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學自誕生之日起,便影響了無數人,清朝的曾國藩、日本的稻盛和夫都是他的忠實粉絲,而在心學之前,清一色是理學的天下,那時讀書人想要在思想上被人矚目,必須從理學開始。
不知是是否有人想過,儒釋道信徒如此之多,為何悟道的偏是王陽明。
01樹立遠大的目標,並付諸行動
王陽明一開始,也是理學的信徒,在他9歲時,他曾提出一個關於人生終於價值的問題?
這個問題連老師都吃驚了,一個9歲的孩子就開始關心人生價值了,在那時,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考科舉、入仕,這也是讀書人的終極目標,而王陽明的目標是」做聖人「。
樹立目標很容易,但如何實踐目標卻很難,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對聖人最好的詮釋,但如何才叫為天下立心呢?這顯然太空了,為生民請命,太大了,為往聖繼絕學,太遠了,唯一可以實現的便是為萬世開太平。
於是,王陽明的目標變成了為天下開太平。
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的狀元,王家屬於書香世家,王父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兒子也能夠在學問上有所造詣,然而自從王陽明9歲樹立做聖人的目標後,便一門心思的想要成為一個武將。
為了能夠更接近目標,他開始喜歡軍事、謀篇布局、排兵布陣的遊戲,最先讓王陽明入迷的是象棋。
02投入12分精力
象棋是沒有硝煙的戰場,但卻能考驗一個人的謀劃能力,王陽明每天都認真研究象棋,還找來古人的殘棋,吃飯、睡覺都和象棋在一起,甚至連讀書都忘了。
做事最怕的就是認真,稻盛和夫就是一個做事認真、較真的人。在京瓷集團研製一款陶瓷時,稻盛和夫每天都在實驗室,甚至抱著陶瓷原料睡覺。
對此,父親王華十分生氣,他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入仕,沒想到兒子卻對這些江湖小技著迷,氣得王華恨不得砸了棋盤,最後,王陽明的母親趁著王陽明睡覺時,將棋盤扔進了水裡,下棋這事才算告一段落。
然而,這並沒能改就王陽明的目標,下棋不行,他又開始迷上了騎射、兵法,為了研究胡人的生活習性,他甚至騎馬跑到了居庸關實地考察,而那時王陽明才15歲。
從王陽明後來的成績,我們可以看出,他當年痴迷於象棋、軍事遊戲並不是單純的玩樂,而是用心研究,每一件事都投入自己的精力,才有了35天打敗寧王準備了10年叛亂的神跡。
做事認真、較真是王陽明身上的特性,王陽明在悟道前,也是理學的粉絲,他曾花了6天時間去格竹子,直到出現幻聽,才終於明白朱熹的」格物致知「有問題。
王陽明算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奇才,幾乎任何一件事,他都能做成精品,所以他也被人稱為是繼孔子之後的第二位聖人,被稱為天才。
但從王陽明學象棋、格竹子我們可以看出,王陽明是樹立目標之後,就會用儘自己的全部心力去做的人。
《刻意練習》裡提到,任何人只要對某一技能的刻意練習,就能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
稻盛和夫在磨礪心志的」六項精進「中提出,一個要需要從六個方面來磨礪自己,而其中的第一項就是」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有一個特別著名的一萬小時理論,在這個理論當中提出,任何人只要重複做一件事超過一萬小時,就一定能成為專家,這話咋一聽特別有道理,但仔細一推敲卻發現缺少了核心要素。
那就是」努力專研、比誰都刻苦、鍥而不捨、持續不斷、精益求精「,具備了這些條件,或許並不需要一萬小時就能專為專家。
自古質疑理學的人那麼多,為何最後悟道,創立心學的是卻是王陽明呢?
一個人具備了遠大的目標,同時還能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做到這2點,早晚成大器。
立目標是每一個人都會的事,但真正難的實踐目標。
實現目標有三個必不可少的因素:立目標是成功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實踐、反饋,第三步是糾正目標方向。
王陽明從立下目標要做聖人後,也經歷過一段時間迷茫時期,直到他拜訪了理學大師婁諒,問他如何才能做聖賢時,婁諒說:」聖人是可以靠後天學習而獲得的,讀聖賢書並不是通往聖賢之路的捷徑,只有先做「內聖」,才能「外王」。
這話的意思是:一個人應該先修自身,不修身者難以成事。
這次談話令王陽明的人生豁然開朗,龍場悟道後,他將自己所悟寫成了《王陽明心學》,這本書至今仍然影響著無數人,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稱「五百年來以來,儒家的源頭活水來自王陽明」。
曾國藩每當夜深人靜時,便細心閱讀,他說:「明代論學,每尚空談,惟陽明能發為事功。」
就連南懷瑾、郭沫若、餘秋雨等人也稱讚王陽明是最了不起,一本好書,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觀念,而為人父母者,給孩子再多都不如給他一本有用的書有價值。所以本期便給大家推薦這本書王陽明的代表作《王陽明心學》。
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亦或是步入社會的青年、創業路上的草根、功成名就的老闆,都值得去認真閱讀。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除了《王陽明心學》還有《鬼谷子》、《道德經》,厚厚的三大本只要48元,每本不到16元。
很多人都說「富貴由天」,但讀過這本書後,就會明白,決定未來的,是自己選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修什麼樣的心,就會讓自己的人生完全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