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當然是美國。
因為,蘇聯能幹的事,美國都能幹;但美國能幹的事,有兩件是蘇聯幹不了的。
第一件,打擊日本海軍。
解放軍早已與時俱進,放棄了陸軍老大哥思維,大力發展海空軍,而我國的很多軍迷卻還是陸戰思維,以為陸軍,陸戰就是戰爭的一切。
二戰的日本海軍,早已經超越了歐洲那批老列強,僅次美國,和英國持平。什麼法德俄,都不是日本海軍的對手。尤其德國和蘇聯,連航母都沒有,太有損主要列強的形象了。德國曾經用虎式坦克的設計圖紙,交換日本的航母圖紙。
所以太平洋戰場上,日本海軍橫行霸道,打的英美倉皇逃離,而如果美蘇角色對調,要美國去跟德國陸軍拼那沒問題,但要讓蘇聯海軍去剿滅日本海軍,那辦不到。
第二件,也是最重要的,作為同盟國的兵工廠,向全世界的同盟國提供軍火援助。
二戰期間蘇聯和民國一樣,也是本國出人,英美出物資,雙方合作反法西斯。但蘇聯曾在戰爭一開始他也曾是給援國。
在我國抗戰的一開始,國際上是孤立無援的,只有蘇聯一國給予我們軍火援助,這一點確實要感謝。但在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他自顧不暇,無力再管中國,因此只好停止了對外軍援。
所以你看看,蘇聯他連援助一國都無法長期,而美國可是英法中蘇四大國同時給援助,除了這四大國還有十幾個小國。一給就是幾年不停,直到戰爭結束!就衝這一點,這又是蘇聯遠遠比不上的。
所以如果美蘇角色對調的話,要美國去跟德國陸軍拼,沒問題,反正人口多,軍工產能大,但要讓蘇聯去打擊日本海軍,以及給反法西斯同盟國十幾個國家提供軍火支援,這蘇聯的能力遠遠不夠。
除去後勤,我們說軍事作戰本身。美國二戰,是歐洲亞洲兩個戰場一起打,而蘇聯只打了一個戰場(戰爭末期打擊關東軍可以忽略不計);美國是海戰陸戰一起打,而蘇聯只打了陸戰,海戰他不行。
蘇聯的傷亡確實最大,殲滅的敵人確實最多,但是,蘇聯的這個貢獻並不是獨立的,蘇聯只是出了人,武器是英美提供的。在度過難關後,蘇軍的武器確實不再是英美援助的了,而是自己生產的。但是這個生產,也是用英美援助的原材料(鐵,銅,炸藥,鋁)生產的。
歐洲戰場是這樣的,英美飛機打擊德國空軍,奪取了制空權,英美給蘇聯提供坦克大炮槍械炮彈等等軍火,還有軍糧,蘇聯出人。蘇聯陸軍拿著英美提供槍械,使用著英美提供的卡車和坦克,吃著英美提供的軍糧,在英美打下的空中優勢的掩護下,和德國陸軍拼了幾年,最終拼贏了。
歐洲戰場其實跟東南亞戰場很像,蘇聯也跟民國很像。東南亞戰場的中國駐印軍,是英國提供夥食,美國出武器和訓練以及空軍,民國出人。看到這,你還覺得蘇聯很厲害嗎?當然了,蘇聯不是沒貢獻,只是沒有蘇吹說的那麼的偉大崇高,更不是不可或缺。
蘇聯對二戰勝利的貢獻至關重要,但這個重要性要說超越了美國,是同盟國第一,這就誇大了。
蘇聯對二戰勝利的貢獻至關重要,但美國對二戰的貢獻,其中有一條就是:給予蘇聯援助,避免蘇聯被德國打死。挽救蘇聯與再造蘇聯,這就是美國的貢獻之一。
我來總結一下:
蘇聯對二戰勝利的貢獻確實大,但這個貢獻並不是獨立的,這裡頭有美國的股份;
蘇聯對二戰勝利的貢獻確實大,但70%應該算給英美;
蘇聯他其實跟民國一樣,並不是獨立的打了反法西斯戰爭,他和民國是難兄難弟,他和民國一樣,是西方提供軍火,糧食,和空軍,他負責出人就行了。
假如沒有蘇聯,同盟國只是晚幾年勝利;但如果沒有美國,同盟國會完蛋。沒有美國,蘇聯會完,民國會完,法國已經完了,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