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靜坐是邪見|不思善、不思惡,此即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2021-01-12 重樓逾陀

空心靜坐是邪見

你們現在在外面,有看到一些教人家打坐的、靜坐的,或是所謂的他說他是禪,你們就要注意,如果他教你靜坐,要空心靜坐,記住這四個字─「空心靜坐」,那你就要小心,這個不是禪宗。

六祖慧能大師在《法寶壇經》裡面告訴我們,空心靜坐是邪見,不是禪。所以你就要注意,因為我很清楚,現在很多所謂的佛教道場教你打坐,不按祖師大德教,他自己想,以為把心空掉了,心靜下來了,這樣心就很大,就遍法界了。實際上,六祖告訴我們,這是邪見,而且著無記空,不能成道,連三界都出不去。祖師教我們,我們的心本自豎窮恆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大地萬物無不由心而顯現,所謂「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皆以心為體,所以心不屬於空,若著心是空,想要把它安靜下來,這是著在「無記」上面,不是真正你見到了本性。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禪坐,他都取在安靜上、取在空上,在這樣的一個修行方式,不能見道,所以六祖慧能大師告訴我們,什麼叫做真正的禪,你要去看,你要學「禪宗」,你要去看禪師怎麼講,禪有很多種,我們中國所傳的禪是「最上乘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是凡夫禪,不是外道禪,也不是二乘禪。

現在有些二乘的,他也說他是禪師,那你不要搞錯了,那是二乘禪,凡教你立相住心的、取相作觀的、空心靜坐的,這些可能都是二乘禪,或是外道禪,不能見性,因為他著在無記空上,他不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不知道自心生萬種法,所以他掉在無記空裡面,不知道自性本來沒有煩惱,所以他以為他取個靜,他的心就靜了,煩惱就不生了,他不知道煩惱即菩提,不知道一切的法有即非有,不知道緣起性空的道理,所以總是不能見道。

末法初學的這些學人,所謂「初學」不光只是你學個三、五年叫初學,有很多學三十年的、四、五十年的,都還是初學,因為不了解禪宗,就叫「初學」,一接觸到這些外道禪,你聽他好像會講一點禪宗的名相,好像會講一些空,有即非有,那你就被他騙去了。所以你要真正保險學到禪宗,你要看六祖慧能大師的《六祖壇經》,這個傳的是真正最上乘禪,你不要聽到外面講的那些,他們自稱為禪師,貢高我慢,你被他給迷惑了。

六祖慧能大師教的這是真正的禪,「外不著相,名曰禪;內不動心,這叫定。」所以六祖大師講的,這是真正的禪宗,不是他們所謂的墮在無記空當中,著在靜,安靜的「靜」相當中,那個不叫做「禪」,那個叫「著相」。所以你自己在用功,你自己就要小心,就要注意,你是不是掉到這樣的一個境界裡面去,以為安靜什麼都沒有,感覺到,哇!我的心好大,遍滿法界,這都是你自己在那裡胡思亂想,另外一種的胡思亂想,它雖然不屬於雜想,但是也是一種胡思亂想。

所以我們學佛,你要求佛菩薩加持你、求祖師大德加持你,在這末法時代,不要遇到這些外道以及邪師,還有二乘,你遇到這一生成就不了,他不會給你真正的出離,所以你要向祖師大德學習,你學「禪」向六祖大師學習,六祖慧能大師,這是真正禪宗的祖師,確實是古今第一大善知識,所教的禪法、所教的禪,真正直指人心。你看他教惠明,「不思善不思惡,此即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就是直指人心,這是禪宗的宗風,他不教你在那裡打妄想,不教你取靜、不教你住空,那些都是外道、是邪見、是二乘;我們學佛要學最上乘,要學最了義之法,學一乘佛法,心裡對於這些禪定境界,對於外道所說的種種神通,你都不要好求,不然你就很容易迷惑顛倒、上當,乃至於修行修到後來,不光沒有修證,而且還起了大邪見,妄說一切法空、撥無因果等等的這些誑慧邪見,都是你沒有學到真正的佛法所造成的。

我們今天用《六祖壇經》很簡單地、很明確地給你分辨出,現在所謂教你要空心啊、要靜坐啊,這樣一個心靈平靜,你就感覺到你的心變大地,跟大地融成一體諸如此的言說,六祖大師告訴我們這些是邪見,你就很清楚、很明白,你就不會被這些外道邪師給迷惑,你學禪就能夠學到最上乘禪。

要學最上乘,你不要被他那一身外道的衣服給騙了,裝個出家人的樣子也說他是禪師,滿口胡說八道毀謗大乘,對於心性沒有一絲毫的了解,教你的方法都是取相住心,立相住心。「立相住心」六祖大師告訴我們是病非禪,教你在那裡觀鼻息,教你在那邊體會你這個身的感覺,找到自我這些的,我告訴你,佛法就連小乘教你都是「無我」,誰教你找到自我?找到那個我還是無我。

所以為什麼我說現在外面,打著小乘招牌的附佛外道,那個也不是真的小乘,小乘法裡面講「無我」,無我尚且不究竟,何況你認虛妄顛倒之我以為自我,那就是《楞嚴經》講的:「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你如果認此為心,那就叫「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你是迷惑到了極處,釋迦牟尼佛說,你是真可憐,可憐迷得這麼深,就是因為你立相住心,你把昏擾擾相當作是你的心,當作是你的本性,當作是你找到的那個自我,外道教你找到那個我,那你就在三界當中輪轉。

不思善不思惡,此即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所以為什麼說《楞嚴經》很重要,你看《楞嚴經》以後,你就有大智慧,你能辨別誰是外道邪師,他的文章你都不用看完,看幾句你就能明辨了,因為你有《楞嚴經》,有大智慧,你學了《楞嚴》,你就很清楚。

為什麼虛雲老和尚教大家把《楞嚴經》帶在身上,這《楞嚴經》可以保你的慧命,常常讀、天天讀、時時看,最好能夠把它背起來,那你碰到這些境界就能明辨,就不會被他的假象給騙了,就不會被他講的一些佛學名詞給騙了。你不要看他講,說他也是禪啊、也是定啊,也是一種修行的方式,用的都是佛教名詞,但是那只是他的包裝而已,裡面都是糞尿之物,為什麼說糞尿之物?不能出三界,而且也不能吃。所以你要清楚,你要知道,佛雖然說有大小乘,甚至有一些用詞,外道剽竊來用,好像很像,但是名同而義別。譬如江水、河水乃至大海,雖然都叫做「水」,但是畢竟江河之水非大海水,你要清楚,眾生對於大乘佛法不能理解,所以得法、得道、得果,各有不同,我們要取最上乘,要成無上菩提,當然是要學一乘了義。

在這末法當中,你要學佛,能夠不要學錯,不被外道邪師所迷,你要求佛力加持,你要多親近善知識,這善知識就是祖師大德,就是「經典」,天天讀、天天看,你就不會迷惑顛倒,希望大家能夠明辨。

相關焦點

  • 一不思惡,二不思善,此時方是我們內心的本來面目
    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習我們繼續來學習六祖惠能大師的智慧,上一次聊到傳承了五祖弘忍衣缽的六祖惠能,為了避免別人來搶奪這個「衣缽」不得不渡江南下,而且還是五祖親自搖擼送他。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譯文:那些弟子們知道六祖南下之後,就有多達數百人追來,為首者叫惠明,在出家之前俗姓陳,還曾是一位四品的將軍,性格粗豪,武藝高強。
  • 靜坐時牢記兩個原則
    靜坐時牢記兩個原則,第一、不要用思考推理,也不能什麼都不想,否則成了空心靜坐,兩者都是邪見。唯一要做的就是提起一個正念,譬如說「明心見性是什麼」?「佛教的基本教義是什麼」?把「題目」或「話頭」提起來,專心一意。這是第一個原則。
  • (宣化上人)
    ◎ 宣化上人《楞嚴咒句偈疏解》(550)陀唎(tuo li)咒心神力難思議   改惡向善發菩提法界有情同攝受   總持無量化群機神,即不可思議,也就是不可思議中的不可思議!可是世界就像一所大化學工廠,由有化無,由無又化有;有時由善化成惡,有時又由惡化成善。咒的意思即叫你「專一則靈,分歧則蔽」。
  • 從古傳術法奇門出發深度推斷人與世界的終極關係,我即世界!
    但肯定應該是從無我即混沌合一狀態到有「人我」分別。那是什麼讓我們離開原始混沌進入了一個個「我」了呢?在佛法則為一念生時,如惠能大師問惠明「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呢?」這個「本來面目」就是未生之前的狀態,那這個「一念」又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沒有這「一念」生起豈不是沒有「我」了嗎?其實沒有這一念豈止是沒有「我」,是連整個世界都沒有了。
  • 犬夜叉——殺生丸與玲、邪見的患難真情
    但是,殺生丸他們這一隊,明顯是以殺生丸大人為中心畫圓,心甘情願服侍前後的邪見,最大的本事是用手中的魔杖偶爾發揮效力驅下邪瘴,鞍前馬後侍奉他心中獨一無二的主子,嬌小身材來回忙乎,可愛又心酸。殺生丸大人本來已經夠功高蓋世,也不需要別人保護,他孤獨的身影來去如風,只有別人追隨的份,默允邪見和玲可以跟著,已經是最大的寬容。他基本不說話和面無表情的冷場反應,正好由多言多語搞笑無敵的邪見和乖巧伶俐天生麗質的玲來暖場,緩和尷尬的氣氛。
  • 萬法眾生本來都具佛性,為什麼會有一切無明?
    佛性與無明不存在先後產生的問題而是同時共存。"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這個問題再加提煉的話,即是,如果佛性是眾生的本來面目的話,無明又是如何產生的?如果無明是眾生世間的最初源頭(或之一),那麼消除無明又是如何建立其合理性的?
  • 點誰誰出 點誰誰成 玄玄上人即天下第一人 即老古佛 這就是說的老無生 無中生有 無極無生 無生為母 無生老母化氣西方 為瑤池金母
    道體與佛性是不會分家的,也就是說精神是一體,不可分離,分離了就不成精神,佛道本來一體,不可分割。德性即佛性,德體即道體,空空明明,清清白白,純一不雜,所以稱:聖。天心即聖心,天心至善,德是光明,是聖。靈是活,能動了,即靈心,性是真如,是寂滅禪定。
  • 真理就在其中 | 靜坐法要
    知道腹部上、下。*吸氣、吐氣  注意腹部『上、下』、『上、下』。*即使再忙,也有吸氣、吐氣。  從生到死,有時間就觀照吸氣、吐氣。  真理就在其中。  靜坐法要(二)*數息觀  呼吸,數1到10,專注不分心。
  • 修身佳日禪意濃,談靜坐之妙
    總體上是以靜為主,動為輔,除個人健體強身外,學練有一定造詣者還可以為他人調治疾病。坐是佛家「四威儀」(行住坐臥)之一,在佛家養生有特殊的位置,他們認為修行以靜坐為最佳,許多出家人堅持「不倒單」,也就是不躺下睡眠,而以靜坐取代。佛典說,「四威儀中,坐為第一。食亦消化,氣息調和,可以入道。若懈怠睡眠,諸煩惱則常伺其便。若行若立,心動難攝。是故比丘常當安坐,肋不至席,為頭陀行也」 。
  • 萬行書院:靈魂出體不是本來面目
    萬行書院:靈魂出體不是本來面目【東華禪】不怕妄念起,只怕覺知遲在行住坐臥中培養覺知,成為覺知,運用覺知那個(來去自由)是不是我們本來面目呢?不是。就身體來講,它是身體的本來面目。如果從究竟的本來面目來講,它又是一層身體。對一個平時安靜、細心的人來講,甚至還不信宗教,也沒有修煉,但只要他一放鬆、一睡覺,就有一種身體飛出去的感覺。
  • 靜坐、站樁的時候無法入靜怎麼辦?
    答:《定觀經》上說得好: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1)凝:專注。(2)不依一法:此處可以理解為「不依一念」(這個問題涉及現象與念頭的關係,在此不展開細說)。(3)保持注意力的專注,在不斷升起的念頭和妄想當中念念分別,念念靜觀,此謂「但凝空心」;(4)同時,在念念分別,念念靜觀的過程當中,不要跟著念頭跑,跟著一個念頭跑,一跑就是30分鐘,此為「住心」。(5)而心常住:保持念念靜觀的同時,又要保證自己不被念頭帶著跑。
  • 【遊在賓川】雞足山空心樹
    在雞足山的古樹名木中,最令人驚嘆的要數悉檀寺遺址附近的靜禪古樹,即著名的空心樹。雞足山的古木,是雞足山的奇觀之一,也是雞足山自然寶庫中珍貴的歷史遺產。而空心樹在雞足山又頗為出名。雞足山空心樹又名靜禪古樹,樹高50米,外直徑約3.5米,是元代遺留下的古木,樹齡約700多年。此樹最奇之處,在於樹幹中空成穴,中空內徑2.7米、洞高3.5米,可容20人立足、8人盤膝而坐。