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晚,浙江衛視紀錄片《西泠印社》播出第六集《刀法》,意味著這部籌備、拍攝和製作耗時四年的紀錄片正式收官。
方寸印章見大千世界,全景記錄以求「西泠不冷」
《西泠印社》擷取「西泠印社」這一具有浙江獨特印記的傳統文化經典符號,通過細緻入微的影像手段,傳神再現西泠印社歷代印石巨匠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鐫刻情緣,全景記錄西泠印社「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的百年輝煌,深刻闡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不絕偉力,激發人們對中華文明更深刻的理解、更深度的熱愛、更深層的自信。
篆刻、印學是西泠印社的核心品牌符號,看似冷寂偏門,卻是獨一無二的西泠印記:一枚印章,一件拓片,一次篆刻創作,再到一個展覽,一本畫冊,一次拍賣會,一場孤山雅集……這些都轉化為紀錄片中的故事,折射出「天下第一名社」的立身之本,也讓觀眾充分感受到了西泠印社之統觀古今、學貫中西、統籌藝術與學術的重要特性;而通過這部文化紀錄片的創製傳播,也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重拾文化自信,用影像的力量剖析浙江的歷史傳統、人文優勢和文化基因,並從中提煉出當代價值。
強化紀錄片當代表達,積極開拓融合傳播
由於金石篆刻的厚重及小眾,這一題材的紀錄片創作很容易落入枯燥乏味的窠臼,難以讓觀眾,尤其是年輕群體產生親近感。而紀錄片《西泠印社》精心設計了獨特的影像手法,揭開其厚重歷史的一角,同時也用極富意味的分集,打破了慣常的時間線敘述,用人物的共生關係構建出《西泠印社》的邏輯架構,通過「創社四君子的護社神通」、「天下第一名社的宗師級人物」、「金石江湖中的兄弟情緣」、「西泠印社的守正與創新」等主題,展現和解讀這一具有獨特精神價值以及文化使命的藝術社團。
紀錄片《西泠印社》的藝術創作不止步於傳統沿襲的手段和形態,從拍攝、製作到播出,著意以新迎新,凸顯傳統文化的新媒體表達和新時代內涵,力求將傳統紀錄片的小眾傳播拓展為讓更多年輕觀眾喜聞樂見的當代傳播。
「粉絲」聚集、未播先熱,成為該片跨界傳播的突出特點和成果。而節目的播出更是突破主創平臺「自製自播、單屏傳播」的傳統路數,改由浙江衛視和幾大網絡頭部平臺同步推出,極大拓展了全媒體傳播影響。
開播兩周後,根據「騰訊紀錄片排行榜」的最新數據,紀錄片《西泠印社》獲得了8.8的評分,位居「歷史類」和「歷史科普類」熱度第一;紀錄片的宣發團隊更在B站、抖音等網端推出以「西泠印社」為主題的短視頻,提煉年輕人感興趣的話題與內容,得到了眾多年輕網友的點讚與評論;同時結合西泠文創在網絡端推出拍屏互動,也吸引了眾多觀眾積極參與;還有眾多公眾號「自來水」轉發,根據片中的人物及故事,開發出了西泠印社相關的「遊學打卡線路」。
「金石傳聲,與時為新」,接下來,《西泠印社》還將翻譯製作國際版,推向海外主流全媒體平臺,以更好向全世界詮釋中華藝術的至臻雋永的文化魅力和歷久彌新的強大生命力。
拓展紀錄片全新創作 增強文化自信
優秀傳統文化是培養文化認知、形成文化自覺、涵養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歷史人文類紀錄片,能夠多方面地生動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其當代價值與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獨特地位,以便利的影像傳播手段讓人們有更多機會走近和了解傳統文化,增進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在潤物無聲間涵養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紀錄片《西泠印社》恰恰以主流站位、國際視野、時代坐標還原出百年名社的厚重歷史,描摹了印壇巨匠的家國情懷,勾連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價值,映射出中國人文化自信的文化來源和時代內涵,彰顯出紀錄片藝術的深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