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6西泠印社秋拍推出名硯、硯銘底稿及硯拓
(一)阮元銘仿西周叔邦父簠端硯
乾隆帝雅好文物古玩,精於鑑賞,王公大臣多投其所好,一時之間尚古之風盛行,制硯亦不免受其影響。記載皇室收藏的《西清硯譜》所著錄的乾隆仿古硯就多達二十五種之多,樣式涵蓋了磚硯、菱鏡硯、瓦硯、澄泥硯以及石渠、風字、八稜等等。
阮元生於乾隆中期,長於經術,訓詁考據之功力深厚;嗜好金石,於金石名硯諸項收藏甚豐。然其所藏仿古硯或為古磚瓦改制,如西漢五鳳五年磚硯;或以碑文入硯,如「西嶽華山廊碑」巨硯;似此仿青銅器式樣者極為少見。
此硯以端溪佳石制,造型整體仿《叔邦父簠》,配紫檀木硯盒。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具,《周禮 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其基本形制為長方形,蓋和器身形狀相同,大小一樣,上下對稱,合則一體,分則為兩個器皿。《叔邦父簠》為西周晚期器物,宋代時即見錄於《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宋 薛尚功撰)中,《殷周金文集成》中有著錄。器物通高3.4寸、橫10寸、縱8.1寸、腹深2.1寸,重4.5斤。失蓋,體作長方形,窄沿方唇,斜壁平底,腹兩側有一對獸首耳,圈足外侈,每面的正中有一個壼門式缺。口下飾重環紋,腹飾捲曲夔紋,圈足飾雲紋。器底作銘文曰:「弔(叔)邦父乍(作)簠,用徵用行,用從君王,子子孫孫,其萬年無彊(疆)。」
此硯與原物相比,器型略有改動,腰間內收幅度變小,但更符合硯臺之審美。整器造型古樸典雅,線條繁複細緻,雕工精湛,品相完好,實為文房雅玩之瑰寶。
出版於《古名硯》第一卷P67,記錄 資料P10,二玄社,1974年
全形拓
(二)清康熙 御銘獬豸紋松花硯
2016西泠秋拍 清康熙 御銘獬豸紋松花硯
清康熙 御銘獬豸紋松花硯,銘「以靜為用,是以永年」。印文:體元主人,萬幾餘暇,15.3×10×1.8cm。
因松花石出滿清龍脈,故清代推崇備至,嚴禁民間開採,留存於世者皆為宮廷所作,其制多文秀工巧。硯以綠色松花石製成,質堅而潤,紋理細密,扣之金聲。硯作長方,開淌池,落潮處高浮雕作獬豸紋,四邊浮雕雲雷紋,秀雅大氣,背淺琢覆手,覆手內有康熙帝楷書銘文。原裝紫檀木盒,盒內髹金漆。
(三)張廷濟硯銘底稿及硯拓冊
2016西泠秋拍 張廷濟硯銘底稿及硯拓冊
1冊88紙,開本:30.3×17.7cm
張廷濟、趙之琛、方絜等人硯銘底稿及雙鉤稿十餘種,及文徵明、鄭板橋、金農、高翔、餘甸、吳雲、翁大年等硯銘拓本五十餘種,黏貼合訂一冊,頗可清玩雅賞。內含張廷濟清儀閣碒硯銘底稿及雙鉤本,張廷濟、趙之琛應雲槎道人之屬為「墨華德水」梅花室寫經硯題銘底稿、雙鉤稿及拓本,張廷濟為永英磚硯銘底稿,張廷濟為倪南澗自製坡硯銘底稿,吳雲兩壘軒藏周錄康鍾銘文考釋拓本底稿等。另有金農稽留山民畫梅第二硯,翁大年、張廷濟為梁陶貞白銘古硯銘,吳雲似太古齋校書硯等拓本多種。
(四)唐雲舊藏《沈氏硯林四卷》
2016西泠秋拍 唐雲舊藏《沈氏硯林四卷》
1函4冊,開本:30.8×27.5cm
《沈氏硯林》為民國間藏硯大家沈石友藏硯譜,內收硯拓一百六十五方,有武虛谷藏杜工部像硯、黃文節公真像硯、文徵明篆謙卦硯、傅青主真手硯、阮文達公鵝群硯及曾國藩、翁同龢藏硯。絕大部分硯臺有沈石友、吳昌碩作銘。是譜為沈石友去世六年後,其子沈若懷付拓成冊。據統計,《沈氏硯林》所收硯臺現今存世者約三分之一,現身拍場者更屬寥寥,皆得善價。其原硯散佚者,全賴此譜之流傳,我們才得以欣賞到沈氏藏硯的佳趣。
此本為唐雲大石齋舊藏,有唐雲題記,為1957年購自單曉天。1993年上海書店出版《沈氏硯林》鄭重序言稱在著名書畫家唐雲先生的支持下,遂得全貌並予付印。然比對出版本,亦略有差別,應是唐雲藏又一本,如「鳴堅白齋寫梅之硯」,上海書店本較本拍品失拓翁同龢題跋一則。
(四)高鳳翰撰 南阜硯史
2016西泠秋拍 南阜硯史
1函4冊,開本:30×25cm
高鳳翰為「揚州八怪」之一,嗜硯尤深,他將所藏擇其佳品鐫刻銘跋,仿《史記》之體例,著為《硯史》四卷,初以彩墨拓印,參以畫法,宛然逼肖。高鳳翰去世後,原本為王相覓得,延請王應綬摹刻上石,後經吳熙載棗板續刻方才得全,惜王相所藏原本已佚戰火。此本即王相重摹之原拓,亦不多見,為探究高鳳翰書法及收藏之重要考據。
西泠印社二〇一六秋季拍賣會
上海巡展:11月29日 至30日(周二、周三)
巡展地點:上海靜安希爾頓酒店 二樓 宴會廳(上海市靜安區華山路250號)
預展時間:12月14日 至 15日(周三、周四)
拍賣時間:12月16日 至 19日(周五 至 周一)
預展、拍賣地點:杭州 浙江世界貿易中心展覽廳 / 浙江世貿君瀾大飯店(杭州市曙光路122號)
(責編:魯婧、董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