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家--鄭和

2021-02-06 江南鄭氏網

 

      鄭和,原姓馬,名馬和,回族人,又名三保,世稱三保太監,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人,生於1371年,卒於1433年(一說卒於1435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航海家、外交家。


     公元1371年,鄭和出生在雲南昆陽鎮(為馬哈第二子)。公元1381年,年僅十歲的鄭和被明軍虜至應天,慘遭閹割。境遇悲慘,然此舉卻改變了鄭和人生的命運。成為太監後,入燕王朱棣府中為奴,後跟隨朱棣南北徵戰。朱棣起兵時,鄭和始終跟隨其左右,屢獲戰功。鄭和聰慧機敏,謀略過人,多次解朱棣之難,二人因此成為生死之交。朱棣稱帝後,為表感謝,賜予「鄭」姓(自古以來因為鄭姓是名門望族),從此,由皇帝賜姓的鄭和歸宿於名門望族鄭氏家族之中,他的歸宿為鄭氏家族乃至中華民族增添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鄭和一生七下西洋,至於背後的動機,史學界卻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有說是為了宣揚大明國威;有說是為尋找建文帝;還有一種傳言,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對付帖木兒帝國,掃清元蒙勢力。

但根據當時的歷史判斷,帖木兒去世後,其帝國即出現分裂,實力大減,無法對明朝構成威脅。新任君主也拋棄成見,選擇與明朝交好,因此,朱棣沒有必要針對帖木兒帝國。

     鄭和為何下西洋?至今未有定論,一直是個迷。

筆者認為,按照明成祖好大喜功的性格和當時的處境,派遣如此浩大的船隊遠航,應該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二、就是為了炫耀國力,體現自身不凡。

     鄭和領此重任時,年僅三十四歲,他所率領的船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在前後二十八年間,鄭和七下西洋,開創了中國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此壯舉比西方的「哥倫布」、「麥哲倫」都要早上半個世紀。

 

 


《故馬公墓志銘》

 

     在今天的雲南省昆明市晉寧縣昆陽鎮月山鄭和公園內有座馬哈只墓碑(又名《故馬公墓志銘》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是鄭和為自己的父親立的碑。

碑文楷書14行,計279個字。全文為:

公字哈只,姓馬氏,世為雲南昆陽州人。祖拜顏,妣馬氏。父哈只,母溫氏。公生而魁岸奇偉,風裁凜凜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過,輒面斥無隱。性尤好善,遇貧困及鰥寡無依者,恆保護賙給,未嘗有倦容。以故,鄉黨靡不稱公為長者。娶溫氏,有婦德。

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公勤明敏,謙恭謹密,不避勞勳,縉紳鹹稱譽焉。嗚呼!觀其子而公之積累於平日,與義方之訓可見矣。

     公生於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於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歲。長子文銘,奉柩安厝於寶山鄉和代村之原,禮也。

銘曰:身處乎邊陲而服禮義之習,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澤之施,宜其餘慶深長而有子光顯於當時也。旹,永樂三年端陽日,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李至剛撰。


 墓碑解讀:

     「哈只」是對參拜過麥加的人的尊稱。因此,鄭和的父親和祖父名字都可以稱為「哈只」。從上面的碑文中,可以破解關於鄭和的兩個謎團。

     因為,歷代文人和正史對於太監、宦官都存著偏見。因此,《明史》中關於鄭和的身世只有這些:「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初事燕王於籓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

從這句話中根本看不出鄭和生於何年、為何做了太監。所幸,鄭和給父親立的墓志銘給我們展示出了這些信息。

其一:鄭和的父親生於1344年,卒於1382年。

其二:碑文記載,馬氏第二子太監鄭和奉命於永樂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於祖家墳塋祭掃追薦,至閏十二月吉日乃還記耳。顯示在鄭和第二次下西洋前曾回家祭祖掃墓。




鄭和顯貴的家族:

      1931年,昆陽月山又挖出一座鄭和家族後裔的墓碑。自稱為元鹹陽王第十八世孫,明三保太監第十二孫。這個問題就大了,鄭和祖先可比較顯貴,鹹陽王屬於賽典赤家族,那麼鄭和也是如此。「賽典赤」就是「聖裔」的意思,也就是屬於先知的後代。

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為啥鄭和的父親為何會貴為「滇陽侯」了。

 


鄭和世系:


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1211-1279),元朝追封為鹹陽王→

納速剌丁、哈桑、忽辛、苫速丁兀默黑、馬速忽

納速剌丁→伯顏,封淮安王→

察兒米的納,封滇陽侯→

米裡金,雲南行省參知政事,襲封滇陽侯

             ↓

馬文銘——馬三寶(即鄭和,襲封滇陽侯)

    ↓                    ↓

馬萬選、廷選   鄭賜(字恩來,即馬萬選)

                                ↓

                              鄭宗陽

                                ↓

                              鄭士祿

                                ↓

              鄭國卿、鄭國元、鄭國用

                  ↓

      鄭大驂、鄭弘驂

          ↓

鄭時發、鄭時傑、鄭時英、鄭時俊

     ↓

鄭榮新、     鄭毅新

                ↓

             鄭溥、鄭淵

                ↓

鄭居正、—————————鄭居廣

    ↓                        ↓

鄭有才、鄭有法               鄭有禮

    ↓                      ↓

鄭良善、鄭良府、  鄭良喜   鄭良順

   ↓        ↓             ↓                   

鄭逢元  鄭勇、鄭剛  鄭雕   鄭強、鄭鳳

    ↓

鄭永生

    ↓

鄭富、鄭興、鄭貴。

 


      鄭和墓地到底在哪裡?南京南郊牛首山本是一座鄭和的衣冠冢,由於,他在其最後一次下西洋的時候病倒在了路途之中,所以,他的真實墓地一直備受質疑。之後,南京博物院專家葛曉康先生從半個世紀前在南京牛首山一座古塔地宮中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線索,經過長達15年對文物和文獻的破譯,一個重大發現讓他大吃一驚,牛首山弘覺寺舍利塔地宮,就是鄭和的真身葬所,也就意味著地宮出土的人牙就是鄭和的牙舍利。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出使過的國家或地區,共有36個:佔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裡、滿剌加、勃泥、蘇門答刺、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裡、蘇祿、加異勒、阿丹、南巫裡、甘巴裡、蘭山、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溜山、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兒、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兒、沙裡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不刺哇(今索馬利亞境內)。


     在鄭和七下西洋的數十年中,於世界各地留下不少的遺蹟。如:馬來西亞的「三寶鎮」、馬六甲的「三寶廟」、泰國的「三寶塔寺」等,這些遺蹟都是當年各地的百姓,為了紀念鄭和之功,而立的,廟宇碑文。



      鄭和是一位太監,那麼他所謂的後裔又是從何而來呢?據了解,鄭和十二歲時,朱元璋率軍攻入雲南,意圖掃清元蒙殘軍。朱元璋的三十萬明軍勢如破竹,一路橫掃敵軍,輕取雲南全境。

      其中,有一支明軍,經過昆陽地區時,看到了河邊正與小夥伴玩耍的鄭和,於是,就把他及其小夥伴抓走,隨軍帶到了應天。後來,鄭和受到閹割之刑,入宮侍奉朱棣。古時,人們重視薪火相傳,鄭和顯然不具備這種能力,於是,哥哥馬文銘特把自己的兒子馬恩來過繼給他。之後,馬恩來改姓為鄭,即後來的「鄭恩來」。鄭恩來在成親後,為家族生下兩個兒子,分別叫鄭萬顯、鄭庭顯。鄭和死後,享有官爵世襲的權利,鄭家就此顯赫。經過世代承襲,鄭和後裔不斷壯大,並在後來衍分為三支:雲南玉溪、南京一支、泰國清邁,總人口約四百多人。

      有調查稱:鄭和的十八代孫,在昆陽僅有一人。鄭恩良,是鄭和第十八代孫,目前居住在昆陽鄭和故裡。這一輩後裔,只有他一人,早年鄭恩良在縣機關工作,退休後則一直擔任雲南省鄭和研究會的理事。據他回述,清代時期,鄭和十六代孫是鄭天才,當時就住在昆明地區。後來,因雲南地區的回族起義,鄭天才一家被迫遷離至外縣。顛沛流離的日子並不好過,很快,他又帶著一家人返回故裡。遠在泰國的鄭和第十五代孫了解這些後,把鄭天才帶到了泰國,經營起了生意。鄭天才這一去,就徹底在泰國定居,再也沒有回來,平常與家庭溝通依靠書信。他的子嗣也就是鄭和第十七代孫則留在昆陽、玉溪、清邁三處地方,昆陽也成為鄭和後裔最集中的地方。時至今日,鄭和後裔已至二十代,與鄭恩良同屬直系的後裔有二十多人,旁系則為三十餘人。

 

 



 



   

   


       



 

              鄭氏,是崇祖報德的宗族

              鄭氏,是不忘初心的宗族

              鄭氏,是繼往開來的宗族

 

      我姓鄭,我自豪

      鄭文化,我傳承

 

鄭氏精神 | 愛國 忠孝 誠信 包容

            

               

        《江南鄭氏網》公眾號

 歡迎鄭氏宗親及熱愛鄭文化的外姓

同胞投稿,投稿相關內容:

聯誼、尋根、家譜、文學、書法、攝影

         顧問:

         鄭昭明(臺灣工黨主席)

         鄭乃國(軍醫首長、教授,享副軍級待遇,鄭文化研究會顧問)

         鄭耀頻(長沙總工會主席、市委秘書長,湖湘鄭文化研究會顧問) 

         鄭文先(湖湘鄭文化研究會會長)

         鄭枝福(原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湖湘鄭文化研究會顧問)  

         鄭定合(湖湘鄭文化研究會秘書長)

 

        主編 : 鄭智洪

        編委 : 鄭時仁、鄭時剛、 鄭雄軍、鄭貴柱、鄭心得、鄭群

       校審 : 鄭乃國、鄭時仁、鄭雄軍、鄭貴柱



            投稿郵箱: 576099416@qq.com

                     


 申明:


本公眾號屬公益性事業,謝絕任何形式的商業廣告、募捐行為 。


 本公眾號的 宗旨是:團結鄭氏宗親,弘揚鄭文化!傳播正能量!

       




相關焦點

  • 同樣是航海,為何歐洲大航海船隊九死一生,鄭和卻感覺風平浪靜
    15世紀到17世紀,西方開始了大航海時代,以西班牙和葡萄牙為首的西方各個國家,因為嚮往遍地真金白銀的東方國度,開始不斷派出船隻來探索世界,正是在這期間迪亞士發現好望角,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麥哲倫完成環球航行。
  • 航海日尋訪鄭和故鄉,細數大航海時代東西方實力差距,踏海前行!
    今天,是中國航海日,1405年7月11日,偉大的航海家鄭和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航行,這一天,後來被定為「中國航海日」,在今年的航海日到來時,我再次走進了位於昆明晉寧的鄭和公園——鄭和的出生地,緬懷、致敬鄭和這位偉大的航海先驅。
  • 大話航海史 當哥倫布遇到鄭和:老兄,你的小船有點大
    自公元1405年鄭和登上寶船揚帆起航,六個多世紀過去,在全世界航海家們的不斷探索下,新航路被開闢,新大陸、新島嶼被發現,藍色海洋逐步串聯起整個世界,開放、溝通與貿易就此讓人類成為無法分割的命運共同體。     每逢航海日,必要追思「老前輩」們:七下西洋的鄭和、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首次環球航行的麥哲倫……試想一下,若是這些「前輩」今日海上相逢,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 作為與鄭和齊名的航海家,王景弘的身世被史冊忘記在正史中
    作為與鄭和齊名的航海家,王景弘的身世被史冊忘記在正史中。我們只知道他是一名宦官,至於他的出身、籍貫等,都不是很清楚。據有疑問的《西山雜誌》,王景弘是閩南人,由此故,他為鄭和的船隊聘請了許多閩南籍水手、火長。
  • 鄭和下西洋如果憑藉武力,能開疆拓土,開創一個大航海時代嗎
    鄭和下西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海上探險,在古代航海史、科技史、經貿史、外交史上,都具有開創性的重要歷史意義。不過,到了近代,有一些人在反思中國之所以在近代落後於西方時,認為就是源於中國錯失了「大航海時代」的機遇,沒有像西班牙、葡萄牙、英國、荷蘭那樣致力於海外殖民擴張。
  • 航海時代誰更勝一籌?鄭和下西洋兵多將廣,哥倫布補給困難
    說到中國古代航海,鄭和的下西洋,可以和大航海時代洋鬼子的探險帆船相提並論我們下面來瞧瞧有哪些差距首先是路線分別是鄭和與哥倫布,可以發現鄭和的路線是貼著東南亞各個小國走另外從規模上,鄭和帶領的是一支艦隊,人員組成基本是一支大軍,據《明史》記載,鄭和奉永樂皇帝之命,率領大小船舶 200 餘艘,官兵 27 800 餘人,其中大型寶船 62艘,最大者長 44丈,寬 18丈,設有九9桅 12帆,最遠航線達6 000 海裡以上,繪製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圖。
  • 航海新觀點存疑,鄭和船隊是否發現了世界
    於是孟席斯對原來的航海史產生了懷疑。 通過對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家早期書信的研究,孟席斯認為他們是有海圖指點的,並非完全的開闢新航線。而當時,有能力全球航行,繪製海圖的船隊只有中國的鄭和船隊。
  • 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行程安排是否合理?
    從季風航海的角度分析,鄭和船隊下西洋的真正出發港,應該是福建長樂。長樂位於北緯260左右,屬於亞熱帶季風穩定影響的地區,鄭和船隊下西洋之前,大小船隻或由南京龍灣、或由太倉瀏家河,陸續駛往長樂集結,其主要原因就是要在那裡等待穩定的東北季風到來,然後乘東北季風前往西洋各國。
  • 鄭和文化與環印度洋地區開放合作研討會於「中國航海日」召開
    研討會現場為弘揚鄭和精神、傳承航海文化、提升全民航海與海洋意識、促進睦鄰友好,國務院於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前夕,決定將每年的7月11日確定為「中國航海日」。2020年7月11日是第16個「中國航海日」,鄭和文化與環印度洋地區開放合作研討會在昆明南亞東南亞國際物流研究院(以下簡稱SSILR)召開。多名專家學者就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歷史作用以及現實意義進行了現場的交流研討。民革雲南省委秘書長金昊發言民革雲南省委秘書長金昊簡要介紹了鄭和的生平,他說,在「中國海航日」這一特殊日子召開鄭和文化研討會,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 龍巖航海先驅王景弘,曾五次隨鄭和下西洋,後獨自率船隊出使諸國
    在我國的航海史上,王景弘是一位與鄭和齊名的傑出航海家。 在明朝永樂三年至宣德十年(14051435)間,王景弘曾先後六次奉命率領巨型船隊出使西洋,其中前五次與鄭和同行,後一次鄭和已逝世,由王景弘獨自率領船隊出使南洋諸國。
  • 明末鄭和下西洋的意義為何不及西方地理大發現?
    在古代,我國的航海技術曾經領先於世界。就拿明末的下西洋為例,在明朝永樂到宣德年間,航海家鄭和曾經先後七次出海遠航,到達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甚至到達過非洲東海岸和紅海。這是當時世界上很多國家所不能比擬的,可見當時我國航海技術之發達可見一斑。
  • 麥哲倫航海時,三分之二人口因壞血病死亡,為何鄭和下西洋卻沒事
    大海中,除了海上有很多未知的危險之外,疾病也是當時航海造成死亡最多的一種意外。其中,壞血病就曾經是無數次遠程航海過程中的殺手。讓人頭疼的壞血病我們現在都知道,壞血病是因為長期無法吃到蔬菜和水果,身體缺乏維生素C,而引起的一種疾病。不過在15世紀時,人們還不知道這種疾病的存在。
  • 鄭和與菲律賓的歷史往事
    從這段敘述看,鄭和及其船隊並沒有到過菲律賓。然而當時非常有名的一部遊記見聞錄《星槎勝覽》對此卻有著截然相反的記載,書中用詩歌描述了一個叫「三島」的國家:「幽然三島國,花木茂常春。氣質尤宜樸,衣裳不解紉。遊歸名贊德,賀禮酒頻頻。採吟荒嶠外,得句自逡巡。」據地理專家考證,三島國也稱三嶼,即今天的菲律賓群島。《星槎勝覽》還提到了蘇祿國:「蘇祿分東海,居民幾萬家。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從1405年至1433年共28年,大明王朝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七下西洋,為鄭和施展「才負經緯、文通孔孟」的本領提供了機遇,使其成為世界公認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鄭和船隊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鄭和下西洋,為傳播華夏文明,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 歷史名人:鄭和傳奇的一生……
    家譜還說他「以兄文銘之子立嫡,名賜」,說明了鄭和作為太監而有後裔的淵源。家譜以鄭和為一切祖,賜即二世祖。鄭和後裔有兩大支系,一個支系的後裔在江蘇南京,另一個支系的後裔在雲南,還有一個分支在泰國清邁。泰國支系是清朝末年,鄭和第十五世孫鄭崇林離開雲南玉溪老家旅居泰國清邁,現有後裔三十多人,鄭崇林主持興建了清邁第一座清真寺,清真寺門楣上那塊用純金鍛造的牌匾也是從雲南用馬幫馱來的   南京鄭和後裔的命名順序「大尚存忠孝,積厚流自寬,藩衍更萬代,家道泰而昌」。   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原因,幼年時的鄭和已開始學習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規。
  • 【歷史】鄭和下西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壯麗的詩篇
    對比歐洲三位偉大的航海家,「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時間上:鄭和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到達非洲,比義大利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葡萄牙人達·伽馬繞航好望角到達印度早92年,比葡萄牙人麥哲倫繞航全球早116年。
  • 明朝的鄭和為什麼會七下西洋,他又何以名留青史
    很多人說中國落後於西方的起點是從大航海時代開始的,可是誰又知道在西方哥倫布開啟航海時代的七十年前,中國已有一位艦長帶著一支船隊到達了非洲東海岸,並且根據現有的史料可以知道,這位艦長的船隊規模遠超幾十年後開闢新航路的哥倫布,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鄭和,現如今,他不僅聞名於中國,還在世界的航海史上留有濃厚的傳奇色彩
  • 同樣是飄洋遠航,為何鄭和船隊平安無事,西方水手卻九死一生?
    也就是說在航海時代,歐洲人只要上了船,那基本上就是九死一生。在歐洲航海家們探索大海的半個多世紀之前,來自中國的偉大航海家鄭和,就率領大明帝國的艦隊跨過印度洋,抵達了非洲東海岸。相比於歐洲船隊的高死亡率,鄭和船隊則是出奇的的安全。同樣是航海,為何東西方的差距會這麼大呢?
  • 2020教師資格歷史備考:鄭和下西洋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教師資格歷史備考:鄭和下西洋,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下面是寧夏華圖小編準備的歷史備考:鄭和下西洋,希望大家學習記憶。   一、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背景   15世紀,世界大格局的基本特徵依然是東方遙遙領先於西方,中國居於世界舞臺的中心。明朝永樂時期,國家強盛統一,政治較為清明。政府致力於恢復和發展中國與海外諸國的友好關係,開展大規模的外交和外貿活動,從而有鄭和下西洋之盛舉。
  • 鄭和下西洋是騙局?華裔博士大放厥詞,顯露無知
    這位使者就是明代永樂、宣和年間進行七次下西洋海上遠航活動的鄭和,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航海家和外交家。  博士演講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  對於鄭和下西洋這段軼事,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標誌性的事情,因此家喻戶曉、基礎教育也有涉及相關歷史教學,他通過下西洋七次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希望建立一個新的和平的國際社會秩序。  這次航海行動,不僅是一次範圍廣大的外交之旅,還是一場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