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真的沒有信仰嗎?趙汀陽:中國人的信仰是歷史而非宗教

2020-12-23 文史天下觀

長期以來,外國人一直以為中國人沒有信仰?其實中國人的信仰是歷史而非宗教

歷史被視為中國精神世界的根本。人們通過有限的歷史去回應精神世界的無限性問題。歷史究竟是如何回應的?中國社科院教授趙汀陽融入歷史、山水和漁樵三元素,站在哲學角度對以歷史為本的精神世界進行分析。

1、精神世界以歷史為本

人們常說"六經皆史",說明歷史是中國精神世界的根基,然而歷史是有限的,而精神世界是無窮的,以歷史為本意味著人們能夠通過歷史,以有限性理解無窮的精神世界。以歷史為本是一種創新的思想格局,長久以來,宗教是世界各地文明的重要標誌。宗教文明下,困惑的人喜歡求助神靈而非將死之人。在此背景下,遵從以歷史為本需要巨大的勇氣,人要從自身出發,站在自身角度而非神靈角度思考和回應問題,嚴格意義上講這就是人文主義。由此看來,以有限存在去應對無窮的歷史精神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創新過程。那麼,人們為什麼敢於用歷史去回應時間?

事實上,中國精神世界的形成是從巫到史、從經驗到理性的轉換過程。巫就是神,史就是人,巫術和佔卜印證著古人實踐理性的態度。而周武王克商正事件成為歷史成為中國精神世界的根基的決定性事件。周朝前一個朝代——商朝非常重視祭祀神明,最終卻滅亡,這種強烈對比動搖了巫術的可信度而奠定了歷史為本的地位。不過,周朝自始至終都沒有取消天命的至高地位,而是融入人,繼而強調天人合一,當然如果沒有天人合一的原則,就不可能存在以人應天,更不可能出現人用歷史去應對時間。在此,我們可以發現一個至關重要的真理:歷史雖然是有限,卻依舊能成為一切具有精神意義的根據。因此,歷史的有限性能夠應對時間的無窮性。

2、山水是大地中的超越之地

自然原本是一體的,但人們將其分成天和地,並賦予了不同的思想。天地之間的人屬於自然一部分,對於人而言,天不能隨意登上,所謂難於上青天,上天是自然的超越部分,因此天道也是超越的。因為天道無人得知,人只能通過人道間接地去理解天道。而人道正在歷史之中,於是人需要通過歷史知道天道何意。

人性具有複雜性。孔子的高明在於發現了仁是人的根本問題。但是,現實中大多數人偏要不仁,長達幾千年,"人而不仁"的問題困擾著儒家人,成為無法解決的難題,不仁成為阻止人成為人,甚至社會成為好社會的最大障礙。人的複雜性就是歷史的複雜性。以歷史為本的精神世界要求所有問題都必須立足於大地,因此除卻天上,大地同樣具有超越性,不同於上天,人對大地一直有著使用權,生長於這片土地,逐漸把大地變成人生活的場所,社會由此構建,生生不息。

不涉人事又具有超越性的自然就是山水。然而並非山水之間萬物都具有超越性。在山水的概念中還有兩種超現實的山水,其中一種就是傳說的神仙樂園,其中以崑崙山和三神山最為著名。另一種是詩畫中的山水,屬於詩人和藝術家的天堂,比較接近真山水。但他們不屬於真山水,真山水直接具有超越性,無需隔世,無需幻覺。

3、漁樵如何談論歷史

如果僅僅把山水看作脫俗之地,未免流入世俗。具有超越性的真山水完全無所謂究竟世俗還是脫俗。屈原遇漁父的故事就經典地詮釋了脫俗與超越的區別:屈原慘遭驅逐,憤憤不平,對漁父強調"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可是漁父卻認為屈原無法應對濁世,實際上是不懂超越之道。屈原不服氣,繼續談論自己的清高,漁父不再理他了,於是"莞爾而笑,鼓枻而去。屈原雖清高多才,卻未難以達到漁父的超越,正如後世阮籍名句所言:"漁父知世患,乘流泛輕舟"。

與山水有著純粹的切身存在關係的人是漁樵。漁樵為了生計,整日流連於山水之間,這並非是為了脫俗,其實漁樵從事的正是我們常說的世俗之事。山水首先是漁樵的生計,同樣漁樵的質樸也透露著山水智慧。

當然,談論歷史必定是有故事的,漁樵也不例外,但漁樵畢竟不是歷史學家,對於漁樵來說,知道歷史的真相固然很好,但不知道歷史真相也無傷大雅,這不是要緊的問題,缺乏理論知識並不妨礙漁樵談論歷史之道。

時間本身雖然超越歷史,但需要發揮人的價值,意味著最終人的意義發揮在歷史中,漁樵話語無窮,談論的歷史卻是有限的,於是把無意義的時間放入有意義的歷史之中成為可能,在生活中相反的;在時間中所有事情都不可能有意義,因此只能在歷史中去創造意義,而創造意義就必須創造超越性。這裡就需要漁樵的勞動人民智慧:把高於歷史的山水封為永久性的超越存在,同時以世俗的無窮話語去談論皆為瞬間的無常世事,最終使得人事具有永久意義。這樣山水和歷史便能合二為一。

當然歷史不是用來笑談的,漁樵笑談的對象並非歷史,而是他們自身,歷史的滄桑和莊重不容笑談,它的分量重於任何喜劇和任何悲劇。歷史顯示的是在喜劇和悲劇之上的超越性,歷史具有的客觀性是任何人都無法左右的。假定漁樵能夠看破歷史性,也難以看破歷史下一步應對如何進展,正如我們看破無理數是無窮的,但也難以得知無理數的下一數究竟是多少。因為人具有自由意志和精神,就難以總結出歷史規律。

如果將歷史、山水和漁樵三個對象哲學化,歷史是中國精神之本的道理便也變得通俗和明了。

相關焦點

  • 文化|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信仰?
    經常聽到外國人說到中國人的文化時,說中國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他們說錯了嗎?其實客觀地講,並沒有錯。從世界歷史上來看,200多個國家,絕大部分都有屬於自己的宗教信仰:以色列有猶太教;印度有印度教;歐洲還有基督教;另外,阿拉伯世界也有屬於伊斯蘭教的信仰。唯獨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竟然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
  • 中國人真的沒有信仰嗎?看了之後,你會有新的認識
    每當看到有人虔誠地信仰一個宗教,或某個神靈的時候,內心不免開始懷疑,真的有神靈嗎? 雖然有很多國民定期去寺廟燒香,或於特殊節日在家燒香擺貢等,但大多數人仍然堅持認為中國人沒有信仰,有的只不過是「臨時抱佛腳」的實用主義。但是問題來了,即使燒香拜佛為了個人利益,「信仰為了實用主義」;那麼,他們信仰的神靈真的不存在?
  • 中國人沒有信仰?五千年的文明靠什麼支撐?
    我們會經常聽到一句話:中國人沒有信仰。這句話最初是從哪裡來的?是我們國人自己對自己的評價還是來源於外國人對我們的定義?如果是我們自省的評價,這句話當是這樣的句式:國人沒有信仰,亦或我們中國人沒有信仰,而非中國人沒有信仰。故而這句話的源頭應該是外國人對我們的評價。那這句話到底對不對?
  • 別再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奶奶廟就是中國人的信仰
    中國人不是沒有信仰,而是逢神必拜,觀音、關公、財神可以放在一起祭拜,而且拜的神越多越好,但是中國人究竟為什麼要拜那麼多神?中國人也有信仰中國幾乎是全球公認的信仰宗教人數最少的國家,國內外的調查一致顯示,有宗教信仰的中國人只佔不到10%。2015年,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中國只有3%的人認為宗教在自己的生活中很重要,這個數字不僅在全球墊底,而且遠遠低於平均水平的53%。
  • 信仰和宗教到底是什麼關係,信仰等於宗教?國人真的缺乏信仰嗎?
    今天小編看一個節目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宗教的力量真的有那麼的強大嗎?強大到讓人感到害怕,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這種力量又是從何而來,不論答案是什麼歸根結底就是信仰,可是信仰就等於是宗教嗎?相信有很大的一部分人會覺得小編的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是一個問題,信仰不就是宗教嗎?
  • 【擲地有聲】如何測量中國人的宗教信仰?
    1、「宗教」概念第一個水土不服,來自於「宗教」這個詞本身是一個外來詞彙,大多數中國人對這個詞的理解比較狹窄,很多自認為無宗教信仰的人實際上有信仰。臺灣地區的學者張茂桂和林本炫曾經做過非常經典的研究,就是去追問那些自認為無宗教信仰的受訪者。
  •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
    何謂信仰,信仰應該人人都有嗎?在很多人眼裡,信仰除了是平時堅持的一些操守以外,更是人在遇見困難時第一個所能依託的對象,因為很多人都會把信仰首先當成是寄託,當成是比自己強大的對象,似乎這個對象能夠幫自己解決很多事情。
  •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信仰,還能那麼團結?
    最大的不同就是印度幾乎全民信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宗教信仰已經深入到印度人民的社會和文化中,廣泛影響著他們的生活,而在中國,這兩者對人們的影響卻非常小,因此,中國也曾一度被世界調侃甚至嘲諷是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家"。
  • 高志:中國人的信仰,從孝道中來
    在我們那個時代毛澤東的話句句是真理,其實到現在也是一樣的,你去讀一讀《毛選》,真的是句句經典」。「他老人家說的都對。後來鄧小平實行了改革開放,那也是建立在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之上,沒有毛澤東思想,之後中國的發展也很難繼續進行。當然,70年代末要沒有鄧小平的開拓,毛澤東的思想的內容可能就枯萎了,正是鄧小平發展了毛澤東思想」。
  • 中國人有沒有宗教信仰,外國人說了不算,終歸到底還是誰的拳頭硬
    中國人有沒有宗教信仰,外國人說了不算,終歸到底還是誰的拳頭硬的問題。這個標題也算是一個結論,本身世界民族的信仰各不相同,並沒有什麼高低立判之說。然而在世界民族融合的過程中,確常常因為信仰的問題大打出手,拼個你死我活。隨著西方經濟的崛起,西方文化成為主流文化,基督教把十字架輸出到了全世界。
  • 中國人的信仰有什麼特點?
    中國人的信仰有什麼特點我們中國人信仰天道人倫,這和一神教信仰有很大的差異,以至於讓某些人認為中國人沒有信仰,這其實是一種誤解。除非有新的使者或者上帝之子出現,否則,宗教的規範是不會變化的。中國人的天道人倫的信仰在與自然的鬥爭中形成的。中國的農耕歷史悠久,在漫長的農耕生活中,中國人面臨的最大的不確定性便是天氣的變化,與自然作鬥爭便是農耕民族的重要工作。正是在和自然的鬥爭中,形成了中國的天道觀。天道,其實就是對大自然運行規律的把握,遵循天道便是遵循大自然的運行規律。
  • 中國的宗教信仰!
    (二)中國的宗教信仰在西方主導的話語語境之下,中國完全就不是一個宗教的國家,中國沒有一個統一的主流宗教,也沒有類似西方宗教的超乎於人的「一神教」宗教存在,中國人從來就沒有找到自己想像中的上帝,去有規律有系統地參拜,講不出一個具體的宗教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能夠具有精神救贖地位,或者精神引領的功能。
  • 中國人最大的信仰是什麼
    中國人最大的信仰,是自己的祖先。我們知道世界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三個宗教是世界上好多人的信仰。我們華夏民族,從古到今,沒有一個統一的宗教信仰,我們常說的佛道儒,看似是三個宗教,儒家不能叫信仰,他是一個學派,佛教是印度傳入,被儒家改良後的佛教,道教是土生土長的,他起源與道家思想,本身沒有統一的教義,流派眾多,內部都不能統一,所以更不能一統全國。
  • 中國的五大宗教「五教同光」,看透中國人的信仰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和諧發展,多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近年來,中國五大宗教的提出, 得到中國宗教界的普遍認同。「發揮優勢,共建中國和諧宗教;五教同光,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已經稱為中國宗教界的共識。一、中國宗教「五教同光」「五教同光」的提出反應了中國已明確把中國宗教劃分為五大宗教。「五教同光」在主管宗教工作的國家宗教局和地方各級民宗管理部門「關於開展創建『和諧寺觀教堂』活動的意見中普遍地被提到,由此可見,中國五大宗教已經被中央及地方普遍認同。那麼這個宗教都包括哪些呢?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伊斯蘭教。
  • 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易經》這本書告訴你,我們信的是這個
    ——《周易》很久之前就有西方人就和中國人說,你們沒有信仰。你如果說有,他會問你信仰哪個教?你如果說你不信教,那他就得理了:「你看,我就說你們中國人沒有信仰嘛。」那麼中國人有沒有信仰呢?當然有!華夏五千年文明傳承,如果國人沒有信仰,何談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但中國人信仰的主力並不是宗教,宗教在中國的發展緩慢,始終沒有形成主流思潮;中國人真正信仰的,是蒼天。蒼天是什麼?其實就是自然規律。
  • 為什麼西方人總認為中國人沒有信仰是可怕的?英國教授給出了答案
    這是關於宗教的,宗教是人們的信仰,在痛苦和幸福中。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在世界上有充分的影響力。此外,還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宗教信仰。中國有很多宗教,除了上述三大宗教外,中國還有道教和其他宗教。然而,在外界和許多學者看來,中國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國家。這是為什麼呢?
  • 豈能說中國人沒有信仰
    現在社會上有的中國人,認為國人沒有信仰的說法與看法,是不妥的,也是不符合事實的。中國人的信仰,是隨著社會變革與發展,將信仰分為總目標、宏觀與微觀、遠期與近期、高端與平淡層。當代中國人的信仰不是高談闊論,而是有豐富內涵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融合體。把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社會實際相結合,崇尚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高度結合。
  • 西方世界說:「中國人沒有信仰」的時候,我最想回答的是:閉嘴
    不知道什麼時候,「中國人沒有信仰」這句話就在咱們的社會之中開始流傳了起來,這句話沒有具體的出處,但是來源可以說是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評價。對於這句話,我們都有不同的態度,從我的身邊說,有的人不屑一顧,「無神論者要什麼信仰」;有人篤信,會有一種盲信的心理,遇上什麼不公平的事兒就會在各個渠道宣揚:「我們中國人就是沒有信仰」;還有的人甚至把這個作為一種焦慮感來販賣,你沒有信仰,我賣給你啊。我是怎麼看這件事的?先說結論:胡說八道。
  • 白巖松:中國人沒有信仰,我們需要核心價值觀嗎?
    其中CCTV主持人的講話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以白巖松為代表的新聞1+1經常會對一些社會大眾所關注的問題進行時事針砭,使人們看到了為事實而發聲的主持人,其實對於中國人而言,是價值觀這個詞是近幾年才不斷興起的,之前的人們會說思想也會說意識形態。但是相對於西方人而言,中國人的價值觀並沒有那麼濃厚,甚至可以稱得上淡薄。
  • 聯合國前主席:中國人的信仰,全球沒有國家學得會
    聯合國前主席:中國人的信仰,全球沒有國家學得會火對於西方是神賜予人類的,而中國相信鑽木取火。事實上,我們可以從很多的東西方的神話中看出,我國和西方的不同,我們更多的是相信自己,而不是虛無縹緲的神,這全球無論什麼宗教到了中國,都無法成為中國人的信仰,為此很多外國人表示中國人是沒做信仰的,但是對於一點聯合國的前教科文主席特維叟·萊特卻不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