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6日,一臺「特別」的骨外科手術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進行——這是國內首例Infinity(最新一代踝關節置換術用假體)全踝關節置換手術,負責手術的是孫逸仙紀念醫院骨外科足踝外科主任宋衛東教授團隊。
手術圓滿成功後,本來深受踝關節骨性關節炎困擾的患者曾阿姨正在順利恢復,並將於近期出院。據宋教授團隊介紹,此次手術的順利進行標誌著國內對終末期踝關節炎的手術治療水平更上一個臺階。
踝關節腫痛久未愈,傳統手術隱患多
53歲的曾阿姨因為右踝關節疼痛問題反覆求醫,三年來疼痛持續加重。來到孫逸仙紀念醫院求醫前,曾阿姨已開始出現行走不便、關節活動受限的症狀,反覆的疼痛困擾讓她的生活質量直線下降。
得知曾阿姨的病情後,接診團隊第一時間為曾阿姨安排了檢查,並診斷為重度踝關節骨性關節炎。據宋衛東教授介紹,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因關節軟骨功能退變而導致的慢性退化疾病,在臨床上常見於有踝關節創傷病史或風溼免疫病史的中老年群體。
該病的臨床症狀多表現為踝關節疼痛和關節僵硬,部分患者出現關節腫脹和積液,病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
對於像曾阿姨這樣病變較嚴重的終末期關節炎患者來說,關節融合術或全踝關節假體置換術(TAR)是治療的常見方案。
宋衛東教授透露,雖然踝關節融合術能解決患者的關節疼痛問題,但創傷較大,患者康復時間較長,且喪失了踝關節的功能,導致生活質量下降,治療團隊認為這對於踝關節功能要求較高的曾阿姨並不適用。
全踝關節假體置換術是治療踝關節炎有效而安全的手術方法之一,可以更好保留患者踝關節運動功能,但傳統的手術材料也可能造成各種後續的問題。如何選擇合適的材料進行手術,成為了治療團隊關注的重要問題。
為保踝關節功能,專家團隊想「妙招」
全踝關節假體置換術發展至今已有將近50年的歷史,手術材料經歷了從第一代到第四代假體的發展。
「我國使用的踝關節假體基本都是依賴於進口,目前基本使用的是第三代的踝關節假體,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療效果不滿意。後來我們團隊把目光轉到了今年年初在國內上市的第四代假體。」
宋衛東教授介紹道,相比於前面幾代假體,第四代的假體具有的特殊優勢為治療團隊打開了思路:「運用這種假體實施手術,脛關節截骨量少,可儘量保留患者的骨質,對原本的骨質破壞少,假體壽命更長,功能更好,患者康復更快。」
當然,對於施術者而言,材料的更新換代意味著對手術技術水平的要求也更高。據了解,施術難度主要體現在對手術醫生的技術及經驗要求較高,手術要求的精確度較高。
此次為曾阿姨接診的孫逸仙紀念醫院骨外科團隊成立於1951年,是國家重點臨床專科和廣東省臨床重點專科。而主要負責手術的宋衛東教授團隊深耕於足踝外科,擅長足踝疾病的診治,在應用微創技術包括關節鏡治療方面有豐富經驗。
據介紹,目前宋衛東教授團隊手術量每年達500餘臺,在省內位居前列水平,當中不乏踝關節置換患者,均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專家團隊巧施術,新材料成為更優選
確認了治療方案後,治療團隊在嚴格把握手術適應症與禁忌症的前提下,順利完成了國內第一例Infinity假體置換。
宋衛東教授透露,患者術中及術後複查提示踝關節假體、力線良好,大小合適,脛距關節假體配合良好。在術後第三天,曾阿姨已經能在醫護人員的陪同下下地活動,術後14天拆線後即可康復出院。
團隊成員介紹,這一假體目前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被大規模使用,醫生與患者的術後反饋滿意度較高。相比起第三代假體,第四代假體的置換價格沒有明顯的提升。
對於患有類風溼、創傷、痛風、軟骨退變等等導致的重度骨性關節炎等踝關節置換手術適應症的患者,經過臨床評估後,即可進行Infinity踝關節置換手術。對於這類人群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新的手術材料將為其治療提供更優的選擇。
指導專家: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足踝外科主任 宋衛東教授
(通訊員:張陽 黃睿 劉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