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計算機模擬導航技術及 3D 列印技術,醫生做了一個踝關節的假體,把碎成 20 多塊的腳踝骨替換出來。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足踝外科病房主任楊茂偉教授團隊完成一例陳舊性踝關節骨折定製脛骨部分假體踝關節置換術。經檢索,該手術在國際上尚屬首例。
昨日,楊茂偉教授介紹:去年 10 月,患者小劉因外傷造成左腳踝關節輕微裂縫,就診後,醫生讓他臥床休息至少一周,但他只休息兩天;去年 12 月,患者又去了海南旅遊,回來後,左腳就動不了了;休息一段時間,搬家時再次崴腳,因為怕麻煩,沒有選擇就醫治療。半年後,患者的左腳已嚴重畸形,CT 顯示:腳踝骨已經碎成了 20 多塊。其他醫院的接診醫生告訴小劉,要想治療,只能把已經癒合的位置再次敲斷,從身上取一塊骨頭補到敲斷處,但踝關節處就不能彎曲了。輾轉幾家醫院,都是同樣的治療建議,小劉已漸漸絕望。
近日,小劉抱著最後一絲希望,來到了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足踝外科病區主任楊茂偉教授提出的治療方法,使小劉的病情出現轉機。
楊茂偉教授團隊採用計算機模擬導航技術及 3D 列印技術,給小劉做了個踝關節的假體,把碎了的關節置換出來!
3D 列印技術近年來在臨床已有應用,通過這項技術進行踝關節特殊置換的手術曾有報導。但置換部分假體,難度提升了很多:這需要個性化定製,使列印出的假體與患者原有的殘存脛骨嚴絲合縫。
楊茂偉教授團隊先以小劉那隻健康的右腳為參照,做出一個 3D 模型,再對比受傷的左腳,採用計算機模擬導板精準截骨,一點點列印,最終把需要置換的假體製作出來。
手術時,楊茂偉教授採用前側入路進行假體置換,在患者的左腳踝正中,豎著切開,顯露出踝關節、暴露脛骨遠端的原始骨折線。取出患者的陳舊骨折塊後,安置截骨導板,採用計算機模擬定位進行精準截骨,再將列印出的假體放入其中,用螺釘固定在患者的脛骨上,最後重建患者的踝關節周圍韌帶。
" 假體是鈦合金的,重量約 30 克,和腳踝骨接近。" 楊茂偉教授介紹:假體上的大孔是用作固定的,小孔是讓骨骼往肉裡生長的,肌腱等都能慢慢癒合長在一起," 手術後兩個星期沒有發生排斥發應,說明手術挺成功。小劉以後雖然不能做劇烈運動,但正常生活肯定沒問題!"
通過衛健委醫藥衛生科技項目查新諮詢,此類手術在國際上尚未有成功案例。
遼瀋晚報 · ZAKER 瀋陽 記者吉向前
【來源:遼瀋晚報·ZAKER瀋陽】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