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茅山位於江蘇省西南部,離六朝古都南京很近,山脈似一條舞動的長龍呈欲騰飛之勢。「一壺天地開仙境,百裡風煙入畫屏」,描繪的就是這裡的自然風光。講起來,茅山屬於丘陵地帶,山勢不高,最頂峰海拔只有372米,卻因其「地肺名山,三峰混合」而成為國家5A級景區,歷代稱其為「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山上的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和二十八池,自古就是「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教尊稱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
茅山作為江南道教名山之首,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了。西漢景帝時期,陝西鹹陽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紅塵,寫下「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的感嘆,遂尋山修道。他們餐風宿露,晝夜兼程,行至江蘇句容的句曲山,見山不高,但林木參天,綠蔭蔽日,便留山隱居,修道養性,濟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終成正果,名列仙班。後人感念其恩澤,便在三座山峰上建道觀,讓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各佔一峰,並稱他們為三茅真人,改句曲山為三茅山,簡稱茅山,三座山峰也分別稱作大茅峰、二茅峰、三茅峰,慕名來山學道、求醫、遊歷者不絕於途。
其實在古代,句曲山也叫地肺山,又名岡山。因為它山勢曲折,像漢字的「已」字,故名句曲山,若論起地肺山的來歷,《太元內傳》裡說得很清楚:「句曲山,其間有金陵之地,方三十七八頃,是金陵之地肺也。土良而井水甘美,居其地必得度世。」《洞天福地記》按,福地有七十二,地肺福地為第一,即金陵之地是也。金陵之地出於內傳,其地水至即浮,故又比之於肺。又雲商山亦名地肺,今以內傳為正保命君受吉金陵者,洞虛之膏膜,句曲之地肺也。
古人認為句曲山是崑崙山的餘脈,山如地中之肺,四周之洞為肺葉,地穴之水終日沸騰不止若肺管,故比之以肺,所以稱茅山為地肺山。實際上,地肺山是多個山名的別稱,包括河南靈寶市枯樅山、商州上洛縣商山和陝西秦嶺的終南山。而其中,句曲地肺(指茅山)因其土良水清,謂之華陽洞天而排名第一。《真誥•稽神樞》謂句曲山(茅山),「洞虛內觀,內有靈府……清虛之東窗,林屋之隔沓……真洞仙館也」。陶弘景注云:「清虛是王屋洞天名,言華陽與比,並相貫通也。」二書皆言句曲山又名為句金之壇,「以洞天內有金壇百丈,因以致名」,即以「洞天」指謂山洞。「福地」則意謂得福之地,即認為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成地仙。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玉一直是福的象徵,茅山自古就產一種名為「瑤琨」的玉。直到明代,瑤琨玉還有較大數量進貢皇宮供帝王把玩。茅山的玉晨觀,唐玄宗時期名為紫陽觀。玉晨觀北側有一條冷水澗,瑤琨玉就產自這裡,由此紫陽觀更名玉晨觀。冷水澗兩側還蘊藏有豐富的優質陶土,古時陶窯林立,手工業作坊非常繁榮。元《至大金陵新志》載;「玉晨觀,世人稱之為茅山第一福地」。唐代詩人皮日休也在詩作裡寫道:「地肺從來是福鄉,廣文高致更無雙」。由此可見,茅山為「天下第一福地」的標籤,歷朝歷代都有古人論證。
「洞天福地說」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源於古代先民對「日、月、星、山、河、川」的崇拜觀念,早期表現形態為《五嶽真形圖》。「洞天福地」的觀念大約形成於東晉以前,編集上清派仙人本業的《道跡經》《真誥》均已提到有「十大洞天」、「地中洞天三十六所」。葛洪按引仙經,其中提到華山、泰山、霍山、恆山、嵩山、少室山、長山、太白山、終南山、女兒山、地肺山等二十餘座。而「七十二福地」一詞亦見於南北朝道書,《敷齋威儀經》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具體名目則載於茅山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師司馬承禎所編《天地宮府圖》、唐代道士杜光庭所編的《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和北宋道士李思聰所編的《洞淵集》中。
司馬承禎入主王屋山修道期間,潛心研究唐以前的道教洞天福地說,同時仔細察究王屋山形山勢、洞穴、澗水和四時風雨雲氣,完整地提出了天下「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說,並且編集成《天地宮府圖》。這些名山勝境大多是唐以前道教活動比較集中、比較活躍的地方。杜光庭在《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中,列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名稱,也是根據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次序排列,以「地肺山,在茅山,有紫陽觀,乃許長史宅」為由列為第一福地,因「句曲金壇華陽洞天,廣百五十裡,茅君所理,在潤州句容縣」而列為第八洞天。
清代的書法家王澍,雍正六年(公元1828年)五月朔旦親筆書寫了「第一福地,第八洞天」八個大字贈予茅山,這幾個字蒼勁有力,端莊清秀,現刻於印宮的「睹星門」廣場石壁之上。印宮也就是元符萬寧宮,因宋徽宗賜給茅山的玉印原來放置在此,所以人們又把它稱為「印宮」。民間向來有「茅山菩薩有求必應」之說,每到茅山的香期廟會期間,朝山的香客遊人都要到九霄萬福宮進香,到元符萬寧宮蓋印,以求福壽康寧。很多遊人自發「摸福」。他們站在印宮前廣場上,看準石牌坊上的「福」字後,閉上眼睛,在原地轉三圈,伸手摸 「福」字,據說摸到「福」字會沾到福氣,榮華富貴、遇難呈祥。
第五屆國際道教論壇花落福地,是茅山之福,也是句容之福。是鎮江之福,也是江蘇之福,更是中國之福。茅山的福地洞天,終日漫山青翠,溪流潺潺,潔白的雲霧沿著山勢蒸騰,在逶迤的座座山峰之間湧動,濃密而均勻,壯闊而平緩,山峰在雲海中浮遊,呈現出仙氣縹緲的雲海美景,總能讓人想起陶弘景的名句:「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生態的光影與厚重的歷史相融相洽。在茅山,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更能從中獲得身心靈上的寧靜與放鬆。無論是在宮觀感受道家文化還是聆聽道教專家講經布道,終會有所感,有所悟,體會大自然的無窮能量,心和身就已然開始了新的生命裡程,開啟了神秘的福地修行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