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齎送。貴戚、宮院,以豬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鴨餅、瓜姜之屬,切作棋子片樣,滋味調和,鋪於飯上,謂之「社飯」,請客供養。
人家婦女皆歸外家。晚歸,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蘆兒、棗兒為遺,俗雲「宜良外甥」。
市學先生預斂諸生錢,作「社會」,以至僱倩祗應、白席、歌唱之人。歸時各攜花籃、果實、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公曆9月22至24日。秋分這一天,太陽到達黃經180°(秋分點),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
在中國古代,人們要舉行「秋社」,祭祀土神,時間是立秋之後的第五個「戊」日,通常正是「立秋」這一天。比如今年,2020年8月7日是立秋,使用幹支記日,是庚子年、甲申月、壬午日。從這一天起:
第一個「戊」日,是8月13日,戊子日;
第二個「戊」日,是8月23日,戊戌日;
第三個「戊」日,是9月2日,戊申日;
第四個「戊」日,是9月12日,戊午日;
第五個「戊」日,是9月22日,戊辰日,剛好就是秋分日。
中國古代以農業立國,農耕生產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先民們認為,人類得以在大地上繁衍生息,是因為土地具有孕育生命、承載萬物的能力,因此對土地的崇拜,成為古代先民思想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祭祀土地神的祭壇稱為「社」。從天子到諸侯乃至平民,凡有土地者,均可立「社」。古人認為土神名叫句龍,是神農氏的第十一世孫,共工之子。顓頊打敗共工氏,任命句龍為土正官,主管土地社稷,負責平整土地、疏導河流。句龍取得巨大成就,被尊為「后土」之神。
古人在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舉行「春社」,祈求風調雨順,能有好的收成,陸遊「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描寫的就是「春社」場景;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則要舉行報告豐收的謝神活動,並祈盼來年再獲豐收,稱為「秋社」,這就是所謂的「春祈而秋報也」(吳自牧《夢粱錄•八月》)。
由於春、秋社日,人們需要聚在一起舉行迎賽土神的活動,「社日」也逐漸成為民眾聚會宴饗的節日。初唐詩人蘇頲有題為《秋社日崇讓園宴,得「新」字》的詩,描寫秋社日大家宴飲賦詩的歡樂場面:
鳴爵三農稔,句龍百代神。
運昌叨輔弼,時泰喜黎民。
樹缺池光近,雲開日影新。
生全應有地,長願樂交親。
到了宋代,秋社活動更為流行,酬神意味相對淡化,更增加了世俗化的色彩。上至天子下到平民,都於此日聚會宴飲,「社會」一詞即由此而來。南宋詩人陸遊有一首《秋社》詩,詳細描寫了豐收和樂的場面:
明朝逢社日,鄰曲樂年豐。
稻蟹雨中盡,海氛秋後空。
不須諛土偶,正可倚天公。
酒滿銀杯綠,相呼一笑中。
曾經享受過汴梁繁華生活的孟元老,南渡之後創作《東京夢華錄》,回憶故都秋社,首先就是為「秋社」準備的節日飲食,稱為「社糕」和「社酒」,民間作為禮物相互贈送。
北宋都城中那些帝王親族、后妃之家,更是要將豬肉或羊肉、腰子、奶房(類似今天的奶酪、肚肺、鴨蛋餅、瓜姜之類美味食品,切作棋子一樣的薄片,加上調料,鋪在米飯之上,稱為「社飯」,用這種精美的食物宴請賓客、供奉神靈。
根據孟元老的記載,北宋東京城中,還有婦女在社日回娘家的習俗,外公、姨媽、舅舅都會給孩子們贈送新上市的葫蘆和棗兒作為禮物,祝福孩子健康成長,這個習俗稱為「宜良外甥」。(大宋葫蘆娃?)
都市中的教書先生們則會組織學生聚會,這種聚會,就被稱為「社會」。為此,先生會預先向學生們收一些錢,用於僱請「白席」(宴席上相禮之人)、「祗應」(雜役之人)和唱歌佐酒之人。東京城裡,已經發展出專為這種「社會」提供各類服務的行當。(北宋教師節?)
孟元老因為戰亂流寓南方,晚年追憶汴梁繁華,在《東京夢華錄•自序》中無限感慨地說:「暗想當年,節物風流,人情和美。」汴京繁華,固然在青樓畫閣、天街御路,在巍峨高聳的宣德樓,在波光瀲灩的金明池,最美卻是故都的風土人情。
在孟元老筆下,人們在祖祖輩輩生息繁衍的城市裡,遵循著由來已久的習俗,慶祝「秋社」這個人神共享的節日。此時此刻,他們不是擠在御街邊上觀看皇家車馬儀仗的看客,不是宣德樓下仰瞻天表的小民,他們是這座繁華城市的主人,他們在這裡勤勤懇懇勞作、認認真真生活,有尊嚴,有祈盼。
直到金人的鐵蹄,踏碎他們或宏麗或卑微的夢想,與那一城繁華。
「三全本」《東京夢華錄》(全本全注全譯)
【宋】孟元老原著,楊春俏譯註解析
中華書局2020年7月出版
歡迎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