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
亙古未絕的中華文化歷經千年而不衰,滄海桑田之後孕育了當下信仰自由且多元的中國人,傳統的"儒釋道"基於厚重的文化傳承紮根於這片土地,但相對於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信眾教徒終究是小眾,也難怪北大教授何懷宏有此一問:中國人不信教,他們真正信仰的是什麼?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意高遠、家國兼顧、在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作為主流思想的"儒家"為何在如今失去了往日"如日中天"的影響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眾生皆苦,唯有自渡的無邊"佛法"為何在這個紅塵滾滾的世俗社會難有建樹。
"清靜無為,道法自然",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合一"道教"為何在當下急功近利的急切人心中難以立足?所謂"天循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近乎千年積聚的信仰之力名存實亡,無法適應當下社會滾滾向前的發展之勢、成為人心中所崇尚的價值觀。
這一切的背後是有原因的,有歷史背景的根源,也有人心不足的推動。"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掀開塵封於時間崔嵬下的真相,在探究這個原因的過程中,似乎也能發現當下中國人所信仰的究竟何物?
仁禮智信,三綱五常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儒家思想"這個在封建土壤紮根千年的龐大哲學體系,在指導人分辨善惡正邪、榮辱對錯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奠定了自身作為封建王朝主流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崇高地位,而在時間的加持之下,儒家對於中國人的影響愈來愈深遠,直至近代破舊立新、引發變革思潮的"新文化運動"。
自西漢儒家代表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儒家思想正式確立了正統主流的尊貴地位,並得到了皇權的認可。這種認可不僅僅是因為董仲舒所代表的儒家在政治意義上對統治階層的屈從和迎合,提出"皇權天授"的論調,神話裡"天子"實為"天選之人",順應天命而治天下,更為重要的是儒家對於上層自上而下的統治是有利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儒家在不遺餘力的教化過程中,將整個封建社會劃分為三六九等,"君為臣綱"的理念強調了上位者對於下位者具有天然而龐大的優勢,以至於出現"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在現代眼光看來無比荒唐的論調。
儒家為了穩固這種關於封建社會階級的劃分建立了一整套緊緊圍繞其的人文道德,誰若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面對的將會是當世的道德譴責,甚至難逃史書上的一筆以及後世的口誅筆伐。
"皇權至上"為代表的階級理念像一道精神層面的枷鎖禁錮了中國人的思想近兩千年,以現代的眼光看來當時的國人麻木不仁,所選擇的大部分是愚昧的順從。"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當西方國家的堅船利炮敲開我們封閉的國門,儒家所維繫封建社會的階層關係也不再穩固,在民族矛盾愈演愈烈的情形下,有識之士尋求變法圖強的道路,至此也掀開了近百年苦苦追尋民族獨立、領土完整、國家富強的序幕。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這個一路曲折坎坷的過程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開始接受外來思想的同時在探索國家出路的過程中,開始對儒家所構想的"大同社會"有所懷疑。儒家從未將"求富"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只是希望在有序的社會關係下來推動社會發展,對物質文明的發展不屑一顧,視他國的先進器械為奇技淫巧。
結果可想而知,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文明古國在摧枯拉朽的近代戰爭中顯得如此不堪一擊,一敗再敗。而在物質文明極度發達的今天,我們仍然選擇不遺餘力的發展,無論是個人還是整個社會,這也顯得附帶某種"偏見"的儒家思想與當下社會的旋律有些格格不入,難以成為國人的信仰。
輪迴宿命,清淨無為
當下的中國是一個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度,但時至今日,宗教的影響日漸式微,遠不及伊斯蘭國家的"政教合一"與基督教國家的信徒廣泛,作為本土大教的佛教與道教,信眾在數以億計的國人中佔比極少,相比於宗教的玄之又玄與宿命輪迴,當下的我們似乎更願意相信科學與自身的努力。
曾幾何時,佛教道教在這個古老的國度也曾有過曇花一現的輝煌,李唐奉老子為祖,封道教為國教,元蒙受藏傳文化影響,封佛教為國教,而宗教能博得上位者的青睞而大力支持,除了自身具有玄幻神秘的宗教色彩之外,更多是作為一種統治者的工具來更好的、有效的統治底層人民。
如佛教"因果循環、宿命輪迴"的說法,讓你相信今生今世便是受苦,來生來世才能享福,讓你相信一切命中注定,不再心生不滿、怨天尤人甚至於報復社會。這樣的教義在勸人忍耐、放下追求的同時,間接的麻木了人心,愚昧了民眾。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在科技飛速發展、信息幾何爆炸的今天,人們對於宗教宣講中所描述的一些自然現象有了更為直觀、清晰的認識,發現並不是高深莫測的神仙做法,相比於宗教玄而又玄、讓人捉摸不透的論調,人們更願意相信科學所揭示的世界。相比於命中注定的"宿命論",人們更願意相信命運在自己手中。
每天無數的國人早早醒來,開啟了自己忙忙碌碌的一天,不正是為了自身的命運而為之奮鬥嗎?
凡夫俗子,所信何物?
"信則有,不信則無",傳承千年的"儒釋道"日漸式微,傳承沒落,歸根結底在於:難以適應當下社會滾滾向前的發展洪流。其一、在這個注重個人發展的年代,不甘於平凡的拼搏是滾滾潮流的主題,而儒家固化階級的做法,使得下位者難以向上位者逾越以實現階級的跨越,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個人才華的發揮,也阻礙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其二、佛教的"宿命輪迴"、勸人不必反抗命運的論調與當下苦苦拼搏、打拼事業的人心截然相反。
其三、道教所宣揚的"清靜無為"理念與現在人們追求更高層次物質生活的心思慾念南轅北轍。這些核心價值觀念的衝突使得近乎千年積聚的信仰之力名存實亡。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相比於宗教的循循善誘,人們更願意相信自己,相信通過自身的努力過上上流生活,以享受世間的美好,但似是而非的我們,活在這個似是而非的時代,用世事無畏的想像,承諾著世事無常的未來。
過分追求物質的享受,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愈陷愈深,所帶來的並非是預想之中的快樂,反而更多是放縱之後的焦慮與不安。我們相信自己,熱愛名利,但物質世界的享受卻難以彌補精神世界的空虛,在不遺餘力的奮鬥過程中我們也漸漸迷失了方向。
文/知行路上話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