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衛視引領「文化之美」 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今日21:40播出

2020-12-23 杭州網

浙江衛視中國藍

有人描述今天的杭州,是「數化世間萬物,一切皆有可能」,數字經濟時代的新理念、新技術正從這裡迸發;有人也想告訴你曾經的杭州,因為白居易和蘇東坡沉醉過的湖山,我們到今天還在觀看……

山水入畫,草木無邊;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六集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作為浙江廣電集團「紅大東西南北中」人文精品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於今天登陸浙江衛視,於每周三、周四21:40各播出一集。

是海洋和時光,想在這座城市鐫刻下自己的印記,於是就有了西湖;是歷史和現實,讓紀錄片人拿起了攝影機,帶領著今天的觀眾去時光裡找回自己。

創立於1904年的西泠印社作為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團,更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學術團體,之所以傳承百年而屹立不倒,且成為傳統文化和藝術在近現代轉型過程中生命延續、薪火相傳的保證,西泠印社中究竟藏著怎樣的絕世秘籍?而在高手雲集的金石江湖,西泠印社中人又有著怎樣獨特的表情與風骨?

創新故事表達,挖掘傳統文化的時代意義

2009年,由西泠印社領銜申報的「中國篆刻藝術」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在重振金石學、建設國際印學中心以及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等方面,西泠印社做出了卓絕的貢獻,對浙江文化走在全國前列與進一步興盛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這樣帶著高冷範兒的歷史人文題材,對於紀錄片創作者無疑是一次挑戰。在《西泠印社》的拍攝過程中,無數人問總導演許繼鋒:《西泠印社》講的是怎樣的故事?

總導演的回答:故事一開始,先講116年前一群杭州城裡年輕人的事。

今天的先賢,也曾經是那個時代的少年。正是那些年輕人,在金石銘文和甲骨間觸及到了中國文字最早的源頭,發現了中華文化最核心的密碼,這樣的發現讓他們內心充實而自信;雖然經歷了諸般風雨,「創社四君子」不為名利所動,不驚榮辱得失,有著對於中華文化源頭的執著信仰和孤傲堅守;而要了解這些當年的西泠印社中人,紀錄片選擇了實地尋訪、口述等多種形式,並在視覺傳達上做了新的嘗試,將「創社四君子」的後人請到了攝影棚內,已經白髮蒼蒼的他們在一個特殊的空間裡與先人「相遇」,通過講述、回憶、凝視,完成了古今對話的場域設置,也帶領觀眾感受了金石家們的人文風骨。

紀錄片表達形式多元,珍貴影像素材抓人眼球

「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紀錄片更以情景化的表現方式,寓情於景,借景抒情,講述了西泠印社中人那藏於方寸天地中的家國情懷和人文理想;創作者們還捕捉到了許多細節:一些珍貴的西泠舊影,一張傳世的明朝古琴,一枚歷經戰火的小小印章,利用微距攝影、特效合成等多種手段,讓看似靜態的篆刻藝術生動呈現,同時也賦予諸多珍貴影像資料與古籍文物新的生命,使得這部紀錄片的內容表達極富張力。

分集片名更是個性十足,《君子》《大師》《師父》《衣冠》《兄弟》《刀法》,這其中,有百年西泠創社護社的卓絕初心、名家大師的金石傳奇、顛僕不絕的印學傳承、博大深厚的方寸情緣、冠絕中外的巔峰印記、氣象萬千的鐫刻魅力。

第一集《君子》以甲骨文的發現為引,鋪陳出廣闊的歷史脈絡。這段留傳幾千年的記憶成為了後世驗證前人存在的證據,深入淺出的講述讓漢字的魅力一覽無遺。

紀錄片展示了一段1920-1930年代的杭州舊影和西湖風光。吉光片羽的舊時印象撥人心弦,即便經歷了百年滄桑巨變,風姿綽約的西湖和傲然挺立的孤山依舊未變。這段波光萬頃的西湖舊影也引出了西泠印社「遭遇」的那道難關,他們又是如何度過困境呢?今晚播出的《君子》為你揭秘。

貫通媒體邊界,展現中華文明的獨特力

六集紀錄片《西泠印社》擷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符號,用全新的敘述傳播手段剖析百年名社的文化基因,展現中華文明的獨特力量:片中記錄了印社中人對於民族文化的堅守,配合絕美的性靈山水,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攝製組還專門赴法國、日本等地,探訪印人蹤跡,展現海外社員對中華文明的仰懷,以域外視角巧妙地折射出百年名社的國際影響力。

2018年,為紀念西泠印社建社115周年,紀錄片《西泠印社》就先推出了「特別季」《孤山路31號》,該片在國家廣電總局組織的「2018年度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評選中獲得優秀系列片和優秀撰稿兩個大獎,霍尊演唱的主題曲《湖山記》也熱傳網絡。

時隔兩年,悠揚的旋律再度響起,六集紀錄片《西泠印社》終於亮相,該項目也入選了國家廣電總局2019年度「記錄新時代」紀錄片精品項目。這部作品真正讓人動容的核心,在於其背後所蘊含的人文精神,一件件金石書畫作品,眾多性格迥異卻有著赤子之心的西泠印社中人,都從不同的角度呈現出了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展現了中華民族具有的非凡創造力和堅定的文化自信。

2020年11月18日21點40,誠意奉獻。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相關焦點

  • 守根鑄魂 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精彩亮相
    近年來,由浙江衛視創製的《中國村落》《戚繼光》《愛上中國》等紀錄片,作為兼具思想價值、文化價值和傳播價值的重要傳播載體,展示浙江「三個地」使命擔當、展現浙江「重要窗口」精神風採的重大任務。紀錄片《西泠印社》於2017年正式立項,並以獨特的選題策劃和節目方案,入選了國家廣電總局2019年度「記錄新時代」紀錄片精品項目。
  • 紀錄片《西泠印社》完美收官,西泠印社的故事未完待續……
    12月3日晚,浙江衛視紀錄片《西泠印社》播出第六集《刀法》,意味著這部籌備、拍攝和製作耗時四年的紀錄片正式收官。方寸印章見大千世界,全景記錄以求「西泠不冷」《西泠印社》擷取「西泠印社」這一具有浙江獨特印記的傳統文化經典符號,通過細緻入微的影像手段,傳神再現西泠印社歷代印石巨匠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鐫刻情緣,全景記錄西泠印社「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的百年輝煌,深刻闡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不絕偉力,激發人們對中華文明更深刻的理解、更深度的熱愛、更深層的自信
  • 《西泠印社》今日播出《師父》,展開一代宗師吳昌碩的360度人生畫卷
    以「詩書畫印」四絕,被譽為「中國文人畫最後的高峰」。1913年,在西泠印社首屆社員雅集大會上,吳昌碩以其曠達自在和博學多才,而被推舉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長。1920年代,吳昌碩揚名天下,他的「生意經」(吳昌碩自訂潤格)也被日本人記錄書中——一幅四尺作品要價三十兩,相當於大洋42塊;對比當時的物價水平,價值約756斤上等大米。
  • 高山流水遇知音,今天21:40《西泠印社》播出第五集《兄弟》
    今晚播出的《西泠印社》之「兄弟」,從李叔同切入,引出了因為金石文化相識、相惜的眾多西泠兄弟——李叔同、葉為銘、葛昌楹、方介堪、張大千、徐元白、徐文鏡、張宗祥……他們的故事,與西泠印社息息相關,又百轉千回——李叔同是如何加入西泠印社的?又為何會將自己收藏的93枚印章全部捐給西泠印社,並選擇在虎跑寺剃度出家?
  • 文化傳承淺思,觀紀錄片《西泠印社》有感
    今年11月4日,我在高中許同學的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則題為《﹤西泠印社﹥開播預定!我這顆小石頭,就要被抓去刻印章了》的文章。我不禁被這萌萌的小石頭吸引了,點進去閱讀,方知六集紀錄片《西泠印社》即將播出,總導演是許繼鋒。對於許繼鋒導演,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執導並在2018年底熱播的《孤山路31號》紀錄片。這部片子,我在遇見它時是去年春天。很喜歡它的敘事方法,還有那一條穿越古今頗賦靈性的錦鯉。
  • 《西泠印社》:聲氣相投,傳道至今
    近日,六集系列紀錄片《西泠印社》在浙江衛視熱播。作為浙江廣電集團「紅大東西南北中」人文精品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泠印社》以細膩的紀實手法、深厚的人文情懷,展現西泠印社從建立到發展的傳奇歷史。紀錄片包含《君子》《大師》《師父》《衣冠》《兄弟》《刀法》六集內容,每集側重於不同主題的西泠印社故事,從杭州孤山出發,沿著印社中人的足跡問道中國。師父,是西泠印社的傳承與根本;衣冠,是西泠印社的形相與氣場。近期播出的《師父》《衣冠》兩集內容,聚焦西泠印社兩任社長的人生歷程與文化觀念,不僅引導觀眾進一步了解篆刻文化,引發關於文化保護、文化傳承的更深思考。
  • 穿越藍海 讀懂中國 讀懂未來——浙江衛視大型紀錄片《東向大海》
    浙江廣電集團繼推出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南宋》《藝術北緯30度》《中國村落》後,又一部大型紀錄片《東向大海》即將播出,浙江廣電集團歷時多年精心打造的「東西南北中」紀錄片工程,將完美合攏收官。如果說《西泠印社》呈現了傳統文化的優秀經典,《南宋》追溯了中華文明的歷史血緣,《藝術北緯30°》展現了藝術文化的開放包容姿態,《中國村落》對民族脈絡進行了梳理呈現,那麼,《東向大海》是以海洋這一紀錄片領域的墾荒地為紙,以高科技技術手段為筆墨,繪就的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實題材紀錄片力作。
  • 「節目評論」《西泠印社》:用影像復興優秀傳統文化 呼喚最大情感...
    導語近日,六集紀錄片《西泠印社》在浙江衛視熱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熱議。作為一部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紀錄片,紀錄片《西泠印社》立足於西泠印社這個極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標,以「西泠四君子」的生平往事為敘事主線,挖掘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之精髓的「君子」內涵與氣質。西泠印社所在的孤山,是一座令海內外仰止的金石聖山;西泠印社中人,是承擔著精神價值和文化使命的群體。
  • 《西泠印社》收官,總導演手記:孤山,何以不孤
    紀錄片不應該表達價值觀麼。是的,【西泠印社】就是要表達中國紀錄片導演的美學主張,以及價值觀。浙江省民宗委主任 樓炳文寫與總導演許繼鋒前言 / Foreword三周的播出周期,今日21:40是紀錄片《西泠印社》最後一集。
  • <西泠印社>7任社長:真正的高手
    浙江海寧人。1963年被選為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長。著名書法家、版本學家,亦善繪畫,擅長古籍校勘。曾先後擔任浙江高等學堂及兩浙師範學堂教員,北京大理院推事兼清華學堂教員,浙江軍政府教育司中等教育課課長,教育部視學,京師圖書館主任,浙江教育廳廳長,文瀾閣《四庫全書》保管委員會主任。
  • 「百年西泠·金石傳薪」 西泠印社庚子秋季雅集 彰顯傳統藝術魅力
    ·金石傳薪」西泠印社庚子秋季雅集系列展在浙江展覽館隆重開幕,西泠印社庚子秋季雅集系列活動同時拉開帷幕。「創、學、研、藏」:五大展覽齊亮相「百年西泠·金石傳薪」西泠印社庚子秋季雅集系列展覽作為西泠印社庚子秋季雅集的重要內容,分浙江展覽館和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兩個展區「並蒂花開」。其中,在浙江展覽館舉行了西泠印社社藏「時代印記」篆刻作品展、西泠印社古稀以上社員作品捐贈展和西泠印社孤山遁庵社員捐贈作品精品展三個子展覽。
  • 「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銘刻百年興衰,《盜墓筆記》都蹭它名氣
    紀錄片《西泠印社》的上線,恰好將這個另類文人故事以影像語言如實再現。四個二十多歲、醉心於金石篆刻的年輕人決定不顧外界紛擾,為熱愛而捐出家財,成立一個「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的印社,據點就設在杭州西湖孤山之上,取名西泠——他們後來被稱為西泠四君子:丁仁、吳隱、王福庵、葉為銘。這是西泠印社的歷史開端,但不是傳奇的全部。紀錄片《西泠印社》給出的答案是:這是一群人的相遇,是君子之風的相守——片子第一集就以《君子》為名。
  • 傳篆刻文化,展名家風範,《西泠印社》描摹一代人的不朽風採
    1904年四位杭州城的年輕才俊在孤山南麓創建西泠印社,此後歷經115年風雨,孤山已成為一座令海內外仰止的金石聖山。紀錄片《西泠印社》以「西泠四君子」為講述主體,在向觀眾系統介紹西泠印社發展歷史的同時,將一代大師的絕世風採展現地淋漓盡致。
  • 免費觀看:央視紀錄片《西泠印社》全集
    西泠印社創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民間藝術團體,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譽。
  • 綜藝「破局」文旅融合發展,浙江衛視首創文旅實踐節目《還有詩和...
    導 語2020年7月17日上午,浙江衛視在杭州西泠印社中國印學博物館舉辦文旅實踐節目《還有詩和遠方詩畫浙江篇》啟動儀式,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趙磊,浙江廣播電視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編輯華宣飛,浙江廣播電視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編輯、浙江衛視黨委書記陳立波等領導及嘉賓出席活動。
  • 浙江衛視媒體社會責任報告(2019年度)
    紀錄片《西泠印社》在網際網路開設公眾號貫穿創作全程吸引網友參與互動。理論節目《浙江精神》全網總點擊量超過3000萬次;紀錄片《中國村落》特製短視頻播放量過千萬;《我就是演員》《王牌對王牌》等品牌節目以數十億級點擊量持續成為網絡傳播和話題熱點。拓展小屏,優化大屏,做好跨屏,紮實營建「最具融合傳播力的省級衛視」。
  • 西泠印社歷任社長
    浙江安吉人,寓居上海。1913年被公推為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詩書畫印博採眾長,自成一家,被譽為四絕,為縱跨近、現代的傑出藝術大師。書法初師顏真卿,後法鍾繇、王羲之,得力於石鼓文,筆力遒勁,氣勢磅礴。篆刻鈍刀直入,蒼勁雄渾。融書法、篆刻行筆、章法、體勢於繪畫,形成獨特畫風,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著有《紅木瓜館初草》、《元蓋廬詩集》、《缶廬詩》、《缶廬別存》、《缶廬集》、《缶廬印存初集》4冊等。
  • 杭州書畫社與西泠印社 相生相伴六十年 下
    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關愛下,在領導呂國璋先生(點擊閱讀相關文章)的帶領下,杭州書畫社以西泠印社為依託,以振興西泠印社為己任,發揚開拓進取的精神,不僅保障了西泠印社學術活動的有序開展,還在文革後期抓住了出版的商機,找到了經營突破口,為杭州市的文化事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在一路過關斬將的奮進中,杭州書畫社成為了新中國文化產業第一批拓荒者。
  • 浙派傳承——西泠印社理事桑建華
    1982年師從西泠印社餘正先生學習書法篆刻1988年作品參加首屆上海篆刻大獎賽1991年作品參加西泠印社第二屆篆刻評展1992年進入西泠印社篆刻創作室任創作員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1993年作品參加西泠印社建社九十周年書畫展
  • 「先生歸來:張宗祥和他的時代」系列活動亮相西泠印社美術館
    文化碰撞,傳承張宗祥精神 講述新的「西泠故事」 「先生歸來:張宗祥和他的時代」活動由西泠印社集團主辦,西泠印社、國家圖書館、民革浙江省委會、浙江省文史研究館、浙江圖書館、張宗祥紀念館、中國拍賣行業協會藝委會七家單位學術支持,西泠印社美術館、西泠印社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