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以仁厚賢德聞名天下,若他要反,他會成為天子嗎?

2021-01-08 極速過彎

你眼中的扶蘇是怎麼樣的呢?扶蘇這個人,相關記錄相對少,雖然身為太子,但是當時的秦朝已是強弩之末,就算他有能力,也不一定能夠一統天下,因為民心已變!常言道,得人心者得天下 。扶蘇以仁厚賢德聞名天下,只要他揭竿而起,義士必定雲集而影從。如能得到大將蒙恬的幫助,從胡亥手中奪取天下不是沒有可能。答案應該是肯定的。扶蘇的人望,才能,繼承的合法性,佐將能力都具備成功的基礎條件。

胡亥剛登基的時候秦王朝政權還沒有崩,也就是地方連藩王都算不上對抗中央政權,歷史上這麼幹又成功的只有一例,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役。先看看差距,朱棣是藩王經營準備多年,扶蘇只是監軍,未必會有多少人支持。朱允炆用的是黃子澄,胡亥有李斯,差距不用我說了吧?

相同的是開國皇帝都駕崩了,但是朱元璋駕崩天下人都知道,秦始皇駕崩只有幾個人知道,扶蘇蒙恬肯定是不可能知道的,在沒有始皇帝的死訊就叛變借他幾個膽子也不行,就算胡亥先公布死訊然後登基再來殺扶蘇導致扶蘇叛變,那有宰相李斯的支持胡亥就是正統合法繼位的,虎符調動部隊阻擊和停止糧草供應太簡單了,長城兵不可能有太多的存糧,只能去搶糧食,那就真的是叛變了,絕對不可能成功。

如果當年扶蘇叛變的話,仍就奪不了天下。首先,趙高,李斯等人己經改了遺詔,況且始皇帝死的時候,也只有他們在場,所以就算是改了遺詔,外人也不知道更不會有人懷疑,因為趙高是始皇帝的近侍太監,而李斯又是宰相,這兩人的職權地位在當時都是舉足輕重的。既然始皇帝的遺詔由此兩人公布,自然大家也會相信。其次,此時扶蘇就算叛變,除了自已軍隊不能跟朝廷抗衡外,他連自已的後勤保障都做不到充分準備,為什麼呢?

始皇帝暴斃事起突然,而趙高等人又立即把遺詔頒布出來確定了未來的繼承人,這讓扶蘇等人措手不及。就算叛變,首先軍隊倒是蒙恬等人扶持,可是軍隊一旦開拔糧草後勤就都要跟上,很顯然,扶蘇就做不到。即使扶蘇要反,而明面上反的對象是秦始皇,三十萬軍隊裡可能除了親信外,沒有人會跟著一起幹的,假如裹挾著這批軍隊叛變,每日將會有人因畏懼而逃逸,時間久了,內部兵變都是可能的。而事實上,扶蘇自殺後,手持詔書的使者,讓一法吏就將蒙恬拘捕關押了。

扶蘇要想當帝王,只有一個可能,提前知道始皇帝的死訊,悄悄趕回鹹陽找到氏族大佬聚集私兵等著胡亥他們回來然後在他們還沒有宣布始皇帝駕崩的時候,突然發難說他們謀逆殺害了始皇帝,否則請皇帝出來說話,誅殺叛逆然後靈前繼位,這是宮廷變法和軍隊叛變不一樣。或者悄悄找到李斯說動李斯,到鹹陽的時候李斯來發難說趙高胡亥謀逆,自己為了帝國江山才假意迎合,等待皇長子。只要李斯支持,大事無憂也。

我認為扶蘇當時的近況和後來遼國的人皇王耶律倍有點類似,李斯和扶蘇有嫌隙,公報私仇;胡亥也沒有耶律德光的胸懷。所以扶蘇,一個沒有政治野心的人就成了權力博弈的犧牲品。所以扶蘇壓根不可能叛變,因為他早就知道自己被踢出了皇位繼承之列。就算他不甘心這麼死去,想拼死一搏,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他離開權力中心太久,失去了朝中大臣的支持,成了徹頭徹尾的邊緣人了。

相關焦點

  • 若胡亥未篡位,扶蘇成為秦二世,秦朝會發展成什麼樣?
    他雖開創了中國古代史上的第一個封建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封建皇帝,但他統治期間,焚書坑儒,耗費大量人力財力修建宮殿,成為世人眼中的暴君。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他統一文字、度量衡,促進民族融合等,這豐功偉績也是無法被歷史磨滅的。無論他是不是一位好皇帝,秦始皇的能力都不容被質疑。可惜的是大秦王朝僅到秦二世便覆滅。究其原因,自然與秦二世篡位並實施暴政分不開。
  • 若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劉備,他能否統一天下,能否興復漢室
    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 那麼你知道挾天子以令諸侯真正的好處是什麼嗎?有哪些有利因素? 1、名正言順,絕對的政治正確。 第一個原因以劉備的能力應該能懂,劉備可是被曹操稱為「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的英雄,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劉備是非常清楚如何才能正確地「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不是像董、李傕與郭汜那樣,再說了,董卓等人已經做出了反面教材,劉備當然也會明白這個道理。 第三個原因就是說劉備自身有沒有能力和實力。
  • 扶蘇為何會被人逼死?胡亥:都怪他是個忠孝之人
    01扶蘇和蒙氏兄弟之間並沒有離心離德或者分道揚鑣。與胡亥、趙高、李斯這三人的狡詐和無恥相對應,扶蘇和蒙氏兄弟太正直,要太忠烈了。什麼時候見過,正直和忠烈能「幹得過」狡詐和無恥?蒙恬因為多年統兵在外,深知朝堂之上「江湖」險惡,他想相信詔書的真實性,但心知蒙毅就在始皇帝身邊,他只能疑惑,而不敢質疑。蒙恬對扶蘇說,皇帝一向信任咱們,並委以重任,現在派使者攜書前來,要咱們馬上自殺,誰知真假?希望公子上書請求覆核,覆核無誤後再遵旨自殺。蒙恬的話,潛意識是傾向偽詔為真的,覆核的是對錯,而不是真假。
  • 如果扶蘇成為二世皇帝,大秦還會二世而亡嗎?
    相比於扶蘇,趙高一手教出來的胡亥顯然更加容易控制,他也順利的一步步掌握了帝國的最高實際權力,連李斯也被他過河拆橋腰斬於市。在趙高的一手遮天下,秦朝迅速走向了滅亡的方向,連在位三年的秦二世也死在了他手裡,大秦的統治框架也分崩離析。更換子嬰為新傀儡後,趙高也終於被子嬰設計剷除並誅夷三族。但此時的大秦已經無力回天,滅亡只在朝夕之間。
  • 如果秦扶蘇執政,秦國會走遠嗎?
    如果扶蘇執政,秦國有可能還會延續幾代,至少秦朝國祚會延長几十年。秦始皇末年的秦朝實際上和漢武帝末年的漢朝有點類似,都是窮兵黷武,造成民不聊生。漢武帝和秦始皇相比,優勢在於國內統治比較穩定。漢武帝劣勢在於他選定的接班人過於年幼,容易被架空。
  • 趙高為何害扶蘇,立胡亥?是為自己稱帝鋪路嗎,他當皇帝了嗎?
    在趙高面臨可能改變自己命運的一個機會的時候,他當然是要把握住這個機會,然後,幫助自己的徒弟爭奪權力的了。更何況當時的情況下,幫助胡亥奪權,還是很容易的一件事的。畢竟秦始皇駕崩了,這件事只有趙高、李斯和胡亥知道。我們再看看扶蘇!
  • 公子扶蘇為何會與王位失之交臂,最終落得個悲慘結局?史學家:他太懦弱
    但扶蘇這個名字除了蘊含著希望他可以成為一個謙遜俊雅的人,同時還寄予了始皇帝對他的期冀,希望他以後可以有一番大的作為,能夠承擔起國家的重任,秦始皇以此為其子命名,顯而易見是對扶蘇寄託著無限的期許。更何況扶蘇還是秦始皇的長子,自然始皇帝對他這個兒子的要求也非常之高,雖未明說,也一直未立他為太子,但卻一直將他當成皇位繼承人來培養。
  • 秦始皇去世後,如果扶蘇繼承皇位,秦朝會是一個什麼結局?
    假如秦始皇的遺詔順利傳到扶蘇手裡,以蒙毅為相、蒙恬為將,三十萬最精銳的戍邊軍團在手,胡亥、趙高、李斯作不了妖;大秦功臣良將、皇室宗親、老秦血性仍在,天下誰可與爭鋒?秦朝大概率會延續下去,至少不會三年就滅亡了。
  • 扶蘇不死大秦不亡?即使扶蘇再生,也挽救不了大秦帝國
    趙高、二世威望不足以震懾天下,反而加深了各勢力的矛盾。國家初步統一,底層農民並沒有絕對的歸屬感。各種因素的指向都是秦國必須要亡。反秦的戰爭是各勢力之間矛盾和負面能量的宣洩,這也是必然的,項羽獨佔諸侯勢力之最,就體現了六國貴族勢力的潛在能量。楚漢戰爭的爆發一方面是國家統一的趨勢不可逆,另一方面是每個諸侯的欲望都沒有得到滿足,都想進一步蠶食壯大自己的有生力量。
  • 李斯為啥支持胡亥,而不是女婿扶蘇?他認為這樣最符合個人利益
    李斯作為輔佐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王朝的聰明人,為啥不幫助自己的女婿、英明的扶蘇, 而去紈絝子弟胡亥呢?以「惟結果論」來評價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顯然有失偏頗。扶蘇固然優秀,但胡亥也並不是紈絝子弟。聰明而務實的李斯選擇誰,唯一的考慮,就是他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冒著危害秦王朝發展前景的風險。
  • 歷史懸案:扶蘇團隊,竟敵不過胡亥偽團隊,理由是什麼?大局觀!
    然而,一個有野心安定天下的帝王,怎麼可以被亂世所掣肘,被現狀和困境所迷惑。扶蘇在這一刻,軟了。換做秦王李世民,且看他,會一步一步怎麼做。愚孝上頭,一己之私,終於國家不顧。大是大非面前,扶蘇,是糊塗的。他曾力勸扶蘇,回鹹陽看看情況,再說。扶蘇悲傷,放棄了。蒙恬,漸生去意。主子,都要死了,作為保駕護航,手握30萬重兵大權的猛將,又能何為呢?其實,這二人都沒有想通,為什麼秦始皇會讓太子組隊蒙恬?
  • 扶蘇:一個註定無法成為皇帝的嫡長子,木秀於林必遭摧折
    很多人都認為秦國的滅亡,是因為胡亥登基稱帝,趙高弄權,致使秦朝內部混亂,最終也是天下起義不斷,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如果說當時遠在上郡監督軍隊的扶蘇能夠繼承皇位,那麼秦國的未來定然不是二十而亡。但是今天我要說,扶蘇無論如何的優秀,他定然是無法成為帝王,也沒有機會登基。
  • 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
    昔聖人通論天下之勢,首舉其盛為言,若曰,天下大政固非一端,天子至尊實無二上,是故民安物阜,群黎樂四海之無虞;天開日明,萬國仰一人之有慶。主聖而明,臣賢而良,朝廷有穆皇之美也;治隆於上,俗美於下,海宇皆熙皡之休也。非天下有道之時乎?當斯時也,語離明則一人所獨居也,語乾綱則一人所獨斷也。
  • 「左右天子」的寇準,算得上「天下大忠」嗎?
    然而在其中,我們會發現,即使寇準這樣大忠無畏的人,他的大忠也不儘是無私的,他的無畏也不儘是正直的。在忠奸之間,時而大步流星,時而小心翼翼。如此,寇準還能算得上天下大忠嗎?01一用八個字可以形容寇準的行事作風「任性自為、罔顧其他」。
  • 蒙恬被賜死前說了兩句話,曹操每次讀了都會哭,或許我們錯怪他了
    此前不久,因為秦始皇下令坑殺方術士,扶蘇直言上書,氣得秦始皇把扶蘇發配到北方監督蒙恬練兵。而隨著秦始皇命喪沙丘,趙高和李斯密謀以後,扶蘇和蒙恬立即成為必須除掉的目標。所以,二人同時收到了秦始皇賜死的詔書。扶蘇雖然多次頂撞秦始皇,但是他的孝心和對秦朝的忠心卻從未有絲毫的偏離。接到詔書後,扶蘇當即自盡。而蒙恬不愧是手握30萬兵權的大將軍,立刻懷疑此事有異。
  • 為什麼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兒子叫「扶蘇」和「胡亥」?
    為什麼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兒子叫扶蘇和胡亥? 因為秦始皇姓「嬴」名「政」,他的兒子自然也姓「嬴」了,所以他家老大其實是「嬴扶蘇」,老十八的全名是「嬴胡亥」。 只不過到了戰國末年,天下人口太多,同姓的人也太多了。所以在同姓人中,開始以氏族區分同名之人。因為五百年前大家都是一家人,也就是一個姓,根本無法做出具體區別,所以一般五代之後就會另開氏族。
  • 陳勝吳廣起義,打的旗號是為扶蘇項燕復仇,秦國楚系勢力有多強大
    秦王嬴政雖然有心和外戚勢力做切割,卻無法擺脫楚系集團對秦國的影響,他的兩位重要的夫人一位來自楚國,一位來自齊國。在任何時候政治聯姻都是必須的,不關乎實力,關乎的是秦國對天下六國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公子扶蘇出生,他在史書上並沒有留下生母的姓氏、國籍,我們有理由相信公子扶蘇是楚國夫人所生。
  • 明明公子扶蘇是嬴政心中的繼承人,為何最後是當上皇帝的是胡亥
    這樣一位功績無人能比的亂世梟雄,千古帝王,其崩逝後的江山大業繼承問題卻成為了一個歷史謎團:按照宗法制的傳統,應該立嫡立長,最後卻是皇幼子胡亥繼承皇位。那這謎團如何解開是仍需考證,但憑僅有的文獻記載,私以為原因不外乎權力的博弈。公子扶蘇是秦始皇長子。司馬遷有在《史記》中作出對關於公子扶蘇的一些評價,司馬遷認為他是有勇有才之人。
  • 秦始皇駕崩後,若扶蘇不死,蒙恬的三十萬秦軍能否擁其為秦二世?
    談秦說漢(347)秦始皇駕崩後,若扶蘇不死,蒙恬的三十萬秦軍能否擁其為秦二世?歷史沒有假如,但可以分析。在當時的情況下,公子扶蘇與蒙恬率領大秦30萬精銳開進鹹陽城,在得到嬴姓宗親、外戚及朝臣的支持下,胡亥矯詔自立為二世皇帝的真相將會大白於天下。公子扶蘇於南面稱孤,大事可成矣。
  • 李斯:輔佐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名相,為何會被小小的宦官趙高害死
    有一天,他看到廁鼠在吃髒東西,長得瘦弱且畏畏縮縮,見人就跑;但倉鼠卻衣食無憂,長得肥肥胖胖,見人也不怕,於是感到人就和老鼠一樣,有沒有出息,全看自己所處的環境。不久李斯拜荀子為師,學習帝王之術,學成後他見秦國強大,六國弱小,於是前往秦國,準備輔佐秦王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