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福地」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十分受人追捧,至於原因,可以上溯至成書於東晉時期的《道跡經》和南朝的《真誥》,洞天福地原本為書中所記載的道教的虛擬仙境,通過逐漸的演化,一點一點形成了人們心目中修道安養的祥和世界。原因如何,我們且慢慢看來。
一.洞天福地的形成
洞天福地是道教最具特色的內容之一。一般認為,洞天,就是洞中別有洞天;福地,意指得福之地。對洞天福地的形成問題,也有不少討論,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在思想淵源上,洞天福地的形成跟原始的洞穴崇拜、古代的神山信仰有密切關係。在發展史上,張廣保先生頗為深刻地分述了「洞天」和「福地」的形成與發展,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遺憾的是關於「洞天」和「福地」以及與其他要素如何進一步演變成「洞天福地」卻尚未論及。在時間上,洞天福地至遲在東晉時期業已形成,定格在唐末五代,且與上清派有關。
關於洞天福地在東晉時期業已形成的觀點,筆者認為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因為從他們所依據的文獻看,洞天和福地都是兩個單獨的概念,並沒出現「洞天福地」一詞,而且早期的「洞天」和「福地」是兩個獨立系統,也就是說,「洞天福地」作為一個整體的理論體系尚未真正建立。事實上,分析「洞天」和「福地」的形成和發展固然重要,但它們只是兩個核心部分,且早期是兩個獨立系統,兩者如何結合?各要素間如何結合?促使它們結合背後的哲學思想動因又是什麼?這才是闡明「洞天福地」理論系統形成的關鍵所在,這恰恰是目前學界所忽略的問題。此外,洞天福地不僅與上清派有關,跟靈寶派關係也十分密切,此點學界也鮮有提及。
洞天福地定格在唐末五代,此點甚明。因此,只有詳細爬梳、深入分析唐以前有關洞天福地的道書,才能撥開洞天福地形成的層層迷霧。
二.「洞天」與「福地」
·洞天———感而通焉、天人合一
關於「洞」字的含義。《說文》:「洞,疾流也。」洞,因空而能流通。《道門大論》云:「三洞者,洞言通也。」可見,「洞」具有「通」義。
洞天,一般認為它是通天的山洞,即星羅棋布的修行地點、道教景觀。事實上,這只是「洞天」的一般含義,它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即天之洞天、山之洞天、人之洞天(洞房)。
第一,「洞天」的形成跟上清派之關係。
其一,作為道教諸天的「洞天」。道教有自成體系的宇宙觀、天地觀,「真氣清成天,滓凝成地,中氣為和,以成於人。三氣分判,萬化稟生」。雖然清氣成天,但道教認為「天」並不只有一個,有「九天」、「三十六天」等說。「天無謂之空」,因此道教諸天也有「洞天」之說,《上清三元玉檢三元布經》:「上清玉景丹靈洞天。」但天之無,並非絕對的空無,而是神仙所居之所、真仙統治之域。
其二,不僅天上有「洞天」,人身上也有「洞天」,上清派通過存思「洞天」的修行方式來達到天上之「洞天」與人之「洞天」的契合。
其三,天地人的同源性,決定了地中也有「洞天」,而且常指山之「洞天」,這也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洞天」。約東晉《上清太上玉清隱書滅魔神慧高玄真經》:酆都山……其山洞天在山高下,周回一萬五千裡,其上下並有鬼神宮室,山上有六宮,洞中又有六宮,一宮輒周回千裡。
第二,「洞天」與靈寶派的關係。
靈寶派同樣認為不僅天上有洞天,地上、人身上皆有洞天,也有存思「洞天」修煉方法。《洞玄靈寶丹水飛術運度小劫妙經》:天有百億大天,地有百億洞天。一天三十六萬劫,年行同盡,名為小天。其天有大洞鄉真人。山有洞天,洞天有四門,是大洞門也,至門,學自得過也。除此以外,靈寶派還認為洞天的元始之氣,化生了八景上真,存思此八真,便可以羽化登仙。
道教提倡宇宙氣化論的生成觀,天、地、人都是「氣」的產物。因此天、地、人的同質性導致「洞天」存在於天、地、人三者,道教徒企圖通過存思身上之「洞天」來實現與天上「洞天」的契合,從而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進而飛升成仙。這點正如宋元《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妙經註解》所說:
洞者通也,上通於天,下通於地,中有神仙,幽相往來。天下十大洞、三十六小洞,居乎太虛磅礴之中,莫不洞洞相通,惟仙聖聚則成形,散則為氣,自然往來虛通,而無窒礙。是以聖人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則人一身之中,亦有洞者。頭有九宮,上有寥天,共為十大洞天;柱骨二十四節,共十二重樓。共三十六洞,上通泥丸之九天,下徹尾閭之九地,中有真炁幽相往來。是以聖人於虛極靜篤之中,幹轉璇璣,神通炁洞,上與天通,所謂三宮升降,上下往來,無窮者也。
由此可見,「洞天」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產物,「通天」是「洞天」概念的核心所在,而且「洞天」跟道教存思修煉方法有極其密切的關係。
·福地———靈嶽不崩陷,福地更煉胎
「福地」一詞的出現要比「洞天」早些。在早期的道書裡,「福地」呈以下特點:
其一,與道士的修煉有關。東晉《上清高上玉晨鳳臺曲素上經》:
歷觀至學者,福地以相扶。
東晉《太上靈寶天地運度自然妙經》:
芒子盡十載,東海桑中遊。宜先入福地,八石以煉軀。
其二,遠離災難、避水闢病的地方。《真誥》卷11:
句金之壇,其間有陵,兵病不往,洪波不登。正此之福地也。
崗山之間有伏龍之鄉,可以避水,闢病長生,本所以名為崗者,亦金壇之質也。是以百代百易,非複本名,良可欺也。
其三,物產豐富,其中不乏有黃精、白朮、靈芝、硃砂、雄黃等修煉所需的生物資源和礦物資源。
其四,福地都是神仙匯集之所,有利於神仙向道士傳授秘籍或道士向神仙請教修道之法。
其五,福地可以泛指「有福」之地。南朝《上清仙府瓊林經》:
天地大劫之交,諸天至真尊神、妙行真人下遊五嶽,徑觀天下至學之人,洪流彌天,皆以五龍迎之,登遊福地,得與元始同遊。
雖然福地有諸多特點,但其仍然圍繞道士的修煉而展開。其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發、民不聊生,急需一個遠離戰亂的修行環境,風景秀麗、遠離塵囂、位於名山大川的福地當然是理想的修道地。其二,這些名山大川都是物產豐富之處,可為修行提供必要的資源。其三,福地是神仙居住、遊歷之處,可向修道者傳授修煉秘籍。唐代《太上大道玉清經》卷8極其準確地描述了「福地」在修煉中的作用:
爾時神童為諸來生,欲學道者,志遠人世,隔諸塵濁,願棲福地,入諸名山,尋求真經,採服靈芝。千年萬歲,不為兇害之所侵損。地多善神,土氣調良,水藥宜人。……洞天之中,多有神人,時出登山,眄諸後學。地多黃精、白朮、上中下芝,甘泉玉液,飲之不衰。……能棲此山,真道易成。
地多五金、硃砂、雄黃,丹水金精,玉髓神芝。茹服不衰,兼得還年。研誦天文,悔罪謝愆。香菸上騰,以陳子心。功高行成,勳徹皇天。大道慜之,迎以炎輪,身升太虛,受號聖人。
靈寶派經典所記載的關於福地的特點,除上述幾點外,還有一點極其重要,即「福地」與二十四治、靖廬、名山等要素組成類似於後來「洞天福地」的框架。
·洞天福地——— 「福地」搭框架、「洞天」建橋梁
靈寶派經典 《太極真人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表明當時洞天福地的框架業已形成。 《漢天師世家》也可以佐證這點:「吾當於此建立二十四治……立二十四治,增置四治,……定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名山品秩,各置神司之。」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 「洞天福地」是由二十四治、福地等要素組成的基本框架和 「洞天」進一步結合的產物。其一,從內容上看,其涉及到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諸名山等內容與後來洞天福地內容極為相似,唯獨缺乏 「洞天」。其二,上述所歸納的 「福地」的特徵,如:遠離災難、物產豐富、神仙匯集之處,和後來的洞天福地特點具有很強的相似性。也就是說,此時 「福地」和其他要素所組成的框架無論在內容上和特點上都和後來 「洞天福地」基本相同。其三,從上面所整理的唐以前的道書看,都未曾見有 「洞天」與其他要素如二十四治、靖廬、水府等其他要素組成一個類似於後來的 「洞天福地」的框架。
三.結語
當然,對於現代人來說,洞天福地已經不再是道教中人玄之又玄、地位尊崇無比的天外仙境,它已經脫離了人們輕易不可觸之的宗教外殼,成為現代人心目中的康樂人居、祈福聖地、遊憩樂園。人們往往會將自己的居所或者布景命名為「洞天福地」,而這,往往是一種美好而衷心的嚮往。
參考書目:
[1]郭武:《道教教義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