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西方視野中的中國形象在不斷演繹變化著,對於中國的傳統友好國家——羅馬尼亞也不例外。羅馬尼亞對中國的認識,從一個遙遠東方的朦朧印象,到對中國文學、藝術、哲學的涉獵,經歷了數百年。本文以中世紀晚期到19世紀末的羅馬尼亞語文獻為參照文本(為便於讀者了解,所摘錄文本為漢譯之後的文本),鉤稽這段歷史中羅馬尼亞眼中的中國。
早期羅馬尼亞對中國的認識,主要依靠在歐洲流傳的各種口頭或書面的零星知識。在中世紀晚期的羅馬尼亞,湧現出不少優秀的古代史書,其中有對中國一鱗半爪的記載。
羅馬尼亞民族史學開創者格裡戈雷·烏雷凱(約1590-1647)編寫的《摩爾多瓦公國史記》是這個公國用羅馬尼亞語撰寫的最古老的史書。在其「韃靼人帝國及其習俗和疆域」一節中,可以看到對中國的提及:
韃靼帝國地域遼闊,……東為泱泱中華帝國,南臨印度與恆河。
這是目前有據可考的羅馬尼亞古籍中有關中國的最早記載。
在這部史書的續修本中,提到在1640年左右,摩爾多瓦公國君主「重修宮殿於雅西,建築採用秦尼耶」。據羅馬尼亞學者考證,「秦尼耶」就是中國的琉璃瓦,這是中國文明早期傳入羅馬尼亞的一個例證。
此外,中世紀晚期的一些宇宙誌類著作中也有關於中國的記述。如出現在1785年的《大眾地理》一書,有三四頁是專門介紹中國的,對中國的稱呼也從Hina過渡到China,在準確程度上有所提高。書中寫道:
據說中國比世界上所有其他帝國都要遼闊和古老。該帝國百姓眾多,人口近億,約等於整個歐羅巴。……土地肥沃,各種物產應有盡有,小麥、酒、奶油、羔羊和水果。……中國人聰明,擅長各種技藝。人們從那裡帶來上等茶葉、精緻的瓷盤和許多其他物品。
另外對北京、南京以及農業等情況也有簡略的提及。
尼古拉·斯帕塔魯·米列斯庫(1636-1708)是羅馬尼亞的一位學者,其求學和外交足跡橫跨歐亞大陸。1675年,他作為俄國使臣出使清廷,成為史料記載中的第一位與中國交往的羅馬尼亞人。在其使華之後,他撰寫了《出使中國奏疏》和《中國漫記》,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
米列斯庫
《出使中國奏疏》是一部紀實性著作,採用逐日載筆的方式,記述了米列斯庫進入中國境內後的活動。作為使臣,他對進紫禁城覲見康熙皇帝的整個過程的描述甚是詳盡,從皇宮建築到官員車馬,從鐘鼓齊鳴到三跪九叩,猶如一場反映中國古代外交活動的生動畫卷。他眼中的康熙皇帝是這樣的:
穿一件天藍色長袍,外套繡金黑色馬褂……陛下現年二十三歲,中等身材,膚色黝黑,面上麻點很多,蓄一簇黑髭。寶座系用木雕成,上面刻有各種枝葉、花卉和龍,金碧輝煌。
《中國漫記》共58章,以積極客觀的態度記述了中國政治、經濟、行政、文化、軍事等方面的情況,文辭優美,內容廣泛詳實,對於各地的人口、農產、捐稅等,都有確切的數字,在17世紀歐洲人撰寫的有關中國的書籍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書中他對中國勤勞智慧的人民、富饒美麗的國土讚嘆不已:
中國大地,從沿路到內陸,一片歡樂,數不盡的山川河流,阡陌縱橫,田塍井然。你找不到還有哪一個國家能有如此遼闊的原野,像中國人這樣精耕細作、技藝高超。中國景色之優美、物產之豐盛是無與倫比的。總之,別國的稀有景象,在中國這裡卻俯拾皆是。
他這樣描寫杭州西湖:
在這裡,你無法區分哪是天然美,哪是人工美,巧奪天工,融為一體。湖水猶如明澈的水晶,湖裡種植著各種鮮花,奼紫嫣紅。
關於「魚米之鄉」他寫道:
沒有比這裡更肥沃的地方了。到處稻穀飄香,果樹成林,牛羊成群,魚蝦滿塘。
這真實反映了17世紀下半葉的中國對米列斯庫內心的衝擊,以及他對人類美好物質生活的歌頌。
此外,書中還以較多的筆墨介紹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作者認為:
世界上沒有任何帝國能像中華帝國這樣崇尚學問和知識。
他在書中通過一個傳說,以物喻人來反映中國人的愛國情操:
有位外國人買了一隻鸚鵡,想帶回自己的國家。當鸚鵡看到要將它帶出國,便說話了:「我是中國鳥,我不願流落異國他鄉。」說罷,立即死去。
類似的片段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著作者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態度。
當然,書中也有對當時中國消極面的理性批評,如科技的落後,婦女地位的低下等等,但篇幅很小,亦非聳聽之言,對西方讀者正確認識中國封建社會是有益的。
19世紀是羅馬尼亞人較多地了解中國的一個時期。1830年起,報紙上零星出現孔子語錄和以中國為背景的短篇小說;在流入羅馬尼亞的西方國家出版的書籍中,有漢語工具書;1896年出版的《音樂詞典》一書中,有對中國藝術起源、音樂體系、樂譜樂器等的介紹。
通過這些渠道,羅馬尼亞人了解關於中國的知識,同時也會對這個遙遠東方古國有種種遐想,從而在文學創作中憑藉想像大膽地描繪中國。羅馬尼亞作家阿列克山德裡(1818-1890)曾創作兩首別具一格的中國題材的詩歌,名為《滿大人》和《中國風景詩》,可以算作羅馬尼亞文學中最早直接描寫中國的詩歌作品。
《滿大人》以中國皇家園林為背景,以封建王公的宮廷生活為內容,如:
滿大人身著櫻桃色華衣錦服,
金色綺羅配玉紐美似花團,
烏黑髮辮上青色的冠冕楚楚,
還有顆黃水晶扣綴飾頂端。
……
開敞的曲廊透照著明媚陽光,
從粉牆漏窗落在裝飾花案,
它把廊柱伸到一個精美內苑,
在明鏡般湖面把荷色驚亂。
……
他坐在陶瓷龍座上意懶心靜,
對媚笑的姝麗們興致索然,
用輕薄透明的瓷碗品味香茗,
沉醉地望著風箏雲天招展。
(丁超譯)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心中對中國宮廷生活的理解和想像。而《中國風景詩》一詩無論風格還是內容都和前一首詩很接近,風格綺麗細膩,細緻地描繪了中國的都城宮苑。對於一個不懂漢語、沒有到過東方國家的羅馬尼亞詩人來說,如此鍾情中國的園林並把它描寫得有幾分韻味,的確是一個奇特的現象。
此外,19世紀下半葉,一些羅馬尼亞青年受到叔本華哲學思想影響,從中發現了他們為之痴迷的東方哲學,並進行更深地研讀和思考。如羅馬尼亞作家斯拉維支,自述「讀了所有能夠到手的有關中國的書籍」,對孔子學說和中國文化有著濃厚興趣。1885年,他撰寫了《中國和中國人》一文,他提到:
中國人民的偉大和古老,本身就是驚人的傳奇。
此外他還對中國的語言文字作了介紹。羅馬尼亞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到有關漢語的基本知識,如漢語有四聲,漢字的總數在8萬個左右等等。
他對於孔子的思想非常崇拜,認為孔子是「所有規勸他人者中最富有智慧的」。他認為儒家學說可以激勵人們在經濟上改變命運,在文化上提升自我。在其晚年總結自己一生時,他寫道: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我都感到孔子的箴言是如此精闢。它使我看到自身不足,而當我偏離其中那些關鍵的準則時,又讓我感到懊悔。
由此可以看到這位羅馬尼亞作家對孔子是何等崇敬。
從《摩爾多瓦公國史記》中對中國的初次提及,到斯拉維支對儒學孜孜不倦的熱愛與研究,羅馬尼亞語歷史文獻中對中國的記載,為考察兩國關係發展提供了基礎文獻支撐,也能幫助我們把握兩國友誼從古至今的發展脈絡。
參考文獻:
丁超《中羅文學史探》
米列斯庫著,蔣本良、柳鳳運譯《中國漫記》
編輯 | 劉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