會代參加於明年6月下旬與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共同舉辦的「第一屆洞天福地研究與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申報世界遺產協調會」。

在會議的最後一個環節,與會嘉賓們就《保護「洞天福地」(TNS)的倡議》(以下簡稱《倡議》)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討論與商定,形成並籤署了最終文件。

這次會議或將成為「洞天福地」(TNS)申遺和保護工作的一個裡程碑,期待於2019年在福建省寧德市舉辦的「第一屆洞天福地研究與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申報世界遺產協調會」會將正式開啟「洞天福地」(TNS)的全面研究、保護和申遺工作,並將一屆一屆地傳承下去,吸引越來越多的公眾、學者、政府部門和其他社會機構共同關注、研究和保護這些歷史悠久又生機盎然的東亞遺產。

施舟人教授在《保護「洞天福地」(TNS)的倡議》上簽名。

保護「洞天福地」(TNS)[1]的倡議

2018年10月24日在中國清華大學召開了「洞天福地(TNS)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會議」,經過與會學者與地方代表討論,認為:

「洞天福地」(TNS)的歷史、文化淵源可上溯至東漢末年巴蜀地區的道教二十四治或更早的洞穴祖先崇拜,並在六朝時代最終系統化定型。在歷史的發展中,洞天福地(TNS)不僅是人與自然實現共融的聖域,更是自然環境保護區;由此形成的日常生活方式延續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洞天」是道教徒生命度化的仙境,是俗人所不能到達的彼世,「洞天」的外部往往具有明顯的自然巖洞景觀,由此成為世人認知「洞天」的外在載體,以及千百年來頂禮崇拜的聖地。在道教的修持中,外部存在的「洞天」也被引申,並與人體自身相對應。

「福地」是先民躲避天災人禍的庇護所,是人可進入的避世樂土,「福地」往往位於山中水源充沛,物產豐富之處,由此成為世人傾心的生存居住環境,以及道教徒修鍊形神之所。在後世福地名單中,往往包含有歷史上仙真升度的聖跡。

「洞天福地」(TNS)背後所蘊含的物質文化以及人與自然關係深刻地影響了整個東亞地區的傳統文化,並對當今的環境與生態保護、文化與社會發展等具有啟發意義。這些洞天福地(TNS)大都位於風景優美,物種豐富的地區,且都有歷史遺蹟可循。然而隨著中國現代城市擴張與經濟增速發展,「洞天福地」(TNS)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面臨諸多威脅。

因此我們倡議:

1. 「洞天福地」(TNS)反映了源自中國、影響東亞地區的東方古代哲學、信仰,應當成為全人類共同保護的遺產,應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讓其價值為全人類所認識與理解。

2. 對「洞天福地」(TNS)遺產進行系統的跨學科研究,成立「國際洞天福地學術研究會」,並建立定期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機制,不斷擴大交流、積累學術成果。

3. 鼓勵全社會關注和參與「洞天福地」(TNS)遺產的研究和保護。

4. 「洞天福地」(TNS)所在地區的地方政府、民眾應結合當地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及社會發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相關遺產。

5. 「洞天福地」(TNS)所在地區的地方政府共同建立申報世界遺產聯盟,定期召開會議,溝通和交流保護與申報工作經驗,推進申遺工作。

最後,特別感謝福建省寧德市人民政府提出將於2019年承辦第一屆「洞天福地(TNS)研究與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申報世界遺產協調會」。

[1] 註:TNS,即Taoist Nature Sanctuary。

二〇一八年十月二十四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茶道理論思想和精神內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的理論思想,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物質方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茶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採茶、制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產出好茶。道家的學說,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 」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 11名道教界政協委員聯名建議推動「洞天福地」申報世界遺產
    在剛剛開幕的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全國政協委員張鳳林道長關於申報「洞天福地」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提案得到了與會道教界另外10名代表的聯名附議。
  • 道法自然都知道,什麼才是自然?在內家拳中又該如何掌握自然之道
    傳統《易經》對內家拳的影響莫過於「自然」這兩個字最具代表性。更多人對「自然」二字的認知源於一句「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經》的哲學思想,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習慣上多者把這四個字如此理解來讀:「道法自然」,感覺上好像是一種法術要自然一樣,其實不是這樣的;應該這樣來解讀:「道法自然」,這裡的「法」是效法、遵循的意思;也就是萬物之道要遵循自然。
  • 「天人合一」回歸大道
    四、 越是忘我無我的人:其心越靠近宇宙這個整體和本性,則容易把自己入這個宇宙的整體,其生命層次也就越趨於上旋,其生命層次也就越高,在順應規律的過程中,同時也得到規律最大限度的保護。五、我們修行人要想成佛得道,其實就是回歸到這個宇宙整體的本性之中,當你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你就融入了本性。只要你能把自己融入本性,你必然成佛得道!
  • 功效:如何通過練習站樁來達到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天人合一,這是很多修道者追求的目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可見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性。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如何通過站樁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什麼?天人合一是哲學史上的一個基本觀點。一般來說,天是泛指自然界及其變化規律,同時也包括人類生存社會及其變化規律。而天人合一自然就是強調人與自然、社會能夠和諧統一的整體觀。為什麼要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 什麼是「天人合一」?該如何去理解和對待?
    中國哲學史上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就是「天人合一」,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呢?對這個命題的理解、闡述、乃至運用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人們之間理解的深度和廣度、看的角度和方法,也不盡相同。今天,咱們一起來探討下,什麼是「天人合一」,以及如果對待和運用這一古人極其重視和強調的思想命題。
  • 答網友問:「天人合一」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況且,「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包括了認識論、方法論、也有操做方法。2,天人關係是中華文化中最核心的內容。因為中華文化是獨有的「以天地為依的天道文化」。華夏先聖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天地而總結出運行規律,用於管理部落,指導百姓生活。比如,二十四節氣是最典型的代表。從只是符號形式的河圖洛書,發展到今天文圖並茂,內容非常豐富,一直在指導著我們的生活。
  • 天人合一的古作自然農法
    客家傳統社會的農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根據本地的自然環境、土壤情況和各種農作物生長特性,經過長期用心觀察,反覆琢磨,不斷探索,逐步積累起了一套按照季節農時和不同的土質條件去耕作栽培的自然農法,講求天人合一,遵循自然,以地養地,精耕細作,我們稱之為老客家自然農法。
  • 練習內家拳如果你不相信「天人合一」,就已經背道而馳了
    作者/戚海軍內家拳的本質是從「先天一炁」開始,內外兼修,所以,它的運動形式從本質上講是秉承道法自然,遵循「天人合一」,在靜、松、柔、緩上下功夫。道家認為,人體小宇宙是和天地大宇宙是融為一體的,所以人體之氣必須與天地之氣相交才是天人合一,故內家拳強調「天地人」三才。所謂「天人合一」的修煉實質上就是返回先天,激發人體的先天本能。從先天角度來講,人有兩樣東西是最珍貴的。
  • 佛寺中的書法藝術: ​天人合一孕靈通,明心見性守正道!
    佛寺中的書法藝術:天人合一孕靈通,明心見性守正道!
  • 自然中的曼妙人體,是天人合一的完美!
    捷克攝影師託馬斯·洛克(Tomas Rucker)作品集1.自然中的曼妙人體Tomas Rucker用黑白來表達人體與自然,剔除了色彩所帶有的情緒,畫面變得更純淨簡單,讓觀者從藝術的角度出來來看待這些裸身的模特,他們以天為蓋,以地為廬,不帶任何繁複的思想與外飾,融入這個偉大而單純的自然。
  • 什麼是天、地、人,天人合一理念是什麼,風水如何來達到道法自然
    道法風水環境是顯示氣脈的一種形式,因此環境的好壞,也是體現氣場吉兇表現。那麼來說,要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就是要明白天星力量和道法自然,利用道的靈力來引通風水氣場。所謂的天地人三合一,三才通氣,這樣也就能讓你所居住的風水環境更加有靈性,更加有作用力。
  • 為何中國人如此崇尚「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十分受人追捧,至於原因,可以上溯至成書於東晉時期的《道跡經》和南朝的《真誥》,洞天福地原本為書中所記載的道教的虛擬仙境,通過逐漸的演化,一點一點形成了人們心目中修道安養的祥和世界。原因如何,我們且慢慢看來。
  • 天人合一:人體五臟六腑和十二經絡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有了生命密碼「玄之又玄」之後,天地間開始有了生物。然後漸漸的,生物越來越繁雜豐富,天地間的模樣也離最初的越來越遠。我想,傳承了天人合一的中醫思想,應該就是來源於此。「五臟六腑」和「十二經絡」是中醫的專用名詞。而中醫與西醫的最大不同之處,就是西醫注重人體病變的局部和細節,而中醫不但將病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還講究天時地利,讓一個人的「五臟六腑」和「十二經絡」的互通有無,保持平衡,便是「人和」。
  • 「絕地天通」與「天人合一」
    可誰又能想到,剛剛進入庚子年,武漢,再次成為人們心中深深的痛。因為武漢,這個春節不快樂。由此,引出中國古代的又一個重要命題——天人合一。該命題強調的是「天與人的和諧統一」,其概念代表著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主要基調,有著異常深遠的含義。所謂「天人合一」中的「人」,自然是指如我等芸芸眾生之凡人,此當無異議;但對「天」的詮釋卻歧義紛呈,表述模糊,或為「人格化的神」,或為「道」,或為生命中不可見的主宰,或為宇宙中的「自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 【宗教知識】道教的「洞天福地」
    在道教中,神仙所居的名山勝境,總稱為「洞天福地」。「洞天」意指通天之山洞,在此修道可以通天仙;「福地」意指受福之勝地,在此修道可以成地仙。
  •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福清天寶陂:道法自然 澤被僑鄉
    (八閩千姿)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福清天寶陂:道法自然 澤被僑鄉中新社福州12月9日電 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福建天寶陂:道法自然 澤被僑鄉作者 林春茵 滕端欽北京時間12月8日10時許,原定於摩洛哥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1屆執行理事會通過線上視頻會議舉行,公布了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第七批)評選結果,福建省福清市天寶陂成功入選。
  • 天人合一影響最為深遠
    最主要的有天人相分說和天人合一說等。天人相分論認為,雖然天地人同屬一體,人與自然具有共同的本性,但人作為天地之心,不同於天地萬物。於是,人具有他自身獨特的本性。由此而來,一方面,人被天地自然的普遍規律所規定,另一方面,人又有其超出天地自然的特殊法則。
  •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於周代宗教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於周代宗教 2015年06月01日 09:0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永路 字號 內容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論之一,並在近代以來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代表性論題。
  • 道法自然——人生的最高境界
    順應自然方成道:順應自然規律,順應人的自然本性,就能得「道」。人生活中這個世界上,要 與自然,世界,宇宙 融為一體。達到天人合一, 才能 成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對境無心就是禪嘛!何必再問禪呢!人們不管面對什麼樣的情景,都要靜心對待,心如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