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26號,淞滬會戰即將以中國軍隊的慘敗收尾。但在閘北的四行倉庫裡,一群中國軍人,代表著當時最大的農業國,面對工業國船堅炮利的侵略,勇敢的以血肉之軀迎了上去。
號稱的800壯士,實際上只有414人
面對著日軍海軍大炮,對於閘北狂轟濫炸,看著從加賀號上起飛的艦載機,在中國空中肆虐。在淞滬戰場上的血戰中國軍隊,一退再退。就算是幾倍於日軍的兵力,面對工業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來自農業國的中國軍人只能用血肉來彌補這一差距。
為了掩護在淞滬戰場撤下來的大部隊的安全,800壯士挺身而出。上封給他們的只有一個命令,死守四行倉庫。而這對外號稱的800壯士,實際上只有414人。他們即將面對數倍於己的日軍軍力猛撲。
血戰四行倉庫,中外記者全世界報導
四行倉庫是一座高約25米的混凝土建築。有原金城,中南,大陸,鹽業四間銀行合資建設倉庫共同儲存物資,故稱四行倉庫。四行倉庫的地理位置極佳,當時四家銀行選擇此地建設倉庫,就是看中此地雖是郊區越臨近英美租界運輸方便。
在四行倉庫東側為蘇州路,屬於租界範圍。而其附近的泥橋城和西藏北路則有英美軍隊駐紮。
也正是如此,在4行倉庫戰役打響之初,就備受租借中的外國人和鄰近英美軍隊的關注。大批中外記者紛紛前來報到,也正是由於4行倉庫的地理位置,外國記者直接拍到交戰雙方的畫面。中國軍隊誓死不退的勇氣,也借著外國記者的報導,傳向了全世界。
而此時的中國政府高層,也想死守閘北,表明中國軍隊守土抗戰的勇氣,並爭取英美法等國譴責日本伸張正義。
800壯士歌,中國不會亡。
1938年10月27日,四行倉庫戰役,正式打響。看著主力部隊馬不停蹄地西撤,駐守在四行倉庫的最高司令長官謝晉元告訴部下:我們要與陣地共存亡,所以這四行倉庫就是我們400多人的墳墓,我們之間,只要還有一個人在,我們就要堅守陣地。
在隨後幾日的時間裡,駐守在四行倉庫的中國軍人,多次打退日軍進攻,極大打擊了日軍侵略者囂張的氣焰。日軍為此向公共租界施壓,外籍大使面對日方壓力,同意出面調停,勸說中國軍隊停止作戰,撤出四行倉庫。
在此孤軍奮戰的中國軍人不願退,但奈何政府同意了外國使節團的要求。10月31日,在四行行倉庫奮戰的孤軍,也終於離開了陣地。
四行倉庫的血戰,極大的鼓舞了中國人民守土抗戰的士氣。為了紀念在淞滬會戰最後階段的四行倉庫保衛戰。一首由桂濤聲作詞,夏之秋譜曲的,800壯士歌唱響華夏大地。歌中第一句就是中國不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