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淨空法師《2014大經科注》第457集 2017年6月10日 講於 英國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
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注》第一零一七頁第五行當中。
【解】「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者,正是如來大圓鏡智。
這是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圓滿智慧。
「大」是讚嘆;「圓」是圓滿。不像前面,前面菩薩權教菩薩所證的還不圓滿,這個時候轉第八識「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究竟圓滿,一般稱為「法身菩薩」,住「常寂光淨土」,不是住「實報土」,住「常寂光土」,這究竟圓滿證得佛果。
【解】始轉本識,方歸心原。
「阿賴耶」是本識,就是妄心。「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從「真心」裡面起了一個妄心,妄心生法界虛空界。不僅是釋迦、彌陀的報土,它同時也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包括過去、未來十方三世佛,都是從阿賴耶變現出來的。
「一念不覺」產生這些現相。這個現相太大了,不但聲聞、緣覺不知道,誤以為它是真的;大乘教裡頭有「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就是阿賴耶、就是妄心。大乘教裡頭法相宗講「八個心」,叫「八心王」。八個心都是妄心,阿賴耶識是根本的妄心,前面七個都是依阿賴耶變現出來的,所以稱之為「本識」、「根本」;其他七個「識」是從它生的。
「轉本識,方歸心原。」這個「心」是真心,不是妄心。
「真心」是什麼樣子?惠能大師講得最清楚、最簡單,他說了五個,第一個「本自清淨」,「真心」是清淨心,從來沒有染汙過,跟前面七個相同,都是依「阿賴耶」變現出來的,第六「意識」,第七「末那」,再加上「眼耳鼻舌身」,總共叫「八識」。
大乘教裡講,宇宙從哪裡來的?第八識現出來的。「阿賴耶」是「一念不覺」就沒轉過來,「一念不覺」演變成「念念不覺」,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我們要認識它,它是我們的真心,它是我們的「本性」、「真如本性」。學佛不學別的,只是把「真心」、「本性」找回來,跟儒家《大學》所講的「明明德」是一個意思。「真心」就是「明德」,「一念不覺」不明了。儒跟佛的教學終極的目標就是把「明德」找回來,安住在「明德」上就成聖成佛,修學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
「始轉本識」,開始見到了。
【解】始轉本識,方歸心原,一切種境,無不圓照,是名為「大圓鏡智」。
妄心滅了,「真心」現前,這個「心願」是真心。「大」是稱讚;「圓」是圓滿。也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你全見到了,一個不漏,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統統見到,樣樣明了,這是「自性本能」,「阿賴耶」不知道。我們六道凡夫、權教菩薩用的什麼心?阿賴耶。
「阿賴耶」叫「無明」,在迷,他沒覺悟。悟了就叫「大圓鏡」;迷了就叫「阿賴耶」。「阿賴耶」叫「藏識」,含藏宇宙萬有,遇緣它現形,沒有緣它不現形,所以佛家講整個宇宙「因緣生法」,總是離不開因緣。最粗淺的現象我們能知道的起心動念,那就是「一念不覺」。於是修行的總的綱領我們就明白了,那就是不起心、不動念。
釋迦,中國的孔子、老子,這些人的境界我們可以肯定、可以相信,他們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樣的人現前,他的智慧就是「大圓鏡智」,圓滿的智慧,過去未來、此界他方沒有一樣不知道;範圍,這個智慧的範圍多大?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全知道!
記住,佛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的智慧」就是此地講的「大圓鏡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只要我們把妄心舍掉、放下,大圓鏡智就現前。怎麼放下?不起心、不動念就放下了。起心動念它就起作用,叫什麼?無明。把「大圓鏡」變成「無明」,什麼都不知道,所以它是屬於「性德」。
「真如本性」裡面的「明德」要恢復,佛告訴我們修定,為什麼?心裡頭妄想、雜念沒了,就是不起心、不動念它就現前。我們今天妄想、雜念不斷,一個接著一個,前念滅了後念起來,它不斷,要靠修德幫助。「修」是修行、修正;「行」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不放在心上就開悟了。
誰有本事把起心動念放下?六道凡夫不知道自己起心動念,十八層天也不知道,法身菩薩才知道。前面七識都轉了,還剩下第八識。阿羅漢前五識轉了,第六識伏住了,它起作用真的回頭了;剛剛回頭,第六、第七識還沒轉過來。六、七識轉了,菩薩。六識分別,七識執著。
我們用功,八萬四千法門用功的原理是一個,眼在色塵看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看清楚了,不起心、不動念是佛;不分別、不執著是菩薩。他為什麼不分別、不執著?《般若經》上有一句話說得好,「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誰見到?佛見到。
佛眼見到「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佛法、世法沒有例外的,這「一切法」,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不知道,把這個假的放在心上,就迷了,就變成阿賴耶;不放在心上,阿賴耶轉過來了,大圓鏡智現前。
什麼人有這個本事?見色、聞聲、嗅香、嘗味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起心動念是阿賴耶,只有明了,沒有起心動念,諸佛如來;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菩薩,他為什麼不分別?為什麼不執著?因為他知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
釋迦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用夢作比喻很多,「夢幻泡影」。你在夢中,不知道自己在作夢,以為是真的,得到了生歡喜心,得不到生煩惱。夢中,可是夢中醒過來之後,什麼都沒有,全是假的。
我們今天迷失了自性,是做一個大夢,做一個很長時間的夢。其實時間跟空間是假的,不是真的,迷了才有,誤會;覺悟了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空間、沒有十方、沒有時間、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就在當下。當下這一念,明白了智慧,迷惑了煩惱。
分別,「塵沙煩惱」起來了。
「本識」,「一念不覺」是「本識」,叫「無明煩惱」。本來明白,你為什麼不明白了?「無明煩惱」變現出虛空法界。
迷悟真的剎那間豁然大悟,我們為什麼不能?迷得太久了迷得太深了。
我們講習氣,這些修行人,菩薩,他有沒有習氣?有,跟我們比他的習氣很薄。我們的習氣很濃,濃到什麼都看不見;他們習氣薄,偶然看到一下,他能把偶爾那個時候抓住,他就開悟了。
「自性」、「真心」、「真我」,「我」的本來面目,自己的本來面目是清淨的,沒染汙;是平等的,沒有分別;是「無所不知」的。「無所不知」的這種能力,智慧,真實智慧,是「自性」真心本有的,只要不迷了,統統現前。大乘佛法沒有別的,只是在追求不迷。要不迷,心不能動。
能大師告訴我們這幾句話很管用。第一個,「清淨」;第二個,「不生不滅」,不是妄心,妄心是生滅心,前面念頭滅了後念就生,一個接著一個,無始劫以來到今天,從來沒有中斷過。斷了就好,斷了「真心」就現前;永遠被它障礙住了,就像我們看動畫一樣,電影的畫面、電視的畫面,是動畫,一個畫面接著一個畫面,相似相續。這畫面沒有兩個相同的,也沒有兩個不同的。這個說法什麼意思?畫面不能執著,不能執著的也不能執著,你才能見得了「性」。「妄」的去了,執著那是「真」的,「真」還是「妄」。為什麼?你的心總是在動,動,它就有,就現相,現惑,幻相;不動,才把真相大白搞清楚、搞明白。
所以菩薩,惠能大師是菩薩,大菩薩!登地的菩薩,他不是三賢菩薩。登地菩薩,為什麼?明心見性,「大圓鏡智」開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說的一切經,你拿去問他,他都有能力講給你聽。
無盡藏比丘尼,是惠能大師在逃難的時候遇到的,受持《大涅盤經》,每天讀誦,惠能大師在旁邊聽,等她念完了,惠能大師找她,把剛才念的一段經文裡面的意思講給她聽,她聽了之後非常驚訝,捧著經書來向他請教。他說我不認識字。不認識字你怎麼會知道?這個於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惠能大師第一個度的,就是無盡藏比丘尼。比丘尼還在迷,能大師開悟了。遍法界虛空界「自性」生的,見了「性」的人哪有不知道的道理。
在曹溪,法達禪師讀《法華經》,意思不懂,向能大師請教。能大師說,你把《法華經》念一遍我聽聽;過去沒有人給我念,我不知道,你念。念完之後,幾句話就把他講開悟了。自性「本具般若」現前,這就是「無等無倫最上聖智」,是自性本有的,不是從外頭來的,外面沒有這個智慧;甚至於小智慧,也不是從外頭來的。自性裡頭沒有你怎麼會知道?!
真智慧一定要開悟,所以有小悟、有大悟、有大徹大悟,分三個等級。放下「見思煩惱」,小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