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現場
為弘揚鄭和精神、傳承航海文化、提升全民航海與海洋意識、促進睦鄰友好,國務院於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前夕,決定將每年的7月11日確定為「中國航海日」。2020年7月11日是第16個「中國航海日」,鄭和文化與環印度洋地區開放合作研討會在昆明南亞東南亞國際物流研究院(以下簡稱SSILR)召開。多名專家學者就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歷史作用以及現實意義進行了現場的交流研討。
民革雲南省委秘書長金昊發言
民革雲南省委秘書長金昊簡要介紹了鄭和的生平,他說,在「中國海航日」這一特殊日子召開鄭和文化研討會,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昆明鄭和研究會會長練興保發言
昆明鄭和研究會會長練興保認為,東南亞地區至今仍是鄭和下西洋最具影響力的地區之一,而雲南省作為面向南亞東南亞地區開放合作的中心,地位重要,未來發展潛力巨大。雲南應進一步學習和借鑑鄭和精神,促進雲南省對外交流合作的各個方面。
昆明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學會部部長慄紅濤認為,目前雲南對鄭和文化的研究和繼承發展存在宣傳不足的問題,未來如何多元化、多角度傳播和發揚鄭和文化,有待全面地研究和思考。
泰國皇家軍校教授陳偉文發言
來自泰國皇家軍校的陳偉文教授講述了泰國與鄭和的關係。他說,鄭和曾到過暹羅國(暹羅國是泰國在二戰前的舊稱。),當地人稱他為「三寶公」,在泰國臨海地區還可以看到許多留存下來的「三寶廟」,這充分體現出鄭和下西洋影響力之偉大和深遠。
昆明理工大學教授趙光洲發言
昆明理工大學趙光洲教授探討了鄭和文化、鄭和精神與環印度洋地區開放合作的關係。他認為,我國可以利用好鄭和文化和精神的積極影響,在走出去的同時,促進環印度洋地區現實問題的有效解決。
雲南師範大學文理學院高善墨老師認為,在教育宣傳方面,應加強當代大學生對鄭和文化的認知,把鄭和文化融入當代大學生的教育中,讓大學生主動承擔鄭和文化傳播使者的角色。
雲南網通訊員 陳昕欣 楊馥鬱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