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究竟是迷信還是科學?中國著名院士臨死前留下一句話!

2020-12-14 一個人精彩1

說起《易經》時,你們可以想到什麼?許多人的第一感覺應該是封建迷信,算命或佔卜,亦或是難以理解的"天書"。

一些科學家甚至批評《易經》,稱《易經》影響了我國文化的思維方式,而這種影響是現代科學未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真的是這樣子的嗎?

中國院士臨死前發出警告:

該院士於1990年11月26日在北京友誼醫院去世,享年95歲。在臨終前,學生們問是否還有東西要留下。

·他考慮了一會兒,只留下最後一句話:"中國將在未來大放異彩,要關注《易經》。"

這位老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馮友蘭先生,素有"現代新儒家"之稱,對中國現今的學術界乃至國外學術界都有很深刻的影響。

·馮友蘭院士為什麼這麼說?《易經》受到了6,500年的質疑,但最終得到了證實。這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很科學的!

1.中國的《易經》六十四卦圖與《遺傳密碼》有著令人驚訝的一致性!

1973年,法國學者M·申伯格出版了《生命的秘密鑰匙:宇宙公式、易經和遺傳密碼》,該書第一次闡明了64種生物遺傳密碼和《易經》64卦之間的對應關係。

這表明,數千年來,《易經》可以預言未來不是封建迷信。因為研究人員證實,《易經》自身就是解鎖生活準則的關鍵。這真的是很不可思議!

2.其次,二進位的祖先是《易經》

對於那些學習計算機的人,他們對二進位非常熟悉。在該系統中,一般用兩個不同的符號0和1表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機器的抗幹擾能力和運行速度。為什麼它的祖先是《易經》?

萊布尼茨(Leibniz)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化感興趣的一個人。 1697年12月,萊布尼茨(Leibniz)在和白晉通信裡面(Bai Jin)說明了他的二進位觀點和猜想,並希望白晉(Bai Jin)將其推薦給康熙皇帝。

同一年11月,萊布尼茨收到一封令他震驚的信。白晉在信中說:"您不應該將二進位當作一門新科學,因為中國的伏羲已經發明了它。"

白晉建議萊布尼茨用中國的六來爻解釋二進位,並附上了伏羲六爻圖。萊布尼茨看到後,他感到震驚。他說:伏羲是中國科學的奠基人,卦爻圖是科學史上最古老的裡程碑之一。

正如古人所說,《易經》意義深遠,無所不包。虞世南說:"如果你不知道《易經》就不能當將軍。"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個熟悉的詞是《易經》中最著名的《周易》裡的話,也是我們現在好多大學座右銘。在眾多大學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華大學的座右銘"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意思就是君子必須堅強而勤奮,努力變得堅強,像大地一樣厚實而光滑,並容納一切。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結晶

《易經》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結晶,是解釋世界日新月異的古代經典和中國辯證法哲學著作的書。實際上,《易經》是一系列叢書的集合,其中包括《連山》,《歸藏》和《周易》三本書。現在,除了《周易》之外,其他兩本書都已經失傳了。

《易經》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智慧的結晶。最熟悉的是本書中的"人與自然的合一"理論。自古以來,我們的古代人就已經從整體角度了解和理解世界,將人與自然視為一個整體,並勸誡人們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並與自然和諧相處。

《易經》在民間被用作佔卜的聖書。這本書自古以來就被用於佔卜的。

失傳的《易經》

實際上,《易經》的內容不僅包括佔卜或巫術的內容,它可以還涵蓋世界上所有事物,是中國文化的傑出代表。 《易經》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生活,哲學,文學,藝術和環境的各個方面。這些見解雖然有數百年的歷史,但現在來看也沒有過時。有人將這本書稱為"中國第一經"。《易經》對中國有深遠的影響,對中國文化也有重要的影響。它是中國文化智慧的結晶,但它也是中國現有古代書籍中最神秘的一本書。

因為水書主要是記錄鬼神的書,裡面大多數書記錄了宗教信仰的位置和發生的日期,因此在某些方面與《易經》中的《連山》非常相似。一些專家經過研究後,發現水書的時間和內容與《連山》非常相似,甚至有些地方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一些專家認為丟失了3000多年的《易經》就是水書。

神秘文化面臨繼承的困境

《易經》是一個神秘的文字,最早是在中國貴州的一些老年人手中發現的。當專家們看到這些水書時,是很興奮的,但除了興奮之外,他們還開始對這些儀式,宗教和佔卜文化進行研究。但是,這些文字太高級了,專家都束手無策,並說:"我根本看不懂。"保留這些水書的貴州老人對水書的內容也不是很懂。此外,世代相傳的口耳傳承和手寫經文,這其中的真實性已經無法探究了,因此,對水書的研究停滯不前了。

為了使水書繼續傳承,水書先生們開始打破規則,不再遵守慣例,並擴大門徒,希望那些真正喜歡《易經》的人能夠學習《易經》,在他們逝世之後,可以將《易經》延續下去,並防止我們的傳統文化流失。

僅是中國人,外國人同樣對易經推崇備至,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查理·威爾海姆評價中國的《易經》:"知識經濟正在改變我們的時代,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帶給我們巨大衝擊的這次革命,實在受惠於中國古代的偉大經典《易經》。"可以易經是一部多麼神奇的書籍,這麼多名人也為它著迷。

不過很多想學習易經的朋友都表示易經的原文實在太過深奧難懂,自己雖然想學習,卻有心無力,對於這樣的情況,我推薦大家看這本白話文版《易經》。

這本《易經》詳細的翻譯了原文,之後發現,內容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象、數、理的介紹,每一項內容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講解,讓人們能夠輕鬆學習。

《易經》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學習易經我們能從中獲益良多,哪怕只能學習到皮毛也足夠應付生活中的各種難題。

所以,為了人生多點好運,早點讀懂《易經》,才能更好把握未來!易經可以告訴你:還能根據當下條件,如何選擇怎樣做才能把成功機率放大20倍!

而且只要45元,一頓飯錢都不到,能讓我們能輕鬆的學習到周易的知識,對於我們的入門是有著非常大的幫助,還能更紮實的掌握基礎知識,真的非常值!

大家點擊下面連結就可以購買:

相關焦點

  • 被質疑6500年的《易經》,真的是封建迷信?已被證實是超科學
    已被證實是超科學有一段話在科學界廣為人知,那便是「科學的盡頭是社會學」,有時說白了的封建迷信,很有可能僅僅如今的科學水準匪夷所思的狀況罷了,西方國家的專家教授就以前提到了《易經》應屬超科學的範圍。很多人往往感覺它是迷信活動,關鍵因素也是取決於《易經》的內容太過度比較難懂,在其中的玄之又玄難以徹底的把握,實際上在在一九九零年,便有一名中國的院士在臨死前提到了《易經》這本書。
  • 中國院士去世前留下告誡,《易經》其實是超科學!被質疑了6500年
    易經被質疑6500年後被證實是超科學,中國院士臨終前曾留下告誡一直以來人們痛批《易經》是文化造假的源頭,大多數人對《易經》的理解是卜卦,迷信等,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認知。中國院士去世前留下告誡,《易經》其實是超科學!被痛批了6500年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裡面,一位老人在囑咐完遺囑之後,他旁邊的學生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
  • 易經中或隱藏「超級科學」!伏羲就是創始人,說迷信的人被打臉!
    《易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經典,,可追溯至傳說中的伏羲時期,傳說聖人伏羲氏仰觀日月星象,下察山川地理,通過觀察鳥獸身上的花紋,在河圖,洛書的啟示下,畫出了八卦圖,成為《易經》的核心內容。《易經》的名頭特別多,被譽為:「文化之源,智慧之海,群經之首,生命寶藏」。
  • 被質疑6500年的易經被證實是超科學,中國院士臨終前曾留下告誡
    一提起《易經》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迷信,第二反應就是和鬼神聯繫在一起。那麼易經到底是什麼呢?《易經》是我們老祖宗全部智慧的精華萃取和高度升華,是經典中的經典,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
  • 被質疑6500年的《易經》其實是超科學?一位中國院士臨終前的告誡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對《易經》這本書存在著「封建迷信」的刻板偏見,但是其中所涵蓋的內容包羅萬象,它的價值其實已經遠遠超出了國學的範疇。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楊振寧、李政道,兩人曾公開表示,他們之所以能夠獲得諾貝爾獎,《易經》這本書功不可沒。之所以很多人認為《易經》是封建迷信,很大程度源於其中的內容多數都是科學無法解釋的。
  • 李政道:「科學家都應該讀一讀《易經》」,易經不是迷信,是科學
    「不讀易不可為將相「,作為闡述天地世間道理的古老經典,《易經》飽受風雨,卻又代代薪火相傳。跨入現代,《易經》是否已是明日黃花?李政道給世人留下一句話「科學家都應該讀一讀《易經》」。這是科學上的一大突破,也代表了人類在發掘自身奧秘上越行越遠。可是,一些對中國文明痴迷的西方學者卻驚奇地發現,DNA的排序和中國的《易經》,竟然有著難以置信的相似。或許,早在中國的遠古時期,人們就已經窺探到了生命的密碼,將其編入了《易經》之中。
  • 科學已經證實,易經其實並非迷信,卡牌記憶法是學習易經的捷徑
    如果說世界上有一部智慧寶典,而且帶有唯一性,那麼首推的就是中國的《易經》。很多人聽到這句話,其實都不以為然。世界上的智慧典籍不計其數,僅僅中國的經典之作就浩如煙海,憑什麼易經是唯一的智慧寶典呢?太極姓氏如果我們以現代科學的觀點俯察歷史,站在古人的立場想問題,你就會發現,原來現在的科學,其實早在千年前就已經被易經證實和提出,你就會恍然大悟,原來易經可以這麼科學!
  • 中國院士臨終前告誡:被質疑了6500年的易經,中國會因它大放光彩
    對於《易經》的定位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這是封建迷信,也有人認為這是自然規律。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神學都是現階段科學無法解釋的科學,所以很多西方學者提出《易經》是超科學的存在。在很多人的眼中,《易經》太過於玄妙,書中的精髓很難被完全掌握,但在1990年,有一位老人在臨終前的最後一句遺言,就提起了《易經》。
  • 6500年前的《易經》,到底是預測未來的宇宙奧秘,還是封建迷信
    這套體系直到今天都披著神秘的外衣,有人說它是沒有根據的迷信,也有人說這是最超前的科學;只是我們的文明發展,還沒有達到完全理解的程度。這套體系究竟是什麼?為何我們遠古時期的先祖可以領悟我們至今還無法企及的尖端科學呢?這套終極哲學理論體系來自於一本古籍叫做《易經》。
  • 看相科學嗎?求神拜佛科學嗎?《易經》來回答……
    離世前留下一本書,囑咐家人「某年某月某時,有一高才會到家裡來,即時就把這本書給他,他能完成我未能完成的心願」。邵雍接過書一看,上面有《易》例條文及案例剖析。(其實就是一本老者研究《易經》的心得及案例剖析。)從小就酷愛「易學」的邵康節如獲至寶,日夜研讀。一日,觀賞門前院落梅花,見兩支雀鳥爭鬥,於是作卦自解:第二天傍晚,鄰居家女孩上樹折花,掉下傷腿。
  • 質疑了6500年的「迷信」或被證實是超科學,科學的盡頭是玄學?
    在中國,也有這樣一部傳奇巨著,那就是《周易》。但一提到《易經》,很多人首先會認為它是封建迷信和佔卜。比如2019年《周易》被納入國考時,就引起了不少網友的爭議。也有網友開過類似的笑話,比如「當公務員要先學佔卜」。這顯示了人們對《易經》的固有印象。
  • 中國人質疑了6500年的易經,卻被證實是超科學!國家院士生前告誡
    根據人們對佔卜風水的固有印象,人們會想當然地認為《周易》屬於道教,所以總有人認為它是封建迷信。其實,有一個很大的誤會!這個誤會一直持續到1990年一位老者在彌留之際的話: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一位老人因病去世。
  • 《易經》並非迷信而是超科學,與迷信的區別有5點,看完漲知識了
    《易經》由於傳統的卜筮功能和其廣大精微的預測思想,讓不知其詳的人認為《易經》是一本深奧神秘的古籍。因為神秘,很多人不懂,所以就有人借易經之名行迷信之事。這就加劇了我們普通人對易經的誤解。有人甚至直接把易經直接與迷信聯繫在一起,認為易經就是迷信。那麼《易經》到底是不是迷信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 被質疑幾千年的迷信,如今被證實為「 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
    說起《易經》這本書,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大概都會是「封建迷信」,在過去的幾千年中,《易經》的確飽受質疑。而說到最近幾年有關於《易經》最受爭議的一件事,還要數去年《易經》被納入了我國公務員考試的範圍。1990年,一位清華教授臨終前告誡:要注意《易經》1990年,在北京的友誼醫院中,一位清華教授即將與世長辭,在彌留之際,他留下了最後的告誡:「中國在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易經》」。
  • 5500年前「大顯神威」,誤認為是中國迷信產物,現被證實為超科學
    5500年前「大顯神威」,誤認為是中國迷信產物,現被證實為超科學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經繫辭上》很多人對《易經》的印象還滯留在四柱算命上,覺得是迷信活動的書籍。《易經》上面記錄著許多 神奇的語言,實際上這種卜卦並不是迷信活動!
  • 6500年前「一鳴驚人」的奇書,被認為是迷信,外國專家卻視若珍寶
    科學還是迷信?6500年前中國古人留下的一本奇書,算盡世間萬物在中國古代,有這麼一個職業,它為人們卜算吉兇,預測未來事,做這個職業的人被人們稱為相士。古往今來,無數相士在命運的長河中也跟著起起伏伏。因為其中的一些不學無術者,相術被認為是騙錢的把戲。
  • 被納入國考的《易經》,卻被認為是封建迷信?國家親自為它正名
    甚至很多人都對易經有著錯誤的偏見,認為易經就是算卦的,是一本算卦書,他們認為易經頭到腳壓根就是迷信書,往往都是避而遠之。比如之前2019年《易經》納入了國考,就引發了網友的爭議,部分網友發出「公務員信風水的多」「當公務員還要學學算卦」等類似調侃。
  • 二進位和《易經》還有關係?為什麼說《易經》是超科學?
    導語:二進位和《易經》還有關係?為什麼說《易經》是超科學?在1990年北京,中國中央研究院院士馮友蘭先生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地說出這樣一句話: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64個生物遺傳碼在數量上和《易經》的64卦之間似乎有著很微妙的關係等等。2006年,國際上著名的中醫腫瘤專家謝文緯出版了一本《兩部天書的對話:易經與DNA》,在這本書中,他介紹了他對於易經和DNA之間關係的理解,六十四卦相生、相剋、相和對應了DNA裡面64個遺傳密碼之間相促、相抑、相反的關係。
  • 易經、二進位與64位基因組合一脈相承!
    《易經》是解釋世間萬物變化的古老經典,承載著中國幾千年的智慧和文化的精華。《易經》對各國、各地區的文學、哲學、宗教、軍事、科學等領域都有很大影響。中國古代偉大的聖人、哲學家孔子不信鬼神,但他晚年卻對《易經》無比喜愛。
  • 中國院士臨終前告誡,要注意《周易》,中國可能會因它而大放光彩
    「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這是1990年中國院士馮友蘭先生臨終前說的一句遺言。馮友蘭的一生是受人敬重的,但是為什麼要在臨終前說出中國會因《周易》而大放光彩這種備受爭議的話呢?這一切還要從《周易》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