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二戰發生的原因,這裡面有兩件事一定會被提到:《慕尼黑協定》和《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前者讓英法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割給了德國,後者使德蘇將東歐瓜分。這些都是當時英法蘇三國侵略政策的具體表現。也因為這兩件事,法西斯國家對外侵略的野心被助長,世界已處在危險的邊緣。
在很多人眼中,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印象就是一個任人魚肉的小國。事實卻並非如此,捷克斯洛伐克在當時其實已是一個軍事強國,國家綜合實力僅次於幾大資本主義國家,然而這一點卻被許多人嚴重低估。它的前身是曾經的奧匈帝國,當年與英、法、德、俄合稱為歐洲五強,國土面積也僅列在俄國和奧斯曼帝國之後。
捷克斯洛伐克在機械製造與軍工這方面產業實力雄厚,除了德、英、美外,就數它最厲害。人口數量上也不弱,當時的歐洲第三。實力這麼強,戰爭動員力自然是強大的。
那為什麼會被人忽視呢?這要從它的前身奧匈帝國說起。奧匈帝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這些民族間彼此歷史聯繫弱。一戰後,由於各大同盟國的節節敗退,奧匈帝國已無力去整合全國的各民族。這就使得民族主義盛行,最終奧匈帝國瓦解,分裂成11個獨立國家。而捷克和斯洛伐克二者合併在了一起,組成了獨立的共和國。
捷克斯洛伐克合組後,繼承了奧匈帝國大批遺產。瓦解前的捷克曾是奧匈帝國最為重要的重工業生產基地,當時捷克第二大城市布爾諾市的斯柯達兵工廠是全球最大的兵工廠。在1920到1939年這期間,是它們最為輝煌的一個時期,只要是它們生產的一定都是精品。舉個例子,有名的ZB-26就是它們的作品,當時就已遠銷中國,成為抗日戰場上的一大主力,在當時能獲得他們的武器,這也算間接的支援了中國抗戰。
捷克斯洛伐克的強大軍工自產能力,無論如何把它稱之為弱國都是說不過去的。後來,德國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斯柯達兵工廠也被據為己有,這座工廠為德軍生產了大量的高品質軍備,包括工具機、火電設備、載重汽車等重型裝備。到了1939年,這座工廠生產的火炮量已經和英國本土兵工廠的總產量相當。
想想,德國如果沒有捷克斯洛伐克,是萬萬不敢攻打蘇聯的;假如當時的中國掌握著像捷克斯洛伐克這樣的軍工生產能力和技術,抗日戰爭會不會沒有那麼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