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16.12】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桂枝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牡蠣五兩(熬) 龍骨四兩 大棗十二枚 蜀漆三兩(洗去腥) 右為末,以水一鬥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16.12條,這個「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這個桂枝救逆湯,在桂林本裡面是沒有加蜀漆的。我平常要用救逆湯我也覺得不用蜀漆也好,因為常山的苗這個東西吃了之後常常會引起嘔吐。如果這個人他是如同這個太陽病講的火逆,或者是少陰誤汗的現象,就這個人因為不適當的發汗法或者是用火針法這種做法,害他的氣血因為火邪而脫位的時候,通常這個人會極端的坐立不安,慌張,並且完全不耐嚇,就是你開一個門他聽到門聲就尖叫起來,聽說嚴重的是有從床上跳下來的都會有。這樣子嚴重的驚嚇病的患者,有些醫家就會覺得還是有蜀漆好一點,因為這種患者你說用桂枝救逆湯讓他的氣血歸位,當然是一個必須處理的,可是往往這樣的患者他就會產生驚痰,就是因為氣血脫位而產生身體多了那一兩滴死水。
有些人說用蜀漆吐掉,或者用桂枝救逆湯之後還繼續用排痰的藥,用滾痰丸之類的藥來收工。所以這種時候就覺得蜀漆這個藥,不一定用蜀漆,但是還是要有這一路的藥物,患者效果會好一點。這種驚慌的病,如果不是在這個誤汗,或者是用了錯誤的火療法的情況下,像自己發作的其實也有哦,像急性的腎衰竭的這種患者,有的時候他的那個氣血會突然脫位,那麼也只好是用這個方子照治了,效果還可以。
《金匱要略》【16.13】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
半夏麻黃丸方
半夏 麻黃等分 右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16.13條,這個「心下悸」,「半夏麻黃丸」,因為我們桂林本把它收在胸痺的篇章裡面,所以我們就大概曉得一下,總而言之,這個《金匱要略》講到驚病跟悸病,沒有琢磨很多,就是驚病就是桂枝救逆湯,悸病就是半夏麻黃丸就這樣。
桂本15.1條、15.2條講解
【15.1】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言我滿,此為有瘀血。
【15.2】病人如有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宜下瘀血湯。
下瘀血湯方
大黃三兩 桃仁二十枚 蟅蟲二十枚(去足) 右三味,末之,煉蜜和丸,以酒一升,水一升,煮取八合,頓服之,血下如豚肝愈。
我們看桂林古本的15.1條,我們先來看一看他怎麼說這個瘀血病的患者,這個下瘀血湯怎麼用。《傷寒論》裡頭我們已經學會了幾個很夠猛的下瘀血的藥了,比如說桃核承氣湯,說抵擋湯,但是桃核承氣跟抵擋湯是什麼主證?是其人如狂或者發狂,以症狀來講都是那個人已經神經失常了。如果這個人的瘀血,剛好位置不在抵擋或者桃核承氣管的那一塊的話,這個人可能會有什麼其它的症狀呢?中藥化瘀藥我們其實差不多已經教過一輪了,所以這個下瘀血湯的主證呢,我們就當做學一個補充就好了。
這個15.1、15.2條,我們原則上都是可以用下瘀血湯的,所以兩條我們一起參考著。這個病人,他說「胸滿,唇痿,舌青」,如果一個病人的主訴是胸口發悶,這個不一定是瘀血,還要再多加一點症狀。他加給你的症狀是什麼?是「唇痿」,就是他的嘴唇,是好像特別乾癟的,好像那個我們一般人嘴唇有一點肥肥潤潤的那種感覺,就沒有了。然後舌頭是看得到有深藍色的那個瘀斑的。那嘴唇乾癟,舌頭有瘀斑,而且有一個現象是什麼?是「口燥,但欲嗽水」,就是當一個人裡面有瘀血,身體的水循環都會受影響,所以他會覺得嘴巴很乾很乾,可是你看他這個人嘴巴渴,他喝水是什麼樣子啊?是抿一抿而已,就是他並不是很想把那個水吞下去,這樣的一個狀況。所以「胸悶,唇痿,舌青」,記得「口燥」,但是喝水只願意抿一抿,這個現象,這些都是抓瘀血的主證。然後「無寒熱」,就是至少他不是在感冒發燒的狀態。「脈微大來遲」,這個「脈微大來遲」同學就聽聽道理就好了,我們臨床是不是一定把這個脈也難說。
他說「腹不滿,其言我滿」,就是這個人,他的肚子從客觀的觀察來說,你並不覺得他的肚子發脹,可是這個人會跟你講我就覺得我的肚子有一個什麼東西,就覺得好像有一個什麼東西塞在那邊,就是主觀的。如果你是他主觀說滿,你客觀的也看到滿,那個陽明篇宿食病,直接就是照宿食來醫,那個枳實厚樸那些方另外算,但是那個人主觀覺得那裡卡住了。比如說初期的肝硬化的患者,也算是一種瘀血,這樣的患者他肚子還不見得看得到任何脹起來的徵兆,可是那個病人就一直覺得悶得很難過。所以這也是一個可以用的辨證點,那這些我們曉得一下。
他再給一些辨證點給你參考,我們看15.2條。他說「病人如有熱狀」,就是這個人看起來,如果你聽他講他的各種不舒服的狀況,你會覺得這個人的體質一定是偏燥熱或者溼熱,就是有裡熱的.他的症狀是什麼?「煩悶」,心煩了,覺得胸口發悶,「口乾燥而渴」,嘴巴幹啦。你看到這樣的患者你可能會覺得,這個人上火了,可是你一把他的脈,這個六部按來按去都沒有那種浮起來尖尖的脈。所以「其脈反無熱」,他沒有上火,他說那就不是熱證的體質,而是「陰伏」,是裡面有一坨血被壓在底下出不來,所以這個人才會得不到滋潤,看起來好像人乾乾的在發熱。這個時候就應該要把那個瘀血打掉,張仲景選的方是下瘀血湯,當然這一條是桂林本才說下瘀血湯,這個宋本是並沒有特別說用什麼方的。
這個下瘀血湯,大黃、桃仁跟蟅蟲一起煮,他是先要把這個藥磨成粉做成一大坨藥丸,或者你做很多小顆的也沒關係,再把這一把藥丸或者一坨藥丸放在一碗酒跟一碗水裡面再煮化,用這樣的煮法。雖然大黃放到這麼重,可是用酒煮過的話,大黃的瀉下的力道會比較小一點。我這樣子說是因為下瘀血湯算得上是經方裡頭的破瘀血的藥裡頭比較斯文的一個方,就是比起桃核承氣跟這個個抵擋湯,下瘀血湯藥性比較溫和。如果你要說《傷寒雜病論》裡頭還有哪裡會用到下瘀血湯?那是女人產後,產後的肚子絞痛,他是先說用枳實芍藥散來散瘀血。這種產後的這種肚子痛,我們一般都說,在經方裡頭肚子痛就喜歡用芍藥,可是生完孩子的人你用芍藥不是很好,因為芍藥會讓子宮松的,生完了需要子宮縮回原來的形狀的。所以他就要加一個什麼藥來中和芍藥的這種作用,就是枳實嘛,芍藥松、枳實緊,這樣的一個結構。
如果還是沒有醫好的話,代表這個女人她可能肚子裡頭還有瘀血沒有排乾淨,這個時候就用這個下瘀血湯。下瘀血湯的好處就是它是可以用在產後的,你想產後你敢不敢用抵擋湯?萬一用了之後大血崩,那人就死了怎麼辦?如果你是不用這種水蛭、虻蟲這種破血藥,相反的用蟅蟲這種修補藥,蟅蟲的好處就是挖到哪裡它就幫你縫合到哪裡嘛,蟅蟲本身是癒合傷口的藥。所以用了蟅蟲的話,你打瘀血它同時幫你癒合那個瘀血出來的那個口子,這樣子對孕婦來講呢是比較安全的。所以我想如果你能夠找到這個條文上面符合的脈證的話呢,你用下瘀血湯效果不會很差啦。
如果他說吃了下瘀血湯,「血下如豚肝愈」,就是他可能會排出一些血塊,像豬肝的顏色,大概這個樣子。如果不想用下瘀血湯的話,其實四物湯加加味,效果也還可以。怎麼加呢?首先四物湯裡頭,熟地先換成生地好了,然後白芍藥改成赤芍。再把這樣一個生地赤芍的四物湯加兩味,加成桃紅四物湯,桃仁跟紅花,你說紅花,就看你願不願意花錢啦,就是如果你肯花錢買藏紅花的話,效果會好些,用川紅花的效果就差一些。你說還要加什麼?這個桃紅四物湯還可以加兩味藥,變成二丹桃紅四物湯,就是裡面再加丹皮跟丹參,牡丹皮跟丹參加了之後,這個通瘀的效果還可以再好一點。就是把這些比較溫和的藥物組哦,就是加到一起,那勉勉強強也還可以,就是消瘀啊、清熱的效果還行哦,這樣子。
文源:彩雲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