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道源深遠,道教文化深厚。在全國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中,江西有5處小洞天,12處福地,數量位居全國第二。
(以下按宋·張君房《雲笈七籤》洞天福地順序排列)
1、廬山
道教南天師道發祥地,中國道教完成由民間走向殿堂的地方,中國南方道教中心之一,太虛觀(簡寂觀)代表了中國道教由民間走向殿堂的大趨勢,道教第八小洞天、第四十七福地所在地。
由於道教人物、建安三神醫之一的董奉(220年--280年)隱居廬山,廬山也是中醫「杏林」文化的發祥地,「杏林春暖」、「杏林春滿」、「杏林滿園」、「杏林高手」、「譽滿杏林」等讚美一個人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成語均出自廬山。
也因為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本就是潯陽柴桑人,辭官隱居廬山,慧遠(334年--416年)駐錫廬山,建東林寺,陸修靜(406年--477年)常住廬山十年,建簡寂觀,「虎溪三笑」的文化典故也出自廬山,他們三人分別代表儒、釋、道,三教合一、和諧共處的思想也發源於廬山。
2、新建區西山
道教正一派淨明忠孝道發祥地,道教第十二小洞天、第三十八福地所在地。西山萬壽宮(也叫玉隆萬壽宮)為道教淨明派祖庭。
海內外各地的萬壽宮不僅是道教宮觀,也是旅外江西人的江西會館;不僅是江西人文精神的一種象徵,也是江西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3、龍虎山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一,道教正一派三山之一,道教正一派發祥地,中國南方道教中心之一,天師府為道教正一派祖庭,也是全國道教21處重點宮觀之一,道教第十五小洞天、第三十二福地所在地。
龍虎山道教真正興起是唐代,後因取得封建統治階級的支持,一度曾經統領天下道教。由於唐宋以後,廬山道教開始衰敗(比道教本身衰敗來的更早),且現在廬山道教宮觀大多沒有重建,廬山道教恢復不力,再加上南昌西山淨明忠孝道只是正一派的一個分支,故龍虎山道教現在是江西道教的旗幟,NO.1。
龍虎山道教一個很大的遺憾就是以家族血緣關係傳承的張天師斷了傳承。
4、峽江縣玉笥山
玉笥山位于吉安市峽江縣,道教第十七小洞天、第九福地所在地。相傳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南巡時,路過此山,天降玉笥.遂稱玉笥山。
5、南城縣麻姑山
麻姑山位於撫州市南城縣,東南道教中心之一,道教北帝派發祥地,道教麻姑文化發祥地,道教第二十八小洞天、第十福地所在地。麻姑山因著名的道教女仙麻姑在此出生、得道升仙而得名。
6、上饒市靈山
靈山位於上饒市廣信區,道教第三十三福地所在地
7、寧都縣金精山(翠微峰)
翠微峰位於贛州市寧都縣,道教第三十五福地所在地,古稱金精山,因道姑張麗英在此修煉而得名。
8、樟樹市閣皂山
閣皂山位於宜春市下轄樟樹市,道教第三十六福地所在地,道教正一派三山之一,道教靈寶派祖庭。
閣皂山,又稱葛嶺,葛玄既是靈寶道派的始祖,又是樟樹醫藥業的奠基人,閣皂山也因此成為樟樹藥幫的「祖山」。葛玄之後,他的弟子繼續在閣皂山布道煉丹,種藥行醫,其中以葛洪貢獻最大,在中國的道教史上將兩葛並稱「葛家道」,閣皂山亦因兩葛而成為道徒的「聖地」。
9、豐城市始豐山
始豐山位於宜春市下轄豐城市,道教第三十七福地所在地。
10、靖安縣東白源
東白源位於宜春市靖安縣東源鄉,道教第三十九福地所在地。曹仙洞,傳說中曹國舅成仙之處。
11、都昌縣元晨山(蘇山)
元晨山,位於九江市都昌縣蘇山鄉,道教第五十一福地所在地
12、鄱陽縣馬蹄山
馬蹄山,位於上饒市鄱陽縣,道教第五十二福地所在地
13、三清山
三清山位於上饒市玉山縣,無論哪個版本的洞天福地,三清山既沒有洞天,也不是福地,但目前藉助旅遊對道教的宣傳,使得它道教名山的聲譽已深入人心,完全蓋過了廬山,在江西僅次於龍虎山。三清山在上世紀80年代前,還是叫少華山,後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巔而得名。
14、葛仙山
葛仙山位於上饒市鉛山縣,無論哪個版本的洞天福地,葛仙山既沒有洞天,也不是福地。葛仙山原名雲崗山 ,相傳道教靈寶派創始人葛玄(後人稱之為葛仙翁)在此煉丹、飛升,故易名葛仙山,又稱葛山,號稱「中華靈寶第一山」。
附一:道教洞天福地
依宋張君房《雲笈七籤》記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中江西共有5處小洞天,12處福地,無大洞天。
附二:中國道教四大名山
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
附三:道教正一派三山
江西鷹潭龍虎山、江蘇句容茅山、江西樟樹閣皂山
附四:道教全國重點宮觀(1982年,全國21處,江西1處)
鷹潭貴溪天師府
後記
不管是哪個版本的洞天福地,反映的大體都是唐、宋時期各地道教活動狀況,進入當代,很多洞天福地現在根本就沒有道教活動,甚至很多道教書上記載的洞天福地現在根本就找不到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