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自漢高祖劉邦以來,自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共經歷210年,在這二百多年的歷史中,西漢自高祖劉邦以來連續七代都是明君,這在我國歷史上是非常少有的。其中歷來被人們所稱道的千古明君就有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昭帝劉弗陵和漢宣帝劉洵。
他們在西漢歷史上乃至在我國古代歷史上都是光耀千古的人物。其是非與功過,任人評說,但其在統治時期的作為確實是可以稱得上一代明君的。
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事。劉姓能出這麼多明君,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更有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這些皇帝自己的努力與作為。
漢高祖劉邦,其起身於泗水亭長,小小的一個沛縣亭長。劉邦的雄才大略我們是知道的,其能夠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劉邦與項羽同時合力攻擊秦國,大秦滅亡後,劉邦率先進入漢中,從此就開啟了他的帝王霸業。
此時在張良和蕭何等賢臣的輔助下,劉邦入關後屯軍壩上,籍吏民,封府庫。這使得劉邦深得人心,得到天下後劉邦從一個草根皇帝也逐漸成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
打天下才知道得天下的不易,劉邦經過自己和項羽以及大秦的激烈鬥爭,深知國家要交給一個有才有賢的人才可以。
因此他對自己未來的繼承人也是異常苛刻的。後來漢惠帝劉盈上臺後,他本人也是親身經歷過了秦末大的戰火,深知天下穩定來之不易。劉盈當政後,在呂后、陳平等人的指導與教誨下,更是兢兢業業不敢出格。
劉盈是十六歲繼位的,但其實劉邦死後大漢的政權就一直掌握在呂后的手裡。呂后也是一個權力欲非常大的鐵腕女人。
那麼自然劉盈就採取了比較溫和的政治風格。在這樣的背景下,寬仁的統治使得他也成為一代明君。
後來漢文帝劉恆和漢景帝劉啟更是推崇黃老之學,使得當時遭受大秦戰火的百姓得以迅速穩定下來,天下大治,百姓調養生息。
我們或許看《美人心計》對這段歷史了解得是比較清楚的。劉恆和劉啟上臺後,繼續遵循黃老之學,輕徭薄賦,一時間使得天下安定,百姓的生活也逐漸好轉。
迎來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不得不說,這二者都是一代明君,是繼劉邦劉盈之後的賢才。這與他們所處的環境與他們自身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漢文帝一生節儉,每年到了春耕時期,會親自下田與百姓耕種,一時間被傳為美談。教化百姓,勤務桑農,其母薄太后,雖然貴為太后,但也是粗茶淡飯,衣不華麗。可見整個大漢都是非常崇尚節儉的。
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進了漢初的發展,一時間人心所向,農業得以快速的發展。到了武帝時期,劉徹更是雄才大略,壯志凌雲。
公元前154年也就是漢景帝三年,爆發了七國之亂,這使得劉徹意識到自己的皇位其實還處於極大的威脅之中。
漢武帝統治時期,在各方面都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革。思想上開始推崇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經濟上採用桑弘羊的建議,推行鹽鐵官營法、平準法等政策,一時間使得經濟得以快速的發展。政治上解決漢朝漢幾代以來藩國割據留下的隱患,酎金奪爵。
軍事上更是不用說,西漢時期我國的疆域面積在武帝時期是最龐大的,霍去病數次擊退匈奴,大將軍衛青也是數次深入大漠,軍功累累。外交上派張騫等人出使西域,這在我國歷史上也是較早的。
漢昭帝是繼武帝之後的又一代明君,他是武帝最小的兒子,當時繼位時年僅八歲。昭帝時期反思了武帝時期大漢王朝的弊端,。
帝後期的時候,大漢窮兵黷武,數次出徵邊塞。一時間使得民不聊生,因此漢昭帝此時重新採用了黃老思想休養生息。
其本人也是聰穎異常,在政治上很有作為。當時是由霍光輔政的,在霍光的輔佐下,加上昭帝的努力與天資,國家安定,國泰民安。
西漢的最後一位明君是漢宣帝劉洵,劉洵繼位後也是勵精圖治,政績頗豐。劉洵的才能和德行一直是被百姓所稱道和欣賞的。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霍光才支持讓劉洵繼位在這之後,大漢就基本開始衰退了,後來的幾代君主有的昏庸好色,有的沒有政治能力,最終大漢被王莽顛覆了。
總結:我們可以看到,任何一個時代都會因為時代的需要產生一些「英雄」,大漢的前7位君主他們都是真正的明君。
救百姓於危難之際,能夠在自己統治期內有所作為,前面父輩打下的江山不易,大漢後來的幾代君主或許也是因為缺少了一個奮鬥的環境,使得他們最終荒淫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