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為啥支持胡亥,而不是女婿扶蘇?他認為這樣最符合個人利益

2020-12-23 正史漫談

李斯作為輔佐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王朝的聰明人,為啥不幫助自己的女婿、英明的扶蘇, 而去紈絝子弟胡亥呢?

以「惟結果論」來評價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顯然有失偏頗。扶蘇固然優秀,但胡亥也並不是紈絝子弟。聰明而務實的李斯選擇誰,唯一的考慮,就是他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冒著危害秦王朝發展前景的風險。

胡亥很差勁嗎?從史料中的記載來看,起碼在秦始皇臨終前,胡亥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那麼糟糕,甚至連趙高也有過人之處:

「始皇二十餘子,少子胡亥最愛」,能讓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最為疼愛,平日裡的胡亥不大可能是個熊孩子;

胡亥之所以跟趙高親近,是由於兩人間的師徒關係。當初頒布焚書令後,為了全面貫徹「嚴刑峻法」的體系,秦朝的人才培養渠道是「以吏為師」,即向執行層面的官吏學習法律。趙高這個人,雖然一生下來就被處理成了宦官,但他辦事能力極強、精通律法,而且善於隨機應變,因此才被秦始皇破格提拔成了中車府令,後來犯了死罪也被保了下來。這還不算,秦始皇甚至還讓自己最疼愛的小兒子胡亥跟著趙高學習審案、斷獄,這既進一步佐證了趙高才能之強,也體現出胡亥並不是個草包。

此外,在《史記·李斯列傳》中,司馬遷活靈活現地復原了趙高、胡亥倆人密謀的場面。胡亥體現出來的素養,並非一無是處。

比如,在扣下秦始皇賜給扶蘇的詔書後,趙高嚇唬胡亥:「扶蘇到了就會登基,根據秦律,屆時一般的王子連一寸封地都沒,你可咋辦?」胡亥的回答是:「固也......父捐命,不封諸子,何可言者」,即:本來就是這樣,父親留下的規矩,有啥好說的?

而當趙高以「制人還是受制於人」進行誘惑時,胡亥甚至表現得極為深明大義:「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也;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強因人之功,是不能也」,這種不義、不孝、無能的事情,只會帶來「天下不服,身殆傾危」的後果,自己絕不能幹。

按照這種說法來看,胡亥最終改變主意,只能歸咎於太過年輕、被老江湖趙高充分誘發了心底的貪念。

根據常理,兩人這密謀這種大逆不道之事時,身邊不可能有史官,也絕不會允許隔牆有耳。因此,上述對話,極有可能是司馬遷腦補、杜撰的。但既然如此,司馬遷為啥還要如此大費周章地體現胡亥的糾結、矛盾心理呢?一個勁的抹黑不就完了嘛。

只有一種合理解釋:胡亥登基後確實是個差勁的皇帝,但在之前,作為一個個體,他也是一個正常人,而不是天生就那麼十惡不赦。

那麼,當時的扶蘇是什麼的形象?趙高在勸說李斯時是這麼描繪的:「長子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而且他還能在秦始皇'坑儒」時主張網開一面,體現出了一定的包容性。

在筆者看來,對於扶蘇,秦始皇是按照國君的標準來培養的;而對於胡亥,則是對照官吏的模板。就當時而言,這倆皇子都有可取之處,並不存在一個英明、另一個一無是處的鮮明對比情況。

因此,作為一個心裡沒有「士為知己者死」概念的極端務實主義者,李斯選擇支持誰,主要標準是看誰對自己有利(而不是對國家)。

遺憾的是,如果站在他的角度來看,相對於女婿扶蘇,胡亥才是首要選項,這主要源於他對秦國一項政治傳統的忌憚。

秦國向來有過河拆橋、卸磨殺驢、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傳統。

秦國的崛起、強大,靠的是制度,更離不開務實的人才觀:自秦孝公起,秦國歷代君主都借用山東各國的頂尖人才作為自己的智囊與大腦;但戲劇的是,這些外來功臣,最終都沒啥好下場。

以一己之力推行變法,奠定秦國百年強盛根基的商鞅,在秦孝公時位極人臣,在秦惠文王即位後遭受車裂、滅門;

秦惠文王在位時,張儀在秦國拜相封君,他玩殘楚國、以連橫破壞合縱,為秦國的崛起創造了有利外交局面,但秦武王上臺後,他也只能丟下榮華富貴、設計潛逃;

範雎為秦昭襄王內固王權、外定戰略,更在長平之戰中以反間計促使趙括上馬,但邯鄲之戰後卻面臨猜忌,不得不退位讓賢、懨懨而死(有些史料稱他被秦昭襄王誅殺);

呂不韋一手把嬴異人、嬴政父子倆扶上秦王之位,攝政期間保證了秦國的正常發展,但最終也逃不掉被逼自殺的命運。

這種前期委以重任、後期卸磨殺驢的傳統,看似無情,背後卻有其合理性。

秦國的崛起,伴隨著不斷的改革,也是不斷鞏固王權、對既得利益階層進行輪番滌蕩的過程。而推動這些得罪人的工作,不能依靠在本土裙帶關係盤根錯節、辦起事來投鼠忌器/包藏私心的土著;相反,那些抱著建功立業心態前來的山東人才,在秦國沒有根基和靠山,可以依仗的只有秦王賦予的權力和信任。這就決定了他們能夠很好地貫徹君主的意圖,甚至不惜觸犯原有既得利益群體。

然而,新君上位後,一般會有兩個現實訴求。其一,需要培養自己的嫡系,但父輩留下來的權臣沒受過自己的恩惠,不大可能對自己俯首帖耳,所以得「騰籠換鳥」;其二,面臨著亟待解決的全新矛盾,需要犧牲一部分人。比如商鞅變法造成了原有貴族的普遍激憤,秦孝公可以壓制;但新丁秦惠文王就難說了,為了平息矛盾、收買人心,拿商鞅祭旗是個不錯的選擇。後來的張儀、呂不韋,與此也都大同小異。

回到李斯這裡來。趙高不愧是人精,他一針見血地點出了李斯最大的擔心:「管事二十餘年,未嘗見秦免罷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誅亡。」即:從沒見過哪個秦國宰相能夠得以善終。而且,李斯作為秦朝大一統制度的推動者、刑律的完善者,得罪了多少人可想而知;僅僅是他提出的焚書令,都會讓天下文人對他恨之入骨。

更要命的是,扶蘇的觀念與秦始皇並非完全吻合,他對於儒生群體更有包容性。不過也許這正是秦始皇的盤算:父子倆一緊一松,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父親嚴刑峻法,兒子進行撥正,大棒加胡蘿蔔,歷來是封建帝王的拿手好戲。(後來在西漢時,面對勸自己不要老是打仗的太子,漢武帝笑道:「由我來擔當艱苦重任,而將安逸留給你,不也挺好嗎!」)

而扶蘇要平息民怨,廢除秦律是不可能的,但是殺掉推動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李斯倒沒什麼難度。這就像當初秦惠文王殺商鞅、保變法的套路那樣,成功的找一個替罪羊。

作為一個博古通今的聰明人,李斯顯然已經察覺出了上述危險。至於如何保住自己的地位,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把自己打造成新皇帝的功臣。於是,他果斷選擇了協助胡亥登上皇位這一方案。

李斯可能還有其他考慮,他以為胡亥勢力微弱就容易控制;以為趙高、胡亥都精通刑律,可能是自己的「同志」。但他錯誤理解了帝王的素質要求,看到了「才」卻忽視了「德」,誤判了環境、地位對人性的巨大影響。

當皇帝跟當官完全不同,曾經看似信奉法令、循規蹈矩的趙胡二人,在掌握生殺予奪大權後,迅速暴露出了人性中最兇殘的一面,秦律在他們手上,完全變成了實現私慾、荼毒他人的工具。本有機會迎來發展新階段的秦王朝,不幸面對了曇花一現的命運。

重視個人利益遠超政權整體利益,這就是李斯前半生是功臣、晚年淪為罪人的原因,說白了,就是人性的自私性作祟。

相關焦點

  • 扶蘇是李斯的東床快婿,為何還要聽趙高的立胡亥為帝?有何陰謀?
    趙高和李斯也是贊成的,但是此時的趙高已經不是當初跟隨始皇帝的那個人了,趙高的權力欲不斷增強,特別是在始皇帝駕崩之後,這種心思不斷膨脹,想要篡改遺詔的心思就更加強烈了,但是此時他必須徵求一個人的同意,這個人就是丞相李斯,不然他所有的行動都不會奏效。
  • 胡亥、李斯、趙高,大秦帝國是如何毀在了這三個人手裡的?
    想到這裡,他自言自語,不行!這個機會不能錯過!一邊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另一邊是前途莫測,被從高位上擠兌出局。他當然要選擇前者:不能讓這個遺詔實行!而且,唯一的絆腳石蒙毅,剛好被秦始皇帝派出去,不在身邊,這不是天賜良機嗎?「天賜良機!」趙高不由得說出聲來。他要抓住這個機會。目前他要說服的就是兩個人,胡亥和李斯。趙高深信,利益所在,就是人生的選擇所在。自己如此,胡亥如此,李斯也是如此。
  • 李斯為何不擁立扶蘇?不是擔心蒙恬取代自己,而是擔心當背鍋俠
    最後的結果是,李斯被趙高說服,加入了這個小圈子,並配合胡亥、趙高,將胡亥捧上了皇位,搞死了扶蘇、蒙恬: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數以罪,賜死。李斯作為秦始皇最信賴的助手,在這件事情上,顯然是背叛了秦始皇。
  • 秦始皇死後,蒙毅、蒙恬為什麼沒有支持太子扶蘇,反而束手就擒?
    不是不想反抗,也不是不想支持扶蘇上位,而是因為蒙氏家族根本沒有反抗的資本!秦始皇生前,就對太子扶蘇持有警戒之心,對皇族宗親一直採取限制措施,避免做大威脅政權穩定。扶蘇代表的皇族勢力,得到了蒙氏家族支持,有一套完整的班底,如果扶蘇上位稱帝,那麼必然會對秦始皇留下的內廷、外廷進行清洗,以便留下政權空間讓自己的人馬填補。因此,一個強勢皇子的上位是不符合趙高和李斯的利益的,因此,兩者聯手矯詔逼扶蘇自殺。為什麼扶蘇束手就擒坐以待斃呢?
  • 嬴政駕崩,扶蘇自盡,胡亥到底有沒有謀朝篡位?
    而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帝王,在他死後,他的繼承人胡亥的一系列反常舉動卻為他的死蒙上了一層陰影,很多人都認為胡亥的帝位來的不正,真正的繼承者應該是扶蘇,那麼胡亥究竟做了什麼,以至於很多人都質疑他繼位的合法性呢?首先是在秦始皇死後,胡亥並沒有立即昭告天下,相反,他和趙高等人火速回到鹹陽。
  • 最愚蠢的皇帝——胡亥
    胡亥影視劇形象 於濱飾 始皇兒子眾多,長子扶蘇他並不喜歡。不過作為一代帝王,為了秦家「傳之萬世」,他還是很理智地選擇了眾位兒子中最有才能的長子作為繼承人來培養。胡亥胸無大志,根本沒想過做皇帝。趙高就巧言唆使。胡亥雖沒想過做皇帝,但想到做了皇帝就可以隨心所欲地享樂,也就動了奪權之心。還有李斯也是見過遺詔的。李斯為秦朝的丞相,他給秦始皇提過很多改革措施和建議,包括秦始皇焚書坑儒也是他的建議導致的,這樣因他而死的人就多不勝數。扶蘇對這些措施一直都不滿。趙高威脅李斯,如果扶蘇當了皇帝,第一個要殺的就是他。
  • 秦始皇在繼承人問題上遲疑有深層次原因,比起扶蘇,他更中意胡亥
    後世據此認為這是秦始皇打算傳位給扶蘇的最有利證據。接下來的事情大家也都很清楚。趙高拿到遺詔後立馬去找胡亥,跟他說:「愛徒啊,你爹死了,想把皇位傳給你大哥。」胡亥很詫異:「那你還不趕緊給我大哥送信去,跑我這來幹什麼?」趙高一記暴慄彈在胡亥腦門上,「你傻啊,你大哥當了皇帝不得收拾你。算了,誰讓你有個好老師呢,我打算把遺詔改了,捧你當皇帝,就這麼愉快地決定了。
  • 扶蘇為何會被人逼死?胡亥:都怪他是個忠孝之人
    秦始皇駕崩前,蒙恬在外執掌國家兵權,蒙毅在內不離嬴政左右,公子扶蘇有蒙氏兄弟的輔助,理應在秦始皇駕崩後順利接班,為何讓胡亥、趙高、李斯這幫小人翻了盤?這與其說是一個意外,倒不如說是一種必然,因為這一切的發生是扶蘇和蒙氏兄弟性格使然。
  • 蒙恬愛徒、扶蘇密友、李斯長子,秦末大將李由的悲壯之死
    李由,秦末名將,秦朝丞相李斯之長子,秦始皇嬴政之女婿,大秦帝國三川郡郡守!說起李由此人,許多人對他的印象很模糊,更多人知道秦朝有李由這麼一位悲情名將,大概是因為電視劇《神話》播出之後才開始的!李由是李斯的長子,李斯作為大秦帝國的丞相大權在握,為了使家族長盛不衰,李斯決定用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與大秦皇室聯姻!據史料記載,李斯所有的兒子娶得都是秦朝公主,不僅如此,李斯的所有女兒也都是嫁給了皇族的公子,李斯的子女人數不詳,目前僅知的只有長子李由一人,作為李斯的長子、李氏家族未來的話事人,李斯對長子李由極其重視!
  • 秦始皇為何偏愛胡亥?胡亥為何不是秦亡的首要罪人
    一般來說,在家裡年齡最小的老么,往往會得到父母過分的寵愛。嬴政雖然開創了千古偉績,可也是個家長,對胡亥自然也多了幾分寵愛。中國歷史上歷代皇帝和太子之間都會面臨矛盾,扶蘇雖然沒有被正式立為太子,但是按照大秦的傳統,他成為太子的可能性很大,也會成為潛在的威脅。再說,扶蘇應該楚女所生,秦始皇本來就忌憚楚系一派的勢力,因此對扶蘇不得不防。
  • 李斯為何在關鍵時刻選擇胡亥?史記中的一個小故事可以說明一切
    一開始,他只是呂不韋的門客,後來見到了秦始皇,勸說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得到秦始皇賞識,被任命為長史,後來他繼續為秦國奔走,中間雖有變故,卻憑藉《諫逐客書》繼續得到重用。秦統一天下,他卻提議秦始皇焚書,破壞文化。秦始皇去世,李斯一開始秘不發喪本是為秦國的安定籌謀,不料最後為一己之私利,放棄原本的堅持,在關鍵時刻相信了趙高,選擇支持胡亥成為新的皇帝。
  • 胡亥,一個被人低估的權謀高手
    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數以罪,(其)賜死。語具在李斯傳中。行,遂從井陘抵九原。會暑,上轀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選自《史記》李斯列傳)上述材料選自《史記》李斯列傳,主要講述了趙高等人發動了沙丘政變,矯旨賜死扶蘇,立胡亥為皇太子,秘不發喪。
  • 被稱為千古一相的李斯,為何不幫扶蘇,而去幫紈絝子弟胡亥?
    不僅如此,李斯還參與了發矯詔強逼以「仁義」知名當世的扶蘇自殺,使得胡亥坐穩了帝位。相比來說,扶蘇比胡亥更能達到秦始皇一世二世三世萬萬世永久由大秦統領天下的期望和要求,以阿順迎合上意為能事的李斯為什麼不幫扶蘇,而去幫胡亥取得帝位,使得大秦帝國二世而亡?
  • 明明公子扶蘇是嬴政心中的繼承人,為何最後是當上皇帝的是胡亥
    這樣一位功績無人能比的亂世梟雄,千古帝王,其崩逝後的江山大業繼承問題卻成為了一個歷史謎團:按照宗法制的傳統,應該立嫡立長,最後卻是皇幼子胡亥繼承皇位。那這謎團如何解開是仍需考證,但憑僅有的文獻記載,私以為原因不外乎權力的博弈。公子扶蘇是秦始皇長子。司馬遷有在《史記》中作出對關於公子扶蘇的一些評價,司馬遷認為他是有勇有才之人。
  • 大秦首席輔臣李斯:與皇家聯姻、平步青雲,為何最終被腰斬於市?
    為了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年少的李斯選擇先踏入官場,再一步步想辦法接近權力圈。一開始,好學又能寫得一手好字的李斯只在家鄉當了一個掌管倉庫的小吏。 不久,李斯認為這樣的平淡無奇的生活無異於混沌度日,於是,他辭去了小吏一職,到了楚國的蘭陵縣,拜於荀子門下學習帝王之術。
  • 昏聵的胡亥:依賴趙高如師如父,卻沒想到只是趙高手中的棋子
    一、天賜良機,無緣皇位的胡亥登基胡亥,秦朝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秦始皇的第18子,公子扶蘇之弟。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在位僅三年,24歲被趙高的女婿閻樂殺於寢宮。包括他父皇,始皇帝嬴政,對胡亥的培養也就是按照臣子的目標去培養的。他讓宦官趙高去教胡亥秦朝法令,而不是正兒八經指派朝中某大臣去做胡亥的老師,就可見始皇帝對胡亥,根本沒想去培養什麼君王謀略,積累什麼君王人脈。對扶蘇去不同,讓扶蘇參與政事,扶蘇自小就有多位老師。
  • 皇帝傳:歷史上最坑最殘忍的皇帝秦二世胡亥
    胡亥公元前230年出生,是秦始皇的第十八孩子,也是他最小的兒子,很受秦始皇的喜歡,這也是為什麼秦始皇東遊時,總將他帶在身邊的原因。胡亥在登基之前的存在感很低,史書上也沒有太多的記載,但據《趙正書》上記載,秦始皇曾這樣評價胡亥,說他「孤且弱」。
  • 秦始皇死後,蒙毅、蒙恬為何沒有支持太子扶蘇,反而束手就擒?
    始皇帝在駕崩前給公子扶蘇寫了一封蓋有皇帝璽印的詔書,讓扶蘇回鹹陽主持喪禮,秦始皇是讓公子扶蘇繼承帝位,但詔書被中車府令趙高扣留,隨後趙高同始皇帝幼子胡亥、丞相李斯謀劃篡位,開始篡改詔書,改立幼子胡亥為太子,並另外寫了賜死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的詔書,命令扶蘇和蒙恬自殺。
  • 胡亥發出的詔書,就是皇帝的詔書,扶蘇是不能反抗的!
    趙高和李斯,分別是這兩套系統的大佬,他們是有非常大影響力的。當然,並不是沒有人能制約他們。可是,在秦始皇死,並且遠離首都的當時,很多制約力量沒法發揮效果。也就是說,只要他們合謀後,能搞定在場的百官,這點是最重要的,那麼他們就等於臨時掌握了這兩套系統,也就能發揮皇帝的權力。其次,可以肯定一點,扶蘇的母親是楚國人,以及扶蘇和秦始皇政見不同,並不影響扶蘇與秦始皇的關係。
  • 扶蘇以仁厚賢德聞名天下,若他要反,他會成為天子嗎?
    你眼中的扶蘇是怎麼樣的呢?扶蘇這個人,相關記錄相對少,雖然身為太子,但是當時的秦朝已是強弩之末,就算他有能力,也不一定能夠一統天下,因為民心已變!常言道,得人心者得天下 。扶蘇以仁厚賢德聞名天下,只要他揭竿而起,義士必定雲集而影從。如能得到大將蒙恬的幫助,從胡亥手中奪取天下不是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