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孩子一起成長的道路上,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不聽話,屢教不改軟硬不吃,任性而又盡顯「愚蠢」,旋即拿起了「語言尖刺」或是「家法棍」...我們真的想打罵孩子嗎?我想並不是,起碼多數父母一開始並沒有抱著攻擊孩子的想法。實際上,我們是焦急,為孩子的未來焦急。焦急著這孩子,若用這種「愚不可及」的狀態走入學校、走入社會時,會準備不足而遭遇挫折。
理智告訴我們,生命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一直陪伴著孩子,包容他,支持他,為他遮風擋雨,這讓我們不自覺地把焦急變成了焦慮。
於是作為父母的我們,恨不得把自己的所有知識、常識、道德全部一股腦得塞進孩子的腦瓜裡。
遑論方式對錯、回歸初心,終父母一生之於孩子,都在為孩子的未來脫離家庭獨立生活做準備。
那麼到底應該怎麼樣做,才能讓孩子儘可能地準備得充分一些?
接下來這位從一開始就打開「育兒地獄模式」的母親,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養育一個孩子是困難的,勢必伴隨著「操碎了心」,而養育一個有智力障礙的孩子,那必定是親子成長的「地獄模式」,用「虐心」一詞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就是一個智力障礙的孩子,父親早逝,姐姐出嫁後也因怨恨母親而對家裡不聞不問,他和媽媽靠著經營一個小賣部維持著生計。
一個寡婦帶著一個智力障礙的孩子,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30多歲的小仁,常常把洗髮水當成牙膏,不會穿衣不會做法,只要不高興就會耍脾氣,滿地打滾;即便小仁不惹事,但事兒都會找他,連幼兒園的小孩都會拿水槍滋他。
但是更艱難的情況來了...
母親被查出有癌症時日無多,一時間她思慮萬千:自己走了,兒子怎麼辦?
作為母親的她深知為何女兒不回家,為了小仁,她已經夠自私,現在她更不能把兒子塞給生活同樣艱難的女兒。
小仁為了吃的,把罐頭直接放進了微波爐,看著火花四濺、噼啪作響的場景,小仁竟然手舞足蹈,完全沒有意識到危險;
她曾想過把兒子送到福利院,只是看到福利院裡的人活得毫無生氣,她猶豫了,恍惚中她仿佛看到了在這裡老去的兒子。
作為母親的她,絕望了,絕望得決絕:
她把門窗封好,點燃了眼前的煤爐,準備帶著小仁一起去另一個世界,終結她的痛苦,也終結小仁可能面對的苦難。
這是一位母親即自私又無奈的做法:既然孩子無法按照我們所設想的狀況去活,那就摧毀他,也摧毀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固然不會像小仁媽媽那般殘忍,但當我們對孩子「偶爾絕望」的時候,可能會對孩子大吼大叫,洩氣地說「為什麼這孩子這麼難教?!」,隨即認定孩子就是來「報仇」的,自暴自棄。
但,我們真的無法選擇嗎?
真的別無他法、無路可走了嗎?
真的只能自怨自艾,把自己變成一個怨氣集合的怪物,把孩子變成一個被負面情緒滋養的怪胎嗎?
小仁媽媽用行動給出了答案,最勵志卻一點都不雞湯的答案,每一位父母都可以做到的答案。
希望、希望,還是希望
煤炭被媽媽滅掉了,因為小仁的一句「無腦又不懂事的話」。
看著眼前燒起來的煤炭,或許小仁是誤以為媽媽又要給他做自己最喜歡吃的煎雞蛋了,那是這個世界上能讓他感到幸福快樂的最好的食物了。
於是小仁說著:「小仁想吃煎雞蛋、今天想吃,明天想吃,後天也想吃...」
想像得到那個場面是多麼滑稽,明明在進行著一件非常嚴肅而絕望的事情,但是這個30多歲的大孩子,突然就來了這麼可愛的一出。
就好像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明明正兒八經地教著孩子「因為...所以...」怎麼造句,孩子卻來了句「因為肚子大了,所以要生孩子」一般,即生氣又覺得好笑。
區別在於,此時的母親意識到兒子需要的生活其實不過是一個荷包蛋般的簡單,而我們則仍然在焦慮地驅使孩子往所設定的「理想生活」中前進,絲毫看不到孩子的思維活躍。
小仁的懵懂無知,讓媽媽重新認知了小仁的未來,重新燃起希望:自己好像沒必要讓小仁活得如自己描述般的美好,讓他幸福起來的方式,其實很簡單。
在育兒的路上,任何時候,面對任何情況,我們都應該對孩子抱有希望,不是麼?唯有如此,我們才有努力的動力,孩子才能體會到努力對自己的好處。
學習、學習、還是學習
從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成為父母,所以我們迷茫,所以我們在面對孩子問題手足無措的時候,選擇了我們認定的「無可奈何」的做法。
小仁媽媽意識到這一點,自己的思維太固化了,打破這種固化的最好方法,就是學習,於是她開始了自我增值,成為一個合格母親的自我增值。
既然沒有老師教,那麼前人的經驗就是最好的老師。得到「書本大師」的啟發,她收穫了新的教育方式。但一切真的會那麼順利嗎?
跟我們現實生活一樣的是:不順利!她照著書上所描述的方式,對小仁進行新的教育,但顯然並沒有什麼效果:
教小仁煎荷包蛋,蛋還沒熟,小仁就直接伸手從滾燙的平底鍋中「偷」走了;
得到好心人為小仁提供工作,但小仁卻把給客人準備的食物偷吃了;
安排小仁到大堂做服務生,他卻誤以為客人善意的微笑是對他的嘲笑,把客人給打得鼻青臉腫;
耐心、耐心,還是耐心
耐心,這並不是一句廢話。只是可能我們會曲解其中的意思,例如一定要保持耐心不要對孩子發脾氣,所以我們總是失敗。
教育路上的「耐心」,並不是「耐心壓抑自己的情緒不發火」,而是對孩子的失敗保持耐心,對方法方式嘗試的失敗保持耐心。
小仁媽媽並沒有放棄,就像書本所教的那般,她保持了耐心,這份耐心讓她找到了為什麼執行無效的原因:因材施教,連「材」的實際情況都不願面對、不肯了解,所施的教,不過是牛頭不對馬嘴而已。
小仁媽媽意識到,教育並不是如學數理化般把公式生搬硬套就可以的。於是她開始調整,根據小仁的實際情況來調整。
她把家裡所有的東西都貼上標籤,方便提醒;
煎蛋的時候小仁會偷吃,就反覆煎,直到他吃撐了就不會再偷吃,而是乖乖學習;
她開始引導小仁自己刮鬍子、穿衣做飯...自己在一旁保駕護航;
小仁敏感自卑、害怕別人的嘲笑,總是曲解別人對他笑的意義,媽媽就帶著他到街邊派傳單。
小仁不肯做,被母親感動的同事們,就紛紛加入,和小仁一起派傳單。
終於,母親的耐心沒有白費,小仁自己做出了一桌子飯菜,甚至還用工作的知識給媽媽做了一份糕點,走到哪裡都會主動和別人問好,不再自卑。
把一個智力障礙兒童,培養到如一個正常人般工作、生活,需要多大的努力?其難度之大,遠超我們把一個正常的孩子,培養成人中龍鳳。
小仁媽媽是不幸的,命運讓她一輩子都背負著小仁這麼一個「包袱」,但她又是極其幸運的,因為她所在的年代,是知識富饒的年代,所不懂的、所困惑的,可以通過快捷的方式來獲取。
而我們呢?顯然要比這位母親幸運得多,幸福得多。只是我們總是充滿抱怨、自我懷疑、自我否定。
寄語:如果孩子不聽話,那大概是我們說的方式錯了;如果孩子屢教不改,那大概是我們教的方向錯了;教好一個孩子,始終繞不開這三個詞:充滿希望、用心學習、耐心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