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自劉邦之後,由於呂后的存在,連續經歷三個在位時間短暫的少帝。終於從文帝開始,加上後面的景帝和武帝開創了大漢鼎盛時代。文景之治和漢武大帝其實是一個攢錢的過程和一個花錢的過程,自武帝以後西漢開始走下坡路。但這個下坡路走得與眾不同,既不混亂也沒什麼帝位的動搖,而是連續四個皇帝在位時間都不短,他們基本佔去了西漢時長的一半,應該說這個下坡路還算比較緩和的,直到最後兩個才突然垂直降落直至滅亡。
武帝劉徹的兒子昭帝叫劉弗陵,做了十三年皇帝且善終。雖然在武帝之後這四個皇帝中昭帝在位最短,但他是給西漢頹勢踩下剎車的關鍵人物。昭帝施行的一系列改革讓人看起來一點也不輸文景之治,甚至更大刀闊斧一些,比如廢除朝廷的酒類專賣等。總體上來說,他的策略還是休養生息,而且確實也做到點子上了,因為錢花完時就到了又該攢錢的時候了。
漢昭帝
如果說昭帝是文帝、景帝的"低配版",那麼接下來的宣帝可以說是武帝的"改良版"。因為一個賺錢到花錢的完整閉環結束後,昭帝又賺了錢,那麼宣帝又該花錢了。然而昭帝時間短,沒賺那麼多,宣帝有各種敗匈奴、平西羌,甚至設立西域都護府的蓋世武功,卻也重視減輕徭役、發展農業生產。用它自己的原則就是,儒術、霸道要和用、要雜治,確實,治理國家無道肯定不行,但諾大個帝國或許只遵循一個套路還是不夠用的。從這一點上看,宣帝劉詢確實是個明白人,無愧於中國封建歷史上賢君之名。
從昭帝開始扭轉頹勢,用盡全力控制住了武帝後期的各方面矛盾,到宣帝文治武功,開創出"四夷賓服"的強盛景象,形成了歷史上的"昭宣中興",延長了西漢國祚。其實在昭宣二帝之間還夾著西漢第九任皇帝,他叫劉賀,是漢武帝的親孫子,只因為其剛剛登基就讓人看著不務正業、專擅淫事,當時又恰是霍光時代,結果被廢。宣帝作為武帝曾孫,雖然是被霍光迎立的,但他最主要的功績中還有一項就是清除霍光勢力選賢任能。
接下來的元帝讓好不容易被昭、宣掩蓋的頹勢在此暴露,且實打實的開始衰落。其實他既算不得昏君、亦算不得暴君,就是有點宋徽宗的意思。為人溫和柔弱又很有藝術細胞,就是不適合做皇帝,元帝的這種性格特徵與其悽慘的童年密不可分。他是宣帝的嫡子,他的母親也就是宣帝的妻子就是著名的許平君,也就是被霍光他媳婦毒死的那位。當時他才出生幾個月,可以想像一個一生都沒有接受過真正母愛的滋潤,雖然不愁吃喝,但只能在奴僕的海洋裡和偶爾見到的父親的威嚴下長大,性格方面自會有所不同。
漢元帝
元帝給西漢埋下的最大"禍根"就是他的妻子王政君,也就是漢成帝即位後的皇太后。成帝作為西漢最後一個過舒服日子的皇帝,也沒做太大的惡,就是自己沉迷酒色、安於享樂。但西漢發展到他這裡,已經不容許也沒有條件再有這樣的時間享樂,因為歷史上一個個"翻版"人物紛紛湧現。
比如王政君,作為太后擅權,就很有點當年呂后的意味;比如他們老王家的王莽,就很有點當初霍光把持朝政的勁頭兒。成帝的荒淫享樂,必然造成權力的空虛或外放,王政君的存在,讓外戚勢力這個"西漢背上最深最疼的烙印烙的更深"了。
漢成帝
西漢末就是如此,幾個皇帝不咋出名,老婆卻個個出名。成帝沒啥業績,他的妻子趙飛燕倒是被列入"環肥燕瘦"之列。接下來的漢哀帝頭頂上有太后趙飛燕、太皇太后王政君,他自己又普通的不能再普通,聲色犬馬他只好色,也有一些為政舉措想要整肅一番,比如削減樂府、禁止下面進貢名獸等,可以說把"聲、犬、馬"基本都摒棄了,只留下"色"這一個"業績",去世的時候年僅25歲。關於他的死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春藥服用過量,一種是並非春藥,只是單純的身體被掏空。
漢哀帝
皇帝的走馬觀花,讓後宮的"老女人"們有機會鬥得樂此不疲。哀帝一死王莽成了大司馬,迎立來了最後一任西漢皇帝平帝。當然隨之後宮最後勝出的也就是那位"太皇太后太往後還往後"的王政君,至於哀帝的傅氏、成帝的趙飛燕,這些統統打入冷宮養老去了。
這位恰好跨越公元元年,與西方奧古斯都屋大維同時期的漢平帝,年僅14歲就去世了。至於他是不是被王莽毒死還存有爭議,且至今無定論。總之,歷時210年整,歷經12代皇帝的西漢走到了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