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開播特別節目武漢錄製 張嘉益深深鞠躬致敬原型張定宇

2020-12-23 騰訊網

由國家廣電總局全程組織指導,上海廣播電視臺和耀客傳媒、尚世影業共同出品的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正式定檔9月29日在東方衛視播出。9月18日晚,《在一起》部分主演、編劇、導演等來到武漢,匯聚洪山體育館——這裡曾是最早開設、最晚關閉的方艙醫院,共同參與錄製一場有著特殊意義的開播特別節目,以此向英雄的武漢人民和湖北人民,向所有在抗疫鬥爭中作出貢獻的人表達最深的敬意和感恩。中宣部副部長、國家廣電總局黨組書記、局長聶辰席,湖北省委書記應勇一起為《在一起》啟動播出。

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分為《生命的拐點》《擺渡人》《同行》《救護者》《搜索:24小時》《火神山》《方艙》《我叫大連》《口罩》《武漢人》等十個單元故事,以抗疫期間各行各業真實的人物、故事為基礎,從普通人的視角、以單元故事的形式講述了抗擊新冠疫情中一個又一個平實而感人的故事。

開播特別節目在由各單元的編劇、導演和主演分享創作感受的同時,更邀請到「人民英雄」張定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武漢協和醫院的朱彬醫生、中山醫院的鐘鳴醫生、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急診危重症科副主任護師、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護士長陳靜以及滴滴司機王利、武漢東湖新城社區的社區工作者們等原型人物也來到錄製現場

《方艙》:回憶起關艙當天的情形,所有人都哭了

《方艙》單元由六六編劇,汪俊、程源海執導,靳東、孫佳雨等主演。作為單元推介人,汪俊和程源海來到晚會現場。「劇中的『方艙』,幾乎是1比1還原了大小,還有裡面的格局和布置。如果觀眾覺得是真實的,那麼就達到了我們最初的設想。」汪俊介紹說。

來自武昌方艙醫院醫護代表隨後受邀上臺,再度回到曾經奮戰過的地方,回憶起關艙當天的情形,所有人都抑制不住眼淚。領隊昌金星說,「2月11號,方艙首批患者康復,想著怎麼能鼓勵一下大家,於是在外面的貨櫃前寫了『武漢加油』四個字,沒想到最後上面寫滿醫護人員和患者互相鼓勵的話語,明白了『生命至上』的意義。」

《同行》:楊洋演呼吸科醫生很挑戰

《同行》單元的推介人是導演滕華濤,編劇黃彥威。為了扮演好一名呼吸科醫生,主演楊洋在現場回憶起特地去上海華山醫院學習體驗的經歷。楊洋表示這次算挑戰很大的表演,「我不僅要演出醫生的專業,更要演出抗疫醫生的精神,因為我的原型是個了不起的逆行者:武漢協和醫院的醫生朱彬。」

晚會也有幸邀請到朱彬醫生來到現場,回憶起自己一路從上海回武漢的坎坷經歷時,他說,「武漢實行交通管制後從上海到武漢的交通都停運了,所以選擇了從上海飛到長沙,從長沙再回武漢。因為醫生是我的職業也是我的專業,當時隨著疫情的發展,作為協和醫院感染科的一份子覺得自己不能退縮。」

《擺渡人》:雷佳音高度還原外賣小哥

《擺渡人》單元的推介人是導演沈嚴和編劇高璇、任寶茹。該單元由雷佳音、倪妮、張靜初和蔣欣主演,通過一名外賣員的足跡,記錄了疫情爆發初期,武漢城裡的老百姓和普通人的抱團取暖。正如任寶茹所說,「這個故事裡的每一個人都是平凡人。但在非常時期,當城市停止運轉,這些平凡人做的平凡事,就有了不一般的價值。從來就沒有蓋世英雄,平凡人身上才最能激發英雄氣概。」

雷佳音在劇中扮演外賣小哥辜勇,無論是神還是形都完成了高度還原,「在了解原型人物的過程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們說的『我們沒做什麼,只是在一個特殊時期做了自己的工作。』」

外賣小哥辜勇實則上融合了兩類人,白天是外賣騎手,晚上是志願保障司機。角色原型滴滴司機王利等4位疫情最嚴重時期的「擺渡人」來到現場進行了分享,「我在23號封城那天報名了滴滴志願者。我們大概每天早上7點出門,晚上9點收工,早晚接送醫護人員,白天接送社區慢性病患,幫老百姓買買藥、送送快遞。其實我們幹的都很簡單,只是想讓大家的出行更方便一點。這次的經歷讓我知道沒有誰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王利說。

《我叫大連》:鄧倫塑造「大連小夥「志願者,為其感動

《我叫大連》單元的推介人是編劇兼導演彭三源以及主演鄧倫、劉琳等。這個單元是根據疫情期間被無數中國人熟知的故事改編,講述了大連小夥誤打誤撞留在武漢某醫院成為一名志願者的經歷。

青年演員鄧倫塑造了這位大連小夥,「大連特別讓我感動的是,在那樣緊張嚴峻的形勢下,他想的是要給身邊的醫護人員帶來快樂,不要這麼大壓力,我為此還學習了很多大連有趣的的手勢。」彭三源的最大體會是,「借著創作這位充滿光芒的小人物,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人的精神。」

《火神山》:陳數贊原型人物」非常颯「

《火神山》單元講述的是解放軍醫療隊的故事。導演姚曉峰和編劇馮驥攜手推介該單元。「真實的故事已經足夠動人心魄,我們則力求最大程度地再現軍人醫生們在抗疫中的精神力量,展現這個時代的風貌。」馮驥說。主演陳數在開拍前見過原型人物陳靜,當時她的感覺是:非常「颯」、非常灑脫的一位女性。她是個護士,也是一名軍人,還是一位母親。在她的身上有女性力量的閃耀,也有解放軍精神的傳承,讓她在最危險的戰場不慌不懼地戰鬥。

晚會現場,兩人再度見面。陳數仍然十分感慨陳靜身上鋼鐵般的軍人氣質。陳靜臨危受命,馳援武漢,回想起在火神山醫院奮戰的日日夜夜仍歷歷在目,「其實在武漢期間留下了太多難忘的記憶,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到火神山醫院,要求我們三天建立一個可以收治重症病人的ICU病房。一個ICU病房需要上千種藥物、上百種完善的醫療設備、和一支具備精湛技能的醫護隊伍。三天,在我們正常看下來就是『不可能』,但軍令如山我們必須完成。所有醫護人員不眠不休72小時,累了就稍微坐會兒趴會兒,我們沒時間去想『怕不怕死』這個問題,就這樣三天後電話裡響起『重症科能否接收病人』時,我們的回答是「隨時待命」,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這就是團結的力量,這就是中國軍人的力量。」

《救護者》:援鄂「大牛醫生」重回武漢感嘆「不容易」

《救護者》單元的推介人是編劇費慧君,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黎建輝融合了鐘鳴、陳爾真等援鄂醫生的事跡。「黎建輝是上海重症醫學科專家。他在小年夜孤身趕赴武漢,是上海援鄂第一人。在重症病房,面對物資和人手的緊缺,作為一個『大牛』級別的專家,他也經歷了瀕臨崩潰的過程,但最終完成了一個『救護者』的使命。」主演朱亞文聊到對角色的感悟。

故事原型人物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和中山醫院的鐘鳴醫生當晚來到現場,用質樸的語言表達了重回武漢的感受。

陳爾真說,「出了機場,看到武漢人來人往、車水馬龍,覺得武漢不容易。這次來想看看我的戰友,不光是醫務人員,還有社區工作者,是他們為我們的出行和生活提供保障。」

鐘鳴是上海第一位援鄂醫生,在武漢的重症病房連續作戰75天,「上次來武漢是1月23日,這一天對於武漢、對於全中國都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那天我坐火車到麻城,輾轉兩部車才到武漢。今天我直接飛到了武漢,在機場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看到了充滿生活氣息的武漢,真的由衷地開心。感謝武漢這座英雄之城陪伴我成長,感謝它見證中華民族的偉大時刻。」

朱亞文特地準備了劇中最重要的道具——-一套防護服,請鍾醫生在上面籤上了名字,作為一個扮演「救護者」的演員向「救護者」的致敬。

《搜索:24小時》:控制住疫情,「流調」人員功不可沒

《搜索:24小時》以天津寶坻百貨的聚集性疫情為原型故事,以北京疾控中心的兩位流調員為人物原型,講述了這個聯合調查小組在大年三十這天完成流調的24小時。導演劉江、編劇徐速、主演李小冉共同作為推介人來講述驚心動魄的「破案」歷程。

對很多人來說,「流調」這個職業有些陌生。各地疾控中心的流調人員,默默奔波在每一條街道、每一個社區、每一個單元樓層。「如果說醫院是抗擊疫情的第一戰線,那麼『聯防聯控』就是第二戰線。我們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控制住疫情,第二戰線功不可沒。」導演劉江說。

在編劇徐速看來,流調人員的工作像是在破案,他們很像是大偵探。「雖然尋找的是納米級別大小的病毒,守護的卻是幾百萬乃至上千萬人口的城市。網友把他們稱作『獵毒者』,名副其實。」

《口罩》:海清扮演口罩廠女老闆,「堅定而充滿光芒」

疫情期間,作為重要的抗疫緊缺資源,口罩更像試金石,是對人心和人性的考驗。作為《口罩》推介人,編劇沈芷凝介紹了角色名字的寓意,「海清扮演一位口罩廠女老闆,是個堅定而充滿光芒的人。她的名字叫梅愛華,馮紹峰扮演的男主角叫韓松。梅和松,都代表這個民族在風雪逆境中堅強不屈的精神。」

《生命的拐點》:張嘉益鞠躬致敬原型人物張定宇

《生命的拐點》單元以疫情最初來襲時的武漢金銀潭醫院為故事背景,導演張黎、韓曉軍,編劇梁振華、文學顧問董哲,主演張嘉益、周一圍、張天愛、譚卓、黃德毅等共同現身。「我扮演的是江漢醫院院長張漢清,他的原型,是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雖然身患漸凍症,但他臨危不懼、守土有責,在疫情最早打響的地方支撐起了一切。」張嘉益在介紹角色時說。「他是一個真實的、特別高大的人物。我沒見過張院長本人,但查了很多他的資料,覺得自己和他最像、但也最難演好的,就是腳步。他的腳步是高低不平的,但卻是世界上最堅定的、最踏實的。」

作為全場活動的焦點人物,「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湖北省衛健委副主任、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在持續熱烈的掌聲中走上舞臺。被問及疫情徹底結束後最想做什麼時,「想把我們醫院建設成研究型醫院,因為這一次疫情給我們很多的考驗和機會,要把危轉為機,促進我們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這是我最想做的事情。」

在晚會現場第一次見到「人民英雄」張定宇,張嘉益對這位原型人物的敬意都化在深情的鞠躬和深深地感謝中。

周一圍在《生命的拐點》中扮演江漢醫院副院長譚松林,和張漢清是師生關係。張天愛扮演的是江漢醫院的護士柳小可——譚松林的愛人,這對夫妻的原型——來自金銀潭醫院的塗盛錦醫生和曹珊護士夫婦也來到晚會現場,共同回憶了「以車當家」的那段日子。

《武漢人》:劉敏濤賈乃亮感嘆社區工作者不易

《武漢人》講述的是一群在疫情期間拋家舍業,為群眾服務的社區工作者的故事。導演楊陽作為推介人表示,「這個單元的主旨就是要致敬平凡中的不平凡。」

主演劉敏濤和賈乃亮到場助陣。回憶起這次拍攝最難忘的場景,劉敏濤說,「我覺得從頭到尾每一個情節都是,大到為病患安排床位,小到解決居民的吃喝拉撒,甚至還要幫著遛狗。我在劇中出現最多的畫面就是在打電話,據說我們的社區工作者每天要接打200多個電話,手機永遠都插在充電寶上。他們不僅要保持手機的電量,更要保證自己的電量,由衷地感到欽佩。」

賈乃亮通過這次拍攝,深切體會到了社區工作者的不易,「有一個畫面是我幫居民出去買藥,渾身上下掛滿藥袋,大家在網上看到的『藥袋哥』就是這個畫面的原型。在居民的眼裡,社區工作者是萬能的,更是救命的。出演這樣的角色,我真的為武漢的社區工作者感到心疼,你們太不容易了!」

作為這個單元的原型,武漢東湖新城社區的社區工作者們也受邀來到晚會現場,並和演員們進行了熱情互動。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楊文杰編輯/弓立芳

相關焦點

  • 抗疫劇《在一起》9月29日播出,武漢錄製開播特別節目
    新京報訊(記者 劉瑋 楊蓮潔)9月18日晚,國家廣電總局組織指導,耀客傳媒等共同出品的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的部分主創來到武漢,在最早開放和最晚關閉方艙醫院的洪山體育館錄製開播特別節目。《在一起》將於9月29日在東方衛視等6家電視臺播出,並上線騰訊視頻、愛奇藝和優酷。
  • 「人民英雄」張定宇亮相《在一起》首播晚會,張嘉益等一眾演員見到...
    《方艙》篇演員與原型臺上互動交流。 記者許魏巍 攝近期,將艱難時刻一一記錄的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將亮相螢屏。9月18日晚,《在一起》首播晚會在洪山體育館進行錄製,真摯清澈的童聲唱響《聽我說謝謝你》,拉開晚會的帷幕。
  • 王志飛張嘉益同演「張定宇」
    王志飛張嘉益同演「張定宇」張嘉益扮演江漢醫院院長張漢清。《最美逆行者》第一單元《逆行》中,王志飛扮演的華院長,儘管角色幾乎都被防護服覆蓋,人們依然從王志飛的身體語言、特別的行走方式、疲憊的姿態,猜出了華院長的原型正是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對於出演華院長這個角色,王志飛坦言不需要刻意做準備,因為他很早就關注了張定宇院長的事跡,因此,在接到拍攝任務時,他一秒都沒想就欣然接受。
  • 《在一起》開播:我,57歲,得了漸凍症,還奮鬥在醫院一線
    多少無名英雄衝在前線,多少患者堅強地與病魔鬥爭,多少人為這些感人的瞬間而流淚…電視劇《在一起》的開播,將觀眾一把拉回那些緊張、恐懼、卻又溫暖的日子。《在一起》以真實事件為依託,從普通人的視角出發,還原了一個又一個平實而感人的抗疫故事。PS,老文之前寫了一篇《在一起》十個單元故事的介紹:抗疫劇《在一起》曝預告!
  • 再現武漢抗疫真實故事 抗疫題材劇《在一起》即將全國開播
    湖北日報訊 (記者農新瑜)再現真實感人故事,謳歌抗疫英雄,致敬英雄之城。9月18日晚,即將在全國播出的大型抗疫題材電視劇《在一起》開播晚會在武漢舉行。
  • 電視劇《在一起》開播 趙達出演馬哥致敬抗疫精神
    抗疫題材電視劇《在一起》將於今晚在東方衛視首播,繼首部抗疫劇《最美逆行者》在央視開播後,另一部抗疫題材電視劇,讓觀眾十分期待。近日,演員趙達受邀和該劇部分主演、編劇、導演等一起來到武漢方艙醫院錄製一場有著特殊意義的開播特別節目,「人民英雄」張定宇在內的故事原型們也都來到現場,共敘難忘故事,在溫馨動人的氛圍中,發出「艱難時刻我們在一起」的錚錚誓言。向所有在抗疫鬥爭中作出貢獻的人表達最深的敬意和感恩。
  • 《在一起》豆瓣開分8.5
    9月29日,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開播,雖然才更新6集(3個故事線),豆瓣開分達到8.5分,已擊中很多觀眾的淚點。如果說,場景復原還只是技術層面上的「真實」,那麼人物角色源於真實原型,則是「時代報告劇」最鮮明的特點。《生命的拐點》中由張嘉益扮演的"江漢醫院"院長張漢清,原型是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武漢金銀潭醫院是武漢最大的專科傳染病醫院,也是最早收治新冠病人的醫院。
  • 一線醫護紀實和小人物點滴兼具,抗疫劇《在一起》也太好哭了吧
    《生命的拐點》單元,張嘉益飾演的江漢傳染病醫院院長張漢清,已經罹患漸凍症,馬上也將退休。但是徒弟打來電話說「出事了」之後,他馬上趕回醫院主持大局,並且在抗疫期間始終堅守一線。這個人物原型便是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張嘉益在劇中復刻了張定宇患病後步履蹣跚的姿態,看哭了不少人。
  • 抗疫劇《在一起》太催淚,這些原型人物都被網友找出來了
    陣容超級強大——張嘉益、譚卓、張天愛、梅婷、周一圍、雷佳音、鄧倫、張靜初、蔣欣、楊洋、劉敏濤、陳數、陸毅、靳東、海清、馮紹峰、孫儷……《在一起》是一部集體創作的「拼盤」單元劇,一共20集,10個單元故事。
  • 《在一起》彈幕出的原型名字們:真人真事最打動人
    1月25日,大年初一,武漢還懸掛著精美的迎新春飾品,但街頭已空無一人。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1月的武漢,什麼樣?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永遠無法想像。但近日開播的時代報告劇《在一起》第七集中的一組長鏡頭,或許能還原一部分。
  • 《在一起》特別晚會中倪妮仙女落淚,鄧倫致敬大連小夥,楊洋與樂彬...
    、故事為基礎,由《生命的拐點》《擺渡人》《救護者》《同行》《決戰火神山》《搜索24小時》《武漢人》《方艙》《我叫大連》《口罩》十個單元故事組成,講述了平凡人的挺身而出參加全民武漢抗疫的故事。
  • 《在一起》定檔9.29,單元劇形式展現全民抗疫背後的故事
    作者 / 喬苗兒 9月18日,由國家廣電總局全程組織指導,上海廣播電視臺和耀客傳媒、尚世影業共同出品的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劇組主創回到疫情期間具有特殊意義的城市武漢,在最早開設、最晚關閉的方艙醫院原址——洪山體育館錄製開播節目。
  • 《在一起》張嘉譯原型人物是誰 張嘉譯飾演什麼角色
    《在一起》中張嘉譯飾演的是張漢清院長,明明退休了卻還是義無反顧重返戰場,身患漸凍症行走都變得困難,上樓那一段更是讓 觀眾淚目,每一個角色都來源於真人,張嘉譯原型是誰?下面帶來介紹。  《在一起》張嘉譯原型是誰?
  • 《在一起》各人物原型是誰 主要角色人物原型詳細介紹
    《在一起》共分為十個故事單元,每一個單元都有一位主人公,劇中靳東胡慶生、雷佳音汪勇、楊洋樂彬、張嘉譯張漢清還有賈乃亮和劉敏濤等人物都有原型的。那麼《在一起》各人物原型是誰?  《在一起》各人物原型是誰  1、雷佳音快遞小哥  雷佳音在《擺渡人》單元中飾演的外賣小哥,就是千千萬萬為疫情出力的普通人之一。
  • 在一起各人物原型分別是誰 各角色都有真實的原型人物嗎
    抗疫劇在一起今日開播啦,十個單元講述疫情中不平凡的每個人,劇中的人物都是有真實的原型的,比如大連小夥,張定宇院長等。那麼在一起各人物原型分別是誰?抗疫劇在一起各人物原型分別是誰  今年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我們經歷了恐懼,堅持,努力和勝利!
  • 抗疫劇《在一起》定檔9.29,多家平臺聯合響應,最高禮遇連播三輪
    而在9月18日,武漢洪山體育館。這個在疫情期間曾是引得無數人牽掛的「戰場」——方艙醫院,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在這裡舉行了特別的開播儀式。中宣部副部長、國家廣電總局黨組書記、局長聶辰席,湖北省委書記應勇一起為《在一起》啟動播出。
  • 在一起抗疫電視劇全集在哪裡看 在一起抗疫電視劇劇情介紹
    在一起十個單元的故事是怎樣的《生命的拐點》《生命的拐點》單元的導演是張黎、韓曉軍,編劇是梁振華,主演包括張嘉益、周一圍、張天愛、譚卓、黃德毅等。該單元以疫情最初來襲時的武漢金銀潭醫院為故事背景。張嘉益在介紹角色時說:「我扮演的是江漢醫院院長張漢清,他的原型是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雖然身患漸凍症,但他臨危不懼、守土有責。他是一個真實的、特別高大的人物。我沒見過張院長本人,但查了很多他的資料,覺得自己和他最像、但也最難演好的就是腳步——他的腳步是高低不平的,但卻是世界上最堅定的、最踏實的。」
  • 抗疫劇《在一起》國慶假期熱播 呈現真實小人物的感人瞬間
    9月29日,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在東方、江蘇等多家衛視開播。取材於疫情期間真實故事的情節,讓不少觀眾淚奔,這部劇也被觀眾稱為「最好哭的電視劇「。豆瓣上,該劇評分也一路走高,升至8.9分。《在一起》分為《生命的拐點》《擺渡人》《同行》《救護者》《搜索》《決戰火神山》《方艙》《我叫大連》《口罩》《武漢人》等十個單元,每兩集一個故事,聚焦抗「疫」期間各行各業的真實人物與事件。「同志們,這是一場戰爭。站在戰場第一線只能是我們。
  • 《在一起》第一個故事的原型是什麼 李天然原型是誰?
    《在一起》第一個故事的原型是什麼《在一起》是由國家廣電總局、衛健委等單位聯合出品的抗疫劇,分10個單元,由不同的導演分開執導,講述不同的故事。在昨晚播出的《生命的拐點》中,張嘉益飾演的張定宇院長這個角色就上了熱搜。
  • 【地評線】宛新平:用「深深鞠躬」致敬青春
    走出考場的考生紛紛向守護他們的武警官兵敬禮,還有一隊考生自發走到戰士們面前向他們深深鞠躬並道聲感謝,戰士們則回之以整齊的軍禮。用「深深鞠躬」為難忘高考畫上圓滿句號。7月7日,受50年一遇洪澇災害影響,安徽歙縣內澇嚴重。歙縣中學、歙縣二中2個高考考點,2000多名考生,大部分考生未能按時抵達,高考無法正常開始。經研究並報教育部同意,歙縣7月7日的語文、數學科目考試延期至7月9日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