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完成國內首例Infinity全踝關節置換手術!

2021-01-19 澎湃新聞

2020年6月16日,一臺「特別」的骨外科手術在我院進行——這是國內首例Infinity(最新一代踝關節置換術用假體)全踝關節置換手術,負責手術的是我院創傷骨科專科副主任宋衛東教授團隊。手術圓滿成功後,本來深受踝關節骨性關節炎困擾的患者曾阿姨正在順利恢復,並將於近期出院。據宋衛東教授團隊介紹,此次手術的順利進行標誌著國內對終末期踝關節炎的手術治療水平更上一個臺階。

術後三天,曾阿姨疼痛明顯改善,宋衛東教授查房並指導曾阿姨下床活動。

踝關節腫痛久未愈,傳統手術隱患多

53歲的曾阿姨因為右踝關節疼痛問題反覆求醫,三年來疼痛持續加重。來到我院求醫前,曾阿姨已開始出現行走不便、關節活動受限的症狀,反覆的疼痛困擾讓她的生活質量直線下降。

得知曾阿姨的病情後,接診團隊第一時間為曾阿姨安排了檢查,並診斷為重度踝關節骨性關節炎。據宋衛東教授介紹,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因關節軟骨功能退變而導致的慢性退化疾病,在臨床上常見於有踝關節創傷病史或風溼免疫病史的中老年群體。該病的臨床症狀多表現為踝關節疼痛和關節僵硬,部分患者出現關節腫脹和積液,病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

術前曾阿姨右踝關節腫脹,活動疼痛、受限。

術前X片檢查顯示,曾阿姨右踝關節重度退變,關節磨損,骨贅增生,關節間隙消失,力線不正。

對於像曾阿姨這樣病變較嚴重的終末期關節炎患者來說,關節融合術或全踝關節假體置換術(TAR)是治療的常見方案。

宋衛東教授透露,雖然踝關節融合術能解決患者的關節疼痛問題,但創傷較大,患者康復時間較長,且喪失了踝關節的功能,導致生活質量下降,治療團隊認為這對於踝關節功能要求較高的曾阿姨並不適用。

踝關節融合術後踝關節無法活動,功能較差,無法滿足正常日常生活所需。

全踝關節假體置換術是治療踝關節炎有效而安全的手術方法之一,可以更好保留患者踝關節運動功能,但傳統的手術材料也可能造成各種後續的問題。如何選擇合適的材料進行手術,成為了治療團隊關注的重要問題。

為保踝關節功能,專家團隊想「妙招」

全踝關節假體置換術發展至今已有將近50年的歷史,手術材料經歷了從第一代到第四代假體的發展。

「我國使用的踝關節假體基本都是依賴於進口,目前基本使用的是第三代的踝關節假體,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療效果不滿意。後來我們團隊把目光轉到了今年年初在國內上市的第四代假體。」宋衛東教授介紹道,相比於前面幾代假體,第四代的假體具有的特殊優勢為治療團隊打開了思路:「運用這種假體實施手術,脛關節截骨量少,可儘量保留患者的骨質,對原本的骨質破壞少,假體壽命更長,功能更好,患者康復更快。」

Infinity假體設計糾正以往踝關節的一些不足,讓醫生更滿意。

當然,對於施術者而言,材料的更新換代意味著對手術技術水平的要求也更高。據了解,施術難度主要體現在對手術醫生的技術及經驗要求較高,手術要求的精確度較高。

此次為曾阿姨接診的我院骨外科團隊成立於1951年,是國家重點臨床專科和廣東省臨床重點專科。而主要負責手術的宋衛東教授團隊深耕於足踝外科,擅長足踝疾病的診治,在應用微創技術包括關節鏡治療方面有豐富經驗。據介紹,目前宋衛東教授團隊手術量每年達500餘臺,在省內位居前列水平,當中不乏踝關節置換患者,均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專家團隊巧施術,新材料成為更優選

確認了治療方案後,治療團隊在嚴格把握手術適應症與禁忌症的前提下,順利完成了國內第一例Infinity假體置換。

宋衛東教授團隊在手術中

宋衛東教授透露,患者術中及術後複查提示踝關節假體、力線良好,大小合適,脛距關節假體配合良好。在術後第三天,曾阿姨已經能在醫護人員的陪同下下地活動,術後14天拆線後即可康復出院。

術後X片顯示關節置換術後,假體位置良好,力線良好,假體匹配良好。

團隊成員介紹,這一假體目前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被大規模使用,醫生與患者的術後反饋滿意度較高。相比起第三代假體,第四代假體的置換價格沒有明顯的提升。對於患有類風溼、創傷、痛風、軟骨退變等等導致的重度骨性關節炎等踝關節置換手術適應症的患者,經過臨床評估後,即可進行Infinity踝關節置換手術。對於這類人群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新的手術材料將為其治療提供更優的選擇。

專家簡介

宋衛東

主任醫師、副教授、研究生導師,廣東省首位骨科博士後

現任我院創傷骨科專科副主任。擔任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足踝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骨科分會足踝外科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會員,廣東省關節外科分會足踝外科學組組長,廣東省關節外科分會委員,廣東省人體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實驗外科雜誌》特約編輯,《現代骨科臨床與研究》編委,美國足踝外科協會國際會員(AOFAS),並獲美國AOFAS Traveling Fellowship獎學金。先後在湖南衡陽醫學院,同濟醫科大學,中山醫科大學完成本科及研究生培訓並獲碩士、博士學位及博士後學歷;曾分別在香港大學、美國哥倫布足踝外科中心、Steadmann運動醫學中心、哈佛大學BWH(Brighan and Women’s Hospital)骨科學習。熟悉足踝外科常見及多發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特別在足踝運動損傷(慢性踝關節不穩、距骨軟骨損傷)微創治療,足踝部畸形(包括拇外翻、平足、馬蹄足、下肢不等長等)矯形及踝關節關節炎保關節治療等方面有較豐富經驗,對少見足踝疾病(足痛、足腫及步態異常等)有較獨特的分析方法和處理手段,熟悉足踝外科的最新技術及治療進展,擅長應用關節鏡及各種微創技術,在美國曾專門培訓過踝關節置換技術。國內首創應用帶血管蒂的骰骨骨瓣移位治療足舟狀骨缺血性壞死,開展華南地區首例平足症微創矯形手術(EOTTS),均獲良好療效。主持及參與國家自然基金、省級科研課題10餘項,發表論文40餘篇,參與編寫《足踝外科學》,《足踝外科手術學》,《骨科學》(研究生教材)及審校《坎貝爾骨科手術學》足踝章節。

責編:黃睿、劉昕晨

初審:張陽

審核:林偉吟

審核發布:歐陽霞

獲取更多健康資訊

定期更新敬請關注

訂閱號

關注即享:預約就診

門診繳費等便捷服務

服務號

好看的話,不妨點擊分享給好友!

原標題:《我院完成國內首例Infinity全踝關節置換手術!》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新服務 新能力】骨二科成功完成首例旋轉鉸鏈式人工全膝關節置換!
    【新技術 新服務 新能力】骨二科成功完成首例旋轉鉸鏈式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日,骨二科順利完成我院首例旋轉鉸鏈式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
  • 踝關節置換技術再上新高!踝關節腫痛未愈,專家保住了她的踝關節
    2020年6月16日,一臺「特別」的骨外科手術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進行——這是國內首例Infinity(最新一代踝關節置換術用假體)全踝關節置換手術,負責手術的是孫逸仙紀念醫院骨外科足踝外科主任宋衛東教授團隊。手術圓滿成功後,本來深受踝關節骨性關節炎困擾的患者曾阿姨正在順利恢復,並將於近期出院。
  • 貴州省人民醫院完成首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日間手術
    人民網貴陽5月15日電(李宇) 5月15日,記者從貴州省人民醫院獲悉,日前,該院完成了首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日間手術,這也是貴州首例全髖關節置換日間手術,患者術後次日便可下地行走,並在48小時內辦理了出院手續。
  • 山東首例Mako機器人輔助髖關節置換手術在青大附院完成
    「上崗」開展手術,幫助骨科醫生成功完成了山東省內首例Mako機器人輔助髖關節置換手術。早9點,青大附院副院長、骨科醫院副院長、運動醫學科主任於騰波成功為患者完成了省內首例Mako機器人輔助髖關節置換術,手術順利,一氣呵成。另一臺手術在青大附院關節外科主任張海寧帶領下同樣順利進行,精準為患者實施了髖關節置換手術。
  • 我院成功完成首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
    9月26日,我院心血管病治療中心與浙大二附院團隊協作,成功完成我院首例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TAVR)手術,開啟了我院結構性心臟病治療的新篇章。心功能科團隊再次通過經食道心臟超聲,精確評估了患者主動脈瓣的解剖情況,浙大二附院劉先寶主任與我院心血管內五科欒波主任默契配合,順利為患者完成股動脈穿刺、鞘管置入、臨時起搏器置入。
  • 普胸外科郭蒲君主任團隊完成我市首例全胸腔鏡左全肺切除手術...
    普胸外科郭蒲君主任團隊完成我市首例全胸腔鏡左全肺切除手術【技術新突破】 2020-05-20 03: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際首例 3D列印假體替換碎成20多塊的踝關節
    採用計算機模擬導航技術及 3D 列印技術,醫生做了一個踝關節的假體,把碎成 20 多塊的腳踝骨替換出來。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足踝外科病房主任楊茂偉教授團隊完成一例陳舊性踝關節骨折定製脛骨部分假體踝關節置換術。經檢索,該手術在國際上尚屬首例。
  • 「援藏情」「一刀」行自如,廣東醫生高原完成關節置換百例手術
    關節置換術MDT團隊在張榮凱醫生的帶領下,已開展了骨關節手術超過百例,患者篩查廣度覆蓋林芝「六縣一區」,關節手術量居西藏自治區「1+7」三級公立醫院的前列。其中包括「膝關節單髁置換微創手術」、 「3D列印輔助下膝關節截骨矯形手術」,「一期股骨矯形截骨+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雙膝關節同時置換手術」「關節鏡下髕骨脫位韌帶重建微創手術」等高難度關節手術,均填補了藏東南地區多項醫療技術空白。
  • 解放軍總醫院完成首例國產機器人輔助全膝關節置換術
    解放軍報訊孔祥朋、特約記者羅國金報導:日前,記者從解放軍總醫院獲悉,該院骨科醫學部陳繼營教授、柴偉副教授團隊,成功完成一例國產機器人輔助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標誌著在國產機器人輔助外科領域取得創新突破。機器人輔助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是當前國內外醫學研究前沿課題。本次手術,也是我國完全自主研發的某型骨科手術機器人首次亮相。解放軍總醫院骨科醫學部專家全程參與了機器人系統研發過程,進行了500多例前期試驗,確保了其在臨床應用中的穩定性、安全性和精準性。
  • 濱醫附院完成首例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
    近日,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骨關節外科&運動醫學科副主任醫師石輝帶領其團隊成功完成了黃河三角洲地區首例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這一手術技術拓展了我院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的臨床應用領域。    患者為35歲男性,因運動傷致右膝關節疼痛不適入骨關節外科。
  • 萊州中醫院骨科成功完成一例嚴重膝內翻畸形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萊州中醫院骨科成功完成一例嚴重膝內翻畸形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2020-04-30 16: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朔州市首例下腔靜脈濾器置入+髂靜脈溶栓術在我院成功完成
    朔州市首例下腔靜脈濾器置入+髂靜脈溶栓術在我院成功完成 2018-08-07 10:4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速讀長三角 :復旦兒科完成國內首例兒童心臟不停跳冠脈搭橋手術
    上海復旦兒科完成國內首例兒童心臟不停跳冠脈搭橋手術近日,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與瑞金醫院強強聯手完成一場「心尖之舞」,成功救治一名川崎病患兒,實施國內首例兒童「不停跳冠脈搭橋手術」。
  • 溫州地區首例!和平國際醫院完成「罕見」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在這之前,已經有不少骨科專家都建議他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這本是一個相當成熟的技術,但李伯卻苦於找不到適合他的膝關節假體。 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量會高達 40 萬例,越來越多的患者將通過膝關節置換手術重新回歸正常生活。
  • 國內首例「瓣中瓣」置換術實施
    本報記者 楊靜 通訊員 賈千金日前,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心血管外科在瓣膜病微創治療領域再獲突破,採用國內領先的心血管3D列印技術進行多模態影像評估,成功實施國內首例經皮房間隔途徑二尖瓣「瓣中瓣」置換術,為老年重症瓣膜病患者帶來福音。
  • 胸外科主任郭蒲君團隊完成全省首例全腔鏡食管癌根治術【技術新...
    胸外科主任郭蒲君團隊完成全省首例全腔鏡食管癌根治術【技術新突破】 2020-03-12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胡盛壽院士團隊完成原創經導管三尖瓣置換首例註冊臨床試驗入組
    2020年06月16日,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阜外醫院院長,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胡盛壽院士帶領的阜外醫院結構性心臟病中心潘湘斌教授團隊成功完成了LuX-Valve經導管三尖瓣置換全球首例註冊臨床試驗入組,這標誌著我國在三尖瓣介入治療領域進入國際領先水平。
  • 看機器人如何完成關節置換手術
    也正因如此,為了給患者提供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更先進醫療技術,Mako骨科手術機器人(全稱為RIO機器人手臂骨科手術系統),於2019年1月正式入駐北京和睦家醫院。 Mako骨科機器人適用於患有非炎性或炎性退行性關節病的成年人。 適應症包含全髖關節置換、全膝關節置換和膝關節單髁置換。
  • 甘肅省完成首例重度夏科氏關節—3D列印個性化定製—反肩關節置換...
    中國甘肅網7月17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記者 劉曉芳)近日,蘭州二院骨科一病區韻向東主任及其團隊成功完成我省首例重度夏科氏關節—3D列印個性化定製—反肩關節置換手術。韻向東考慮到患者年齡較輕,生活質量要求較高,為了最大限度地恢復保留患者的肩關節功能,決定結合與國際接軌的3D列印數位化假體最新技術,個性化定製了反肩關節假體,降低了因關節畸形及缺損,周圍肩袖缺失等增加的手術難度及風險,同時也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讓反肩置換更加精準,患者滿意度將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