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文化與環印度洋地區開放合作研討會於「中國航海日」召開

2021-01-19 雲南網

研討會現場

為弘揚鄭和精神、傳承航海文化、提升全民航海與海洋意識、促進睦鄰友好,國務院於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前夕,決定將每年的7月11日確定為「中國航海日」。2020年7月11日是第16個「中國航海日」,鄭和文化與環印度洋地區開放合作研討會在昆明南亞東南亞國際物流研究院(以下簡稱SSILR)召開。多名專家學者就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歷史作用以及現實意義進行了現場的交流研討。

民革雲南省委秘書長金昊發言

民革雲南省委秘書長金昊簡要介紹了鄭和的生平,他說,在「中國海航日」這一特殊日子召開鄭和文化研討會,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昆明鄭和研究會會長練興保發言

昆明鄭和研究會會長練興保認為,東南亞地區至今仍是鄭和下西洋最具影響力的地區之一,而雲南省作為面向南亞東南亞地區開放合作的中心,地位重要,未來發展潛力巨大。雲南應進一步學習和借鑑鄭和精神,促進雲南省對外交流合作的各個方面。

昆明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學會部部長慄紅濤認為,目前雲南對鄭和文化的研究和繼承發展存在宣傳不足的問題,未來如何多元化、多角度傳播和發揚鄭和文化,有待全面地研究和思考。

泰國皇家軍校教授陳偉文發言

來自泰國皇家軍校的陳偉文教授講述了泰國與鄭和的關係。他說,鄭和曾到過暹羅國(暹羅國是泰國在二戰前的舊稱。),當地人稱他為「三寶公」,在泰國臨海地區還可以看到許多留存下來的「三寶廟」,這充分體現出鄭和下西洋影響力之偉大和深遠。

昆明理工大學教授趙光洲發言

昆明理工大學趙光洲教授探討了鄭和文化、鄭和精神與環印度洋地區開放合作的關係。他認為,我國可以利用好鄭和文化和精神的積極影響,在走出去的同時,促進環印度洋地區現實問題的有效解決。

雲南師範大學文理學院高善墨老師認為,在教育宣傳方面,應加強當代大學生對鄭和文化的認知,把鄭和文化融入當代大學生的教育中,讓大學生主動承擔鄭和文化傳播使者的角色。

雲南網通訊員 陳昕欣 楊馥鬱 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行程安排是否合理?
    印度洋下半年從3月中至9月多吹西南風,風力較強;南海地區下半年從5月至8月多吹西南風,風力較弱。總體來看,南海地區東北風來得早,結束得晚;北印度洋地區西南風來得早,結束得晚。這種在季風轉變時間上的早晚差異,非常有利於帆船在海上航行。 古代文獻記載了廣州地區與東南亞、南亞地區的海上航行規律:舶船去以十一月、十二月就北風;來以五月、六月就南風。
  • 亞太和環印度洋地區海水淡化論壇在京舉行
    亞太和環印度洋地區海水淡化論壇在京舉行發展海水淡化技術 應對水資源短缺挑戰10月14日,2016年亞太和環印度洋地區海水淡化國際論壇在京舉行。此次論壇以「海水淡化、水資源管理與藍色經濟」為主題,由中國膜工業協會、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以下簡稱淡化所)共同主辦。
  • 同樣是航海,為何歐洲大航海船隊九死一生,鄭和卻感覺風平浪靜
    然而在西方開始大航海時代之前,在東方的鄭和卻已經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壯舉,而與西方不同的是,鄭和的船隊一路上卻給人一種風平浪靜的感覺。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東西方航海時代的差別如此之大?首先在人員的數量和質量上,雙方就不是同一個級別,鄭和的船隊有27800餘人,其中大多是官兵,組織嚴密,各司其職,甚至舵手能夠區分海域來掌舵,在東亞、東南亞由中國人來掌舵,而進入了西亞和印度洋舵手就會換成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不同地區不同的人來掌舵藉此來降低航行中的風險。
  • 鄭和下西洋如果憑藉武力,能開疆拓土,開創一個大航海時代嗎
    鄭和下西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海上探險,在古代航海史、科技史、經貿史、外交史上,都具有開創性的重要歷史意義。不過,到了近代,有一些人在反思中國之所以在近代落後於西方時,認為就是源於中國錯失了「大航海時代」的機遇,沒有像西班牙、葡萄牙、英國、荷蘭那樣致力於海外殖民擴張。
  • 學者探討大航海時代的知識與物質交流
    11月9-10日,「大航海時代珠江口灣區與太平洋——印度洋海域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暨「2019海洋史研究青年學者論壇」在廣東省中山市召開。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山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中山市火炬開發區管委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東海洋史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中山市現代服務業協會承辦。
  • 絲綢之路傳統文化保護開發利用國際產學研用合作研討會召開
    「絲綢之路傳統文化保護開發利用國際產學研用合作研討會」召開。 王鵬威 攝中新網西安12月11日電 (記者 阿琳娜)西北大學承辦的「絲綢之路傳統文化保護開發利用國際產學研用合作研討會」11日召開,旨在聚焦絲綢之路文明傳承及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的保護、開發與利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館和企業資源,搭建產學研用合作平臺,研討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研究、保護與管理重大議題,協同開展合作研究、人才培養和技術應用。
  • 大航海時代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在廈門舉辦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12月17日廈門消息(記者 陳必揚)大航海時代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15日在廈門舉辦。這條海路在過去千百年間連通著東西方,既促進著商貿往來、互惠合作,更促進著文明對話、實現人文融合。  新時代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古老的海路賦予了新的內涵,為海滄的發展提供難得的歷史機機遇。海滄區推進中歐中亞班列建設,有效連通臺海,輻射日韓、東協、歐洲地區,實現了「海絲」「路絲」的無縫對接,成為「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網絡的重要通道。
  • 【歷史】鄭和下西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壯麗的詩篇
    這些古老、壯觀的「絲綢之路」,不僅是東西方經濟交流的大動脈,也是文化交流的大運河。回望歷史,浩浩蕩蕩,鄭和七下西洋堪稱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壯麗的詩篇,也是人類航海史上第一座高峰。  在鄭和航海的感召下,中國在海外的威望不斷提高,在國際間形成了「中國熱」的浪潮,凡船隊所到的國家和地區幾乎都派遣使節到中國朝貢。
  • 第16個中國航海日拍了拍你
    傳播友誼 促進貿易成就了中國外事交往的典範2005年7月11日,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2005年4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每年的7月11日確立為中國「航海日」,作為國家的重要節日固定下來。節日意義弘揚鄭和精神,傳承航海文化,增強全民航海、海洋和海權意識,服務國家戰略,促進愛國主義教育、航海知識普及和國際交流合作。
  • 航海日尋訪鄭和故鄉,細數大航海時代東西方實力差距,踏海前行!
    今天,是中國航海日,1405年7月11日,偉大的航海家鄭和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航行,這一天,後來被定為「中國航海日」,在今年的航海日到來時,我再次走進了位於昆明晉寧的鄭和公園——鄭和的出生地,緬懷、致敬鄭和這位偉大的航海先驅。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從1405年至1433年共28年,大明王朝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七下西洋,為鄭和施展「才負經緯、文通孔孟」的本領提供了機遇,使其成為世界公認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鄭和船隊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鄭和下西洋,為傳播華夏文明,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 「原創」大同思想和鄭和文化
    2005年7月11日,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當年4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每年的7月11日確立為中國航海日,作為國家的重要節日固定下來,同時也作為「世界海事日」在中國的實施日期。由此可以看出,鄭和遠航的文化基因底蘊,就是中國傳統的「大同思想」,即「四海一家」「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和」文化思想理念。鄭和是史無前例的構建大同世界於海外的踐行者;「鄭和之後無鄭和」,鄭和是世界大同文化績偉功豐的傳播者,留下了寶貴的無形資產,至今仍在其航海沿途國家產生影響。
  • 徐福出海、指南針、《大明混一圖》:中國古代航海有多牛
    歷史上的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航海史的航海大國。中國有著漫長的海岸線,有著世界上最高、最發達的文明,是世界上最先掌握航海技術的民族之一。中國文化經海洋傳播到海外,對東亞、東南亞和沿印度洋的古代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東北地區民族文化與設計藝術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召開
    中新網遼寧新聞11月17日電 (楊毅 王雪菲 曾慧)11月14日,「東北地區民族文化與設計藝術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大連召開。研討會由中國民族學學會東北亞民族文化研究會和大連工業大學聯合主辦,由大連工業大學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南安普頓國際學院承辦。大連工業大學副校長任文東教授、國家民委原研究室副主任李紅傑、國家民委國際交流司副司長、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吳金光、中國民族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學學會東北亞民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色音教授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 【邊疆時空】時平 | 鄭和下西洋中的天妃信仰與宗教態度——亞洲海洋文明中的實踐
    不僅涉及海外鄭和文化遺產、鄭和文化旅遊等現實問題,而且也涉及鄭和下西洋與天妃信仰、鄭和下西洋中的宗教態度等話題,還成為當今國際伊斯蘭文明話語體系中持續討論的議題。鄭和下西洋中的宗教態度成為觀察和認識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個窗口。
  • 大航海家--鄭和
    公元1371年,鄭和出生在雲南昆陽鎮(為馬哈第二子)。     鄭和領此重任時,年僅三十四歲,他所率領的船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在前後二十八年間,鄭和七下西洋,開創了中國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此壯舉比西方的「哥倫布」、「麥哲倫」都要早上半個世紀。
  • 鄭和與菲律賓的歷史往事
    受鄭和航海事跡的影響,永樂十五年(1417年)蘇祿國東王、西王和峒王率官員及家眷三百多人到中國訪問,受到永樂皇帝朱棣的熱情接待。蘇祿國這個龐大的代表團在中國逗留了二十多天,後來歸國途中,東王在今山東德州一帶不幸染傷寒而亡。當地官員按中國君主的規格將其安葬,永樂皇帝親書悼文並立碑紀念,石碑如今保存完好,上面的悼文仍依稀可見。
  • 亞洲海洋貿易風雲錄——從印度洋、馬來世界到中國東南沿海
    東方人開闢的海上貿易航線,為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交流的便利。這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雙向運動過程,完全有理由說海上交通帶動了「朝貢—貿易」關係,向中國儒家文化影響之外的印度洋地區擴展,為後來歐洲航海家在這一地區航海和貿易創造了前提。
  • 印度洋和大西洋,誰是海洋文明的發端?拋開西方中心論客觀評價?
    由於西方話語權的原因,使得我們認為海洋文明的開端,發源於大西洋,正是因為西歐國家的地理大發現和對外航海,從而聯通的整個世界,在實際上海洋文明的發端應該在印度洋,只不過海洋文明的形成,以及最終確立在大西洋。
  • 在世界歷史地理研究中,環印度洋區域整合研究待加強
    在世界歷史地理研究中,環印度洋區域整合研究待加強 2014年02月26日 09: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小溪 字號 內容摘要:印度洋在當今世界戰略格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過去在世界歷史地理研究中有關印度洋的研究卻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