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易經》這本書告訴你,我們信的是這個

2020-12-23 紅衣記史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

很久之前就有西方人就和中國人說,你們沒有信仰。你如果說有,他會問你信仰哪個教?你如果說你不信教,那他就得理了:「你看,我就說你們中國人沒有信仰嘛。」

那麼中國人有沒有信仰呢?

當然有!華夏五千年文明傳承,如果國人沒有信仰,何談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但中國人信仰的主力並不是宗教,宗教在中國的發展緩慢,始終沒有形成主流思潮;中國人真正信仰的,是蒼天。

蒼天是什麼?其實就是自然規律。

古代傳說中, 華夏民族先祖伏羲氏是中華文明的創始者,樂曲,文字,甚至是八個卦象正是由他創立的。伏羲氏在山上,看著日出日落,白天黑夜,循環往復,他認為應該在無形中有一股力量推動著日月星辰的輪轉,但是他並沒有認為這是「神」的力量,而是上天的運行規律。

從此,伏羲奠定了中國人的信仰特點——不信神靈,信蒼天!

對於此事,伏羲有感而發,他拿出了一根樹枝,與地平線齊平,第一次,人類開始用符號來表達思想,此所謂伏羲「一畫開天」。

從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奠定了華夏五千年來的樸素唯物思想。

後來,周文王繼承發展了伏羲氏的八卦圖,又將八卦演化為八八六十四卦,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周易。

《周易》之道,講的是天、地、人的智慧。天道剛健、地道寬厚、人道中庸。滲透進每一個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裡。 可以說,中國古代先秦諸子百家思想,一直到現在的儒家思想,其根源,也就是在從不同角度解讀周易罷了。

乾道剛健

乾卦講的是上天之道、上天之德。天道的根本,就是不假外物、剛健不屈。《易經》裡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的精髓,在於告訴後人如何效法天道,勇往直前、自強不息。

這就是中國人和西方人思維典型的不同之處,西方人信仰基督教,而《聖經》中傳達出的思想就是「信我者,得永生;不信我者,下地獄」。而中國人認為,信別人不如信自己,只有自立自強,才能得到好生活。

《了凡四訓》裡講:「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意思是,假如上天不肯賜福給我,我就自己尋求幸福。俗話說得好:「天助自助者。」只要腳步足夠堅定,結果自然是「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坤道寬厚

坤卦是乾卦的另外一面,象徵大地的寬厚包容。《周易》裡講:「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又講:「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因此,有德行的君子,就應該寬厚,大度,能容天下之事。子曰:「 剛毅木訥,近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人受《易經》陰陽思維的影響,從不相信「永恆」這樣的說法,在中國人心裡,「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國人相信,人的出身是天註定的,但福氣從來不是註定的。而是要靠自己去積累、修來的。因此中國人講究「寬以待人,心存正念」。守持正道,才能無往不利,不僅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還可以造福後代子孫。

人道中庸

中庸之道,就在於不偏不倚。子曰:「過猶不及。」曾國藩在家訓中提到,子弟應以進德、修業二事並行。就是對內效法地道,敦品厚德、立身立命;對外則需遵循天道,自強自立、懂得變通。

所以說,中國人的信仰,六個字就概括了:「盡人事,聽天命」。我們對蒼天有敬畏心,但是我們知道:「天助自助者」。我們也不相信什麼救世主,我們只相信「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命運也掌控在自己手裡。」這些都是《易經》傳遞給我們的道理。

閱盡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

《易經》號稱「群經之首」,是華夏文明的源泉,正是不同思想家對《易經》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才成就了先秦「百家爭鳴」的盛世圖景。

中國文化處處可見《易經》的影子,比方說乾坤、「否極泰來」,「頤養天年」,「厚德載物」,「周而復始」,這些都是從《易經》的爻辭、卦辭中轉換而來。

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他就從《易經》陰陽學說裡,研究出了「二進位」;

中國科學家通過研究伏羲八卦圖,以《易經》為基礎,完成了拉普拉斯一愛因斯坦的統一場論。提出的嶄新的科學系列理論。

楊振寧、李政道從《易經》的陰陽消長的原理中得到啟發,提出了原子能態二組的奇偶性雖是不滅的,但不是不變的,而且存在著盛衰消長的變化,這一重大發現使他二人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所以,認為《易經》只是一本算命佔卜的書的人,你們的見解真的是太淺薄了。

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經》其實是一部涵養福報的古籍,裡面暗藏著更為高深的智慧。

64卦對應64個人生決策心法,道明了婚戀、家庭、教育、職場的基本發展規律。

人生一世,若想真正想明白「活著為了什麼」?就該好好讀一讀《易經》,去感悟中華民族先人留下的大智慧,或許會讓你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經常聽到周圍看易經的朋友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云云。

所以大家要讀,還是建議去讀帶有白話文譯文版的《易經》,最好還帶有配圖和故事,這樣圖文並茂更便於理解。

目前小編看的這本就是帶有白話文翻譯的圖解版易經,名叫《圖解易經》。它採用圖文解讀的方式,一一解讀了《易經》中的每一句話,將其深奧無比的智慧,以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展現在讀者面前,讓大家可以一探《易經》的古老智慧。

國學大師南懷瑾也曾說: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然一下就天亮了,足見其智慧的廣博;《周易》是中國本源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所謂「開卷有益」,希望大家能從《易經》中吸取人生智慧。成就不凡人生!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得正版書籍了:

相關焦點

  • 文化|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信仰?
    經常聽到外國人說到中國人的文化時,說中國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他們說錯了嗎?其實客觀地講,並沒有錯。從世界歷史上來看,200多個國家,絕大部分都有屬於自己的宗教信仰:以色列有猶太教;印度有印度教;歐洲還有基督教;另外,阿拉伯世界也有屬於伊斯蘭教的信仰。唯獨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竟然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
  • 【擲地有聲】如何測量中國人的宗教信仰?
    他們發現,那些自認為無宗教信仰的人中,有60%的人信神;而那些不信神的人中間,有70%的人會去拜神;真正的無信仰、不信神也不拜神的,只佔全部受訪者的6.3%。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許多中國人不是說沒有宗教信仰,而是沒有把宗教與具體的實踐在認知上面統一起來。
  • 別再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奶奶廟就是中國人的信仰
    中國人也有信仰中國幾乎是全球公認的信仰宗教人數最少的國家,國內外的調查一致顯示,有宗教信仰的中國人只佔不到10%。2015年,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中國只有3%的人認為宗教在自己的生活中很重要,這個數字不僅在全球墊底,而且遠遠低於平均水平的53%。
  • 中國人沒有信仰?五千年的文明靠什麼支撐?
    我們會經常聽到一句話:中國人沒有信仰。這句話最初是從哪裡來的?是我們國人自己對自己的評價還是來源於外國人對我們的定義?如果是我們自省的評價,這句話當是這樣的句式:國人沒有信仰,亦或我們中國人沒有信仰,而非中國人沒有信仰。故而這句話的源頭應該是外國人對我們的評價。那這句話到底對不對?
  • 祭灶掃塵過小年及中國人的宗教
    凡是中年以上的人,都見過我們在大陸上家庭中供奉的灶神。每到夏曆十二日二十三的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送灶,小孩子們非常高興,口袋裡就可裝糖果了。現在用電爐、瓦斯爐,沒有灶了,當然也就沒有灶神。為什麼要祭灶神呢?以宗教思想來說,中國人信仰的是多神教,什麼神都信。十年前有一位外國的神父來和我研究中國宗教思想問題,他說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我說中國絕對有宗教信仰。第一個是禮,第二個是詩。
  • 中國的五大宗教「五教同光」,看透中國人的信仰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和諧發展,多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近年來,中國五大宗教的提出, 得到中國宗教界的普遍認同。「發揮優勢,共建中國和諧宗教;五教同光,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已經稱為中國宗教界的共識。一、中國宗教「五教同光」「五教同光」的提出反應了中國已明確把中國宗教劃分為五大宗教。「五教同光」在主管宗教工作的國家宗教局和地方各級民宗管理部門「關於開展創建『和諧寺觀教堂』活動的意見中普遍地被提到,由此可見,中國五大宗教已經被中央及地方普遍認同。那麼這個宗教都包括哪些呢?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伊斯蘭教。
  •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
    而宗教在我們的文化中卻有截然不同的意思,我們的宗教當中沒有神的影子。宗,即為根本和主旨,教即教化,我們所謂的宗教是什麼呢?就是對人進行根本性、宗旨性的教化和規勸,我們的宗教觀是以人為本的,不像世界上的神教主張以神為本,人要最終去侍奉一個人格化的神,中國則人從來不曾有過這個概念。為什麼世界上有那麼多人信仰神教?
  • 中國人真的沒有信仰嗎?看了之後,你會有新的認識
    每當看到有人虔誠地信仰一個宗教,或某個神靈的時候,內心不免開始懷疑,真的有神靈嗎? 雖然有很多國民定期去寺廟燒香,或於特殊節日在家燒香擺貢等,但大多數人仍然堅持認為中國人沒有信仰,有的只不過是「臨時抱佛腳」的實用主義。但是問題來了,即使燒香拜佛為了個人利益,「信仰為了實用主義」;那麼,他們信仰的神靈真的不存在?
  • 中國人有沒有宗教信仰,外國人說了不算,終歸到底還是誰的拳頭硬
    所以這篇文章如有異議之處,還望多多包涵。中國人有沒有宗教信仰,外國人說了不算,終歸到底還是誰的拳頭硬的問題。這個標題也算是一個結論,本身世界民族的信仰各不相同,並沒有什麼高低立判之說。然而在世界民族融合的過程中,確常常因為信仰的問題大打出手,拼個你死我活。
  • 如何擁有易經思維?曾仕強:需讀懂這簡單的三句話,戳中國人特性
    再說,中國人那麼多,我們根本就是無所依賴,想來想去,發現還是靠自己最實在。《易經》一開始就告訴我們,要靠自己,不要寄希望於人家的幫助。所以孔子才講,「不怨天不尤人」。意思是說,怨天尤人沒有用,根本跟天和人沒有關係。第二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 生命與宗教信仰
    不信神的只有20位。20世紀英、美、法三國科學家中,有90%以上信神,甚至世界最著名的十大科學家全部都信神。 1921年,愛因斯坦在維也納的一次講座上說:「我不是無神論者。我也不認為我可以稱自己為泛神論者。所牽涉的問題對於我們有限的思維來說太廣闊了。我們如同一個小孩子進入了一個裝滿多種語言書籍的巨大圖書館。孩子知道必定是有人寫了這些書,但他不知道是如何寫就的。
  • 中國人真的沒有信仰嗎?趙汀陽:中國人的信仰是歷史而非宗教
    長期以來,外國人一直以為中國人沒有信仰?其實中國人的信仰是歷史而非宗教歷史被視為中國精神世界的根本。人們通過有限的歷史去回應精神世界的無限性問題。歷史究竟是如何回應的?以歷史為本是一種創新的思想格局,長久以來,宗教是世界各地文明的重要標誌。宗教文明下,困惑的人喜歡求助神靈而非將死之人。在此背景下,遵從以歷史為本需要巨大的勇氣,人要從自身出發,站在自身角度而非神靈角度思考和回應問題,嚴格意義上講這就是人文主義。由此看來,以有限存在去應對無窮的歷史精神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創新過程。那麼,人們為什麼敢於用歷史去回應時間?
  • 高志:中國人的信仰,從孝道中來
    不管是統治者,還是平民百姓,都逃脫不了這兩條繩子的束縛。宗教信仰這條繩子,它規範人們的精神層面。而法律這條繩子,它規範人們世俗層面。對於中國來說,什麼可以指導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是文明?是法律?是宗教……其實,是我們的母親。
  • 白巖松:中國人沒有信仰,我們需要核心價值觀嗎?
    其中CCTV主持人的講話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以白巖松為代表的新聞1+1經常會對一些社會大眾所關注的問題進行時事針砭,使人們看到了為事實而發聲的主持人,其實對於中國人而言,是價值觀這個詞是近幾年才不斷興起的,之前的人們會說思想也會說意識形態。但是相對於西方人而言,中國人的價值觀並沒有那麼濃厚,甚至可以稱得上淡薄。
  • 為什麼西方人總認為中國人沒有信仰是可怕的?英國教授給出了答案
    面對這個問題,他直言:中國人的信仰一直被西方誤解,中國人的信仰不是相對於某一種宗教而言的,他們的信仰早已融入生活本身。其實,信仰更直觀的是一種希望,是人們精神寄託的產物。歐洲國家普遍信仰上帝,他們有統一的希望,他們相信人生而為人,認真地活著,努力幫助別人,不違背道德法則,死後可以上天堂,可以得到解脫。這是許多歐洲國家最普遍、最虔誠的信仰。
  • 西方世界說:「中國人沒有信仰」的時候,我最想回答的是:閉嘴
    不知道什麼時候,「中國人沒有信仰」這句話就在咱們的社會之中開始流傳了起來,這句話沒有具體的出處,但是來源可以說是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評價。對於這句話,我們都有不同的態度,從我的身邊說,有的人不屑一顧,「無神論者要什麼信仰」;有人篤信,會有一種盲信的心理,遇上什麼不公平的事兒就會在各個渠道宣揚:「我們中國人就是沒有信仰」;還有的人甚至把這個作為一種焦慮感來販賣,你沒有信仰,我賣給你啊。我是怎麼看這件事的?先說結論:胡說八道。
  • 中國的宗教信仰!
    (二)中國的宗教信仰在西方主導的話語語境之下,中國完全就不是一個宗教的國家,中國沒有一個統一的主流宗教,也沒有類似西方宗教的超乎於人的「一神教」宗教存在,中國人從來就沒有找到自己想像中的上帝,去有規律有系統地參拜,講不出一個具體的宗教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能夠具有精神救贖地位,或者精神引領的功能。
  • 一個無神論者看美國的宗教信仰
    今天就接到了一個,是要求給遇害**的家屬募捐的,這可不能(或不敢)不捐,於是推銷員在掛掉電話之前,高興地說:「上帝保佑你!」在這個國家,「上帝」無所不在,不僅平民百姓在祝福時要說「上帝保佑你」,連打個噴嚏,周圍也會有人對你這麼說。當代總統和國會議員都自稱是虔誠的信徒,政治演講習慣以「上帝保佑美國」結束。錢幣上印著「我們信任上帝」。
  • 新疆農民眼中的宗教和諧:你信不信教, 都可以是我的朋友,我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中國人
    5年前,哈尼·阿依夏木家只有兩間房子,也沒有什麼家具和電器。五年來,家裡情況變好了,慢慢賺錢蓋起了10間房子,還有兩個涼亭。「現在政府的惠民政策這麼多,我們自己也要努力把家弄得更好」,哈尼·阿依夏木說,蓋房搞農家樂時,村大隊資助他們4000元錢,正是這寶貴的4000塊錢,解了她的燃眉之急。第一年遊客便很多,農家樂很快就有了起色。
  • 易經:究竟是迷信還是科學?中國著名院士臨死前留下一句話!
    正如古人所說,《易經》意義深遠,無所不包。虞世南說:"如果你不知道《易經》就不能當將軍。""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個熟悉的詞是《易經》中最著名的《周易》裡的話,也是我們現在好多大學座右銘。在眾多大學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華大學的座右銘"自強不息,厚德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